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分单元复习课件_第1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分单元复习课件_第2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分单元复习课件_第3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分单元复习课件_第4页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分单元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专业用心精品课件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经典专业用心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1小结与复习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小结与复习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2(4)___________、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3)两个_______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底角(2)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1.性质(1)两腰相等;要点梳理(4)___________、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32.判定(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____________”).等角对等边2.判定(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4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1.性质⑴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⑵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________;⑶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条高所在的直线;⑷任意角平分线、角对边上的中线、对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60°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1.性质⑴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52.判定⑴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⑵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⑶有一个角是60°的___________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5)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判定⑴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⑵三个角都相等的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____.互余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有两个角__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互余三、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____.互7勾股定理表达式的常见变形:a2=c2-b2,b2=c2-a2,

.

勾股定理分类计算:如果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是a,b(且a>b),那么,当第三边c是斜边时,c=_________;当a是斜边时,第三边c=_________.四、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

.

即: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一定有.平方

[注意]只有在直角三角形里才可以用勾股定理,运用时要分清直角边和斜边.a2+b2=c2勾股定理表达式的常见变形:a2=c2-b2,b2=c8五、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利用此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1)确定最大边;(2)算出最大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3)比较最大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说明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到目前为止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1)说明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2)说明三角形中有两边互相;(3)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平方和直角直角垂直

[注意]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要防止出现一开始就写出a2+b2=c2之类的错误.c2五、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确定最大边;平方和直角直角垂直91.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2.逆命题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只要将原命题的条件改成,并将结论改成,便可以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结论条件结论条件六、逆命题和互逆命题1.互逆命题结论条件结论条件六、逆命题和互逆命题103.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定理.[注意]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如“对顶角相等”就没有逆定理.逆3.逆定理逆11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2.逆定理: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常见的基本作图(1)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2)作已知线段的垂直线.垂线平分4.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且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2.逆定理:七、线段的垂直平分12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判定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3.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且到三边的距离相等.八、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1.性质定理:八、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13考点一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例1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BD⊥AC于D.求证:∠BAC=2∠DBC.ABCD))12E【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来获取角的数量关系.考点讲练考点一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例1如14ABCD))12E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如图所示,则∵AB=AC,∴AE⊥BC.∴∠2+∠ACB=90°.∵BD⊥AC,∴∠DBC+∠ACB=90°.∴∠2=∠DBC.∴∠BAC=2∠DBC.ABCD))12E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1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它们是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应用也很广泛,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之间的倍份关系的重要手段.方法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它们是证明线段161.如图,在△ABC中,AB=AC时,(1)∵AD⊥BC,∴∠____=∠_____;____=____.(2)∵AD是中线,∴____⊥____;∠_____=∠_____.(3)∵AD是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BACDBADCADBDCDADBCBADCADADBCBDCD针对训练1.如图,在△ABC中,AB=AC时,BACDBADCAD17例2在△ABC中,已知BD是高,∠B=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3,b=4,求BD的长.解:∵∠B=90°,∴b是斜边,则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又∵S△ABC=b•BD=ac,考点二勾股定理例2在△ABC中,已知BD是高,∠B=90°,∠A、∠18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的长求斜边上的高时,先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用面积求斜边上的高较为简便.在用勾股定理时,一定要清楚直角所对的边才是斜边,如在本例中不要受勾股数3,4,5的干扰.方法总结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A.25 B.14 C.7 D.7或25针对训练D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的长求斜边上的高时,先用勾股定理19例3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判断△ABC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考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由于a2+b2=(n2-1)2+(2n)2=n4+2n2+1,

c2=(n2+1)2=n4+2n2+1,从而a2+b2=c2,故可以判定△ABC是直角三角形.例3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20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哪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c边最大);③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213.已知下列图形中的三角形的顶点都在正方形的格点上,可以判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有________.针对训练

(2)(4)3.已知下列图形中的三角形的顶点都在正方形的格点上,22例4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写出这些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如果a=0,那么ab=0;(2)如果点P到线段AB两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解:(1)原命题是真命题.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如果ab=0,那么a=0.逆命题为假.(2)原命题是真命题.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如果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点P到线段AB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其逆命题也是真命题.考点四命题与逆命题例4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写出这些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的23针对训练4.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若x=1,则x2=1;(2)若|a|=|b|,则a=b.解:(1)逆命题:若x2=1,则x=1.是假命题.(2)逆命题:若a=b,则|a|=|b|.是真命题.针对训练4.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解:24解:∵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AB=AC,BD=CD.∵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C=CE,∴AB=AC=CE,∴AB+BD=DE.例5如图,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B,AC,C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AB+BD与DE有什么关系?ABCDE考点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AD是BC的垂直平分线,例5如图,A255.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C=5厘米,△ABD的周长等于13厘米,则△ABC的周长是.ABDEC18厘米常常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进行线段之间的转换来求线段之间的关系及周长的和差等,有时候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结合起来考查.方法总结针对训练5.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C=5厘米266.下列说法:①若点P、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两点,则EA=EB,PA=PB;②若PA=PB,EA=EB,则直线PE垂直平分线段AB;③若PA=PB,则点P必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④若EA=EB,则经过点E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B.其中正确的有(填序号).①②③6.下列说法:①②③27例6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且BD=CD,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EB=FC.ABCDEF【分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到DE=DF,再利用“HL”证明Rt△BDE≌Rt△CDF.考点六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例6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且BD=CD,28ABCDEF证明:∵AD是∠BAC的角平分线,

DE⊥AB,DF⊥AC,∴DE=DF,∠DEB=∠DFC=90°.在Rt△BDE和Rt△CDF中,DE=DF,BD=CD,∴Rt△BDE≌Rt△CDF(HL).∴EB=FC.ABCDEF证明:∵AD是∠BAC的角平分线,∴DE=298.△ABC中,∠C=90°,AD平分∠CAB,且BC=8,BD=5,则点D到AB的距离是.ABCD3E7.如图,DE⊥AB,DF⊥BG,垂足分别是E,F,DE=DF,∠EDB=60°,则∠EBF=度,BE=.60BFEBDFACG针对训练8.△ABC中,∠C=90°,AD平分∠CAB,且BC=309.如图所示,已知△ABC中,PE∥AB交BC于点E,PF∥AC交BC于点F,点P是AD上一点,且点D到PE的距离与到PF的距离相等,判断AD是否平分∠BAC,并说明理由.解:AD平分∠BAC.理由如下:∵D到PE的距离与到PF的距离相等,∴点D在∠EPF的平分线上.∴∠1=∠2.又∵PE∥AB,∴∠1=∠3.同理,∠2=∠4.∴∠3=∠4,∴AD平分∠BAC.ABCEFD((((3412P9.如图所示,已知△ABC中,PE∥AB交BC于点E,PF31考点七本章的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例7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其中两边的差为8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分析】要考虑腰比底边长和腰比底边短两种情况.解:若腰比底边长,设腰长为xcm,则底边长为(x-8)cm,根据题意得2x+x-8=20,

解得x=,∴x-8=;若腰比底边短,设腰长为ycm,则底边长为(y+8)cm,根据题意得2y+y+8=20,解得y=4,∴y+8=12,但4+4=8<12,不符合题意.故此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分类讨论思想考点七本章的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例7等腰三角形的周长3210.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6,求它的周长.解:①若腰长为6,则底边长为4,周长为6+6+4=16;②若腰长为4,则底边长为6,周长为4+4+6=14.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4或16.针对训练10.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6,求它的周长.解:①若腰33例8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是DE,求CD的长.【分析】欲求的线段CD在Rt△ACD中,但此三角形只知一边,可设法找出另两边的关系,然后用勾股定理求解.方程思想例8如图,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34解:由折叠知:DA=DB,△ACD为直角三角形.在Rt△ACD中,AC2+CD2=AD2①,设CD=xcm,则AD=BD=(8-x)cm,代入①式,得62+x2=(8-x)2,化简,得36=64-16x,所以x==1.75,即CD的长为1.75cm.解:由折叠知:DA=DB,△ACD为直角三角形.35方法总结勾股定理可以直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如果只知一边和另两边的关系时,也可用勾股定理求出未知边,这时往往要列出方程求解.针对训练11.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12,

BC=5,点E在AB上,将△DAE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对角线BD上的点A′

处,则AE的长为.方法总结勾股定理可以直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36课堂小结三角形的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直角三角形的判定等边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课堂小结三角形的证明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37经典专业用心精品课件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经典专业用心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38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与复习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小结与复习39要点梳理一、不等式的有关概念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性质1:如果a>b,那么a+c>,且a-c>.b+cb-c

2.性质2:如果a>b,c>0,那么acbc,.>>

3.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4.不等式还具有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号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要点梳理一、不等式的有关概念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性质40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有

等步骤.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一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有三、解一元一次不41求ax+b>0(或<0)(a,b是常数,a≠0)的解集函数y=ax+b的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时x的取值范围直线y=ax+b在x轴上方或下方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从数的角度看从形的角度看求ax+b>0(或<0)(a,b是常数,a≠0)的解集四、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求ax+b>0(或<0)(a,b函数y=ax+b的函数42五、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五、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43abababab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处找x>bx<aa<x<b无解六、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a<b)a44七、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题意,适当设出未知数2.找出题中能概括数量间关系的不等关系3.用未知数表示不等关系中的数量4.列出不等式(组)并求出其解集5.检验并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的解或解集,并写出答案七、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题意,适当设45考点讲练例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若a>b,b<c,则a>cB.若a>b,则ac>bcC.若a>b,则ac2>bc2D.若ac2>bc2,则a>bD考点一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解【解析】选项A,由a>b,b<c,不能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a>c;选项B,a>b,当c=0时,ac=bc,不能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ac>bc;选项C,a>b,当c=0时,ac2=bc2,不能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ac2>bc2;选项D,ac2>bc2,隐含c≠0,可以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正数c2,从而确定a>b.考点讲练例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46

1.已知a<b,则下列各式不成立的是()

A.3a<3bB.-3a<-3bC.a-3<b-3D.3+a<3+bB针对训练

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1-a)x>2的解集为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0B.a>1C.a<0D.a<1B1.已知a<b,则下列各式不成立的是(47例2解不等式:.并把解集表示在数轴上.解:去分母,得2(2x-1)-(9x+2)≤6,去括号,得4x-2-9x-2≤6,移项,得4x-9x≤6+2+2,合并同类项,得-5x≤10,系数化1,得x≥-2.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01-2-1-3-4-523考点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例2解不等式:483.不等式2x-1≤6的正整数解是.1,2,34.已知关于x的方程2x+4=m-x的解为负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m<4针对训练方法总结先求出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根据“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含等号用实心圆点,不含等号用空心圆圈”的原则在数轴上表示解集.3.不等式2x-1≤6的正整数解是49例3如图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当y<2时,x的取值范围是()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关系A.x<1B.x>1C.x<3D.x>3【解析】一次函数y=kx+b经过点(3,2),且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y<2时,x的取值范围是x<3.C例3如图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当y<2时,x的取505.某单位准备和一个体车主或一国营出租车公司中的一家签订月租车合同,设汽车每月行驶x千米,个体车主收费y1元,国营出租车公司收费为y2元,观察下列图象可知,当x________时,选用个体车较合算.针对训练>15005.某单位准备和一个体车主或一国营出租车公司中的一家签订月租516.已知直线y=2x-b经过点(2,-2),求关于x的不等式2x-b≥0的解集.解:把点(2,-2)代入直线y=2x-b,得-2=4-b,解得b=6.

故直线表达式为y=2x-6,解得x≥3.6.已知直线y=2x-b经过点(2,-2),求关于x的不等52例4解不等式组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将解集中的整数解写出来.解:解不等式,得x≤3,解不等式,得所以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考点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通过观察数轴可知该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2,3.23104例4解不等式组537.使不等式x-1≥2与3x-7<8同时成立的x的整数值是.3,4针对训练方法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找“公共部分”的过程中,可借助数轴或口诀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8.若关于x不等式组有解,则m的取值范围为()A.m>B.m≤C.m>D.m≤C7.使不等式x-1≥2与3x-7<8同时成立的x的整数值是54考点五不等式、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例4某小区计划购进甲、乙两种树苗,已知甲、乙两种树苗每株分别为8元、6元.若购买甲、乙两种树苗共360株,并且甲树苗的数量不少于乙树苗的一半,请你设计一种费用最少的购买方案.解:设购买甲树苗的数量为x株,依题意得解得x≥120.∴购买甲树苗120株,乙树苗240株,此时费用最省.∵甲树苗比乙树苗每株多2元,∴要节省费用,则要尽量少买甲树苗.又x最小为120,考点五不等式、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例4某小区计划购55方法总结解不等式的应用问题的步骤包括审、设、列、解、找、答这几个环节,而在这些步骤中,最重要的是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列出不等式(组),然后通过解出不等式(组)确定未知数的范围,利用未知数的特征(如整数问题),依据条件,找出对应的未知数的确定数值,以实现确定方案的解答.方法总结解不等式的应用问题的步骤包括审、设、列、解、5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数轴表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集数轴表示课堂小结解法解法实际应用与一次函数关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57经典专业用心精品课件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经典专业用心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58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小结与复习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59一、平移的特征1.对应线段;对应角;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发生改变.2.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相等要点梳理一、平移的特征平行且相等相等要点梳理60(1)原图形向左(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a>0)向右平移a个单位(2)原图形向上(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b>0)原图形上的点P(x,y)

向左平移a个单位原图形上的点P(x,y)

P1(x+a,y)P2(x-a,y)向上平移b个单位原图形上的点P(x,y)

向下平移b个单位原图形上的点(x,y)

P3(x,y+b)P4(x,y-b)二、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内,一个图形怎么移动,那么这个图形上各个点就怎么移动.(1)原图形向左(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a>0)向右平移a61三、旋转的特征1.旋转过程中,图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旋转.2.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________,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________.3.旋转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____,图形的大小、形状_________.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同一旋转方向同样大小的角度旋转角相等相等不变三、旋转的特征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同一旋转方向同样大小的角度旋621.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____,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180°四、中心对称1.中心对称180°四、中心对称632.中心对称的特征中心对称的特征: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并且被对称中心________.3.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对称中心平分2.中心对称的特征对称中心平分64考点一平移例1如图所示,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DABCD【解析】紧扣平移的概念解题.考点讲练考点一平移例1如图所示,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65平移前后的图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任何一对对应点连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方法总结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DEF经过平移得到△ABC,那么∠C的对应角和ED的对应边分别是()A.∠F,ACB.∠BOD,BAC.∠F,BAD.∠BOD,ACC平移前后的图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任何一对对应66考点二坐标系中的图形平移例2如图,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其中,C点坐标为(1,2).(1)写出点A、B的坐标:A(,)、B(,);(2)将△ABC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A′B′C′,请画出相应图形,则△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

B′(,)、C′(,);(3)求△ABC的面积.2-1430024-13考点二坐标系中的图形平移例2如图,直角坐标系中,△67【分析】(1)根据图形写出相应点的坐标即可;(2)画出平移后图形,根据图形解题即可,或是让三个点的横坐标减去2,纵坐标加1即可得到平移后相应点的坐标;(3)△ABC的面积等于边长为3,4的长方形的面积减去2个边长为1,3和一个边长为2,4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解:(2)平移后图形如图所示;(3)△ABC的面积S=3×4﹣2×

×1×3﹣

×2×4=5.

A′B′C′【分析】(1)根据图形写出相应点的坐标即可;(2)画出平移后68方法总结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左右移动改变点的横坐标,即左减右加;上下平移改变点的纵坐标,即上加下减.求格点中图形的面积通常用割补法,常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若干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表示,或是转化为用几个比较容易求的三角形或四边形的面积和来表示.方法总结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左右移动改变点的横坐标,即左69针对训练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a,b)是△ABC的边AC上一点,△ABC经平移后点P的对应点为P1(a+6,b+2),(1)请画出上述平移后的△A1B1C1,并写出点A、C、A1、C1的坐标;(2)求出以A、C、A1、C1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针对训练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a,b)是△ABC70解:(1)△A1B1C1如图所示;各点的坐标为:A(﹣3,2)、C(﹣2,0)、A1(3,4)、C1(4,2);(2)如图,连接AA1、CC1;△AC1C的面积

△AC1A1的面积

四边形ACC1A1的面积为7+7=14.答:四边形ACC1A1的面积为14.解:(1)△A1B1C1如图所示;各点的坐标为:A(﹣3,71考点三旋转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例3(1)如图a,将△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得到△COD,若∠AOB=15°,则∠AOD的度数是()

A.15°B.60°C.45°D.75°(2)如图b,4×4的正方形网格中,△MNP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M1N1P1,其旋转中心是()A.点AB.点BC.点CD.点DABODC图aCN1M1NMP1DPAB图bCB

【解析】(1)关键找出旋转角∠BOD=60°;(2)作线段MM1与PP1的垂直平分线,交点便是旋转中心.考点三旋转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例3(1)如图a,将△AO72针对训练3.如图,在等腰Rt△ABC中,点O是AB的中点,AC=4,将一块边长足够大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O点处,将三角板绕点O旋转,始终保持三角板的直角边与AC相交,交点为D,另一条直角边与BC相交,交点为E,则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边被三角板覆盖部分的两条线段CD与CE长度之和等于.ABCDEO4针对训练3.如图,在等腰Rt△ABC中,点O是AB的中点,A73考点四中心对称例4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D【解析】图A.图B都是轴对称图形,图C是中心对称图形,图D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考点四中心对称例4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74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绕一点旋转,另一个是沿一条直线对折.这是易错点,也是辨别它们不同的关键.方法总结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绕一点旋75课堂小结平移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质前后图形全等,对应角边相等坐标系中的平移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平面上的平行移动;由移动方向和距离所决定.课堂小结平移平移平移前后图形全等,坐标系中的平移左加右减平面76旋转旋转的概念在解题时如果没有指明旋转方向通常要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情况讨论.旋转的性质①要熟练地找出可以作为旋转角的角;②要明确旋转中心的确定方法.中心对称中心对称是一种特殊的旋转.旋转旋转的概念在解题时如果没有指明旋转方向通常要分顺时针和逆77经典专业用心精品课件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经典专业用心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78第四章因式分解小结与复习第四章因式分解小结与复习79一、因式分解要点梳理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____的形式,叫做多项式的_________,也叫将多项式__________.2.因式分解的过程和的过程正好____.3.前者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_____,后者是把几个整式的______化为一个_________.因式分解乘积分解因式整式乘法相反多项式乘积乘积一、因式分解要点梳理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____80二、提公因式法1.一般地,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________,简称多项式的________.2.公因式的确定:(1)系数:多项式各项整数系数的___;(2)字母:多项式各项的字母;(3)各字母指数:取次数最__的.

公因式公因式最大公约数相同最低二、提公因式法1.一般地,多项式的各项都含有的因式,叫做这813.定义:逆用乘法对加法的______律,可以把

_______写在括号外边,作为积的一个_____,这种将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分配公因式因式3.定义:逆用乘法对加法的______律,可以把分配公因82三、公式法——平方差公式1.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2.多项式的特征:(1)可化为个____整式;

(2)两项负号______;

(3)每一项都是整式的______.3.注意事项:(1)有公因式时,先提出公因式;(2)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a+b)(a-b)两相反平方三、公式法——平方差公式1.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a+83四、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1.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2a2-2ab+b2=()22.多项式的特征:(1)三项式;

(2)有两项符号_____,能写成两个整式的_________的形式;

(3)另一项是这两整式的______的

_____倍.3.注意事项:有公因式时,应先提出_______.

a+ba-b相同平方和乘积2公因式四、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1.完全平方公式:a2+2ab84考点一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例1判断下列各式变形是不是分解因式,并说明理由:

(1)a2-4+3a=(a+2)(a-2)+3a;(2)(a+2)(a-5)=a2-3a-10;(3)x2-6x+9=(x-3)2;(4)3x2-2xy+x=x(3x-2y)2.【解析】(1)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等式的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其二,等式的右边要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里指等式的整个右边化成积的形式;(2)判断过程要从左到右保持恒等变形.考点讲练不是不是是不是考点一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例1判断下列各式变形是85考点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例2因式分解:(1)8a3b2+12ab3c;(2)2a(b+c)-3(b+c);(3)(a+b)(a-b)-a-b.解:(1)原式=4ab2(2a2+3bc);

(2)原式=(2a-3)(b+c);

(3)原式=(a+b)(a-b-1).方法归纳:公因式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的形式.考点二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例2因式分解:解:(1)原861.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针对训练1.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针对训练87例3计算:(1)39×37-13×91;(2)29×20.16+72×20.16+13×20.16-20.16×14.考点三利用提公因式法求值解:(1)39×37-13×91=3×13×37-13×91

=13×(3×37-91)=13×20=260;

(2)29×20.16+72×20.16+13×20.16-20.16×14

=20.16×(29+72+13-14)=2016.例3计算:考点三利用提公因式法求值解:(1)39882.已知a+b=7,ab=4,求a2b+ab2的值.解:因为a+b=7,ab=4,所以原式=ab(a+b)

=4×7=28.针对训练方法归纳原式提取公因式变形后,将a+b与ab作为一个整体代入计算即可得出答案.2.已知a+b=7,ab=4,求a2b+ab2的值.解:因89考点四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4分解因式:(1)(a+b)2-4a2;(2)9(m+n)2-(m-n)2.解:(1)原式=(a+b-2a)(a+b+2a)

=(b-a)(3a+b);

(2)原式=(3m+3n-m+n)(3m+3n+m-n)

=(2m+4n)(4m+2n)

=4(m+2n)(2m+n).考点四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4分解因式:解:(1)原式903.已知x2-y2=-1,x+y=,求x-y的值.解:∵x2-y2

=(x+y)(x-y)=-1,

x+y=,∴x-y=-2.针对训练3.已知x2-y2=-1,x+y=,求x-y的914.如图,100个正方形由小到大套在一起,从外向里相间画上阴影,最里面一个小正方形没有画阴影,最外面一层画阴影,最外面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00cm,向里依次为99cm,98cm,…,1cm,那么在这个图形中,所有画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多少?4.如图,100个正方形由小到大套在一起,从外向里相间画上92解:每一块阴影的面积可以表示成相邻正方形的面积的差,而正方形的面积是其边长的平方,则S阴影=(1002-992)+(982-972)+…+(22-12)

=100+99+98+97+…+2+1=5050.答:所有阴影部分的面积和是5050cm2.解:每一块阴影的面积可以表示成相邻正方形的面93考点五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例5因式分解:(1)-3a2x2+24a2x-48a2;(2)(a2+4)2-16a2.解:(1)原式=-3a2(x2-8x+16)

=-3a2(x-4)2;

(2)原式=(a2+4)2-(4a)2

=(a2+4+4a)(a2+4-4a)

=(a+2)2(a-2)2.考点五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例5因式分解:解:(1)945.已知a+b=5,ab=10,求a3b+a2b2+ab3的值.解:a3b+a2b2+ab3=ab(a2+2ab+b2)

=ab(a+b)2.

当a+b=5,ab=10时,原式=×10×52=125.5.已知a+b=5,ab=10,求a3b+a2b295因式分解定义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课堂小结因式分解定义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课堂小结96经典专业用心精品课件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经典专业用心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97小结与复习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小结与复习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98要点梳理一、分式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B都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为分式的分母.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对于分式:当_______时分式有意义;当_______时无意义.B≠0B=0要点梳理一、分式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B都99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当___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零.A=0且B≠0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符号法则: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当___________时,分式1005.分式的约分: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最简分式的定义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式子,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的约分,一般要约去分子和分母所有的公因式,使所得的结果成为最简分式或整式.5.分式的约分:约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101约分的基本步骤(1)若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则约去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并约去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若分子﹑分母含有多项式,则先将多项式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分母所有的公因式.约分的基本步骤(1)若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则约去系数的最大1026.分式的通分:分式的通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把分母不相同的分式变成分母相同的分式,这种变形叫分式的通分.最简公分母为通分先要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分式的通分:分式的通分的定义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103二、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法则:2.分式的乘方法则:二、分式的运算1.分式的乘除法则:2.分式的乘方法则:1043.分式的加减法则:(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3.分式的加减法则:(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2)异分母1054.分式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计算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4.分式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106三、分式方程1.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分式方程的解法(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把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须舍去.三、分式方程1.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1073.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清题意,并设未知数;(2)找:相等关系;(3)列:出方程;(4)解:这个分式方程;(5)验:根(包括两方面:是否是分式方程的根;是否符合题意);(6)写:答案.3.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清题108考点一分式的有关概念例1如果分式的值为0,那么x的值为.【解析】根据分式值为0的条件:分子为0而分母不为0,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x的值,并检验当x的取值时分式的分母的对应值是否为零.由题意可得:x2-1=0,解得x=±1.当x=-1时,x+1=0;当x=1时,x+1≠0.【答案】1考点讲练1考点一分式的有关概念例1如果分式的值109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是分母的值为0;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分子为0而分母不为0.归纳总结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是分母的值为0110针对训练2.如果分式的值为零,则a的值为.21.若分式无意义,则的值.-3针对训练2.如果分式的值为零,则a的值为111考点二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计算B例2如果把分式中的x和y的值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则分式的值()A.扩大为原来的3倍B.不变C.缩小为原来的D.缩小为原来的考点二分式的性质及有关计算B例2如果把分式112针对训练C3.下列变形正确的是()针对训练C3.下列变形正确的是()113例3已知x=,y=,求值.【解析】本题中给出字母的具体取值,因此要先化简分式再代入求值.把x=,y=代入得解:原式=原式=例3已知x=,y=114对于一个分式,如果给出其中字母的取值,我们可以先将分式进行化简,再把字母取值代入,即可求出分式的值.但对于某些分式的求值问题,却没有直接给出字母的取值,而只是给出字母满足的条件,这样的问题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归纳总结对于一个分式,如果给出其中字母的取值,我们可以先将分式进行化1154.有一道题:“先化简,再求值:,其中”.小玲做题时把错抄成,但她的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请你解释这是怎么回事?针对训练解:∴结果与x的符号无关4.有一道题:“先化简,再求值:116例4解析:本题若先求出a的值,再代入求值,显然现在解不出a的值,如果将的分子、分母颠倒过来,即求的值,再利用公式变形求值就简单多了.例4解析:本题若先求出a的值,再代入求值,显然现在解不出a的117利用x和1/x互为倒数的关系,沟通已知条件与所求未知代数式的关系,可以使一些分式求值问题的思路豁然开朗,使解题过程简洁.归纳总结利用x和1/x互为倒数的关系,沟通已知条件与所求未知代数式的1185.已知x2-5x+1=0,求出的值.解:∵x2-5x+1=0,得即∴针对训练5.已知x2-5x+1=0,求出的值.解:∵x2119考点三分式方程的解法例5解下列分式方程:

【解析】两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经检验即可确定出分式方程的解.解:(1)去分母得x+1+x﹣1=0,解得x=0,经检验x=0是分式方程的解;(2)去分母得x﹣4=2x+2﹣3,解得x=﹣3,经检验x=﹣3是分式方程的解.考点三分式方程的解法例5解下列分式方程:

120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归纳总结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121解:最简公分母为(x+2)(x﹣2),去分母得(x﹣2)2﹣(x+2)(x﹣2)=16,整理得﹣4x+8=16,解得x=﹣2,经检验x=﹣2是增根,故原分式方程无解.针对训练解:最简公分母为(x+2)(x﹣2),针对训练122考点四分式方程的应用例6从广州到某市,可乘坐普通列车或高铁,已知高铁的行驶路程是400千米,普通列车的行驶路程是高铁的行驶路程的1.3倍.(1)求普通列车的行驶路程;解析:(1)根据高铁的行驶路程是400千米和普通列车的行驶路程是高铁的行驶路程的1.3倍,两数相乘即可;解:(1)根据题意得400×1.3=520(千米).答:普通列车的行驶路程是520千米;考点四分式方程的应用例6从广州到某市,可乘坐普通123(2)若高铁的平均速度(千米/时)是普通列车平均速度(千米/时)的2.5倍,且乘坐高铁所需时间比乘坐普通列车所需时间缩短3小时,求高铁的平均速度.解析:设普通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千米/时,根据高铁所需时间比乘坐普通列车所需时间缩短3小时,列出分式方程,然后求解即可.(2)若高铁的平均速度(千米/时)是普通列车平均速度(千米/124解:设普通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千米/时,则高铁的平均速度是2.5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解得x=120,经检验x=120是原方程的解,则高铁的平均速度是120×2.5=300(千米/时).答:高铁的平均速度是300千米/时.解:设普通列车的平均速度是x千米/时,则高铁的平均速度是2.125针对训练7.某施工队挖掘一条长90米的隧道,开工后每天比原计划多挖1米,结果提前3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挖多少米?若设原计划每天挖x米,则依题意列出正确的方程为()A.B.C.D.C针对训练7.某施工队挖掘一条长90米的隧道,开工后每天比原计1268.某商店第一次用600元购进2B铅笔若干支,第二次又用600元购进该款铅笔,但这次每支的进价是第一次进价的倍,购进数量比第一次少了30支.求第一次每支铅笔的进价是多少元?解:设第一次每支铅笔进价为x元,根据题意列方程,得解得x=4.经检验,故x=4原分式方程的解.答:第一次每支铅笔的进价为4元.8.某商店第一次用600元购进2B铅笔若干支,第二次又用6127考点五本章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主元法例7.已知:,求的值.【解析】由已知可以变形为用b来表示a的形式,可得,代入约分即可求值.解:∵,∴.∴考点五本章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主元法例7.已知:128已知字母之间的关系式,求分式的值时,可以先用含有一个字母的代数式来表示另一个字母,然后把这个关系式代入到分式中即可求出分式的值.这种方法即是主元法,此方法是在众多未知元之中选取某一元为主元,其余视为辅元.那么这些辅元可以用含有主元的代数式表示,这样起到了减元之目的,或者将题中的几个未知数中,正确选择某一字母为主元,剩余的字母视为辅元,达到了化繁入简之目的,甚至将某些数字视为主元,字母变为辅元,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归纳总结已知字母之间的关系式,求分式的值时,可以先用含有一个字母的代129解:由,得,把代入可得原式=9.已知,求的值.本题还可以由已知条件设x=2m,y=3m.针对训练解:由,得,把130分式分式分式的定义及有意义的条件等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应用步骤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检六写,尤其不要忘了验根类型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销售问题等分式的运算及化简求值分式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解法课堂小结分式分式分式的定义及有意义的条件等分式方程分式方程的应用步骤131经典专业用心精品课件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经典专业用心本课件来源于网络只供免费交流使用132小结与复习第六章平行四边形小结与复习第六章平行四边形133几何语言文字叙述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AD=BC,AB=D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要点梳理对角线互相平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DC.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几何语言文字叙述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AD=BC134几何语言文字叙述两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D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B∥DC,ABCD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角线互相平分∴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定义)∵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B∥DC,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几何语言文字叙述两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边135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2.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三角形的中位线用符号语言表示∵DE是△ABC的中位线∴DE∥BC,1.三角形的中位线定义: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136四、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正多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是正多边形每个外角的度数是四、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137考点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考点讲练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1=∠2B.∠BAD=∠BCDC.AB=CDD.AC=BC【解析】A.∵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1=∠2,故A正确;B.∵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BCD,故B正确;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故C正确;D考点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考点讲练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138方法总结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方法总结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关键是掌139针对训练1.如图,已知▱ABCD中,AE平分∠BAD,CF平分∠BCD,分别交BC、AD于E、F.求证:AF=EC.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D,AD=BC,AB=CD,∠BAD=∠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对边相等)∵AE平分∠BAD,CF平分∠BCD,∴∠E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