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反移情_第1页
一致性反移情_第2页
一致性反移情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首页 心理学者 徐钧一致性反移情、神入、共情、包容徐钧当客体关系理论为主导的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进入中国之后,由于之前以来访者为中心 疗法在中国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几个概念值得被关注及澄清。这几个概念就是一致性反移情(或 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拉克尔)、神入(科胡特式的)、共情(罗杰斯式的)、包容(比昂), 对此我利用第三期中德班的机会与瑞士和德国的精神分析家Andrea等等教师作了交流和澄清,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受这些内容。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一致性反移情(或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是由阿根挺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克尔(Racker) 于 1968年,在其著作transference and count

2、ertransference中提出(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P134135),拉克尔(Racker)指出:“一致性认同类似共鸣(虽然不是共鸣),当我们看见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时,我们可能感到悲伤。这种悲伤是和那个孩子的 自体相符合或类似的。那个小孩这时候也感到悲伤。由于看到那个小孩的人认同和感受到那个 小孩的悲伤,这在彼此的自体感受上是一致或类似的,那就是一致性反移情。”共情,似乎是罗杰斯的专利,他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它包含着几个方面的情况。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在他后期一篇论文中他又强

3、调说,“促进人际关系的要素是同情心的了解,就是说,治疗师 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力,很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并能体会到当事人所表达 的内容,只要进行得顺利,治疗师不但能够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所要澄清的各项 意义,甚至他在下意识里对情况一目了然。”对于共情的强调还包括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观点。科胡特与罗杰斯共情定义的不同 在后面讨论。在德国和瑞士精神分析教师的回答中,他们认为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的内涵是相同的,虽 然不同的作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致性反移情更加属于理性的表达方式,而共情则是从 感性上所作的阐述。但我这里觉得需要补充的是,似乎一致性反移情似乎是被动引起的,

4、而共情似乎是更多主 动性体验的。而实际情况中,一致性反移情在一些来访者的负面移情中可能有被来访者的情绪 同步调的感受所控制住的情况,而未必对此有觉察。例如来访者的焦虑引起了治疗师的焦虑感, 这可以说是一致性的反移情,但还没有到达共情的阶段,而治疗师未必能够觉察这一焦虑来自 来访者的自体而去共情。但共情在咨询过程中似乎能够扮演一更主动和建设性的去体验来访者 的角色,心理治疗师似乎能够直接去理解来访者的处境以进入来访者的自我,到达对来访者的感动并促进其生命力的复活。共情和包容包容的概念来自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中克莱茵和比昂的贡献,它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似乎 是牵连在一起的。包容的概念是儿童或来访者把自

5、身无法处理的原始冲动和焦虑的“贝塔元素”投射给作为客 体对象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母亲或心理治疗师通过“阿尔法功能”,容纳、保留、吸收、并净 化这些被投射进来的这些带有毒素“贝塔元素”,并将已经净化为无毒的“贝塔元素”返回给儿童 或来访者,儿童或来访者内化这些自己当初投射出去、并被母亲或心理治疗师的阿尔法功能加 工过了的元素,成为自己内部的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进而形成儿童或来访者的心理结构。这 样的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完成对于心理结构的塑形,塑造儿童或来访者的内部世界和心理现实。 这之中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就是一种容器(container)。反之,儿童或来访者把自身无法处理的原始冲动和焦虑的“贝塔

6、元素”投射给作为客体对象 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而母亲或心理治疗师无法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容纳和包容这一被投射入的 原始冲动和焦虑时,就可能会产生与来访者的潜意识合谋或者行动化。例如为了降低内心无法 承受焦虑,而给来访者建议或者治疗师自己发生某种形式突破设置的付诸行动,或者攻击来访 者等等。这些都是心理治疗师无法包容的表现。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的本质,就是分析家作为一个容器,接受并加工患者的无法忍 受或接纳、并投射给分析师的心理内容,然后患者再将被分析师容器转化加工过的内容内化的 过程。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这种过程不断重复,使患者的内心世界发生改变。哈米尔顿在其著作中强调,包容的功能首先是心理治疗

7、师自己的,这一治疗师自己的包容 功能吸收和净化了被投射过来具有毒素的能量,经过自己的净化,然后反馈给来访者以净化的 能量。最后心理治疗师的“容器”就内化到来访者的心理功能中,而使之能够有能力净化那些毒 性情感因之精神健康的生活。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也看到精神分析家或心理治疗师本身如果能 够再参加临床实践前接受一些分析式体验的训练是何等重要。在包容的定义中,显然没有“认同”来访者情绪,如果产生了认同,那就不可能再产生净化 的功能。包容以为着更恰当的吸收了情绪并作出适当的回应。而共情和一致性反移情则是建立 在认同来访者情感上的了解。它们属于不同面向和不同治疗时间点的观点。在来访者使用投射性认同机制时

8、,心理治疗师的内心因为基础于人类普遍的情绪机制而被 激起各种情绪,特别是负面的情绪,这时候通过对于来访者客体关系的领悟,而吸收这些被投 射进来的毒素,并在随后的诠释而包容的反馈来访者。在这里我们是不产生对此负性情绪的认 同的,认同的情况可能产生我们跟随这些被激发情感的行动,而和来访者共演一出客体关系戏 剧的情况,这也就和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因之困扰的问题关系表现一样而失去治疗的意义。 心理治疗师的投射性反认同意味着成就了一种与来访者潜意识的合谋,被来访者的潜意识所操 控,并因此障碍来访者意识的痊愈进展。或许在包容之后,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整个的理解来访者这个个体,这时候可能会有共情的认同,对于来

9、访者作为个体的同情之心。当然在不同的疗法或者不同的风格取向中,包容和共 情展现他们的不同,但不能混淆为一谈。在德国和瑞士精神分析家那里的答案也是如此,认同与不认同是区分共情和包容的最大关 键点。神入(科胡特式的)与共情(罗杰斯式的)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共情,神入(科胡特式的)与共情(罗杰斯式的)也有着不同,科胡特 认为他所强调的神入首先是一种对于来访者的科学观察,进而基础于这一观察而在临床实践中 对来访者的自体的三个极进行共情。他和罗杰斯共情方式的不同,似乎在于他更有指向性和结 构性,也区分了如果通过移情进行诊断以明确来访者自体缺陷的方向,并随之作为自体客体而 有的放矢的神入来访者的自体。科胡特的共情是一种基础于观察的神入共情,它是中性或更具 有理性色彩的且目标性明确的共情。罗杰斯虽然在共情上多有强调,但他更多是更感性和更无规则性的共情,有时候所谓的“共 情”有可能是来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