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10套)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10套)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10套)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10套)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10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10套)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一、理解,能力层级为B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2012高考预测1纵观2010年新课标地区高考,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源自“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我们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

2、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我们“课内”学过的,二是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的。2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还涉及其他散文、小说。从分值上看,句子翻译覆盖面大,分值较高。例如2010年天津卷。第一节文言实词1(2010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

3、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

4、。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偾军:溃败的军队。解析: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答案:D花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舯?缶?担“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

5、芒。”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先渡过去。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

6、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公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他们一起祭祀。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

7、。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2(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

8、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

9、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

10、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义译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敌”“能够敌(名词作动词)”,就这么简单。答案:A孔明是伊

11、尹、周公之类的圣贤人物。然而有关评说孔明的言论多有不同,这是因为他身逢乱世,而又正碰上精英豪雄们身处不幸的境况之中。在大家纷纷用世进取的时候,而唯独孔明退守一隅,结庐隐居,等到刘备多次登门造访请教,才肯出山做事。孔明在白帝城接受托孤遗命后,暂主国政,他既不放弃理政权力,也不专断独行,然而众人没有说过孔明的闲话。他权力大,可力挺蜀主,但主上不会怀疑他有谋位的异心,他权势盖过所有臣子,然而没有受到群臣的嫉恨。他精心尽力治理蜀国,使得蜀国上下风俗教化整顿有序。宽宥小错,而不用严刑,因此没有像小霸王那样去施暴政。用轻松的方式役使百姓,所以即使百姓感到劳苦,也不会理会自己疲劳。用能让人求生的办法来刑杀犯

12、人,即使死去,犯人也不会埋怨被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行王道的人主所能做到的事情。孔明都做得非常好了,他确实是一个伊尹、周公一类的圣贤人物。然而谈论他的人却说孔明自认为有管仲、乐毅的德能,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是一个小霸王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和孔子在鲁国做官而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一类人物放在一起相比谈论呢!还有些激烈的人,甚至以为孔明不能与仲达对抗,这与小孩的见识无异啊!那些人莫不是认为仲达的话说得对而相信了仲达?却不知道仲达的话都是些诡辩的话啊!仲达不能使他的诡谋得逞,因此经常暗中找寻孔明行军布阵的进退之机,妄自放出大话诡骗他的部下。谈论孔明的人只是没有细考到这一点罢了。当初,孔明带兵出祁山,仲达

13、带兵抵抗,他听说孔明将收割上邽的麦子,他就飞兵星夜前往扰袭。孔明因缺粮退兵,仲达诡辩说:“虽然我带兵星夜行军劳累将士一场,这是我懂得进军就要有所图。孔明不敢依渭水驻军,这是因为那里容易被攻占罢了。”军中没有了现成的粮食,而要移军与敌人交战,即使能打赢对方,接下来的战斗如何去继续?这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仲达心里明白孔明会这样做,表面上假装着失言,诡诈哄骗他的部下。不久,孔明进攻斜谷,仲达又带兵抵抗。他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孔明带兵将到,仲达放出诡言说:“若诸葛亮是个勇敢的人,他应该进攻武功,在那里依山扎营列阵。如果进军五丈原,他们将无

14、功而反。”敌方的士兵已经处于绝死之地,而你带兵径直进攻,与他开战(这样做你肯定要吃亏)。这也是稍有随机处变机智的人都肯定不会去做的。仲达知道孔明肯定不会进攻他驻军的地方,故意说这种话来掩饰他的胆怯,来表明自己能料事如神,而且可以安定众军士的军心。所以孔明带着严正的军队,不凭诡诈的手段,不贪图微小的战功(果然没有进攻仲达),仲达又发话了:“孔明志向远大,却不知道抓住作战的战机,计谋虽多,却不能决断用兵,表面会带兵却不能权宜行事。”这些情况都是仲达暗中寻找孔明行军用兵进退制宜,而虚造欺诈语言哄骗部下的手法,这哪里是他的真实面目啊!凡是能够察见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不在于敌人真实对阵的时候,而是在敌人被

15、消灭之后。当仲达的敌人孔明真实与他对阵的时候,仲达说的那些话是事实。等到仲达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仲达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军布阵,端坐军帐中自叹:“我真是天下用兵的奇才啊!”若对方察见他用兵的计谋,超出了他自己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他就感觉到自己心中怅然若失,不自觉地流露在言语中了。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真面目了。谈论这事的人不信事件的真实情况,而相信他的诡诈语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的语言所诓骗了吗?唐代的李靖,是谈论兵法最厉害的角色。我曾经读到他的兵法对答书,看到他论述孔明兵法高妙,法度委婉周详,曾经很看不起仲达的能力。那些精通兵法的人,本来都对兵法略知一二。一般读书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认为的?孔

16、明离现在将近千年了,没有能真正了解他心意的。我不平于对孔明评价的不幸,因此,写下这些文字表达个人的看法,让那些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或可作为借鉴。3(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申甫传 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常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

17、,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己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

18、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媐(x):嬉戏。 瘗(y):埋葬。 窭(j):贫穷。解析: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

19、要在原文中理解,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卒,通“猝”,仓猝。还应学会联系学过的知识来判断,如教材孟子见梁襄王中“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其中“卒”就是这个意思,再如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其中“卒”就是通假字“猝”。答案:D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一只狸猫被吸引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

20、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造诣。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的法术,拜道人为师。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

21、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拜见朝廷公卿,向他们介绍自己学到的兵法,然而始终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

22、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于是权贵们争相把

23、责任推给申甫,而且嘲讽刘、金二人荐人不当。等到敌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解析:A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答案:A胡叟,字叫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的上代有做官之人,(他的姓)是西夏大姓。胡叟小时候很聪明,年近十三岁,辨析疑难解释事理,在乡国闻名。他心里所领悟的(事理),同成年人辩驳,很少有被折服(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过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

24、方,它只有易吗?(我)还是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过半。末世迂腐的读书人,略微转变刚柔的地位,哪里有探索深奥的道理没有征兆的呢?接近真理的精义,不一定在今世了。”等到他博览群书,再次用眼睛精读,都能在口中背诵出来。(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词句,又精通通俗的词句。因为姚政将衰,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的京兆尹韦祖思,很少读典章,蔑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到此地,宣召他与他见面。祖思像平常对待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招待胡叟很轻慢,胡叟略微与祖思说了几句天气冷热的话,就拂衣而出来了。祖思坚决挽留胡牛?担“正想同你谈论天人的时候,为什么急匆匆地要回去呢?

25、”胡叟回答说:“谈论天人的人大概消亡很久了,同你互相了解,何必像这样夸耀自己啊。”于是不落坐就离开了。到了主人家,为韦、杜二族作赋,一夜就写完成,当时他年龄十八岁。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美,叙述中世之事,有调和当时的事,然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世人还传诵他的文章,认为(他的文章)纯属玩笑不庄重。胡叟孤身飘零困顿不得志,没有做官入仕的路,于是进入汉中。刘义隆时梁、秦二州的刺史冯翊(y)吉翰,认为胡叟是才士,对他相当地礼待。授予胡叟辅佐之职,不适合(胡叟)的志向。没有多久,吉翰调往益州做官,胡叟随他进入蜀地,时常被豪俊所尊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

26、集带领僧兵,(人数)差不多达到千人,铸造丈六高的金像。刘义隆憎恨法成聚众,将对他施加杀头刑罚。胡叟听到这件事,马上赶赴丹阳,开口申诉法成的好事,于是法成得以免罪。又返回到蜀地。法成感激胡叟,赠送胡叟珍贵的物品,价值千余匹绸。胡叟对法成说:“纬萧是什么人,能舍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一点也不接受法成所赠的礼物。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或假借某个本字的现象。有如下一些情形: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的“直”通“值”。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中的“指”通“旨”。3同声旁的字相互替代,如“涂有饿莩而不知

27、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通“途”。4同音或音近的字相互替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通“早”。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 B赢粮而景从C趣舍万殊 D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项,“内”通“纳”,“ 使其入”的意思;“距”通“拒”。B项,“景”通“影”,“影子”的意思。C项,“趣”通“趋”,“往、取”的意思。答案:D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善刀而藏之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D莫春者,春服既成解析:A项,“善” 通“缮”, 修治,拭擦。B项,“伏”通“服”,佩服。D项,“莫”通“暮”, 晚,将尽。答案:C1全面掌握教材中

28、出现的通假字。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C樯橹灰飞烟灭D一尊还酹江月解析:D“尊”通“樽”,酒杯。答案:D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B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D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解析:A项,“陵”通“凌”,欺侮。B项,“具”通“俱”,全,都。C项,“见”通“现”,出现。答案:D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29、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B众不能堪,抶而仆之C主辱,臣死有余僇D敛赀财以送其行解析:A项,“见”通“现”,出现;C项,“僇”通“戮”,罪;D项,“赀”通“资”。答案:B4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张良出,要项伯距关,毋内诸侯沛公不胜杯杓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因击沛公于坐令将军与臣有郤臣请入,与之同命A BC D解析:要邀;内纳;倍背;蚤早;坐座;郤隙。答案:A高考中文言阅读的考查实词词义的第一题,往往会出现没有见过的实词或难以理解的实词。如2010年广东卷的第一题。(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

30、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解

31、析:A项,语:告诉。B 项,委:舍弃,丢弃。C项,识:知道,引申为意识到。其中B项中的“委”就是很少见的一个文言实词,推断其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测。答案:D皇上对诸将说:“宋忠把兵马驻扎在怀来,对居庸关有必争之势,趁他未到,可以先攻击他。”各位将军都说:“敌众我寡,难以与他们争锋,攻击不便,应该固守以等待他们到来。”皇上说:“你们不知道,贼寇刚刚聚集,他们的内心不统一,宋忠性情轻浮急躁,少有谋略,刚愎自用,乘他们立足未稳,攻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癸未日,皇上率骑兵步兵精锐八千人,束裹铠甲,急速前进。甲申日,到了怀来。之前,抓获贼寇的间谍,说宋忠骗北平将士说:“投降的士兵全家都被皇上所杀,丢

32、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应该为亲人报仇。”将士听说后,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皇上知道了这事,就把投降将士的家人作为前锋,用他们原来的旗帜。众人从远处看见旗帜,知道他们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噫!我们本没有灾祸,这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几乎被他误导。”于是就倒戈归降。宋忠剩余的人仓皇应战,阵势还没有摆成,皇上(已经)指挥军队渡河,呐喊着直冲敌阵,宋忠大败,逃奔到城内。燕军乘机而入,宋忠情急之下藏于厕所,搜查捕获了他,并且擒拿了俞瑱,在军阵上斩杀孙泰,余下的人全部投降。准确推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考生可采用以下几个解题技法:1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要想对其含义进行准确

33、的界定、理解,考生须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2巧借字形法。中国汉字中会意字和形声字占很大一部分,因此考生可以根据实词的形旁来判断其含义。3迁移联想法。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考查题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考生在揣测文中实词的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解释。4语法辨别法。所谓语法辨别,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实词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5妙用修辞法。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柳秀才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

34、。退卧暑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北度。即蒸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解析:D项中的“瞥”,应解释为“一瞥之时”,喻其短暂,即“倏忽,一下子”。答案

35、:D明朝末年,青、兖二州发生蝗灾,并渐渐蔓延到沂县,沂县的县令对此很担忧。这天在公堂幕后休息时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秀才前来拜见,秀才头戴高冠,身穿绿衣,状貌修伟,自称有抵御蝗灾的好办法。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日在西南道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她就是蝗神。向她哀求,可以免却蝗灾。”县令感到这个梦很奇怪。就置办好酒食早早来到城南。等了很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斗篷,独自一人骑着老驴,缓步往北走着。县令当即点燃香烛,捧着酒杯,迎上前去,恭谨地站在道路左边,并捉住驴子不让走。妇人问:“您想干什么?”县令便哀求道:“区区小县,希望能得到您的怜悯,逃脱蝗口!”妇人说:

36、“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我的机密!那就让他身受蝗害,不损害庄稼就是了。”于是饮酒三杯,转眼间不见了。过后蝗虫飞来,遮天蔽日,却不落在庄稼地,只是云集在柳树上,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全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梦中的秀才就是柳神。有人说:“这是县官忧民所感动的。”确实如此。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

37、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苏轼集,有删改)解析:B项中的“绝人”,应解释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答案:B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

38、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潇潇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如“抗”,在“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中为“刚正不阿”之义;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中为“匹敌,相当”之义。又如“诸”,在“怀王与诸将约”(鸿门宴)中为“众多,各”之义;作兼词时,用在句中当“之于”讲;在“王尝语庄子以好

39、乐,有诸?”(庄暴见孟子)中相当于“之乎”。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诚”的意思,其中:确实;确实;如果,果真;如果,果真。答案:A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D不同,不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其中除:台阶;拜官,授职。殆:几乎;大概。答案:D1很多考生感觉学习文言实词非常吃力,觉得没有规律可循,其实不然。对于考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考生应重点掌握,特别是文言实词的本义要当成重点来记忆。掌握了实词的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就可以较快捷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须要特别指出的是,

40、在高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并不仅仅局限于这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有时一些较为生僻的词甚至是双音节词语也会考查,这就需要考生根据已知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文意来推断该实词的含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对着;阻挡。B.适合;必定。C.应当;判罪。D.应当;应当。答案:D解析:A为“主张”;B.为“道义”;例句与C项均为“道理,规律”;D.为“意向,主张”。答案:C解析: A“度”均为度量,计算;B.“度”均为估计;C.前“度”考虑,后“度”估计;D.“度”均为限度。答案:C解析:A不是。B.除了。C.责怪。D.不对,错误。答案:C解析:A使担负,使承受。B.依

41、仗,凭借。C.辜负,对不起。D.违背。答案:C1很多考生感觉学习文言实词非常吃力,觉得没有规律可循,其实不然。对于考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考生应重点掌握,特别是文言实词的本义要当成重点来记忆。掌握了实词的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就可以较快捷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高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并不仅仅局限于这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有时一些较为生僻的词甚至是双音节词语也会考查,这就需要考生根据已知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文意来推断该实词的含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中的某一个词语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但其含义却有所改变。文言文

42、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改变了词的感彩及其使用的对象、语境等。古今汉语中,除大部分连词意义相同外,大多数词语即使词形相同,含义也多有不同。解析:D项“河东”,在文中指“黄河以东”,“河”的意义现已扩大,泛指河流。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为招待来客的主人。意思相近。B项古义为秋季的天空,今义为秋季。C项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D项古义为形体和容貌,今义为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答案:A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考生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

43、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义。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义;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义。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彩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与现

44、代汉语词义的区别。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而成,但只表达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的双音节词。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息)”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息”。总之,这类词语不多,除了归纳记忆外,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和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推断出其与现代汉语的异同。解析: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答案:C解析:“不行”古指不能走路,今指差;“成立”古指成人自立,今指组建成功,或有根据站得住;“告诉”古指申诉,今指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私情”古指个人的

45、感情,今指私人的交情或不正当的感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B项,“往往”:古,到处;今,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C项,“束发”:古,十五岁;今,系着头发。D项,“学书”:古,学写字;今,学习书本。答案:A解析:A项“时间”是此时、现实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B项“虽然”表示转折,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C项“将”动词,拿来;“来”过来;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扶持”当心、留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答案:B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例如:“契阔谈?,

46、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解析:B“父兄”偏在“兄”上,“兄长”的意思;“庠序”是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周代叫“庠”,殷代叫“序”,后世的学校通称“庠序”。A.“公姥”偏在“姥”上,意为“婆婆”。“作息”偏在“作”上,“工作、操劳”的意思。C.“异同”偏在“异”字,“同”为衬字,意为“不一样”。 “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D.“弟兄”偏在“兄”上,“兄长”的意思;“园圃”是相近词,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答案:B1一个

47、词是否属于偏义复词,只有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看它是指两方面还是只指其中的一方面才能判断出来。至于偏向哪一方面,也只能放在句子里进行辨析。2偏义复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掌握其构成方式有助于准确判断偏义复词。(1)由两个意义相对的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中“作息”一词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2)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并列的语素构成。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中的“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的意思,“圃”只是陪衬。再如“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中“耳目”一词只有“目”的意思。3懂得了偏义复

48、词的构成方式后,辨析时还应该把握这样两个技法:第一,弄清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具体含义;第二,把偏义复词放入句中乃至文段中加以揣摩、判断。例如,判断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一句中“公姥”是否属于偏义复词,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公”是指公公,“姥”是指婆婆;然后联系文段的语言环境可知,刘兰芝的公公已经去世。因此,此句中的“公姥”只有“姥”的意思,没有“公”的意思,“公姥”当为偏义复词。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说出词义偏在哪一个字上。(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_答案: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_答案: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

49、字。(3)去来江口守空船 。 (琵琶行)_答案: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_答案:浅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答案:国家偏义在“国”, “家”是衬字。(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赤壁之战)_答案:存亡偏义在“亡”, “存”是衬字。(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_答案:饥穰偏义在“饥”, “穰”是衬字。(8)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_答案:缓急偏义在“急”, “缓”是衬字。(9)人臣执事,何长短自言乎。(汉书)_答案:长短偏义在“长”, “短”是衬字。(10)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50、。(孟子)_答案:云霓偏义在“云”, “霓”是衬字。(11)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_答案:得失偏义在“失”,“得”是衬字。(12)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_答案:耳目偏义在“目”, “耳”是衬字。2指出偏义复词并解释。(1)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_答案:“从许” 同义复词,都有“答应”之意,故合译为“答应或允许” 。(2)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廉颇蔺相如列传)_答案:“恐惧”同义复词,都有“害怕”之意,故译为“害怕或恐惧”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_答案:“藩篱”同义复词,都有“篱笆”之意,故译为“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须要注意的

51、是,偏义复词与同义词连用很相似,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予以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例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只有“寒”的意思,而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词,兼有“寒”“暑”二者的意思。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第四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2010湖南卷原文见第一节)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

52、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但是放在选做题中,还是彰显了出题者慈悲为怀的良苦用心既要考查学生平常在文言文方面对陌生句子意义的理解能力,又不让考生在前十道题就花太多的时间因而耽误后面做题的时间。这道题从前两个断句就能看出“无大”“无小”对应,于是排

53、出两项,再根据“以做什么”的结构判断“以佚道使人”的B选项是对的。答案:B2(原文见第一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译文:_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译文:_引军而济,背水为垒。译文:_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和虚词,例如“偏方”“特”“尔”“易”“与”“耳”“引”“济”“垒”等,但关键在于只要读懂了全文褒孔明而贬仲达的态度,再结合自身对古代战争的了解(例如曹刿论战之类的文言文)就很容易翻译了。答案: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臣子罢了。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3(2010浙江卷原文及译文见第一

54、节)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4(2010浙江卷原文及译文见第一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译文:_(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译文:_答案:(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5(2010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_尝

55、_学_射_矣_始_也_心_志_于_中_目_存_乎_鹄_手_往_从_之_十_发_而_九_失_其_一_中_者_幸_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_法_不_修_一_病_随_之_病_尽_而_法_完_则_心_不_期_中_目_不_存_鹄_十_发_十_中_矣。(取材于苏轼仁说)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孟子说:“仁德的人就像学射箭,发箭而射不中,就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我曾经学过射箭,刚开始的时候一心想射中,眼睛看着靶子,手顺着方向射去,十发九不中,

56、射中的一箭,也是由于侥幸。有位善射箭的人教我从自身找原因,握稳机关,双脚合乎规矩,四肢和身体的每个关节,都要有一定的章法。一个姿势做不好,就会有一种毛病随之而来。所有的毛病都改掉了,章法也就学完备了。这时就是心里并不想着射中,眼睛没有看着靶子,也会十发十中。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因此翻译句子要想得高分甚至满分,首先要翻译准确关键性的实词。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弈不胜而啮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之乎?”弗喻,卒病躁而死。

57、鹄():箭靶子。译文:_解析: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躁:性情急躁。碎:使动用法,使碎。弈:下棋。盍:何不。喻:明白。卒:终于。答案:过去,郑国有个性情急躁的人,射箭射不中箭靶,就把箭靶毁掉(砸坏),下棋下不赢,就咬棋子。有人劝他说:“这并不是箭靶和棋子的过错,何不(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反思一下)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他不明白(不懂得、根本听不进去)这个道理,终于因为急躁的毛病(犯急躁的毛病)死掉了。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说苑杂言)译文:_解析:“达人者”的“达”

58、为使动用法,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出来。答案: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孔子说:“自己本身富裕又能使别人富裕的人,想穷是不可能的。 自己高贵又能使别人高贵的人,想低贱是不可能的。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报任安书)译文:_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译文:_解析:古今异义也是高考翻译题考查的重点,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1)句中“人情”为“人之常情”的意思,“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2)“夫人”为“那个人”的意思,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翻译。答

59、案:(1)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子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别严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引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翻译下面的三个句子。(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文:_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_ (3)断头置城上,脸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译文:_解析:(1)介词“于”是一个关键,它造成了句子的倒装状语后置,翻

60、译的时候应调整语序,“寒于水”应翻译为“比水冷”。 (2)“于”字造成了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调整为正常的语序。“见欺于王”应翻译为“被大王欺骗”。(3)要细心发现省略了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中的虚词常出现省略的情况,翻译时须要根据文意加以补充。本题中“置”后省略了介词“于”。答案:(1)冰是水做成的,却比水冷。(2)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了而有负赵国。(3)砍掉的头颅被放置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固定结构是需要考生特别关注的对象。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翻译下面的五个句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文: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