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_第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_第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_第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_第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RJ·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部编RJ·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1学习目标1.认识“仞、岳”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学习目标1.认识“仞、岳”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等6个字2我会认字词学习

千(仞)(岳)阳(蓟)北

(涕)泪

衣(裳)(襄)助rènyuèjìtìcháng

xiāng

我会认字词学习3[唐]王昌龄从军行[唐]王昌龄4诗人简介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诗人简介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5课文解读1.自由阅读诗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2.边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蕴含怎样的情感?课文解读1.自由阅读诗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6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唐]王昌龄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唐]王昌龄7词语解释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词语解释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8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阴云漫天,遮蔽了远处雪山,遥望来路孤城玉门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9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青海湖、长云10课文解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们在黄沙大漠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归还。课文解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戍边将11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了誓死破敌,保国卫边的豪情壮志

表现了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决心之强大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了誓死破敌,12结构梳理结构梳理13主题概括

《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了边关的艰苦环境及戍边将士的生活,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报国情怀。主题概括《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了边关的艰苦环境14[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15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16诗人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人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17标题解读将晓:天将要亮了。篱门:篱笆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天的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标题解读将晓:天将要亮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18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yuèrèn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19词语解释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遗民:指在金统治区的原宋朝老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词语解释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20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21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感受景物描写的意境?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感受景物描写的意境?诗22课文解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课文解读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23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下24结构梳理结构梳理25主题概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写大好河山,后点明其陷于敌手,以“望”字为诗眼,表现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主题概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写大好河山,后26[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27创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创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28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29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jìchángxiāngtì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30词语解释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代指作者所在的蜀地。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词语解释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代指作者所在的蜀地。31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32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感悟“悲喜交集”。由于33课文解读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课文解读却看妻子愁何在,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子,平34课文解读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课文解读白日放歌须纵酒,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35课文解读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课文解读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1.他“漫卷诗书”,胡乱36课文解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剑外巫峡巴峡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江东海襄阳长课文解读即从巴峡穿巫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37主题概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诗人听到河南河北收复消息时一家人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主题概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诗人听到河南河北收38拓展延伸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拓展延伸送元二使安西春望

[唐]杜甫

国39谢谢!湖北武汉先锋文化多媒体工作室谢谢!湖北武汉先锋文化多媒体工作室40部编RJ·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部编RJ·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41学习目标1.认识“仞、岳”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学习目标1.认识“仞、岳”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等6个字42我会认字词学习

千(仞)(岳)阳(蓟)北

(涕)泪

衣(裳)(襄)助rènyuèjìtìcháng

xiāng

我会认字词学习43[唐]王昌龄从军行[唐]王昌龄44诗人简介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诗人简介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45课文解读1.自由阅读诗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2.边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蕴含怎样的情感?课文解读1.自由阅读诗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46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唐]王昌龄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唐]王昌龄47词语解释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词语解释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48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阴云漫天,遮蔽了远处雪山,遥望来路孤城玉门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课文解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49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青海湖、长云50课文解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们在黄沙大漠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不归还。课文解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戍边将51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了誓死破敌,保国卫边的豪情壮志

表现了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敌军之强悍,决心之强大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了誓死破敌,52结构梳理结构梳理53主题概括

《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了边关的艰苦环境及戍边将士的生活,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报国情怀。主题概括《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了边关的艰苦环境54[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55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56诗人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诗人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著有《剑57标题解读将晓:天将要亮了。篱门:篱笆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天的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标题解读将晓:天将要亮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58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yuèrèn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59词语解释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遗民:指在金统治区的原宋朝老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词语解释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60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课文解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61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感受景物描写的意境?

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前两句,感受景物描写的意境?诗62课文解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课文解读遗民泪尽胡尘里,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63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课文解读细读诗的后两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下64结构梳理结构梳理65主题概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写大好河山,后点明其陷于敌手,以“望”字为诗眼,表现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主题概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写大好河山,后66[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67创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创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68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69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jìchángxiāngtì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70词语解释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代指作者所在的蜀地。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pàn)军盘踞(jù)的地方。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词语解释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代指作者所在的蜀地。71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课文解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72课文解读细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