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让思维走向纵深_第1页
磨课让思维走向纵深_第2页
磨课让思维走向纵深_第3页
磨课让思维走向纵深_第4页
磨课让思维走向纵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磨课,让思维走向纵深

王强戈春华

两个月的磨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连续不断的磨课改进,上课,再改进,再上课……循环往复。不得不说,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艰苦困苦,才让自己不断走向成熟。两个月的磨课,自己的思维渐渐走向纵深,对教学理念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与感悟。一、框架的构思——求新

1.困惑:囿于常规步后尘。赛课选定的是三上《带刺的朋友》。对于这篇课文,已听过不少教师执教,寻常会以主问题“从哪里能读出小刺猬偷枣的趣味?〞带领学生逐段品读、分析,或抓动词,或设置情境不断朗读,以此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若是一般展示课,或许就照此操作了,可既要加入大市比赛,就应不落窠臼,有自己的突破。为了精准落实课后的语文要素,我不停地建构教学框架,并不断推翻重塑。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越是重要的教学价值,越隐蔽在课文深处,也就越难发现。我们还是采用笨方法,就是自己朗读,独立思考,在朗读中发现感到陌生的语言材料。有陌生感的地方往往隐蔽着富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不断研读后,发现文章中动词用得极妙。于是设想“通过品析动词来贯穿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再次通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发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让学生养成“归类〞的习惯。那么,能否勾连前文,将本文的动词进行归类,从而推进教学的展开?有了这样的想法,便再一次推翻设计好的教案。

2.应对:以点带面显要素。小刺猬在偷枣的过程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爬〞,于是便以此作为贯穿教学的抓手。出示三次不同“爬〞所在的短语,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句子,而后读一读,谈谈感受。但在执教时,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刚步入三年级的孩子不理解老师问题的指向性,也不知道何为读后的感受。于是,他们或是不知如何表达,或是所谈漫无边际,让我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整堂课便被学生牵着走,课堂教学也十分零散。

在一次次磨课中发现:老师提问太多,反而消磨了文章的趣味性。那便索性不问了,直接让学生找出小刺猬三次“爬〞所在的句子,接着运用情境带入法、品词赏句法,让学生不断读好句子,读出句子的味道。用这三次“爬〞串联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将这三句“爬〞的教学夯实,而后再不断丰富其他偷枣过程中的动词。

就這样,以点带面,这篇文章的教学框架便有了突破与创新。二、文体的判断——求准

1.困惑:思维惯性混文体。试教中,一位老师提出“本文你想按记叙文教还是按散文教?〞这个问题使我即刻无言以对。

想到了框架的创新突破,想到了语文要素的落实,想到了文本的前后勾连,却忽略了它的体裁。

之前习惯了一些叙事类文本的教学,所以在看到文本的那一刻,便想当然将之纳入其中。若作为叙事类文章,读好句子,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话语,是为了讲好这个故事。譬如:教“偷枣〞时,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偷枣时小刺猬在想什么,是为了讲故事时学着参与想象让故事更生动;

品读动词,亲自演一演,是告诉学生,参与动作能让故事更好玩儿。而本文,却并非如此,因此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也出现了偏差。

2.应对:重置板块准定位。本单元文章均为散文。王荣生教授认为:“学习散文,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认知感受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只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即可,参与想象、动作属于创造性复述,是小学高年段的要求,教学目标定高了。

基于对文体的重新判断,板块进行了相应重置。削减了学生陈述内容的比重,孩子只要在老师提供的动词支架下,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讲出即可。这便是教学生借助文中关键词复述文章大意。如此,便符合了中年段的阅读要求。

这篇人与动物的小散文,应引领学生感悟对刺猬情感的变化,而这就隐蔽在文字之中。这也是本文的一个语文要素——“体会生动语言〞的原因所在。这样的生动,不仅是选材的好玩儿,用词的奇妙,更在于将自身的情感融入文字中,让文字变得有温度。

为落实这一点,添加了新板块:在品读、陈述两个板块后,让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找一找对小刺猬称呼的变化。在具体的语境中读一读这些词句,想一想他对小刺猬的情感有变化吗?删去这些词句,文章依旧成立,那能删吗?这样,由刺猬偷枣之事走进内心,了解对刺猬的爱好之情。作为散文,这是需要让学生感悟的。三、课堂的把握——求趣

1.困惑:“收〞“放〞失度致无趣。教时,听课老师还质疑“这是一篇情趣十足的散文,那么在执教时,你觉得好玩儿吗?〞

所谓趣味,重要的是课堂上学生生成的精彩。课堂教学,始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课堂上,若老师牵得太多,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发散,这也是大量年轻老师都会碰见的难办问题。我们抛出问题,希望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答出教师心中的答案;

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画好的圈子里发挥,却不敢让他们尽情释放。如此,课堂也就无法生成精彩。反观一些名师课堂,学生总能生成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原因或许也就在于他们敢“放〞,不禁锢学生思维,加上适切的点拨,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不断绽放精彩。

2.应对:先“牵〞后“放〞生精彩。针对上述问题,再次整改。复习导入后,原本让学生找出小刺猬三次“爬〞的句子,而正是这个环节,使得课堂一上来就显得沉闷。学生的思维,已经被老师先禁锢住了。

于是,便尝试将主问题改为“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好玩儿吗?找出好玩儿的地方,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这样改动的意图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畅聊心中所感。教师从旁适当点拨,将其凝练成所需动词,而这一系列动词就是陈述要素的“拐杖〞。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没有强加的思维引领,既落实了书后要求,又为“陈述小刺猬偷枣过程〞打下了扎实基础。

构思很美好,实际操作却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和睿智的点拨功夫。看着自己零散的课堂教学,不禁陷入深思:牵着学生走,课堂了然无趣;

放手让学生谈,课堂又过于零散,无法紧扣重点。想尝试,却又因自身能力和经验的限制望而却步。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找不到两片完全一致的树叶。〞每位教师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努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便是最好的方案。

整改数十次后最终决定:先让学生找出刺猬“爬〞的句子,讲到第三处句子时,一改“小刺猬接下来是怎么把枣子带走的?〞转而让学生去谈,除了“爬〞,这段还有哪些动词你觉得也很好玩儿,圈一圈,在旁边简单写写感受。这样由“牵着学生走〞,到“让学生自己走〞。有了老师开始的教,此刻便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你喜欢哪个动词,说说看〞,在师生一问一答中,课堂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大量意想不到的精彩发言,生成了这堂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