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_第1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_第2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_第3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_第4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曾冬梅 黄国勋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更多来自于教育外部环境的变革,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应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参照基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三个层次:全校性的、专业性的和培养途径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包括着众多因素的整体改革,应努力体现这种改革的全校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局性、全员性的特点。关键词: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日渐深入。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思想的本质。因此,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各级政府、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2、。本文结合广西大学的实践,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略陈管见,以求引起各界人士更大的关注。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快速发展,教育外部环境或外部因素对高等教育的驱动作用愈来愈明显。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克尔教授曾经说过,“学院和大学从来不会高居于虚构历史神话的顶层,它们常常屈服于周围环境的某些压力和约束。反过来,它们也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进程。”(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这说明,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部环境或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制约。当然,

3、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由于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不同,服务目标的趋向不同,社会的期望值有高低之别,因而改革动因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范围上,高校教育外部环境的变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世界范围内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二是国家宏观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三是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动因更多地来自于前两个方面,而教学科研型及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大学,其变革发展的根本动因应是来自于第三个方面。在此,我们以广西大学为例。广西大学地处广西南宁市,其发展变化直接受制于广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广西是一个沿海、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农业大省,它背靠大西南,面向东

4、南亚,林业资源、海洋资源、地矿资源 等十分丰富,港口经济比较活跃,是我国大西南的出海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广西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强化农业基础,充分发挥亚热带农业的优势,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努力建设农业强省;加快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基础产业,即水利建设、能源建设、交通建设、邮电通信建设、原材料工业;培养和振兴五大支柱产业,即蔗糖加工、有色金属、汽车和机械制造、建材、建筑业;发展食品、林产林化等优势产业和电子、通信等高科技产业,以及商品流通业、金融业、信息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作为广西境内唯一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其地缘优势和

5、地理位置,决定了广西大学的人才培养应首先是或主要是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因而确立了“人才培养以区域为主阵地,面向世界,培养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外发展,适应区域经济集团化,适应广西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历史进程的少量的基础性人才,大量高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性人才”的目标。我们认为,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只有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本校在国内特别是本地区的地位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为直接的驱动力,坚持并体现地方特色,依据地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寻求可扩展的服务领域,发挥自身因历史传统特别是地域所决定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

6、办出地方性大学的区位特色、人才特色。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按其组成要素,可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某一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仅指某个专业培养途径的选择方式。与此相对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亦可分为三个层次:全校性的、专业性的、培养途径的。1.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某所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之

7、需要,以外部环境或外部因素发生的变革为整个参照系数,以教育思想变革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从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过程等多个维度入手,对学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科类结构等进行总体的设计、布局和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资 源配置。其目标主要是营造一种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环境、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学校在总体上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同样以广西大学为例。该校目前正进行的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地方性”和社会需求为主线,重新对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定位。办学目标定位于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在祖国南疆乃至东南亚

8、地区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于:基础学科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的基础性人才;工学类专业以培养 T 字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工程管理人才、少量工程科学人才;农学类专业以培养生产技术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部分生产管理型人才、少量技术科学型人才。第二,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点,总体调整学科专业结构。1997 年,广西大学的“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传统学科专业并进行整合、重组;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广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增设了农业电气及自动化、通信工程

9、、电子商务、广告学等 14 个应用型、交叉型专业,并对专业布局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使本科专业由原来的 77 个调整为目前的 66 个,专业布局较为合理。第三,以建立特色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与课程内涵建设。从 1997 年开始,广西大学有计划、分期分批滚动进行重点专业和课程建设,1999 年以来,学校投入专项资金 324 万元,分三批立项重点建设了 33 个专业和 15 门基础课,以此带动全校的教学改革。第四,以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迁移能力为目标,提升改造现有专业,实施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的人才培养实践。2000 年,在机械学院、农学院两个学院实行试点,2002 年,又进一步在 13 个学

10、院的 43个专业分 15 个大类实施按大类招生、宽口径分流的培养模式。第五,全面加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构建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保障机制。1997 年起,相继实施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制和特长生培养制、按学分收费制及灵活多样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大类专业里自由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等。从上述广西大学教育改革的实践看,全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改革,侧重于目标、政策、制度导向等方面,体现的是学校总体上的治学方略。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某一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培养规

11、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是某一专业整体适应社会变革的表现。下面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构(见图 1)。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是支撑广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传统专业,以往注重对学生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近几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该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形势一直不很乐观。从 1997 年开始,学院组织教师到60 余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是掌握高科技的机械工程复合人才,因此,学院重新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及应用研究、运行管理营销的高级工程复合型人才。为实现此目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构建了“宽口径、

12、宽基础、多方向、高素质”的大口径分流培养课程体系,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强机电一体化的比重,设立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工程”、“企业电子商务”五种方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再如广西大学林学院的林学专业,根据广西的国有林面积相对较少、集体林区较多,在同一生产单位营林和木材生产两方面的工作经常交叉进行的客观实际,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营林方面的专长,还应具有一定的木材生产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管理型、营销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并为此构建了具有广西林业区位特色的课程体系。上述两个专业调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后,近两年招生势头一直保持旺盛状态,2001、20

13、02 年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 95%以上。3.专业培养途径的改革。专业培养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在局部范围适应社会的表现。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地表现为人才培养途径的选择,比如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分流培养模式、主辅修制模式、双学位制模式、本硕或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以及各种“2+2”、“3+0.5+0.5”、“3+1”、“3+2”培养模式等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三者组成一种最佳的“合力”,共同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涵义当前,高校实

14、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多是学校的某个专业、某个教学环节或某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项目,是局部性的改革。从本质上看,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办学方略、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能力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因此,不能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仅仅当作一种局部性、某个细节的改革,而应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对待这种改革,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其全校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局性、全员性的特点。“全校性”,是指高校中所有专业都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15、,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逐渐到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及其每一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选择。无疑,应对上述现实变化,每一个专业都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当前所有高校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全面性”,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方面全面进行,而非局限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全程性”,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局性”,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系学校的全局,关系学校各单位、各个部门的改革,需要学校各部门、各方面、各群体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全员性”,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得到学校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需要师生员工的广泛参加与积极投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对高校在新世纪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要成功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必须做到:第一,学校领导应具有大时空的理念,改革的思路不应总是停留或局限于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