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港集装箱运输需求量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波港集装箱运输需求量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波港集装箱运输需求量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波港集装箱运输需求量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波港集装箱运输需求量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集装箱运输需求研究部门:工商管理系专业:物流管理港口集装箱运输需求研究摘要:集装箱运输以其快捷、方便、安全、高效的优势,在促进区域经贸活动和物流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装箱运输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海运方式,被称为“21世纪海运的革命”。我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强劲发展势头,已经明显成为世界航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集装箱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同时,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自身发展需要,势必对集装箱港口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国著名的深水港之一,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完善的集疏运网络体系,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2013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600万

2、标准箱。根据预测分析,在中短期内,每年都将继续增长。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箱的发展规划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外和各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三章从经济、政策体系、竞争等其他因素分析了香港集装箱运输的需求。第四章运用经济学方法对2020年前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测。第五章是香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战略,包括三个部分:战略构想、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最后一章是结论,包括结论、论文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关键词:集装箱运输,需求分析,发展对策目录 TOC o 1-3 h

3、z u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38 摘要I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39 AbstractII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0 目录IV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1 一、绪论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2 (一)研究背景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3 (二)国外研究综述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

4、84721844 1.国外研究现状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5 2.研究方向2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6 3.进展情况2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7 4.存在的问题3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8 (三)研究容与意义3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49 二、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分析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0 (一)国际集

5、装箱运输发展现状与趋势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1 1.国际集装箱船舶向大型化发展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2 2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3 3航运企业的联盟化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4 4集装箱港口物流一体化趋势5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5 5集装箱运输管理网络信息化5 HYPERLINK l _RefHea

6、ding_Toc384721856 (二)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5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7 (三)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6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8 1.港口生产建设6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59 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7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0 3.船公司与航线网络8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1 4.港口集疏运体系9 HYPERLINK l _RefHeadi

7、ng_Toc384721862 5.口岸信息化建设10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3 6.港口物流园区建设10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4 三、港集装箱运输需求分析1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5 (一)经济因素1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6 1.世界经济新一轮复,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提升1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7 2.中国经贸形势稳中有升12 HYPERLINK

8、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8 3.城市经济繁荣向上13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69 4.腹地经济发展前景乐观13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0 (二)竞争因素16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1 1.自然条件16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2 2.港口信息化水平17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3 3.港口服务质量17 HYPERLINK l _RefHe

9、ading_Toc384721874 4.航运网络体系17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5 (三)政策支持17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6 (四)软、硬环境因素18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7 (五)物流服务水平18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8 四、港集装箱运量预测19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79 (一)预测概述19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

10、384721880 1.预测基本原理19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1 2.预测分类19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2 (二)港集装箱运量预测19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3 1.港集装箱运量定性预测19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4 2.港集装箱运量定量预测21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5 3.预测结果评价分析23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

11、84721886 五、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对策2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7 (一)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总体战略构想2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8 (二)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目标2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89 (三)港集装箱运输发展措施与建议2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0 1.拓展提升一体化物流服务24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1 2.加强港口战略合作25 HYPERLI

12、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2 3.拓展海向和沿海、沿江腹地25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3 4.提升口岸服务水平25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4 六、总结26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5 (一)研究的结论26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6 (二)本文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前景27 HYPERLINK l _RefHeading_Toc384721897 参考文献28 HYPERLINK l

13、 _RefHeading_Toc384721898 致29一.导言(一)研究背景上世纪中叶,集装箱运输首先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及。由于它保证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并且具有环保、运输方便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航运界和贸易商的青睐。到20世纪80年代,集装箱运输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他运输方式。中国也非常重视集装箱运输体系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集装箱发展的措施,如加强国际航运中心和沿海大型集装箱枢纽港的建设。今天,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和城市地区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营销将促进贸易的全球化,这将增加产品和制成品以及集装箱的供应,

14、同时开启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新篇章。随着发达国家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集装箱运输达到了一个新的规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集装箱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货物总量的增长速度,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2)国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B.S. Hoyle和d . a . Pin b . d . e . r所著港口城市工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主要论述港口与工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关系,反映了现代港口的工业化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郭一龙和邵(1999)在运输经济学中分析了港口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贡献。宋(2000)在其博士论文港口城市发展动态研究中系统阐述了城

15、市、区域、港口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关系。邹俊山(1997),在现代港口经济学中,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对港口相关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建立了现代港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研究方向(1)从集装箱港口发展动力来看瑞典的J.O .詹森和d . Schnielsen(1988)在港口经济学一书中研究了港口向集装箱化的发展,并观察了其对港口装卸效率和港口组织的影响。在国内,于的香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2001)和舒宏峰的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2007),以及李炎的香港集装箱运输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2006),对中国及其他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一些研究。(2)从

16、物流的角度看曾琳和王(2001)从物流的角度阐述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中物流产业对其他产业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发展港口物流这一新形式将对港口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彭(2001)在如何切入港口物流服务一文中,从经营港口物流服务的优势和对策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切入港口物流服务。(3)港口建设的方法论和实证研究视角瑞典的J.O .詹森和d .施尼森(1988)在港口经济学中,用实例分析了港口生产效率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结构模型等。洪波(2013)在港口与产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书中运用了经济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多种相关理论,综合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等城市的港口与产业互动关系

17、进行了定量评价。彭亚(2013)在国际港口功能演变与国际强港建设研究一书中,系统分析了国际港口功能演变、特征、机制和趋势,并对影响港口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3.进步物流作为三大利润源之一,备受关注和研究。从物流的角度研究港口也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李俊、侯朝辉(2005)等人在现代港口物流中,以港口物流的社会环境和腹地的竞争态势为条件,从现代物流的角度分析了港口物流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对我国港口发展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存在的问题舒洪峰(2007)在其博士论文集装箱港口发展动态研究中深刻认识到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一些港口相关理论往往与现实脱节;原有的部分理论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集装箱

18、港口的发展;在港口发展的论证中,由于体制等诸多因素,往往立场偏差,中立性不足。严(2006)在香港集装箱运输需求分析及发展对策一文中,在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时,注意到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预测方法不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所以预测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时间的变化,外界条件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都会对预测结果产生突破性的作用。所以需要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共同决策。(三)研究容忍度及其意义本文从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趋势的角度,分析了香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和需求情况,研究了影响集装箱产量的因素,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未来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时,根据香港自身发展中的不

19、足,提出了发展对策。集装箱吞吐量已经成为衡量港口综合实力和地位的标志。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将带动城市的经济增长,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税收,促进就业机会,推动港口业的发展和吸引外资,也为香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多功能国际港口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同时,对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我国港口整体综合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港口集装箱运输,调整未来港口自身生产,有效进行港口规划建设,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无论是从港口自身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从提升我国港口国际竞争力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分析(一)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国际集

20、装箱船正在向大型化发展。随着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集装箱船型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航运公司纷纷建造大型船舶参与国际海运。在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方向中,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最为明显。国际集装箱班轮从第三、四代发展到第五、六代,满载吃水超过12m。根据国际航运市场的调查数据,2006年全球大型船公司持有8000TEU以上集装箱船的订单超过150艘。新一代13,000 TEU巨型集装箱船的出现标志着全球班轮运输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际油轮和30万吨干散货船成为主流。同时,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对港口的水深、装卸设施、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2.东亚和东南亚集装箱运输发

21、展迅速,竞争激烈。自1956年成立以来,集装箱运输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尤为活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的两倍,这一地区已成为世界集装箱的主要来源地和集装箱运输的重要中转站。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聚集在亚洲,加剧了港口之间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在世界航运中的领先地位,扩大其在东亚和亚太地区的覆盖范围,这些港口增加了资金投入,为了提高设施和设备的运营能力,它们正在努力建设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3.航运企业联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航运公司正在改变经营模式,以降低运输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港口资源的效用。从

22、成立拥有独立承运人的班轮公司,到空间互租、合资等其他经营合作模式,再到现在,形成全球联盟,调整重组资本和业务结构,成立跨区域、跨国的合资航运公司。目前,全球最大的20家集装箱班轮公司中的绝大多数都加入了这一组织联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直以独立承运人身份竞争的长荣公司和中远集团也相继参股了某些合资公司。常青公司和Lex公司在大西洋航线上是合资公司,中远集团、川崎、阳明在欧洲和大西洋航线上是互容的。航运企业联盟的趋势将继续发展,航运企业之间的分界线将变得更加模糊,航运服务业将失去其原有的形态和国家象征,并将成为一个更加全球化的运输企业。4.集装箱港口物流一体化趋势21世纪是综合物流的时代,交通

23、运输以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为标志。新的运输方式将打破传统运输方式碎片化的局面,各种运输方式及其服务方式将日益兼容和融合,形成集疏运的综合枢纽,港口将不再是单一的目的地。客户对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港口要拓展新的功能,不断扩大和巩固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全球资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同时,加强与货主、船公司、制造企业、物流和港口部门的合作,实现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到港口货流、流通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流通,强化集装箱运输在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向多功能、全方位、综合化方向发展,实现以“客户需求”为核心。5.集装箱运输管理网络的信息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航运信息技术的变革将是

24、推动国际海运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互联网客户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流,建立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全面面向客户的虚拟网络。只有完善港口信息网络建设,装卸港的全天候接入、高效安全的装卸、通关、货物的集疏运等环节才能整合并有效衔接。对于货物的快速流动、集装箱多式联运和门到门运输服务,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健康地发展。(二)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中国海上集装箱运输始于20世纪70年代,集装箱运输历史不长,但发展迅速。自1973年第一个集装箱在该港口卸货以来,到2004年,中国大陆已有1430个港口和34000个生产泊位。2004年,港口吞吐量达到41.7亿吨,比1980年增长19倍,集装箱吞吐量从1980年

25、的零猛增到6180万标箱。港口总体规模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8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贸易、经济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集装箱化率不断提高的推动下,中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2006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9361万TEU。2007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亿标准箱以上占全球的22%,居世界第一,年均增长1100多万标准箱。同时,我国集装箱港口和水路的结构和布局发展更加合理,基本形成了、等九大干线港口的集装箱港口运输规划布局体系。,并相应发展支线港口和海运支线。目前,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设施完善,

26、现代化程度高。集装箱码头正在向更加专业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港口作业效率和处理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形成东、南、北三大集装箱枢纽港,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通道。(3)香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位于香港南部的长江口,由北仑港区、象山港区、老港港区和石浦港区组成。香港作为现代化的深水港,也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东地区转运和储存铁矿石、石油、粮食和煤炭。1.港口生产和建设1979年6月,香港正式对外开放。多年来,实施“以港兴市、以城促港”八字方针的城市,经历了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港口码头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见表2.1)。沿海港口建设投资156.6亿元,规划新增泊位

27、32个,其中新增集装箱泊位9个。货物吞吐量增加680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增加540万标箱。到2013年,新开工项目包括建设沿海码头泊位15个,新增吞吐能力1327万吨。具体项目如下:真港区19#、20#液体化工码头。项目规划建设5万吨级和2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设计年吞吐量195万吨;1 #和22#散货码头,规划建设2万吨级泊位和3.5万吨级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80万吨。北仑港区414米煤炭泊位改造工程,拟改造为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80万标箱。川港区1#集装箱码头项目,拟建5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60万标箱。表2.1 2006年至2010年港口基础设施概况名字20062007

28、2008年20092010年港口基础设施投资(亿元)20.0223.0124.1532.5947.00泊位数量(一个)511734667689710装卸机械数量(台)539589637843950堆场面积(万平方米)117177198234250港口信息化水平(%)67.268.972.976.582.3资料来源:市政统计年鉴。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香港货物吞吐量为4.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为1300.4万标箱。内地港口首次排名前三,进入全球前六。随后几年,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比去年有所增长。至2013年,香港全年货物吞吐量4.9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677.4万标箱,位居

29、内地港口第三。表2.2显示了近13年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的汇总情况。表2.2 2001年至2013年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年龄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百分比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百分比(万吨)(%)(一万标准箱)(%)200112852121.320021539819.8185.953.320031854320.4277.249.120042258621.8400.544.520052688119.0520.830.020063096915.2706.835.720073451911.5935.032.32008361854.81084.6162009383856.11042.33.920104

30、12177.41300.424.82011433005.11451.211.62012453004.61567.08.02013496009.51677.47.0资料来源:市政统计年鉴。从表中可以看出,香港货物吞吐量基数在不断增加,居全国第一,增速有所放缓,增幅为两位数;集装箱吞吐量也在快速发展。近几年,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增长了两位数以上。香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3.航运公司和航空网络2010年香港集装箱航线228条,比去年增加12条,其中远洋干线122条,离岸支线54条,支线20条,贸易线32条;2011年底,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236条,而到2013年,港口集装箱

31、航线总数为235条,其中包括117条远洋干线。表2.3显示了近年来港口航线的总数,表2.4显示了主要停靠港口的船公司。表2.3 2006年至2013年港口集装箱航线总数汇总年龄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集装箱航线总数(件)163187210216228236235235资料来源:中国港口年鉴表2.4停靠主要港口的船公司汇总中东干线新加坡海运、中远等船公司主要业务在东南亚远洋运输公司、中远运输公司和海外运输公司日本主线中海、中远等船公司主要国际线海外,中远、中海等船公司澳大利亚干线中远、海外和其他航运公司欧洲主地线北欧、马士基、长荣、日本邮政、意大利邮政等航

32、运公司。非洲干线达茂、太平等船公司中南美洲干线智利航运、汉堡南美、马鲁巴航运等航运公司主要经营美加线中远、地中海航运公司和其他航运公司4.港口集疏运系统“十一五”期间,海湾大桥和桥梁建设,甬台温铁路、杭甬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通,不断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初步形成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全方位的运输联系方式和一体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1)公路海湾大桥:随着海湾大桥的建成,与之间形成了一个距离几乎相等的“两小时交通圈”。与海湾北部的主要沿海港口,如、等。,与该区域的物流距离更短,效率更快,提高了城市对外高速公路向北的接入深度。跨海大桥:它将与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

33、体。充分利用附近的国际航道港口,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强港口之间的合作,促进港口一体化。甬金高速公路:贯通。为中国、广东等中西部地区腹地提供出海口的重要通道。同时,对港口向周边腹地的辐射延伸,提升港口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甬台温高速:作为通三路干线的一段,我市与华南沿海主要城市有直接的交通联系,加快了沿海城市的外贸步伐,增加了香港的集装箱货运量,促进了香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2014年3月5日,市交通委发布城市快速路网规划(2013-2030年)。规划新增上海-宁波跨海交通通道(海湾跨海大桥第二通道)、四明山高速公路、海湾跨海大桥榆次中心连接线;调整杭甬高速复线、刘恒疏浚线、象山疏浚线、石浦疏浚

34、线;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大竹家至杭甬高速大齐疏港线汤至大竹家段扩建为双向六车道。(2)铁路以小甬线为对外铁路主通道,逐步开通中南部铁路新线,加强与江浙沪经济腹地和长江中下游港口的联系与合作。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此为中心,向陆地板块辐射的铁路网体系,形成通往我国东部、南部、中部、北部、东北、西北等主要经济腹地的大框架。,使香港成为南北沿海的大通道和东西铁路运输的枢纽。(3)水路去年12月31日,杭甬运河开通,该段正式通车。500吨以下货船直达。一方面,京杭大运河向东流;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货物和集装箱可以通过京杭大运河进入陆域。同时,进一步开通了至、等长江港口的航线,增强了港口的综合实力。

35、(4)航空为了振兴航空运输业,提高航空物流水平,2010年成立了机场和物流园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立加快了机场三期工程的建设,加强了大型机场的国内和国际合作。5.港口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港口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努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港口信息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香港EDI中心的开通和运行,可以有效管理电子信息数据,生成和处理EDI报文,24小时为用户提供报文传输、集装箱班轮时刻表信息等服务。其次,EOS和POS及条形码的广泛应用,港口监管部门采用的RFID系统,无纸化政府管理和信息化决策支持,都对降低集装箱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保持贸易方式与国际接轨,增强港口服务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6、6.港口物流园区建设现代化的北仑国际物流园区位于港口腹地,距北仑港二期码头6公里,距三期码头9公里,距四期码头15公里,距大榭国际集装箱码头6公里。公园占地6.3平方公里。眉山保税区物流园区建设分三期完成,总规划面积7400亩,总投资约194亿元。三。香港集装箱运输需求分析集装箱运输的潜在需求即集装箱生产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衍生需求和诱导需求,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集装箱运输形成的基础。集装箱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总需求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特别是港口集装箱运输与港口的地理因素、硬件设施、软环境、服务质量和综合物流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而与城市经济和腹地经济密切

37、相关。随着商品结构的调整和集装箱运输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货物适合集装箱运输,如汽车、制造设备等。并了解影响港口集装箱运量的因素,从而为做出更加客观有效的需求预测提供有力的依据。(1)经济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集装箱运输的基础,决定了各地区集装箱运输的规模。1.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改善。自2013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开始推动全球经济复苏。联合国发布的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至3.7%左右,2015年增长至3.9%(见表3.1)。报告预计,美国经济将略有增长,欧洲经济将逐渐走出衰退。报告还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在过去两

38、年明显放缓了增长步伐,但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14年和2015年东亚经济可保持6%左右的增速,未来两年中国可保持7.5%左右的增速。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仍处于20年来的最低水平。预计印度将在2014年恢复超过5%的增长。西亚石油出口国可以保持5%左右的增长率。表3.1全球及部分地区和国家同比及预测(%)预测2012201320142015世界产量3.13.03.73.9先进经济1.41.32.22.3美利坚合众国2.81.92.83.0欧元区0.70.41.01.4日本1.41.01.01.7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4.94.75.15.4中欧和东欧1.42.52.83.1俄罗

39、斯3.41.52.02.5发展中的中亚6.46.56.76.8中国7.77.77.57.3印度3.24.45.46.4世界贸易总额(货物和服务)2.72.74.55.2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2013年,世界工业整体呈现适度扩张。预计2014年,全球制造业PMI指数(见图3.1)将保持在50以上,扩张势头明显增强。来源:2014年世界经济展望和分析。图3.1 2013年1-10月全球制造业PMI指数由于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复苏,全球工业生产趋于活跃,货运需求将大幅增加,为集装箱运输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供应基础。2.中国的经贸形势

40、稳中有升。2013年,中国整体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主要原因是需求放缓、产能过剩和效益下降。由于投资的推动,下半年GDP较上半年明显回升,连续两个季度放缓。2014年,进一步受深化改革影响,结合外部环境、新型城镇化推进、消费需求扩大等有利因素,预计GDP上涨7.6%,CPI上涨3.3%;2014年至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随着美国新一轮经济复苏,欧洲经济走出衰退,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仍然强劲。中国外贸环境总体稳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前11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8.3%,进口同比增长7.1%,实现外贸顺差2341亿美元,绝对额创近5年来历史新高。2014年,推动出

41、口增长的因素仍然很多,主要包括:一是全球经济整体向好,发达经济体继续回暖,新兴经济体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外经贸稳步推进,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保护主义;三是出口结构优化,装备制造和成套设备比重提高,各行业和企业竞争力提高。与此同时,中国需要保持相对稳定,这有望推动进口增长保持强劲。初步判断,2014年外贸增长将保持稳定。预计出口增长8.0%左右,进口增长7.5%左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未来是稳中向好的,这将对与经贸密切相关的海运行业提出更多的需求,同时也为中国的集装箱运输带来良好的机遇。3.城市经济繁荣。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它已经发展成为东部

42、地区最具活力、经济实力和发展最快的沿海城市之一。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9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534元,同比增长11.1%。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5%,城乡居民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全市口岸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7.3%,达到2119.0亿元;自营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达到1003.3亿美元,成为全省第一个、长三角第三个外贸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城市。全年全市与多达22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活动,对美国、欧盟、东盟、拉美的贸易额分别占15.6%、20.1%、8.2%、

43、7.8%。这些傲人的增长无疑给港口集装箱运输的需求带来了巨大的活力。随着经济的增长,它将极大地促进港口和海运业的发展,为集装箱运输提供更广阔的前景。4.腹地经济发展前景乐观。什么是腹地?通过一定的运输方式与港口相连的区域,各种货物通过港口向外运输进行中转和扩散。腹地的经济状况对决定港口的集装箱产量和港口的兴衰起着关键作用。省市是香港的直接腹地,随着交通的发展,还间接延伸到城市、省份、长江中上游部分地区。作为这些港口的辐射区域,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运量,不断提高适箱供应比例。江浙一带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战略位置优越,拥有庞大的工业

44、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三省市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3%。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纺织业、钢铁、煤炭、造船业尤为活跃,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该省经济外向度较高,外贸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7722.31亿元,进出口总额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从商品结构看,前五位的出口商品分别是服装、鞋、纺织品、家具和船舶,此后几年高新技术产品和汽车等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加;作为国际化大都市,2010年,全市GDP达到17165.98亿元,进出口总额3688.69亿美元。主要出

45、口市场是美国、日本和欧盟。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该市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对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比重迅速增加;全省轻工业、工业、农业、服务业十分发达,特别是日税收上亿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25.48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657.93亿美元,同比增长37.5%。美国、日本、欧盟和东盟国家是主要出口市场。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是主要出口类别。(表3.2 2010-2012年江浙沪三省年度GDP和进出口额统计)表3.2 2010-2012年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额201020112012总产值(亿元)进出口量(十

46、亿美元)总产值(亿元)进出口量(十亿美元)总产值(亿元)进出口量(十亿美元)27722.312535.3332318.853093.7834665.333124.0317165.983688.6919195.694374.3620181.724367.5841425.484657.9349110.275397.5954058.225480.9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长江中上游五省一市即、和,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进出口数量逐年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表3.3给出了2010-2012年这五省一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进出口额的统计数据。表3.3 20

47、10-2012年五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进出口额汇总201020112012总产值(亿元)进出口量(十亿美元)总产值(亿元)进出口量(十亿美元)总产值(亿元)进出口量(十亿美元)1029.22242.771247.38313.381379.00393.25836.12216.00978.69315.561114.39334.11038.08146.891239.24190.001367.92219.411040.71259.071277.90335.191457.95319.591240.73327.781538.08477.801782.75591.30661.29124.30852

48、.58292.20994.17532.00根据香港腹地各省市进出口额和外贸货物结构,2010年香港腹地各省市进出口额集装箱生成系数分别为(6200)、(4800)、(6200)、(8000)、(8300)、(8400)、(8500)、(8100)。表3.4 2010年港口腹地省市集装箱产量省市集装箱量(万TEU)省市集装箱量(万TEU)1571.7121.93在之中513.98217.643286.3278.632887.92100.68194.24各省市合计8839.24180.2资料来源:国际强港功能演变与国际强港建设研究从集装箱生成系数=集装箱运输量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公式可知,如果要提高该

49、系数,可以增加集装箱运输量或者减少外贸进出口总额。在香港腹地各省市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集装箱生成系数仍在增加,说明集装箱运输的增长快于对外贸易。香港腹地各省市适合集装箱货物的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货物采用集装箱运输。竞争因素近年来,随着各地政府对港口建设的重视,港口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香港主要竞争港口港、港、港、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周边港口的激烈竞争导致香港货物分流严重,对香港腹地的发展形成了竞争态势。,地区,看似是香港的直接腹地,但仍有一半的集装箱离港。杭湖平原经济区作为传统腹地,香港很难分得一杯羹。目前香港的综合实力不如香港,其他竞争港口不断增加的集装箱量给香港带来了很

50、大的竞争压力。以港口为例,从自然条件、集疏运网络系统、港口信息化水平、港口服务质量等方面对港口与港口进行了比较。1.自然条件与香港相比,香港的航道深度优势明显。港口平均水深只有9米,集装箱船进出港口不方便,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洋山港区应该建设和发展。但利用水深优势,港口泊位水深从4米到33米不等,吸引了各种船型和大小的集装箱船停靠。2.港口信息化水平港口信息化水平主要体现在EDI系统的应用上。与港口相比,港口设备落后,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总之,港口的信息化水平不如港口,从而抑制了港口的进一步发展。3.港口服务质量与香港相比,香港的港口服务质量处于劣势,集装箱装卸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引航服

51、务、船舶停泊和接待服务以及港口装卸服务都需要改进。因为集装箱装卸成本明显高于港口,失去了很多潜在的货源。4.航运网络系统它是一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交通便利。发达的交通网络为香港提供了便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多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货源提供了机会,但交通网络没有可比性。综上所述,香港和香港的优缺点如表3.5所示:表3.5香港与香港的优劣势比较港口自然条件港口信息化水平港口服务质量收集和分配网络港口费率港口优势处于不利地位的处于不利地位的处于不利地位的处于不利地位的港口处于不利地位的优势优势优势优势可见,与香港相比,香港自然条件优越,但软件有差距,需要改进。近年来,在市政府的重视下,香港加大投

52、资力度,重点建设软件设施,正在向现代化港口发展。(3)政策支持集装箱运输系统是一个多部门、多环节的组织协调过程。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集装箱运输的正常运行可以得到健康有效的促进和发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出台,有力支持了香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投资877亿元,规划建设项目111个,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建设。这些政策支持有利于提升香港集装箱运输优势,增强运输实力,为香港货源带来机遇。因此,在港口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争取政府的支持,同时处理好港口与政府的关系,使城市与港口在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4)软硬环境因素港口的软件条件和硬件实力将是船公司和货主选择

53、港口时考虑的因素。硬件条件包括港口基础设施、运输网络、装卸设备能力的效率;软件因素包括口岸信息化水平、自由化程度、通关效率。虽然港口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集疏运能力高,港口信息化水平高,但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港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并间接影响货源数量。(5)物流服务水平现代物流用于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将各种集装箱运输方式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港口物流服务能力弱、水平低、层次浅,会削弱港口对集装箱中转货流的吸引力。目前,香港的现代物流网络还没有完全延伸到腹地,这必将影响到适合集装箱货源开发的集装箱率的提高。四。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1)预测概述1.预测的基本原理预测是以过去和现在已知的

54、数据和方法为基础,通过观察和记录基础数据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事物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测算和推测。同时,利用各种数学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既能增加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又能兼顾预测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提高管理决策起到关键作用。港口航运市场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市场变化越来越频繁。只有未雨绸缪,准确把握未来市场形势和发展趋势,努力提升港口竞争力,才能保持在航运市场的主导地位。2.预测分类(1)按预测的性质:1)定性预测;2)定量预测定性预测是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历史数据和直观数据,运用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判断,从而对总体

55、战略目标的大致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定量预测则对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进行量化,不断修正发展轨迹。同时,量化使目标具有可测试性,但由于开发过程中各种参数的不确定性,需要用定性的术语来描述并给予补充说明。(2)按预测期长短:1)短期预测(1年);2)中期预测(1-5年);3)长期预测(5年以上)由于航运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仅对香港集装箱运输进行短期和中期预测,以期获得更准确的预测值。(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1.港口集装箱运输量的定性预测表4.1 2001年至2013年香港集装箱运输变化统计。从图4.1可以直观的看出,虽然2008-2009年有所下降,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持续增长。

56、随着世界经济中心向亚洲转移,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中国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依然强劲。随着中国经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的稳步增长,港口集疏运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港口服务水平的提高,为香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因此,可以预见,在中短期内,香港集装箱运输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表4.1历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单位:万TEU资料来源:市政统计年鉴。年龄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吞吐量121.3185.9277.2400.5520.8706.8935.01084.61042

57、.31300.41451.21567.01677.4图4.1港口吞吐量趋势2.港口集装箱运输量的定量预测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到,香港的货柜运输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可以用线性关系法和二次曲线法进行预测。(1)线性关系法1)建立模型:Yt=ax+b注:公式中的Yt表示T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值.t是时间序号,规定2001年,t1=1,以此类推:2010年,t10=10,2011年T11=11,2012年t12=12,2013年t13=13,a和b是线性关系系数。利用Excel软件建立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Yt = 137.68x - 96.8382)模型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R是衡量两个变

58、量之间相关性的重要指标。R越大,拟合方程的解释力越强。从以上模型可以得出,R2=0.989与r值的拟合程度较好,因此以上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将预测期T代入模型方程,得到港口集装箱运量预测值,如表4.2所示,模型拟合如图4.2所示。图4.2线性关系模型拟合(2)二次曲线法可以从历年集装箱运量的图形表示中进行分析判断,也可以利用二次曲线法对集装箱运量进行中短期预测。具体步骤如下:1)先建立模型:Yt=at+bt+c注:公式中的Yt表示T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值.t是时间序号,规定2001年,t1=1,以此类推:2010年,t10=10,2011年T11=11,2012年t12=12,2013年t1

59、3=13,a、b和c是预测参数。利用Excel软件建立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0.8973x2 + 125.12x - 65.4332)模型显著性检验:通过计算,该模型R2=0.989拟合度较好,可用于预测。将预测期T带入模型,得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测值,如表4.2所示,模型拟合如图4.3所示。图4.3二次曲线拟合表4.2线性关系和二次曲线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序列号年龄实际价值线性关系模型二次曲线模型一个2001121.340.84260.584322002185.9178.522188.3962三2003277.2316.202318.0027四2004400.5453.882449.4038

60、五2005520.8591.562582.5995六2006706.8729.242717.5898七2007935866.922854.3747八20081084.61004.602992.9542九20091042.31142.2821133.32831020101300.41279.9621275.4971120111451.21417.6421419.460312201215671555.3221565.21821320131677.41693.0021712.77071420141830.6821862.11781520151968.3622013.25951620162106.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