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_第1页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_第2页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_第3页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_第4页
身份犯的处罚根据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身份犯的处分根据论摘要:身份犯的处分根据问题是身份犯理论研究的根底性范畴,它直接决定了身份犯详细问题的展开。发端于大陆法系刑法中的“义务违犯说、“法益损害说以及建立在二者根底之上的“综合说都不能圆满地说明身份犯的处分根据;我国学者关于此问题的个别看法也不无纰漏。以“身份法益损害说作为身份犯的处分根据,那么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关键词:身份犯;处分根据;身份法益?刑法?分那么缘何将有些犯罪主体限定在只能是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一部分人;又缘何在有特定身份者与无特定身份者都可以施行某一犯罪行为时只对有特定身份者进展加重或减轻处分,对于这些问题的答复便是对身份犯的处分根据之探究。有学者将之称为身份犯的本质或

2、者标准本质1。关于这一问题,在刑法理论较为兴隆且身份犯理论研究较为深化的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研讨得较多且观点对立鲜明;而相比之下,国内学者那么较少阐述,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学者在研究所谓身份犯的问题时要么仅在犯罪构成主体要件部分作简要介绍,要么仅在共同犯罪部分稍带论及“身份与共同犯罪问题,而并未将身份犯作为一个体系自足的、具有相对独立存在价值的理论范畴进展研究。这种理论研究现状的直接反映便是对身份犯处分根据的不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身份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从较早的有关身份犯的相关阐述即可见一斑。好在近几年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对身份犯理论作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身份犯本质的相关看法,但是这

3、种讨论还稍显粗浅。笔者将一一作出评介。一、“义务违犯说及其检讨该学说来源于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有个别国内学者坚持这一观点,其主要从违犯义务的角度来解读身份犯的处分根据。首先,德国学者纳格勒(Nagler)、罗克辛(Rxin)等都是该说的坚决保卫者2。纳格勒试图以标准论为根底来探求违犯限制性标准的身份犯之本质。在他看来,法秩序的本质是使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使个人的意思服从全体意思;所以,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被法纳入其调整范围,成为法的主体或客体,只有法要求他服从法,那么这个人才能违犯法。在法的这一命题中,“被法要求服从的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认为,“被法要求服从的人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4、是一个纯粹的实定法上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即在各个法律标准中,规定义务的法律命题是面向所有的国民呢?还是仅仅面向国民中的一部分?纳格勒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慎重的法律解释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那个时代,对于如何限制课以义务的领域,存在着两种观点:第一,课以义务的领域应限于法标准所保护的法益可能由国民中的特别的集团的命令实现保护的场合;第二,课以义务的领域应限于法秩序因只对一定的人的集团的命令到达法益保护的场合。但纳格勒又认为,在第一种场合中,缺少一种契机,即不能到达保护法益的人,就不能直接赋予一定的义务;而在第二种场合,因为主张只有在法所要求的一定的人的集团服从的命题中才可以课以义务

5、,所以也就放弃了本来对国民全体的命令3。与此相应,德国学者罗克辛更直接地主张创设一种“义务犯概念,以之取代“身份犯。义务犯的主体是负有义务的“特别义务者。只有该“特别义务者才可以施行违犯其所负特别义务的行为,其他一般人并无该义务可以违犯,因此不能单独构成该义务犯的主体。其次,日本也有部分学者持这种主张。有学者认为,在社会、法律等关于人的关系中对于满足身份犯的原因,要从具有承担特定义务的地位或资格的人犯罪这种角度来把握。即只有在有一定的身份可以构成纯粹身份犯的情况下,违犯了其身份所承担的特别义务,才能成为使犯罪成立的契机。不纯粹身份犯是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犯罪,因为违犯比别人承担的更高一级的义务,而

6、被加重刑罚的情况4。野村稔教授认为:“所谓身份犯,是指只有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才能构成犯罪,或者对于其刑罚予以加重或减轻的场合。这是因为由于一定的身份而负有特别的义务。5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学者认为纯粹身份犯之本质系以具有一定身份者因其身份而负担特定义务,如公务员等,即以其在社会上或法律上因具有人的关系,获得其地位或资格,而负担特定义务6。祖国大陆学者通常是从权利与义务的不可分性来阐述主体的特殊身份的。一般这样表述:为什么法律要把特殊身份规定为某些犯罪的主体要件?因为刑法所要求的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莫不与法律上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密相关联。这些特定的身份赋予了有此身份者特定的职责即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的

7、正确行使和这些义务的忠实履行,是维护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正常的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所必需的。假设具有特定身份者不正确执行其身份所赋予的职责,而施行严重滥用其权利或者违犯、不履行其义务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严重破坏了统治阶级以刑法予以保护的重要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就具有了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法律秩序。而主体特定身份为什么能影响刑罚的轻重呢?因为刑事责任程度是立法者规定刑罚轻重的根据,而特定身份与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关联7。总的说来,从义务违犯的角度来把握身份犯的处分根据在德国刑法理论中似乎更具市场而且理由也较为充分。相应地,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主张及理由几乎与德国学者同出一辙

8、,并无新意。而祖国学大陆者的相关阐述外表上与大陆法系刑法学者主张相近,实那么相差甚远。(注:传统刑法理论关于身份犯的义务违犯性的主张似乎仅仅意在对身份的特征作出一种说明,其并不是在身份犯处分根据(本质)的意义上使用,其表现之一便是在传统观点中从来就没有疑心过强奸罪的身份犯属性,这与其所言的义务违犯性立场不相匹配。因为作为强奸罪特殊构成主体的男子无论如何不能说其具备何种义务,且因为其违犯了何种义务而对之进展处分这也是大陆法系刑法学者主张将强奸罪排除在身份犯罪范围之外的原因所在。)应当说,从义务违犯的角度来寻求身份犯的处分根据对于部分身份犯罪来说或许成立,但是并无普适效果。因为就整个?刑法?分那么

9、标准所规定的犯罪而言,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阵营:大多数犯罪对主体构成并无特殊要求,只要主体到达相应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才能即可构成该罪;也有部分犯罪的成立或对之进展处分以特定身份为必要。后一部分犯罪即为通常所研究的身份犯问题,之所以将这些犯罪统一起来进展一体研究无非是因为它们都具备“身份这一共有特征。而“义务违犯说论者又试图将身份犯中的一部分犯罪再划分出来并认为仅有这些犯罪才是身份犯罪,将余下的那些其存在也与身份须臾不可别离的犯罪置入一般犯罪的阵营(主要是将一些具有自然身份的主体因无义务违犯性的自然身份犯排除在了身份犯的范围之外)。这种研究方法不无疑问,因为就类型划分的近似性原那么而言,毕竟

10、论者所说的义务犯与被其排除在身份犯范围之外的自然身份犯都非一般人所能构成,因此更具有将其划分为统一类型进展研究的根据。另外,对身份犯处分根据的研究只是为了寻求作为整个身份犯理论支撑根基的原点,进而身份犯的所有相关问题都是以该原点出发并建立在此之上的。如此一来,作为身份犯处分根据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论者关于身份犯的其他理论问题之讨论和结论。最明显的例证便是有关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根据纳格勒对真正身份犯的这种理解(义务违犯性的主张笔者注),无身份者不但不能成立共同正犯,而且也不能成立狭义的共犯(教唆犯和帮助犯);但是,纳格勒却认为真正身份犯情况下无身份者可以成立狭义的共犯。其论

11、证如下:诚然,身份犯中的法益损害只有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才有可能;但是,无身份者通过与有身份者之有效损害行为的结合,就消除了其在身份方面的障碍,从而使得其对真正身份犯之保护法益的损害成为可能。从法益保护的观点来看,应当认为法秩序至少也第二次地制止无身份者的加功行为。换言之,在真正身份犯中,无身份者承担的是“第二次的服从义务。一方面主张义务犯论,另一方面那么肯定所谓“第二次的服从义务,这说明纳格勒的理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正因为如此,纳格勒的义务犯论受到了包括迈耶(ayer)在内的德国学者的批判8。可见,假设将身份犯的义务违犯性贯彻到底,那么无身份者根本无义务可以违犯,从而导致无身份者无论如何都

12、不能与有身份者构成共同犯罪,这便产生处分上的破绽和不合理性。纳格勒看到了这一弊端并试图加以解决,不得已而借用如何才能使无身份者“对真正身份犯之保护法益的损害成为可能这一法益损害的概念来弥补破绽和不合理现象,但这又违犯了其义务违犯性的立常还有学者(如庄子邦雄、平野龙一)从违法性的本质的角度进展批判,该见解认为义务违犯是违法性的本质,并且使一方面强调人的行为无价值,另一方面轻视结果无价值的见解成为前提,是不妥当的9。应当说这一批判也相当有力。二、“法益损害说及其反思很多学者试图从另一个进路对身份犯的处分根据进展讨论,即身份犯所损害的法益较之一般犯罪有所不同,此即身份犯之存在理由。详细而言,持此观点

13、的学者又有不同主张:第一种主张可以称为“统一说,也就是在讨论身份犯的处分根据时并不区分纯粹身份犯与不纯粹身份犯,而是笼统的认为身份犯的处分根据就是对特定法益之损害。在纳格勒、罗克辛等学者试图从“对特别义务的损害方面来探求身份犯的本质的时候,另外一些学者却试图从另一方面来“捕捉,那就是把身份犯和法益损害联络到一起293。这种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奥本海姆(ppenhEi),他曾经对典型的身份犯公务员的犯罪加以详细、深化地讨论和研究,试图从保护对象那里寻求公务员犯罪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特别保护对象理论。奥本海姆认为,公务员犯罪的本质在于:公务员犯罪存在着公务员法益被损害或者使之处于危险状态的切入

14、点。公务员犯罪的法益损害或者危险化状态,只能由公务的所有者即公务员进展。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担任公务,才能对这个公务施加影响。日本学者平野龙一教授也认为:法益损害(与危险)是违法性的本质,特别是真正不作为犯,假设不是具有身份者,事实上也许不可能损害法益,并认为这能给犯罪的成立以根据9149。相应的,第二种主张就是“区别说,该说尽管也是在法益损害的范围内探寻身份犯的处分根据,但它认为纯粹身份犯与不纯粹身份犯应当区别对待。该说认为,关于真正身份犯,应当根据身份犯中的保护法益的观点来解决。真正身份犯,因为其身份,而且因为与法益的主体或者行为客体的关系,所以关于其行为的特别法益也是被保护的,仅有身份者由

15、于其实行行为,损害其特别的法益或者使其危险化是可能的。例如,?刑法?在关于泄漏机密罪的规定中,认为仅有非身份者没有可能损害别人的机密的保护法益,因为对行为者要求一定的身份、具有那样的“地位、资格,特别是也保护不泄漏别人的机密的这种信赖。这样的信赖的法益,仅仅对有身份者可能保护。受贿罪中职务的公正及社会对它的信赖是保护法益,这种“信赖仅仅是在与行为主体的地位或资格的关系中才可能受到保护,共犯者只有通过正犯者才可能损害这样的法益。与此相反,在不真正身份犯中,对身份者比一般人较强地期待其防止犯罪。业务侵占罪中的“业务者的身份,对身份者是特别强地期待其不损害所占有的别人之物的。从而,对?日本刑法?第6

16、5条第2款的不真正身份犯的共犯,因为仅仅有身份的正犯才受强的期待,所以无身份者只能科处通常的刑罚9150。笔者认为,尽管纯粹身份犯与不纯粹身份犯都统一于“身份这一特征之下,但是由于他们构成上的差异一者身份的有无决定犯罪的成立与否;一者身份的存在不决定犯罪的成立与否但影响刑罚的轻重。鉴于这种构造上的差异,将二者分别予以考察的思路是可取的,当然这种分开考察并不能走得太远,否那么将两个本质上迥异的概念统一在一个理论中进展研究的价值就值得疑心了。因此,前述第一种观点外表上是对身份犯的处分根据的判断,本质上仅仅论及的是纯粹身份犯问题;而区别说的论点那么是可取的,它既看到了纯粹身份犯与不纯粹身份犯这样两种

17、“身份犯的共通性,又区分了二者的细微差异。三、“综合说及其缺乏所谓“综合说,无非是将前述两种观点一同作为考察身份犯处分根据的内容。一般是将纯粹身份犯与不纯粹身份犯区别对待,进而得出不同种类身份犯的处分根据是不同的结论。日本学者大塚仁在阐述犯罪的本质时对这种观点进展了阐述:“犯罪,首先可以解释为把法益的损害作为各个核心而构成。可是,根据刑罚法规,也不是没有作为义务的违犯而把握的一面,例如,被损害的法益尽管是同一的,在不真正身份犯中,身份者的行为比非身份者的行为处分要重(例如,保护责任者的遗弃罪,?日本刑法?第218条的“场合等),分开身份者的义务违犯这一点,我认为就难以彻底理解;所以犯罪的本质,

18、一方面根本上是对各类法益的损害,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义务的违犯可以作为根源。10国内也有部分学者与大塚教授的观点如出一辙,认为在分开特定的身份后刑法保护的法益就不可理解时,主体具备某种身份就意味着存在刑法保护的法益。这种身份是构成要件身份。反之,在不具备该身份的人施行同样行为也构成犯罪、具备该身份就加重或减轻处分的情况下,主体的身份意味着负有维护特定利益的义务或享受特定利益的权利,这种身份就是量刑身份11。这种观点注意到了作为身份犯理论范畴之内的纯粹身份犯与不纯粹身份犯二者构造上的差异,这一点是可取的。但是如前所述,它似乎将这种差异过分渲染而使得在本质上或处分根据上二者几无任何共通之处,这样假设仅因为二者具备“身份这一形式上的特征就将毫无关系的两个事物统一(本质上是机械地组合)到一个理论内进展研究的做法,其研究价值不无疑问。四、国内学者的新锐见解及其剖析正如前文所述,国内关于身份犯的传统观点几乎并未探及身份犯的处分根据这样的本质性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有学者相继对身份犯理论进展了深化研究,才将这一问题提上讨论日程。尽管学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