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思考:以文化人之“文”是什么?又该怎么“化”_第1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思考:以文化人之“文”是什么?又该怎么“化”_第2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思考:以文化人之“文”是什么?又该怎么“化”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语文课程标准思考:以文化人之“文”是什么?又该怎么“化”?一、以文化人之“文”是什么?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文字或文章或文学或文化或几样甚至是所有跟“文”搭边的内容的“混合”。这自然不是没道理,但是,一旦“什么都可以是”时,往往会陷入“其实什么也不是”的嫌疑。——换个角度看,它们都是“文”的载体,却可能并非“以文化人”语境中即教育教学中的“文”。张老师的课呈现出较明显的“以文化人”的“文”的内容——语言文字运用。即这个“文”在课堂上,恐怕应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静态”的文字等“载体”。1.体会:《屈原列传》被动句为什么这么多?张老师PPT出学生课前对被动句的归纳,让“作者”朗读并说明。图片师:你有没有觉得哪句不大像呢?生:……前面两句不是……翻译出来没有被动的意思。师:被动句有怎样的规律呢?众生:一般有“见”“为”等词作为标志,翻译出来有被动的意思。师:这是被动句的本质吗?众生:不是。谁被怎么样?主语是后面动词发出的陈述内容。师:你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句的主语,都是屈原呢?……为什么《屈原列传》里有这么多的被动句呢?小组讨论一下。众小组代表:被动句主语是被陈述者,可见屈原是被动的……用被动句,更客观真实,从第三者角度……——对高中生来说,对“被动句”的认识,应该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吧。2.感受:李凌劝说苏武的话语有怎样的意味?师:我们以《苏武传》为例来看宾语前置……我们罗列下……这种句式的规律是什么?众生:一般有“何”,疑问代词加介词……都是否定句。把宾语放在“之”前面……PPT李陵、苏武对话图片师:大家同桌“对话”一下,李陵主讲,大家读一读看。再让两们学生到讲台前,众生朗读叙述部分,一位学生模仿李陵语气、态度读文段中李陵的话,另一位“扮演”苏武,作角色代入,感受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话。生读李陵话:……存亡不可知……且陛下春秋高……师问“扮演”苏武的那位学生:你的体会是什么?生:他想说服我,用前置句使情感更强烈,更迫切地想说服我。(师:你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吗?)有吧,从一个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那边已经没有亲人,劝苏武,用切身体会,且皇帝情绪无常,已经灭族多家……也为苏武的后面的拒绝加强了效果。让学生齐读李陵的话,要求突出前置句:……何以过陵?……子卿尚复谁为乎?……师:从提宾句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强调的思想情感……3.运用:在屈苏二人墓志铭中加入特殊句式师:课前我们要求大家为他们两位写了墓志铭,现在我们看看能否把“句式”用进去,让表达效果好上加好,先小组内推荐……某组生:呜呼,大夫一生为国……(师:句式体现在哪里?)……何冤之有?……另组生:……出使匈奴……(师:句式体现在哪里?)……何以至此?……二、以文化人又该怎么“化”?我们都知道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学科教育特点、优势。不过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大而化之”,常常失之粗疏、失之表面;或“化”得比较生硬、急躁,难能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化”的应有效果。张老师的课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1.细致化:用“watchtv”见微知著中西方差异张老师课堂导入时用PPT映出”Iwatchtv.””Iwatchedtv.””Iamwatchingtv.”——让人喜欢的就是这种“大跨度”,给人感觉是有点“扯”,即它们与“文言句式梳理”何干?——“出人意表”是课堂设计巧妙的一个表征,这跟写文章是一样的道理。其关键在于你要“有备而来”,不是故作“意外语”。师生问答,张老师明确后,我们似乎听明白了,张老师这堂课的课题是“文言句式梳理”,但他的用意似乎不在“句式特征”,而在——文化。师:这里有一个东西,西方人很重视,什么呢?众生:时态……没有时态就表达不了……师:……你不知其二,他们很重视时间……这是西方文化中特别强调的内容……然后“破题”:我们文言句式中也包含着类似的文化内容。2.生活化:用临海方言体会“提宾句”特殊意味师:从大家的学案看,宾语前置是最难的……但这种提宾句,在我们生活中也有,我们方言里中就有……用临海话说……谁来说说……张老师PPT映出几句临海话。图片生:茶吃杯先、麻将搓搓、筷子拿来……师最后总结:把宾语内容提前,前面三句表示希望、祈使,后面三句表达命令、要求意思。如果换作“正常”句式,这种意味恐怕就不明显了。——从听课效果看,这是课堂上特别轻松的部分。为什么轻松呢?对学生来讲,至少有下面两点。一是觉得意外。课堂上“意外”就像小说中的情节意外一样,能增加课堂艺术性。原来,“高大上”或者“古板严肃”的文言提宾句式,其实也不难理解嘛,其实也“平易近人”嘛。二是觉得亲切。在语文课堂上讲几句熟知的方言,不是很有意思吗?这恐怕还要归功于张老师“大跨度”的设计:英文能见文化,方言一样能见文化;文言句式中的“文化”也显而易见。——“语言中能见文化,运用语言文字中能学文化”是也。3.生本化:给小组命名并用判断句揭示“本质”细致化也罢,生活化也好,其根本都是生本化。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经验,“化人”往往就会失之空洞。张老师PPT映出学生课前对判断句的梳理。图片让学生“作者”先读自己梳理出来的语句。师:它们全部是判断句吗?哪一句不确定呢?生:第二句,为楚怀王左徒,好像不是……师:同学们说说判断句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生:者,也……师:什么是什么,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判定……还有“乃”,吾乃常山赵子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师:那么,判断句带来的表达效果怎样?屈原者,楚之同姓也。是肯定,更是强调……我们运用下,每个小组都给自己小组命名。然后让各组代表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写自己的学组名称:学士、翰墨林、养生殿……然后让学生先后用判断句解释命名原因。众生:“陈道”组,陈述说明,自己的观点,要让别人知道……“樵夫”组,如果天下安定,我们就大隐于市……“和合”(师插话:和合,好像是我们台州的文化呢)……安详,安宁……喻百事欢欣也……——上面这个内容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是第一个学习环节,可能也有“开宗明义”的意思吧:在运用中不自觉地“化”自己。三、最后还有三点意思要讲其一,照例要问,这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文化”呢?按张老师的结束语是:今天啊,我们通过几种句式的梳理,我们看到了句式背后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文化就是一条大河,就像屈原、苏武一样,……我们从中看到屈原、苏武两位高大的历史人物形象,体现了他们的精神、气节。——即从句式的梳理、体悟中感受到屈原、苏武两位的精神、气节。这应该算是换一个角度感受文章思想内容、中华文化传统精神吧。但这堂课颇有启发意义的可能还在于:以文化人的“文”指学生去“运用语言文字”,而“化”尽量能小而化之、“生”而化之。其二,两个小疑问。“何以至此”“何怨之有”之所以能够加强语气,是因为用了“提宾句式”吗?或者只是因为用了疑问句(反问句)?——虽然,这里的“提宾句”同时也是疑问句;如果不提宾的疑问句,是否一样能加强语气呢?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判定吗?——或者,只是强调作者想要强调的?只是叙述(讲故事)的需要?……其三,“以文化人”之“文”非理解为“运用语言文字”不可吗?就理解为“文字或文学或文章或文化等”,不行吗?即“以文化人”之“文”就是静态的内容,而“化”理解为“在学习它们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有必要如本文一样“咬文嚼字”吗?这样是否有故作高深乃至就有错误之嫌疑呢?——可能是有的。为了把如上意思说得更清楚,且列表对比如下。“以文化人”本文的非本文的意思对比表文化“以文化人”合起来意思非本文的较常见“以文化人”意思文字或文学或文章或文化……或多样的“文”在学习“文”过程中受到熏陶用“文字或文学或……”“教育、教化”学生本文理解的“以文化人”意思语言文字运用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教育、教化通过“语言文字运用”“教育、教化”学生可见,二者的区别一在于“文”,本文理解的意思突出了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即这种“化”要在学生的学习中完成。非本文的意思,有内容,有教育,没有强调“手段”“路径”(即“运用语言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