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_第1页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_第2页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_第3页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研究【摘要】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互相作用中形成的生命平等、互相依存、平衡协调等生态伦理观念表达了卓越的生存智慧。从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互惠共荣三个方面开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这些传统理念以及建构更为完善的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价值。【关键词】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乌江流域横跨贵州、云南、湖北三省和重庆市,流域面积为87920平方公里。该流域山川秀美,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30%左右。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消费和生活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

2、对于保持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证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掘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的合理因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智慧相结合,实现超越,从而为解决人类生态危机提供启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和自然对话的特殊方式。虽然没有构建出系统化、理论化的生态理论体系,但是他们的生存智慧蕴含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禁忌风俗、乡规民约以及日常消费生活中。神话传说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例如关于人类起源:“彝文经书?勒俄特依?记载:远古时没有人类,天神为了炼出了人类,降下圣火烧了九天九夜,炼出

3、一对像矮猪似的怪物;又先后派银男和金女、黄云和红云来到大地上,但都没有成人类;后来降下梧桐树,霉烂后起了三股雾,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场红雪来,化了九天九夜,化成雪族子孙十二种,有血的六种动物,无血的六种植物。人类就是雪族子孙中有血的六种之一。根据这样的记载,可以推知彝族祖先成认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之间有亲缘关系,物种平等。苗族先民认为“龙、蛇、虎、牛、象等等以及天上的雷公和地上的人,都是同一个早上生的,是同一个母亲下的蛋,由同一母亲孵出的亲兄弟。这些神话传说瑰丽神奇,尽管没有科学根据,但表达了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先民认为人和其他动物有共同祖先,人类不能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生态意识。这种生命平等的观念

4、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宗教都普遍强调万物有灵。他们敬畏自然,认为自然之力是神圣的。例如侗族人认为村寨附近的古树、巨石是守护家园的神灵。他们宁可走很远的路去砍柴,也不会去碰这些神树。“彝族宗教观念认为:大自然的奉献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所以人们不能贪得无厌过量索取资源,不能无故损害自然神灵。否那么神会降灾。宗教引发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尊崇观念大多内化为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这些具有宗教性的生态伦理思想还表现出实用性特征。表达了少数民族先民希望与自然缓和矛盾对立关系,实现和谐共处的愿望。乡规民约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为了保护好生存

5、环境,乌江流域的各个少数民族创制了大量的乡规民约。例如苗族的榔规就规定:“烧山遇到风,玩狗雷声响。烧完山岭上的树干,死完谷里的树根。地方不依,寨子不满,今你郎来议榔,罗栋寨来议榔。封河才有鱼,封山才生树。榔规要求人们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如有违犯榔规的行为,必受处分。在这些乡规民约中大量地规定了对砍伐森林、滥捕野生动物的制止,要求开发资源必须适度,表达了当地少数民族对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视,也为保护好乌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消费与生活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乌江流域山峦起伏,平原较少,消费生活对森林的依赖度较高。当地的少数民族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生活,逐渐形成了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的特殊消费

6、方式。例如侗族很早就形成了保护森林、植树养林的优良传统。他们还有世代相袭的土地轮歇制度,休养期的土壤经过恢复根本上可以恢复到最初的状态。各少数民族对于捕猎活动有严格的规定,不许滥捕滥杀,制止捕杀幼崽以及产崽或孵卵的动物。对于捕猎的时节和猎捕动物的种类、数量等也有明确的限定。重视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平衡协调,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消费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这些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保证了其生存环境的长期持续安康开展。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开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强调生命平等、互相依存、平衡协调等等,这些观念至今仍然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之光。但是,这种从经历总结中自发形成的观念,不可防止地

7、带有不成熟性和非系统性。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论证和归纳,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就容易失去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坚守。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进展梳理和开展,使之科学化、理论化和系统化,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任务。详细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展归纳与提升。万物平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丰富的神话传说以生动的形式答复了宇宙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但是,充分的想象力无法论证其结论的正确性。科学的开展已为我们层层揭开生命起源之谜。生命虽然不是神的创造,却是大自然的杰作,自然界的万物之间有着亲密的联络,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不是因为敬畏神灵,而是因为人是自然的一员,所以人对所有的生命都负有道德义

8、务。然而随着科技的开展,人开发自然才能的不断加强,人类中心主义为很多人所主张。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提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人的贪欲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不断地滋生蔓延。人把自己神化,以为可以主宰万物的命运。其结果却使森林变成荒漠,物种急剧减少。在工业文明的钢筋水泥森林里,人类陷入了孤独和无助。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人才是具有理性的。人的理性不应该成为贪欲的奴仆,它应该回归到为促进生命的繁荣和自然的持续开展效劳。生命不是由神明主宰,也不是由人来主宰。生命有其共生共荣的自然法那么。人在享受开展权利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物种存在和开展的权利。除了生命体,其他不具有

9、生命的自然之物同样也有其存在和开展的理由。只有真正做到平等待物,才能保护好人类的生存根本。和谐共生。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消费和生活中给予了环境较多的关心。他们的宗教信仰、禁忌风俗中也大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超自然的神灵,自然之物也不具有魔力。但是人从自然中分化而来,并不代表人可以脱离自然。具有了智能的人类只有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才能长期生存下去。人类与自然不是两个封闭独立的系统,而是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统一的整体,此方的生存和开展依赖于彼方的存在和繁荣。自然无法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理论活动满足生存之需。在消费力不兴旺的情况下,人类过多地受制于自然,无法达成与自然的和

10、谐。所以保护环境并不等于不开发利用自然。只有加快加深对自然的认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寻求到与自然合理沟通的渠道。当消费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展后,一些人又轻视自然,欲壑难填,造成人与自然的锋利对立。人类只有深入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开展消费力的同时,尊重自然及其规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保证其自身的生存和进步。互惠共荣。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用他们的成功理论证明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开展需要与保护自然并非不能同时并举。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惠共荣关系的建立和开展,能使人在优化和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从自然界中获得更优良的生存环境和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供应。这种

11、观念既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那种漠视生态平衡的狂妄,也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那种漠视人类自身利益的消极,而是把人类与自然真正统一成一个共生共荣的统一体。“作为一个整体,共生共荣生存理念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耦合机制,这种机制能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互相依存、和谐共存,可以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人的环境生存方式应该把握、遵循这一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优化、同步繁荣。共生共荣是对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形式的打破,是充满了辩证智慧的生态伦理观念。它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同时存在,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必须建立在维护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根底上。乌江流域山河俊秀,绿树成荫。当地少数民族总结出的与自然共处的规那么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而且保证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但由于受到消费力程度和认识程度的限制,少数民族先民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理解带有浓重的感性色彩。这种原生型的生态伦理意识给予了现代生态伦理观丰富的养分,它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也只有在和现代生态伦理观的交融中才能被摒弃,使自身得以实现整体的升华中国论文联盟.ll.编辑整理。注释陆文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