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1至8课检测题217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B.①③B.北京人遗址C.①③④B.涿鹿之战B.半坡聚落的遗址B.西周分封制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318C.①②④C.河姆渡遗址D.①②④C.城濮之战C.司母戊青铜方鼎C.春秋争霸419D.②④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1至8课检测题217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B.①③B.北京人遗址C.①③④B.涿鹿之战B.半坡聚落的遗址B.西周分封制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318C.①②④C.河姆渡遗址D.①②④C.城濮之战C.司母戊青铜方鼎C.春秋争霸419D.②④D.半坡遗址D.巨鹿之战D.司马迁的《史记》D.战国七雄5206217228239241025112612271328142915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

1

16

一选择题30小题(请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填在上面的答题卡中)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②会种植庄稼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2.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3.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农耕。下列关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农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过着定居生活③种植粮食作物粟和水稻④会制造陶器

A.②③④B.①②③

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5.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

6.《史记》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这反映的是()

A.武王伐纣

7.《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B.天子生活奢侈C.政治地位越高生活水平越高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A.周朝实行分封制

1/4

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B.统一国家的建立D.民族关系的发展)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B.墨家思想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B.统一国家的建立D.民族关系的发展)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B.有教无类C.因材施教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一措施的作用是B.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D.以“德”化人C.开创考试选官制度D.君主集权进一步强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9.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见下图)。这些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11.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13.“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急,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的

A.三人行必有吾师

14.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孔子热”在全球持续升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学者关注。下列就“孔子热”现象的议论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国学者:充分说明优秀文化没有国界

B.乙国学者: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而出现,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体现

C.丙国学者:只有运用孔子思想才能解决好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D.丁国学者:孔子的很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符合人类的共同追求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A.儒家思想

1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

17、《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A.定期朝见周天子,汇报政务B.进献贡物C.服从周王调兵D.定期服役18、帝王世代沿袭的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一制度开始于()A.舜传位于禹B.禹传子家天下C.西周分封制D.周武王建立西周19、“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2/4

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0、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1、“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的歌词。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A炎黄部落在涿鹿打败蚩尤B夏王朝的建立C禅让制的实行D制定历法,称为“夏历”22江苏省丹徒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该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这一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A.印证西周实行过分封制B.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C.印证周王对功臣奖赏十分重视D.证实江苏曾是周王统治南方的中心23.“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伊、洛流域,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个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所反映的实质是()A.楚庄王对青铜冶炼很有兴趣B.楚庄王非常贪婪有野心C.楚国兵力非常强D.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开始渐瓦解24.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25.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交战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26.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A.可能全部是事实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27.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B.诸侯争霸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百家争鸣28.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互爱互利、兼爱、非攻”。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4.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A.兼爱、非攻B.“仁者爱人”“为政以德”C.祸福相依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9.有关“百家争鸣”的看法不准确的是()A.形成了一种学术繁荣的局面B.形成了一种民主的学术研究、辩论的氛围C.因为社会的急剧发展,需要新的学说和理论来支撑D.当时社会比较发达,这些思想家有许多空闲时间去思考30.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二材料阅读题31材料一:“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3/4

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马非百《秦集史?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待点,并,“废,1至8课检测试题(无答案)马非百《秦集史?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出现怎样的待点,并,“废,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据说秦军将士作战非常勇敢(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鵬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