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治疗新概念_第1页
疾病营养治疗新概念_第2页
疾病营养治疗新概念_第3页
疾病营养治疗新概念_第4页
疾病营养治疗新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疾病营养治疗新概念第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肥胖肥胖是机体脂肪组织的量过多和(或)脂肪组织占软组织的比例过高是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大量积聚引起的一种慢性营养代谢失衡性疾病肥胖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病因第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既往,体重超过相应身高标准值20%以上视为肥胖,但这一概念不能区分肥胖与过重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这一概念判断肥胖对于一般个体-不难对于长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存在误差这一人群中,其骨骼和肌肉比较发达,虽体重超过其标准体重,但脂肪储存并不过多,并不属于

2、肥胖第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体态臃肿有诸多的不便和危害: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健康问题,寿命问题体重过重增加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负担导致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老年性痴呆发病率上升第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肥胖人数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全球最为关注事件之一肥胖问题不仅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在发展中国家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欧美地区肥胖问题严重于其他地区亚洲国家肥胖问题最严重的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第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近20年来在美国,成年人肥胖病增加了2倍,超重青少年增加了3倍,肥胖发病率约30%

3、,其中女性为34%,男性为28%在英国,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肥胖病,每5人中有1人患肥胖病,有3人身体超重(20年前的3倍)在日本,男子超重人数增加了2-4倍第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在我国目前肥胖病人已占人口的8%成人超重率约23%,估计现有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和12-17%第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北京市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5-54岁人群中肥胖占15%,严重肥胖占5%,近1/5的人患有肥胖病就人群,女性、中老年、中等文化群体肥胖较多就性别,女性肥胖偏多,占52%,比男性高出3.2个百分点第八

4、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就经济收入,以中低收入为主,人均收入1000元/月以下占23% ,在1000-2000元之间占37% ,合计60%,人均收入在2000元/月以上的只占40%儿童肥胖率达8% ,6-18岁的儿童青少年平均肥胖率为11%,城区中、小学生分别为13.3%和14.2%,有10%的婴儿一出生就是小胖子儿童肥胖应引起高度重视第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肥胖的发生突出表现在3个年龄段:婴幼儿期青春发育期40岁以后的成年期研究表明,婴幼儿期和青春发育期的肥胖者绝大多数发展成为成年肥胖者,且肥胖程度较重第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

5、2年6月肥胖常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相互联系,死亡率较高,男性尤为如此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体重过重可能少活3年,肥胖少活6-7年,肥胖+常年大量吸烟,则寿命缩短13-14年死亡率与体重的增加并不呈平行增长关系,其加速阶段出现在日益肥胖时,并与BMI增至25以上密切相关第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病因与发病机制肥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机体长期能量摄入过剩是肥胖的直接起因,但与之相关的因素很多肥胖的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第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家系调查和分子遗传学

6、研究已经得到证实第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家系调查出生后儿童的皮褶厚度、BMI与其亲生父母显著相关单卵双胎儿的体重和BMI均极相似身体脂肪区域性分布和腹部脂肪含量均有明显的家族相关性肥胖病有家族倾向,父母均肥胖,子女中80%肥胖,父母不肥胖,子女仅14%肥胖第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分子遗传学对肥胖动物遗传因素的研究中发现,鼠的肥胖基因可产生相应的蛋白质,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饱食信号,当基因突变时,导致相应蛋白质缺乏,引起肥胖 人类的肥胖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3区1带3亚带,肥胖基因只在脂肪细胞中表达第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

7、2年6月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廋素对机体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廋素受体后,可抑制神经肽rmRNA表达,阻断摄食的刺激活性,使摄食减少,在肥胖人中有95%以上的人存在内源性瘦素缺乏和瘦素抵抗第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目前发现与人类肥胖有关的激素主要有:黑色素皮质激素、神经肽Y、瘦素和解偶联蛋白,但其在人类肥胖发生中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证实脂肪细胞上有多种激素受体,如受体基因变异或中枢神经传递通路受阻,可引起肥胖下丘脑神经细胞的黑皮质素-4受体和黑色素皮质激素结合后可调节体重第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

8、6月2.神经精神因素临床观察发现,有些脑膜炎及其后遗症患者,常伴有多食、肥胖等临床表现,推测其病变可能在下丘脑其机理有以下几个观点第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过食学说认为下丘脑内侧核饱食中枢与腹外侧区摄食中枢 (两者统称“食欲平衡中枢”)呈现交互抑制以调节摄食当饱食中枢发生故障,食欲就会变得异常旺盛,过食在所难免,结果导致肥胖第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植物神经学说认为下丘脑存在一个交感神经中枢和一个迷走神经中枢当下丘脑遭到损伤失衡,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出现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而迷走神经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综合效应是各种刺激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使

9、体脂合成大于分解,从而导致机体肥胖第二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小肠对葡萄糖吸收增强学说认为下丘脑损伤所引起的过食和肥胖,其代谢紊乱首先是在于小肠对葡萄糖吸收增加第二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饮食生活习惯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是肥胖的重要病因饮食长期总能量摄入过剩-直接起因食物成分结构和比例不合理,高能量密度食物增加饮食行为失控-肥胖样进食(选择大块食物,咀嚼少、进食速度快),进餐频率减少第二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调查研究发现,在2-6次/d的进餐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肥胖的机率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稍

10、多的人另一容易致人肥胖的不良习惯是晚上进食- 夜食综合征,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摄入的食物比较容易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第二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运动运动量是决定个体能量消耗多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生活方式的优化,使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减少,体重增加运动有助于减少脂肪在体内的积聚,不同性质的体力活动,对体脂含量有不同的影响以有氧代谢为特征的活动(如慢跑、打太极拳)对降低体脂的效果最为明显第二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和家庭中的各种应激因素,引起精神情绪方面的变化,如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回避等,通过脑边缘系统-下丘脑-

11、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引起皮质激素以及其他激素分泌紊乱,导致饮食习惯改变和代谢失衡第二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5.其他因素妊娠期营养因素有报道表明,妊娠最后3个月和生后第1个月营养较差的母亲,其子女发生肥胖者较少妊娠前6个月营养较差的母亲,其子女肥胖的发生则较高提示胚胎生长发育早期孕母食物摄入量对胎儿生后的营养状态存在较大影响第二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人工喂养及辅食添加研究发现在生后4周内就喂以固体食物,结果将造成儿童27.71%超重、16.7%肥胖过食、人工喂养、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的喂养模式均是引起肥胖病的高危因素第二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

12、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肥胖的关系在各种膳食因素中,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膳食是肥胖的直接致病因素 1.脂肪与肥胖流行病研究提示膳食脂肪与肥胖关系密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膳食中脂肪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增加,其国民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第二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在饥饿时进食高脂肪膳食会导致脂肪进食量增加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相比,脂肪氧化分解要慢得多,且脂肪还抑制葡萄糖的氧化高脂肪膳食还有良好的色、香、味以及热能密度高的特点,常导致进食过多的高脂肪膳食第二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蔗糖与肥胖高蔗糖膳食可引起高胰

13、岛素血症胰岛素作用之一是促进脂肪的合成,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导致体内脂肪积累,包括皮下脂肪和腹腔内脂肪第三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分类肥胖按照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三型:1.遗传性肥胖主要因为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肥胖发病率低,常有明显家族性肥胖倾向第三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继发性肥胖主要由于脑垂体-肾上腺轴发生病变、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障碍导致的肥胖一般可找到比较明显的原发性疾病第三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单纯性肥胖排除遗传性、内分泌代谢障碍性肥胖,单纯由于能量摄入过剩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所

14、引起的肥胖通常讨论的肥胖即属单纯性肥胖第三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临床表现肥胖病的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症状,主要由机械性压力和代谢性紊乱两方面所引起,并导致许多并发症多数临床表现与年龄、病程、肥胖度均有关第三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肥胖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5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产后期占41%,绝经期占36%胎儿期肥胖,可分娩困难、宫内窒息、出血、外伤等情况肥胖儿童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多有出汗、气促、乏力,性发育延迟等成年肥胖病人可有心理障碍,焦虑、易怒等第三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高

15、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痛风等慢性疾病有很明显的相关性轻度肥胖患者除肥胖外,一般无其它症状中度以上的患者,常有相应症状,一旦肥胖消除,症状也将随之而好转第三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1.呼吸系统胸腹壁、纵隔脂肪堆积,胸腔容积减少,膈肌抬高,呼吸肌无力,呼吸运动减弱轻者通气不足,肺活量降低,严重时有通气不良综合征的表现(气促、憋气感、胸闷及心悸等)第三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重度肥胖病人常发生夜间呼吸暂停,致缺氧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精神萎靡、头昏、嗜睡,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极严重的肥胖病人可出现呼吸

16、终末期表现(紫绀,肺动脉高压,神志模糊,心肺功能衰竭,称为肥胖-低换气综合症)第三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心血管系统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发病年龄越轻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越大肥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多是通过加重其它危险因素以影响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当体重逐渐增加时,这些危险因素相应增高第三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肥胖时,循环血量、心室充盈压、心输出量相应加大,心脏负荷加大,心脏长期负荷过重可到致心肌内外脂肪沉积,使心室肥厚、扩张,心肌顺应性减低,发生心力衰竭超重者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体重者高3倍,肥胖病者高

17、10倍,肥胖者并发高血压时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肺拴塞也较正常体重者多见第四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内分泌系统肥胖患者内分泌系统改变最明显的是胰岛素基础水平异常升高,而组织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抵抗性增加,效应下降结果是糖耐量降低,血糖水平倾向于增高,肥胖者中糖尿病发病率约为非肥胖者的10倍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第四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能量过剩减少了机体对生长激素的需要和释放,病人血液中生长激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人机体耗能不能来自脂肪的分解,这也是促使肥胖不断升级的又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第四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

18、022年6月肥胖者性激素的改变较为显著在男性,雄激素减少而雌激素增多,表现为面部皮肤变得细腻,性机能低下等,但无明显的女性性征出现在女性,雄激素增加,雌激素也持续增高,青春期前肥胖的女孩常有月经初潮提前的倾向第四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雌激素水平持续偏高,可导致卵巢功能的异常,出现闭经和月经稀少长期雌激素的持续偏高,可导致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第四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消化系症状肥胖者常有食欲亢迸、多食善饥、便秘腹胀等消化系症状,特别是伴有糖尿病者则更为明显约有25-58%的肥胖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可引起肝区不适、肝脏肿大

19、第四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肥胖病是胆石症的一个危险因素,肥胖者发生胆石症的危险是非肥胖者的3-4倍,腹部脂肪过多者发生胆石症的危险则更大胆石症常合并急慢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在肥胖者中也多见第四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5.其它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病的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有时可能危及生命特点为睡眠中阵发性呼吸暂停下列症状提示肥胖者可能患该综合征:打鼾、睡眠质量差或出现低氧血症,醒后不能恢复精神,严重时,易发生低氧性心律失常,常可导致患者死亡腰背疼、腿疼和关节疼也较多见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较正常体重者高第四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

20、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诊断目前诊断(判断)肥胖的方法主要有3类: 人体测量法 物理检查法 化学测定法第四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1.人体测量法常用指标体质指数、体重、皮摺厚度腰围、腰围/臀围比值第四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1)体质指数 BMI目前判断肥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考虑了身高和体重两个因素,简便、实用常用来对成人体重过低、体重超重和肥胖进行分类,且不受性别影响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运动员等,尚不能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的程度第五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体重 (kg)身高2 (m2 )BMI 正常值:18.5-23.9

21、 临床应用 BMl28肥胖 28BMl24超重 23.9BMl18.5正常 BMl18.5消瘦第五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身高(cm)-10009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肥胖度 =第五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 临床应用 10% -10% 体重正常 20% 10% 超重 20% 29% 轻度肥胖 30% 49% 中度肥胖 50% 重度肥胖第五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皮摺厚度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内的脂肪含量对于均匀性肥胖者,以皮下脂肪厚度判

22、断的肥胖程度与用BMI判断肥胖程度大致相同一般不单独作为肥胖的标准,常与体重指标结合判定第五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常用测定部位 肩胛下皮摺厚度 三头肌皮摺厚度 腹部皮摺厚度第五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腰围用来测定腹部脂肪的分布男性超过87cm,女性超过80cm 即为肥胖腰围与身高无关,但与BMl和腰臀比紧密相关,是腹内脂肪量和总体脂的一个近似指标第五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5)腰臀比WHR腰围与臀围之比称腰臀比评价标准:男性1.0,女性 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目前有用腰围代替腰臀比来预测向心性肥胖的倾向第五十

23、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物理检查法是根据物理学原理测定人体成分构成,推算出体脂的含量按体内脂肪的百分量计算,男性25%、女性30%则可诊断为肥胖病方法包括全身电传导、生物电阻抗、双能X线吸收、CT扫描等检测费用比较昂贵第五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化学测定法利用中性脂肪不结合水和电解质的原理来测算脂肪含量,能准确测定机体脂肪的量方法科学,操作复杂,需要特殊设备,一般不作临床应用直接测定使用脂溶性气体同位素85Kr密闭吸入稀释法间接测定使用比重测定计算、同位素40K或42K全身扫描以及重水(D2O )稀释法等第五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

24、,创作于2022年6月鉴别诊断肥胖症应与其它内分泌代谢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肥胖相鉴别皮质醇增多症:向心性肥胖、高血压、闭经、皮肤紫纹,血皮质醇水平高,且不被地塞米松所抑制,失去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垂体及(或)肾上腺影像学异常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畏寒、浮肿、低代谢率、血清T3和T4水平低TSH水平高第六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下丘脑性肥胖综合症:有下丘脑症状群,头颅CT可显示颅内病变特发性水肿:中年女性多见,午后至夜间下肢水肿加重,卧床休息后水肿减轻,水利尿试验阳性第六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预防原则1.提高对肥胖病的认识 通过教育和各种传媒方式

25、使全民充分认识肥胖对人体的危害2.饮食平衡合理 遵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安排每日饮食,采用合理的饮食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第六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加强运动锻炼4.规律生活 体欲常劳,劳勿过极,食欲常少,少勿至饥5.保持良好心态第六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实践表明,肥胖的预防远较治疗易于奏效,根本的预防措施是饮食管理和运动预防措施应从妊娠期开始,直至终身妊中期至5岁以前,是一生中机体生长最迅速的时期,此期能量摄入过剩,会使脂肪细胞增生肥大,为以后脂肪库增大打下解剖学基础第六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

26、月纠正传统的“婴儿越胖越好”的错误观念,做到营养平衡,防止能量过剩,哺乳期提倡母乳喂养从儿童期起,应培养其规律饮食、节制零食、热爱活动的良好生活习惯中年以后,机体的能量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必须及时调整日常的饮食与作息第六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治疗正确认识肥胖症病,把肥胖病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对待,消除心理障碍,坚持持之以恒,走出快速减肥误区目的使病人能终生减低体脂含量及腰臀比达到正常范围,以降低肥胖病的危险性,并防止肥胖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治疗肥胖需要长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第六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1.肥胖症病治疗总原则

27、长期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彻底纠正能量摄入过剩-现阶段肥胖治疗的基础方法和最佳方法治疗必须坚持足够的时间,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改变原有的生活、饮食习惯既适合成年开始的肥胖,也适合幼年开始的肥胖第六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治疗方法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它疗法第六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1)饮食治疗:控制肥胖的基本措施A.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供应低能膳食,以造成能量的负平衡,促使过剩能量的代谢供能具体数值选择 首先要看治疗前长期以来日常膳食的能量水平 其次要看肥胖是上升发展阶段还是稳定阶段 对儿童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对老年人要

28、注意有无并发症存在第六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对能量的控制,要秩序渐进,逐步降低,并适可而止,切忌骤然猛降或降至最低安全水平以下辅以适当的体力活动,以增加能量消耗,不可盲目苛求控制饮食,以免发生神经性厌食,对于孕妇,应以合理控制能量摄入为主,提倡多作体力活动第七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成年轻度肥胖者,按0.5-1.0kg/月减肥标准确 定一日膳食的能量供给 中度以上者,宜减肥0.5-1.0kg/周,并应适当 从严控制 一般来说,在最初的1-2月,可减重3-4kg, 此后可与运动疗法并用,保持每月减重 1-2kg,这样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第七

29、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在营养平衡的前提下限制能量供应,不可对一切营养素均限制,以免形成营养不平衡膳或低营养膳,对机体造成危害第七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B.严格限制能源物质包括低分子糖类、饱和脂肪酸、乙醇等,此类食物能量密度高,其他营养素含量少低分子糖消化吸收快,易导致反馈性的胰岛素过度分泌,不利于减低体重第七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是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饮酒对脂代谢有不良影响,酒精可诱发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影响对胰岛素的摄取和利用,导致糖耐量减低第七十

30、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C.供能营养素比例合适膳食能量应适当降低碳水化物比例,其供能应控制在膳食总能量的40-55%提高蛋白质比例,其供应占膳食总能量的20-30%脂肪的能量密度很高,比例应控制在正常上限,占膳食总能量的25-30%,任何过高或过低的脂肪供给都是不可取的第七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D.供应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应鼓励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E.每日餐次以三餐或更多为好尽可能平均分配一天的摄食量,不应漏餐应有足够的膳食,以避免餐间加点心 控制饮食不是为了减轻体重所采取的短期生活方式,不应在体重降到正常后就立即恢复以前的饮食习惯,以免

31、前功尽弃和对以后的体重控制失去信心第七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运动治疗作用 提高能量消耗,增加脂肪分解,降低体脂含量 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循环功能和心脏功能运动量 根据年龄、肥胖度、体质以及有无心血管合并症等而定,以能缓慢降低体重而又无明显气促、心悸和不适感为宜第七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弱运动量: 心率100次/分 每次运动时间20-30分 1-2次/日强运动量: 心率110次/分,减肥时不可取第七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药物治疗减肥药三原则 不抑制饮食、不乏力、不腹泻目前常用药物 3-AR激动剂、儿茶酚胺

32、再摄取抑制剂、脂肪酶抑制剂、并发糖尿病时用-糖苷酶抑制剂中草药第七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手术治疗 切脂术、吸脂术、缩胃术等5)其他治疗方法 气功、推拿、针灸、电子减肥机等第八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肥胖的极低能量疗法如果因治疗的需要,每天摄入的能量控制在600kcal以下则称为极低能量疗法,也称为半饥饿疗法极低能量疗法不是肥胖膳食治疗的首选方法,仅仅适用于节食疗法治疗不能奏效的肥胖患者或顽固性肥胖患者,不适用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孕妇以及患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极低能量疗法时,通常患者需要住院,在医生的密切观察下进行治疗第八十一张,

33、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极低能量疗法的治疗时间通常为4周,最长不超过8周,在实施极低能量疗法之前,需要进行2-4周的临床观察,在这期间内确认使用极低能量疗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健康检查,然后转入极低能量疗法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一周内男性可减重1.5-2.0kg,女性可减1.0-1.5kg,一个月可减7-10kg第八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在开始治疗的前2周,减重效果比较明显,此后减重的速度逐渐减慢。在治疗的前2周,主要丢失的是水分和瘦体组织,出现负氮平衡;在3-4周以后,负氮平衡逐渐恢复如果在治疗开始后4周,氮平衡为负氮平衡,并且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

34、蛋白在正常值的下限以下,则应考虑停止极低热能疗法。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进行性贫血、肝功能异常、严重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钙血症、心律不齐等症状,应及早停止极低热能疗法第八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极低能量疗法的不良反应有较重的饥饿感、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注意力不集中,但是这些症状在治疗开始1周以后便逐渐缓解在极低热能疗法停止以后,不可直接恢复到正常膳食,否则会加重肾脏负担,造成肾功能损害第八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为保证减轻体重以后不迅速反弹,可采用节食疗法继续进行减肥治疗,节食疗法可进行6-8周,此间体重可有反弹,但不会超过极低

35、能量疗法前的体重如有必要,可再度实施极低能量疗法,极低热量疗法短期内的减肥效果很明显,但治疗后的1-2年,半数以上患者出现体重大幅反弹,这是极低热量疗法的最大缺点第八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高脂血症血脂:血浆中所含的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升高 我国人群血脂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近几 十年的升高幅度非常惊人 临床上,血脂通常指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第八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血浆脂类难溶于水,除游离脂肪酸直接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转运外,其余必须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水

36、溶性脂蛋白转运,进入组织进行代谢 脂蛋白组成 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蛋白质 绝大多数脂蛋白在肝脏和小肠合成,并主要经肝 脏分解代谢第八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常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同时存在血脂异常比高血脂症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的状态血脂异常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发病除了自身遗传缺陷外,主要与饮食因素有关,肥胖、年龄、性别等也是重要因素第八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血浆脂蛋白分类和临床意义分类:超速离心法-5大类 种类 缩写 组成特点乳糜微粒 CM 主要含外源性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 V

37、LDL 内源性甘油三酯为主中密度脂蛋白 IDL 与VLDL比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加低密度脂蛋白 LDL 内源性胆固醇含量最多高密度脂蛋白 HDL 脂质(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各半第八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临床意义1.乳糜微粒CM 来源于膳食脂肪,高脂膳食可增加CM合成正常人空腹12h后,血中CM完全清除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转运到肝外组织被利用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CM的代谢残骸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第九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所含甘油三酯主要由肝脏合成游离脂肪酸是其最重要的合

38、成底物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血浆VLDL升高常与其它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相伴随(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第九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中密度脂蛋白IDL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IDL在体内分解迅速,血中浓度不高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第九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低密度脂蛋白LDL 由IDL在肝脏内转化而来,肝脏也可直接合成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第九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5.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由肝脏和小肠合成,颗粒最小能将动脉壁内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具有

39、抗LDL氧化的作用,能促进损伤内皮细胞修复,能稳定前列醇的活性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第九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 血浆脂蛋白 临床意义 乳糜微粒 不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极低密度脂蛋白 升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中间密度脂蛋白 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 首要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 抗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第九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诊断及分类诊断标准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合适范围mmol/L边缘升高mmol/L升高mmol/L减低mmol/L总胆固醇5.185.18-6.196.22甘油三酯

40、1.701.70-2.252.26LDL-C3.373.37-4.124.14HDL-C1.041.551.04第九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简易分型分型 TC TG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第九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一)脂类1.脂肪酸人群血清TC均值分别与膳食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所占能量的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当脂肪提供的能量增加5%,人群平均TC水平升高10%第九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1)饱和脂肪酸膳食中使血胆固醇含量升高的主要脂肪酸可显著升高血浆TC和LDL-C的水

41、平,但不同长度碳链的饱和脂肪酸对血脂的作用不同(10C、18C影响较小)(豆蔻酸14、棕榈酸16、月桂酸12)可能与抑制LDL受体的活性有关,从而干扰LDL从血中的清楚第九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单不饱和脂肪酸膳食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TC和LDL-C水平,但不降低HDL-C水平食用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茶树油的地中海居民,虽然脂肪摄入量很高,但冠心病的病死率较低第一百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中主要是n-6系亚油酸和n-3系-亚麻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替代膳食饱和脂肪酸,可显著降低血TC和LDL-C水平,也降低HDL

42、-C水平研究表明,低饱和脂肪酸、高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可降低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有研究显示,高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可降低HDL-C水平,增加某些肿瘤的危险第一百零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加LDL受体活性,从而降低血中LDL,与饱和脂肪酸相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双键多,在体内易被氧化,大量摄入可提高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或发展单不饱和脂肪酸含双键少,对氧化作用的敏感性比多不饱和脂肪酸低,可能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更有意义第一百零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反式脂肪酸植物油氢化制成,反复加热植物油也可产生可使LD

43、L含量增加,同时引起HDL降低,增加摄入量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反式脂肪酸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比饱和脂肪酸强传统中餐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西餐含量较高膳食摄入反式脂肪酸应1%总能量第一百零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5)胆固醇人体胆固醇30-40%外源性直接来与膳食,其余由肝脏合成膳食胆固醇可影响血中胆固醇水平,升高LDL个体对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反应性差异较大,可能与年龄、遗传、膳食史及膳食中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有关膳食胆固醇可反馈性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但调节不完善,当大量摄入胆固醇时,血胆固醇会升高第一百零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6)植物固醇植物

44、中含有与胆固醇结构类似的植物固醇,能在消化道与胆固醇形成竞争,抑制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胆固醇7)磷脂具有乳化作用,使血胆固醇颗粒保持悬浮状态,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并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第一百零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氨基酸组成可影响血脂代谢补充足量L-精氨酸能对抗因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内皮NO活性的降低(果仁、海鲜、肉类食物 )第一百零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碳水化合物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比例与血清HDL-C水平负相关大量进食简单糖,除引起肥胖外,会促进肝脏利用多余的糖水化合物合成甘油三酯,引起血浆VL

45、DL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降低HDL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和胆酸的吸收,增加其从粪便的排出,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较强,主要存在于大麦、燕麦、豆类、水果中第一百零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四)维生素维生素E能降低血浆LDL和阻止LDL氧化,增加HDL水平维生素C参与胆固醇代谢,促进肝脏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排出,降低胆固醇第一百零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五)微量元素镁能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降低冠脉张力、增加冠脉血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缺钙可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血清锌含量与TC和LDL-C呈负相关,与 HDL-C呈正相关血清铬与HDL-C水平呈

46、显著正相关第一百零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营养治疗原则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对于原发性的血脂异常更应首选即使在进行药物降脂治疗时,营养治疗也要同时进行1.控制总热量摄入 总热量摄入应以体重为基础,适当增加运动量, 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第一百一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脂肪供能占总能量20-30%、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饱和脂肪酸的比例1:1:1为宜轻度高胆固醇血症者,胆固醇摄入300mg/d中、重度者,胆固醇摄入200mg/d,脂肪摄入总能量20%,饱和脂肪酸总能量7%第一百一十一张,PPT共一

47、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少吃猪肉,适当吃鸡、兔、牛、羊等瘦肉,海鱼适当多吃烹调用油选择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多吃含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大豆动物内脏、蛋黄胆固醇含量高,尽量不吃第一百一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适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控制动物性蛋白质摄入量,多摄入植物蛋白质,尤其是具有较好降脂作用的大豆蛋白减少甜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热能50%第一百一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吃些粗粮、杂粮,以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摄入量植

48、物性食物中的谷固醇和膳食纤维可以影响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适当食用脱脂奶和豆类以供给足够的钙第一百一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5.饮食清淡少盐食盐量5g/d,伴有高血压者应限盐6.少饮酒,多喝茶酒精可促进肝脏合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LDL,应少饮酒茶多酚有降低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溶活性、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应多饮茶第一百一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常用的降血脂食物豆类、大蒜、洋葱、苹果山楂、鱼类、海带、菌藻类牛奶、燕麦、植物油第一百一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A型单纯性甘油三酯增高,营养治

49、疗要限制总热能超重或肥胖者,应先减轻体重,甘油三酯可随体重减轻而降低碳水化物占总热能50%左右,不宜吃蔗糖、果糖、蜂蜜及含糖点心、甜罐头等烹调菜肴及牛奶、豆浆等不加糖第一百一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限制胆固醇300mg/日,每周吃鸡蛋三个适当补充蛋白质,尤其是豆类及其制品、瘦肉、去皮鸡鸭等,可多进食鱼类如不需控制体重,脂肪不必严格限制新鲜蔬菜可增加膳食纤维及饱腹感,又可供给足够的矿物质及维生素第一百一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B型单纯性胆固醇增高,限制胆固醇摄入量轻度增高者胆固醇300mg/日,中度和重度每天200mg限制动物脂肪,适当增加植物

50、油第一百一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除合并超重和肥胖者外,热能及碳水化物无须严格限制,蛋白质也不限制多食新鲜蔬菜及瓜果类,增加食物纤维,以利胆固醇的排出多选食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苜蓿、大豆及其制品等能降低胆固醇的食物第一百二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C型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增高饮食营养治疗是控制总热能,使体重降低并维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限制胆固醇每天200mg,禁食高胆固醇食物脂肪占总热能30%以内,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第一百二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控制碳水化物摄入,忌食庶糖、果糖、甜点心及蜂蜜等含简单糖高的食

51、品适当增加蛋白质,占总热能15%20%,尤其是豆类及其制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增加食物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第一百二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D型预防型,是预防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膳食总热能宜随年龄增加而相应减少,碳水化物占总热能55%65%,蛋白质15%20%,或每天按1.2gkg,脂肪20%25%注意饮食平衡及每餐饮食的比例,尤其晚餐不宜过饱第一百二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高血压病血压是活体流动血液对体循环动脉壁的压力高血压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持续增高,常伴有重要脏器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在未用抗高血

52、压药物情况下,当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第一百二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 收缩压 舒张压 理想血压 120mmHg 80mmHg 正常血压 130mmHg 85mmHg 正常高值 130-139mmHg 85-89mmHg 高血压 140mmHg 9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mmHg 90 mmHg第一百二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临床分类依据高血压的病因是否明确起病急缓和病情进展快慢分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高血压缓进型高血压-良性高血压(多见)急进型高血压-恶

53、性高血压第一百二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原发性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特征,病因不明确占人群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可引起动脉、心、脑、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第一百二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继发性高血压伴随某种疾病出现的高血压,病因明确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疾病、颅脑疾病、妊娠、药物等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5-10%以上第一百二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流行病学正常人收缩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所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逐渐上升,35-50岁以上较多见幼年血压偏高者,其血压随年龄增高的趋势更明显成人原发性

54、高血压发病率为10%-20%,我国目前约有1亿高血压患者60岁以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第一百二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我国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北方高于南方 城市高于农村 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体力活动过少、嗜烟等,对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第一百三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其后代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将明显增高调查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很低第一百三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临床表现1.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常在查

55、体时发现2.早期血压时高时低,受精神情绪、生活变化影响明显3.血压持续高水平可有头痛、头晕、头颈疼痛4.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肾、心、眼的病变5.精神情绪的变化、生活能力下降、失眠、耳鸣、易疲劳等第一百三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膳食营养因素的影响1.钠的影响钠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因素食盐摄入量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显著相关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也高,限制食盐摄入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第一百三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爱斯基摩人,食盐4g/日,原发性高血压少;日本北部居民食盐26g/日,发病率40%家族性高血压和老年性高血压对盐敏感性高于

56、正常人肾性高血压、妊高症减少钠摄入可改善症状,增加钠摄入可使病情恶化第一百三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钠影响血压的机制a.过多钠血容量、心排出量对血管壁压力血压 b.过多钠血管内皮细胞内水分血管壁肿胀、官腔狭窄血流阻力血压c.过多钠改变血压昼高夜低规律第一百三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2.钾的影响钾通过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和促进尿钠排出作用降低血压第一百三十六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3.钙的影响高钙摄入可减弱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升高作用盐敏感高血压病人对钙的降压作用比较敏感,主要与钙促进尿钠排出作用有关盐敏感高血压病人常处于缺钙状态

57、,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补钙可以纠正,从而降低血压第一百三十七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4.镁的影响镁与血压呈负相关性膳食中摄入镁量较高者,通常血压相对较低镁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内钙而降低血管的弹性和收缩力,从而起到降压作用第一百三十八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5.脂类的影响饱和脂肪酸与血压呈正相关总脂肪与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引起肥胖和原发性高血压减少总脂肪量或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第一百三十九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n-3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有调节血压作用,可减少血管紧张肽原酶依赖性高血压的发生高单不饱和脂肪酸

58、膳食可降低血压第一百四十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胆固醇与血压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高胆固醇膳食容易引起高脂蛋白血症,促使脂质沉积,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原发性高血压的症状,故摄入过多胆固醇对原发性高血压防治不利第一百四十一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6.蛋白质的影响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含氮物质,可引起血压波动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对血压的影响不同 植物性蛋白可使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降低,大豆蛋白的降压作用,可能与大豆蛋白富含精氨酸有关,但并非大豆蛋白的单一作用目前认为,某些特殊氨基酸,如精、酪、色、蛋、谷等,是影响神经介质或血压的激素因子第一百四十二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

59、,创作于2022年6月7.酒精的影响过量饮酒与血压升高和较高的高血压流行程度具有相关性高危险性:男性50ml,女性25ml低剂量酒精有血管扩张作用,高剂量酒精有收缩作用第一百四十三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大剂量酒精影响血压的可能性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抑制血管松弛物质合成与释放钙和镁的耗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增加第一百四十四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8.膳食纤维的影响膳食纤维能吸附脂肪,影响脂肪的吸收,从而减轻体重,间接辅助降压研究显示,膳食纤维降压的机制可能仅与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关第一百四十五张,PPT共一百六十五页,创作于2022年6月9.肥胖的影响体重增加,是引发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