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与化工安全工程经典教学课件第三章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_第1页
大学化学与化工安全工程经典教学课件第三章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_第2页
大学化学与化工安全工程经典教学课件第三章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_第3页
大学化学与化工安全工程经典教学课件第三章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_第4页
大学化学与化工安全工程经典教学课件第三章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第二节 易燃物质的性质和特征第三节 毒性物质的性质和特征第四节 反应物质的性质和特征第五节 压力系统热力学行为与危险性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化学危险物质(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燃烧、爆炸、毒害、腐蚀等性质,以及在生产、贮存、装卸、运输等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任何化学物质。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危险化学品分类1)爆炸品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3)易燃液体4)易燃固体和自燃物品及遇湿易燃物品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6)有害物品和有毒感染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腐蚀品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

2、2版).doc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化学物质危险可划分为3个类别:1、物理危险(1)爆炸性危险释放能量的形式:热、光、声、振动等。危害形式:冲击波、火灾能引起爆炸的可燃物质: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可燃固体(包括一些金属的粉尘)。形成爆炸的三个要素: 可燃物质;空气或任何其他助燃剂;火源或高于着火点的温度。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2)氧化性危险 氧化性是指物质或制剂与其他物质,特别是易燃物质接触产生强放热反应。氧化性物质可分为中性、碱性和酸性的3类。绝大多数氧化剂都是高毒性化合物。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3)易燃性危险(可细分为3个危险类别) 极度易燃性:

3、 指闪点低于0、沸点低于或等于35的物质或制剂具有的特征。 高度易燃性: 指无需能量,与常温空气接触就能变热起火的物质或制剂具有的特征。 易燃性: 指闪点在2155的液体物质或制剂具有的特征。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2、生物危险 (1)毒性危险(2)腐蚀性和刺激性危险(3)致癌性和致变性危险3.环境危险 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 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危险类别物理危险生物危险环境危险危害对象热、光、声、振动等形式释放能量。造成物理性破坏。 对生命体造成伤害。污染环境具体表现爆炸性、氧化性、易燃性危险 毒性腐蚀和刺激性致癌和致变性水质污染、空气污染

4、一易燃物质的性质 易燃物质的火灾等级与其以下性质有关:1)闪点 2)着火点(燃点)3)自燃温度(自燃点) 4)蒸气相对密度5)熔点 6)沸点7)分子式 8)爆炸范围9)蒸发潜热 10)燃烧热第二节 易燃物质的性质和特征易燃物质的性质与危险分级 我国目前把可燃物质的火灾危险级别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级别。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6版.doc第二节 易燃物质的性质和特征物质易燃性评估(P18) 1. 气体易燃性评估 2. 可燃液体易燃性评估 3. 可燃固体易燃性评估第二节 易燃物质的性质和特征1、毒性物质的类别 P18 按毒性物质的物理状态分为: 粉尘、烟尘、烟雾、蒸气、气体2、毒性物质的临

5、界限度和致死剂量(1)临界限度(2)致死剂量(单位:mg/) 1)最小致死剂量 2)半致死剂量LD5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doc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doc第三节 毒性物质的性质和特征一、化学物质的反应性能1、自燃性质 了解6类自燃化合物 P21 惰性气体保护。2、过氧化性质 可过氧化的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结构特征: 含有对自氧化转变为过氧化氢基团敏感的氢原子。 对过氧化反应敏感的典型结构 P213、水敏性质 6类水敏性物质 P22第四节 反应物质的性质和特征二、反应物质不稳定性结构因素和热力学表征 1、物质不稳定性的结构因素 表征潜在不稳定性的结构基团 P22表2、物质不稳定性

6、的热力学表征 GH TSH 放热:H0 第四节 反应物质的性质和特征三、反应物质的氧差额1、定义:P23 氧差额系统中(具有氧量)(完全氧化需氧量)2、意义: 用于判断化合物爆炸性分解的潜在可能性。对化合物,氧差额 氧化性第四节 反应物质的性质和特征一、温度对蒸气压的影响掌握:温度对蒸汽压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危险性。1、TPS,蒸汽浓度提高2、空气中可燃物质的任何加热T易燃物挥发可燃蒸汽燃烧、爆炸。3、空气中有害物质T毒物挥发毒物蒸汽毒性加强。4、过压问题:超常(非常)吸热,(产生的热量大于传出热量)化学反应,故障或失误(满罐)。第五节 压力系统热力学行为与危险性二、相变化引起的体积变化 了解相变

7、化引起的体积变化及带来的危险。1、蒸汽“爆炸”引起物料喷射。2、易燃或毒物在有限空间内汽化3、蒸汽冷凝或被吸收引起的内爆(塌陷)第五节 压力系统热力学行为与危险性三、不同物质蒸气和液体的密度 了解蒸汽和液体的密度对安全性的影响。1、气体或蒸汽 P27密度大的,在低位扩散、聚集。密度小的,空中扩散,漂浮爆炸云,也可在通风不良的装置、建筑物的高位区聚集;冷却、缔结、水合都能使密度变大而沉降。热气向空中扩散。第五节 压力系统热力学行为与危险性2、液体的密度差异 非互溶液体在加工和贮存装置中分层。 密度较小的液体分布或聚集在较重液体之上。 两种非互溶液体混合时会有各自独立的特征蒸气压,总压为两液体的蒸

8、气压之和;混合物的沸点一般远低于纯组分沸点。第五节 压力系统热力学行为与危险性一、化学反应动力学 从反应动力学出发分析反应的危险性。 反应速率 r = kCAaCBb k = Aexp(-E/RT) 反应温度(强放热反应) 均相反应的反应物浓度 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P28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二、反应物质的非互容性 了解反应物质的毒性危险、反应危险、水敏性危险等非互容性质。 见 表2-5、表2-6 三、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危险性 了解各种化工反应的危险性。1、燃烧反应点火时应注意物质的爆炸或燃烧极限。燃烧速率控制:温度、氧化剂、燃料加入量。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

9、2、氧化反应与燃烧的差别在于反应受到控制,最终产物不一定是CO2和H2O。(甲醇氧化、氨氧化)氧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常采用较低的反应物浓度或较低的反应温度。应特别注意的强氧化剂: 高锰酸盐、次氯酸及其盐、亚氯酸钠、二氧化氯、所有的氯酸盐、所有的过氧化物、硝酸、四氧化氮、臭氧等。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3、中和反应放热反应。注意加料速度;低浓度易控制。危险性较低。4、电解反应电解反应本身不存在反应危险。存在危险:高电流强度 氰化物毒性 可燃气体和高氧化态产物生成的爆炸危险。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5、复分解反应反应热较低,危险性小。6、煅烧反应吸热反应,极少危险。7、硝化反应

10、硝化反应常伴有不需要的氧化反应,皆为强放热过程;硝化试剂是强氧化剂,硝化产物常具爆炸性,故危险性大。须严格控制硝化反应温度与反应物浓度。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8、酯化反应一般酯化反应的速率都较慢,较少危险性。9、还原反应:无反应危险。10、氨化反应:反应危险性小。11、卤化反应:反应危险性大。强放热反应。爆炸范围宽。卤素具腐蚀性。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12、磺化反应反应易受控制,危险性小。13、水解反应无机水解反应需移走反应热以控制反应温度。大多数有机水解反应缓慢,无反应危险。14、加氢反应放热,常需应用催化剂加速反应,一般易受控制。危险性主要在于高压氢的应用。第六节

11、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15、烷基化反应一般中等放热,反应速率较慢,无反应危险。危险主要在于其强腐蚀性的催化剂,如氢氟酸、浓硫酸等。16、缩合反应放热反应,当反应物质粘度过大时搅拌及反应热的移出均较困难,可能酿成火险。一般分步进行,可控制。17、聚合反应反应迅速剧烈,常需注入阻聚剂中止或减缓反应。第六节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一、化学反应与热量传递注意传热面的结垢会降低传热效率。反应器内温度梯度问题。事故常见原因:放热反应的热生成速率与温度成指数律,而热传递速率则与冷却介质与物料间的温差成线性关系。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二、相平衡与组元分离1、蒸馏(1)易燃液体的蒸馏在常压下、真空下

12、或压力下操作,存在着空气进入 、排出的可能性,有危险性。(2)蒸馏操作的危险性再沸器、冷凝器的堵塞问题蒸馏塔应配置真空或压力释放设施。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2、吸收 为了安全操作,应注意: 控制溶剂的流量和组成; 在设计限度内控制入口气流,检测其组成; 控制出口气的组成; 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 在进口气流速、组成、温度和压力的设计条件下操作; 避免潮气转移至出口气中。控制变量不正常时应能自动启动报警装置。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3、液液萃取包含相混合、相分离、泵输送及溶剂和溶质的回收等过程。溶剂常具易燃性,应注意防静电。4、结晶危险性极少。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三、相混合和相分离1、

13、混合 (1)液-液混合(2)气-液混合(3)固-液混合(4)固-固混合(5)气-气混合注意:机械危险 易燃易爆介质 避免混入过硬的固体杂质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2、蒸发蒸发器应配置真空或压力释放设施。操作区内应有防火设施。热交换器和蒸发器注意除垢。3、干燥需要干燥的物质分类为:(1)爆燃爆炸性物质应采用爆炸品工业特定的预防措施。(2)加热时放热分解并能释放出大量气体的物质适用于真空或惰性气氛下的干燥。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3)在空气中加热发生放热氧化的物质须正确选择操作条件,严格排除火源,采取适当防爆措施。(4)在空气中加热既不放热分解又不放热氧化的物质。当含有易燃溶剂或明火直接加热时才有危险。4、过滤和离心注意毒性物质、易燃溶剂等带来的危险。第七节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四、物料的输送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