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2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01.选官制度的创新02.中央官制的创新03.赋税制度的创新目录一、选官制度

世官制(血缘)西周

军功授爵制(军功)战国至秦

察举制(德行)汉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一、选官制度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选拔标准:材料一: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昆弟也。——《晋书·段灼传》一种由中正官定人才的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1.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存在什么弊端?创立:魏文帝曹丕时期推行家世、德才→家世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拥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弊端: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存进之路。科举制应运而生!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因何事“得意”?这关系到唐朝的何种制度?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在他46岁这一年最终考进进士(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登科)。2.科举制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时间隋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措施意义废九品,分科考试始建进士科增加科目,进士明经为主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正式形成继承并完善科举制知识链接进士科: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3.科举制的意义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大权的情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②给中下层读书人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①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③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党朋之私。……前此科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中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⑤限制徇私舞弊行为,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明)顾炎武:《日知录》4、废除:1905年一、选官制度时期制度标准方式汉朝察举制品行地方向中央举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曹魏)(西晋)中正官评级授官唐朝科举制才学考试结合材料与教材,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更为制度化、公平、公正更注重学识才能,而不是门第家世。①②③选拔形式:选拔方式:严格执行考试选拔,而不是中正品评。选拔标准: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新唐书·百官志》隋唐:三省六部制二、中央官制的创新温故知新: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中外朝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议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皇帝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帝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影响特点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职权分明,提高行政效率三、赋税制度的创新1、魏晋:租调制基础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租:粮食(粟)调:帛或布按户征收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庸:纳绢或布代役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陆贽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庸:代役税租:土地税调:财产税影响:三、赋税制度的创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卷2263、唐德宗:两税法土地兼并,均田制崩溃户口不实贫富差距大官吏盘剥严重(1)背景:财政收入紧张3、唐德宗:两税法(780年接受杨炎建议)(2)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卷226三、赋税制度的创新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减轻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夏、秋两季3、唐德宗:两税法(3)影响: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国家“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重赋》官吏盘剥国家“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增加税目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征税标准人身控制税收种类征税内容(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税收种类简化(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2.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课堂练习BC3.《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