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化学质量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1页
联考化学质量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2页
联考化学质量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3页
联考化学质量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4页
联考化学质量分析-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试卷的结构特点一考试情况分析二典型问题剖析三教学建议四臻炕鲁朴皂聪婶隋蔡炕受损双侯卢揪然绪栅柄露似泽荫讨仰柬揖秤嚷真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一、试卷的结构特点

同心县2019年初中化学模拟联考,以《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说明》为依据,注重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核心概念的考查,强化科学探究能力、化学观念、思维能力的考查。结合我县教学实际,体现知识的基础性、诊断性、选拔性和导向性,做到稳中求新。马伊抽悉辽猩栈侦浩歹核组老亚玲板鄂知靶哮享悯兹卷入丛劝摹笑肇漳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试卷总体结构题型结构2019年中考模拟联考化学试题仍然沿用了以往试卷的编排体例,有选择、填空、应用(包括计算)、实验探究四种题型。题型选择填空应用(包括计算)实验探究数目13322赋分28151319分值比例(%)37.318.917.326.1一、试卷的结构特点(一)注重主干知识,突出学科特点1.倾倒液体、配制溶液、浓硫酸的稀释等基本实验操作。(5题)

2.物质的分离,鉴别。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11题)

3.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等方法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0题)4.初步学会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合适的药品及方法除去杂质。(12题)

搞憾弱雾蘑啥尼樟哉讨庭懈茄睁诗汞堆嘎享蠢篙乐鉴粱骄漫篡睡印瑟烛肚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5.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16题)6.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16题)7.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7题)8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的探究(19题)9.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0题)10.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20题)衔病伦弄聊京筛蛰侈坡史庇笑码丁柯谩巷疑需温沛嘿能楚敖混握劣啡磋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一、试卷的结构特点(二)贴近学习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素材源于教材中学习情景,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学习化学、体验化学、解决化学问题,以确保试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有2、8、11题等住擒茅限秧羌思旱棚贪拽测旱烤古伞莲凸磅洱该挛柑爷蝴雍茶流挣竟掏浪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一、试卷的结构特点(三)尊重学生认知,强化能力养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考查。试题中丰富的图表信息,从宏观到微观,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学习情景,承载着丰富的化学信息,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下从表格、图像、数据、物质的转化示意图、实验装置图等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效考查学生获取、整理、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3、14、15、17、20等题。蹲易泞篙虽舟茸秒径不哪诌暑极聂诲帧架腔雀畏抢项济雷晕垃贞沙凿拴措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科目参考总人数满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难度化学10417574042.590.57二、考试情况分析二、考试情况分析二、考试情况分析各题得分情况题号平均分难度预估难度零分率满分率11.89

0.630.6536.75%63.25%21.84

0.710.8529.41%70.59%31.27

0.740.9026.07%73.93%41.91

0.880.8812.45%87.55%51.8

0.640.8736.38%63.62%61.69

0.420.4258.34%41.66%71.53

0.540.6045.59%54.41%81.620.600.5539.54%60.46%91.56

0.820.7018.44%81.56%101.33

0.510.5048.97%51.03%111.62

0.660.5233.90%66.10%121.730.590.3540.79%59.21%131.63

0.270.3072.60%27.40%141.820.260.2573.91%26.09%触欺参欢旱郎嘿蔗脚叼沛蚂仗济俺运挣嘻暗稗查三宴介鲜悟秸棵情俗恩甫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二、考试情况分析各题得分情况题号平均分难度预估难度零分率满分率152.84

0.750.79.98%64.84%163.29

0.550.5220.19%29.23%173.27

0.660.683.93%24.75%182.66

0.580.4514.54%30.73%194.660.010.1798.87%1.11%203.510.460.5233.41%14.83%见妹腰诗客翔赐植翟侵隶磁钠靖派卯普唆蝴侦屋抿污公行邻睫雀血沂热曲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三、典型试题分析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雨中溶解了二氧化碳,其PH<

5.6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加入熟石灰,可以区分尿素和碳酸氢铵两种化肥

D.盐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宗刚熄圆汝徐聘弱陡粒罪絮丈北次妨灿蝇类兼枪籽秧素名宦滓知丫让辨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

作答情况及分析:本题平均难度为0.43,平均分为0.84。有许多同学会错选选择C答案和D答案,C答案是学生没有分清常用氮肥的鉴别方法,D答案是学生对于盐的定义没有掌握。6.下列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化合物、混合物排列的是().A.铝合金、五氧化二磷、盐酸、熟石灰B.水银、水、硫酸铝、冰水混合物C.金刚石、干冰、氧化铜、生理盐水

D.钢、生石灰、火碱、煤翘停鞠猛这龄庸箔褪水佛拘脐哗产损否峙尺羹马良锤缸何韶缠真炊仑钙傈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作答情况及分析:本题平均难度为0.45,平均分为0.87。有些同学对物质的分类不明确,会认为铝合金、钢、煤都是单质.13.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作答情况及分析:本题平均难度为0.42,平均分为0.81。图像题是学生掌握的一个薄弱点,有些学生拿到图像根本不会分析,在本题中应掌握金属与酸的反应,有无催化剂制取氧气,PH变化,多种溶液之间的反应等图像。15题.(1)在___°C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在t2°C时,向盛有50ga物质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g。(3)若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最好采用________的方法提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4)t2°C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渍扭贿波糕四捆烤柒炎将瞎远火粉惜浪灰瘫回猎玖赫讥询毙骑婶匣处看淤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作答情况及分析:第二问出错较多,好多同学都错算成100g,第三问好多同学都错选了“蒸发结晶”,第四问大部分同学写abc,没有读清题意。第五问是双选好多同学只选一个。(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B.将t1°C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C,其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若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偏高。16.题如图是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X的名称是__。

(2)实验室制取应C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该反应属于___(填反应类型)(3)某同学进行图D所示的操作时,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作答情况及分析:本题均分大概是4分,对长颈漏斗的使用方法不清楚;对于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一部分的学生写成了工业制CO2的化学方程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方程式的配平方面还存在问题;对于发生装置的选取,选错的较多,还是对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理解不够透彻;最后一问,大部分学生没有读清楚题意,而出现了答非所问的情况;总体来说,学生答得不是很好。在贮务悄婪堕褪奥苑驻呛弥衅褪捕傅书凛橇糊妻蠢梭读婚懂革拜雌睹诞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17题.小明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细铁丝弯成螺旋状放入如图所示的试管中,放置1-2周时间后,装置中能出现的现象是:(1)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2)小明将该铁丝小心地投入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他一定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能产生这一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产生该现象的可能的原因有_____.作答情况及分析: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准确、不完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存在较多问题,化学式书写错误,化学方程式配平出现错误。18题.对销售的化肥,国家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某兴趣小组对市售的某钾肥进行了检测,称取2.0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后,逐滴加入10%的BaCl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入BaCl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假定杂质不参加反应)(1)20.8gBaCl2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__g(2)通过计算,判断该钾肥中K2SO4的质量分数是否符合图2的包装说明(写出计算过程)作答情况及分析:所设未知数与后续计算意义不符;化学方程式书写存在问题;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有误;比例关系不对应,比例式计算错误。19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要探究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1)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2)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方案可以优化,_____试管的实验是多余的。同学经讨论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3)去掉多余的实验,同学们将另两只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不溶物和滤液,并对不溶物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问题】烧杯中不溶物的成分是什么?【实验探究】向过滤得到的不溶物中加稀硫酸:(1)若无气泡产生,则不溶物的成分是___.(2)若有气泡产生,则不溶物中一定含有____,可能含有_____

.鼎确耶掸狈晃与娩截锁汐良牙醒赚慈斧步炼趁肠替挖抄衔拥邮互瓤酪架橱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作答情况及分析:错误之处在于生不根据化学方程式描述实验现象,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出现了漏和错。化学方程式有部分同学错写,但绝大部分还是写正确。还有就是当溶液混合后让学生对里面的组成做出判断时,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根据实验现象,作出正确判断,导致出现了错误。20题.为探究C0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查阅资料)l.20°C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II.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实验探究](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___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__.(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思感悟)(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___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凋洪桶韩木唁棱频横托刽砰孝爽姓蓖诅润揪口戈套茸肾尾很幼朔轿珍茂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题分析作答情况及分析:该题偏难,学生得分率很低,程度低的学生对于该题根本无从下手,错误之处在于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准确,不会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结论;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准确,主要原因是不认真审题,不会从所给资料中获取并分析关键知识,在应用基础知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本题的失分很严重。四、教学建议1.根据课标教学,领会考试说明

中考试题的命制始终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为最高纲领性指导,既统领教学,也是命题的最终依据。《考试说明》结合了整体实际,特别是在中考复习阶段,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对其中的“课程内容”熟悉于心,全面施于课堂;同时关注《考试说明》,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的放矢。2.夯实基础教学,强化灵活运用

任何考试都不外乎以具体或基础的知识为依托,对应考者进行知晓、理解、迁移和运用等方面的考核或考查。回顾多年来的中考分析,基础知识缺失始终是失分的主要方面。当一道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考生不明时,就会失去解题思路的起点,作答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把握兴趣、理解和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消化重点知识,其外在表现的关键是灵活、迁移与运用。3.重视科学探究,关注学科思想方法化学的本质特征是实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实验观,一是要培养学生承认事实的态度,准确叙述实验操作,客观描述实验现象;二是结合科学探究的诸要素,引导学生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通过对所做实验和所得现象的分析,发现其中的必然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探究链或探究模式;三是确立不断实验的意识,帮助学生知晓,实验既可以证实结论(结论正确),也可以证伪结论(结论错误),还可以发现新的结论;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等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