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1751.麻杆退贼【原文】辽阳东山,虏人剽掠至一家,男子俱不在,在者惟三四妇人耳。虏不知虚实,不敢入其室,於院中以弓矢恐①之。室中两妇引②绳,一妇安矢于绳,自窗绷而射之。数矢,贼犹不退。矢竭矣,乃大声诡③呼曰:“取箭来!”自棚上以麻秸一束掷之地,作矢声。贼惊曰:“彼矢多如是④,不易制⑤也。”遂退去。【注释】①恐:恐吓②引:拉③诡:欺诈④是:这样⑤制:制服【译文】辽阳东山,贼人劫掠到了一家人家,家中男子都不在,只有三四个女人在家。贼人不知道虚实,不敢进门,在院子里面用弓箭恐吓里面的人。屋里的妇人两个拉绳子,一个把箭放到绳子上面,从窗户里射出去。射了几次,贼人还不逃走。屋里的箭已经射完了,于是故意大声欺骗贼人(装作对屋内另外一个人)说:“拿箭来!”然后从棚上面把一束麻杆扔到地上,装作像是一捆箭的声音。贼人听到后惊恐地说:“他们的箭这么多,不容易制服啊!”于是就逃走了。【解析】几位妇人牵绳发箭,居然能击退贼人。其实贼人也会害怕迟疑,一般的人就是本身过于怯懦,才会让贼人得逞。52.苛政猛于虎【原文】孔子过①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②。夫子式③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④重有忧⑤者?”而曰⑥:“然。昔者,吾舅⑦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⑧也?”曰:“无苛政⑨。”夫子曰:“小子⑩识⑪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过:路过。 ②哀:极伤心。③式:同“轼”,车前横木,用作动词,指扶轼而听。④壹似:壹:确实。壹似:确实像。 ⑤重有忧:有很多伤心的事。 ⑥而曰:妇人接着说。 ⑦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⑧去:离开。 ⑨苛:苛刻,暴虐;苛政:残暴的政令。⑩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为小子。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⑪识(zhi):同“志”,记住。 【译文】孔子路过泰山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心,应该有很多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学生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阅读理解】《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没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苛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53.教学相长【原文】虽有嘉肴①,弗食②,不知其旨③也。虽④有至道⑤,弗学,不知其善⑤也。是故⑥,学然后知不足⑦,教然后知困⑧。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⑩也。故曰:教学相长⑪也。【注释】①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好的菜肴。 ②弗食:不吃③旨:味美。 ④至道:至高无上的道理(道:理想)。⑤善:美好,好处。 ⑥故:因此。⑦学然后知不足: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⑧知困: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困:理解不透的地方⑨自反:反过来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⑩自强:自己奋发图强。强:使动用法,使……强。⑪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相长:相互促进。相:相互。长:促进。【译文】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够自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理解】1.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2.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了自己的学问。长善救失【原文】学者①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人之学③也,或③失则⑤多⑥,或失则寡⑦,或失则易⑧,或失则止⑨。此四者,心⑩之莫同⑪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⑫其失也,教也者,长⑬善⑭而⑮救其失者也。【注释】①者:的人。 ②失:缺点,毛病,不足之处。③学:学习态度。 ④或:有的人/有的。⑤则:就是。 ⑥多:贪多求快,囫囵吞枣。⑦寡: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⑧易:急于求成,专找捷径⑨止:畏首畏尾,遇难即止。 ⑩心:心思⑪莫同:不同 ⑫救:通“纠”,纠正⑬长:用作动词,发扬(他们的长处) ⑭善:长处⑮而:连词,而且。【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教育别人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些。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毛病之人。【寓意】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54.张溥与七录斋【原文】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①,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②者六七始已③。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④,日沃汤⑤数次。后名⑥读书之斋⑦曰“七录”。溥诗文⑧敏捷,四方⑨征索⑩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⑪,故名高一时⑫。【注释】①已:毕,完。(止、罢了) ②如是:像这样③始已:始:才。才停止。 ④皲:皮肤因受冻而开裂。⑤沃汤:用热水浸。汤,古代指热水 ⑥名:命名。⑦斋:书房 ⑧文:同"纹",思路。⑨四方:各地 ⑩索:索取⑪立就:马上完成 ⑫名高一时:名声在当时最响。【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过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名为“七录”……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各地有人向他索取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阅读理解】张溥自幼喜欢读书,凡是读过的书都要抄写,抄完一遍就烧掉,如此直至抄写七遍,所以他的书斋就叫“七录斋”。可以看出他刻苦学习,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意图,更加激励自己刻苦做学问。55.请君入瓮【原文】或①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③推事对食④,谓兴曰:“囚多不承⑤,当⑥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⑦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⑧索⑨大瓮⑩,火围如兴法,因⑪起谓兴曰:“有内状⑫推⑬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⑭罪。法⑮当死,太后原⑯之。二月,流eq\o\ac(○,17)兴岭南。在道eq\o\ac(○,18),为eq\o\ac(○,19)仇家所杀。【注释】①或:有人。 ②鞫(jū):审讯。③方:正在。 ④推事对食:讨论事情,相对饮酒。⑤承:承认,认罪。 ⑥当:应该,应当。⑦炙:烧烤。 ⑧乃:就。⑨索:探取,找来。 ⑩大瓮:大坛子。⑪因:于是,就。 ⑫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⑬推:追究,检举。 ⑭伏罪:伏:通“服”,承认,认罪。⑮法:依法,按照法律。 ⑯原:原谅。eq\o\ac(○,17)流:革职流放。 eq\o\ac(○,18)在道:在途中。eq\o\ac(○,19)为:被。【译文】有人告密说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勣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有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承认(罪行),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炭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承认罪行。【阅读理解】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某人整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始作俑者自作自受。揭露了酷吏的残忍,也教会人们一种以牙还牙的斗法;同时告诫人们不要作法自毙。【成语典故】在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则天。她称帝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于是她便采取极端的残酷的镇压政策,以维护自己统治权威。同时还发布命令,对于那些告密的人给予重赏。即使是诬告,对于告密者也不予以处置。这样一来,告密的人越来越多,全国上下到处都变得人人自危。由于武则天采取如此残酷镇压政策,以至于出现了许多酷吏,他们有的捕风捉影,想尽办法诬陷政敌;有的则不断想出新的刑具严刑拷打人犯,逼迫其认罪。当时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武王手下极为得力和有名酷吏。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周兴、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毁了一千多家,他们的残酷就出了名。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更奇怪的是,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有个正直的大臣对太后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多数是冤案、假案,也许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可是,武则天不愿听这种劝告。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连她的亲信、掌管禁军的大将军丘神勣,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了。有一天,武则天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丘神勣同谋。太后一听,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说巧也巧。太监把武则天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周兴捻着胡须,微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来俊臣听了,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报太后。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周兴是不是真的谋反,她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去。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后来,来俊臣也被处决了!这便是著名的,“请君入瓮”的故事,形容自己布置圈套,想害别人,最后才发现是害了自己,但已无法挽回,只好自投圈套。56.小偷献技【原文】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①。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②。”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③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又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注释】①技道之士:意为有技艺的人。②愿以技赍(jī)一卒:愿在你这里充当一名小兵。③帱帐:车子上的帱帐。【译文】楚国将领子发喜好谋求有技能的人。楚国有一个擅长偷盗的人,就去见他,说:“听说您谋求有技能的人,我是善于偷盗,愿意以我的技能奉献我个人的力量。”子发听说后,衣服带子没系好,头冠也没戴正,出来以宾客之礼相待。左右的人说:“偷窃之人,是盗窃天下之物的,为什么以礼仪相见他呢?”子发说:“这种技能并不是你们都具有的。”没过几天,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楚国的智谋之士、勇悍之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了,而齐国的军队愈发强大。这时神偷请战,说:“我有一些微薄的技能,愿意为您效劳。”子发说:“好吧!”没有请示就派遣神偷去了。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特地赶来奉还。”第二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偷得主帅头上的簪子,子发又一次派人送还。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阅读理解】《小偷献技》一文记述的是一个神偷的故事:两军交战,神偷凭自己的能耐吓退敌军。小偷在常人眼里是难入大雅之堂的人物,但文中的子发却将之视为上宾,并在关键时刻让其发挥自己的才能,子发知人善任、辨才而用,当是一个卓有眼光的领导者,正如文末所议论的那样,地位卑贱而且能力微薄的人,关键在于贤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们的。57.秦士好古【原文】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物,价虽贵必求①之。一日,有人携败席踵门②告曰:“昔鲁哀公命席③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士大惬意④,以为古,遂以附郭田⑤易⑥之。逾时,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⑦,杖策⑧去豳时所操之棰也,盖先孔子之席数百年,子何以偿⑨我?”秦士倾家资与之。既而⑩又有人持朽椀⑪,曰:“席与杖皆未为古,此椀乃桀造,盖又远于周。”秦士愈以为远,遂虚⑫所居之宅而与⑬之。三器既得,而田资罄尽⑭,无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终未忍舍⑮三器,于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执桀所作之椀,行丐于市,曰:“衣食父母⑯,有太公九府钱,乞一文!”5【注释】①求:购买。 ②踵门:亲至其门。踵:亲自到。③命席:即看座。 ④惬意:高兴。⑤附郭田:靠近城墙的田地。郭:城墙。 ⑥易:交易,交换。⑦狄:狄人,指少数民族。 ⑧杖策:拄着拐杖。⑨偿:报酬,报偿。 ⑩既而:接着。⑪朽椀:用竹木所制的碗,所以会朽。 ⑫虚 :腾出⑬与:给予。 ⑭罄尽:用尽。⑮舍:舍弃。 ⑯衣食父母:这是乞丐对施主的称呼6【译文】秦朝有一位学士,酷爱古物,价格再贵的东西也必定要买。一天,有人拿了张破席子亲自登门告诉他说:“从前鲁国的哀公设席请孔子坐下来请教,这就是孔子所坐的席子。”秦国的学士非常开心,认为(这席子)很古老,就用靠近城墙脚下的田交换了。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拿了根古代的手杖来卖给他,说:“这是周文王的祖父躲避北方少数民族时,拄着拐杖去豳时所用的手杖,比孔子的席子早几百年,您给什么我作为报酬?”秦国学士付出家里全部的资产给他。接着又有一个人拿了只朽烂的碗,说:“席子和手杖都不算古,这碗乃是桀做的,比周朝更久远。”秦国的学士认为更古老,就腾出所居住的宅子给了他。三件器物已经得到,但是田地资产全部没了,没有了衣食的着落,但(由于)好古的心,终究不忍心舍弃三件器物,于是披着哀公的席子,拄着太王的手杖,端着桀做的碗,在市场上行乞,说:“各位衣食父母,有太公时期九府的钱,请给一文(枚)!”7【寓意】借以讽刺那些盲目好古又没什么眼光的人。58.田不满【原文】客作①田不满,夜行失道②,误经墟墓间,足踏一髑髅③(读音dú.lóu)。髑髅作声曰:“毋败④我面,且祸⑤尔!”不满戆⑥且悍⑦,叱曰⑧:“谁遣尔当路?”髑髅曰:“人移我于此,非我当路也。”不满又叱曰:“尔何不祸移尔者?”髑髅曰:“彼运⑨方盛,无如何也。”不满笑且怒曰:“岂⑩我衰耶?畏盛而凌衰⑪,是何理耶?”髑髅作泣声曰:“君气⑫亦盛,故我不敢祟⑬,徒以虚词⑭恫喝⑮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eq\o\ac(○,16)而拨入土窟中,君之惠eq\o\ac(○,17)也。”不满冲之竟过。惟闻背后呜呜声,卒eq\o\ac(○,18)无他异。【注释】①客作:佣工 ②失道:迷路③髑髅(dú.lóu):死人的头骨即骷髅。 ④败:毁坏。⑤祸:使……受到灾难,降祸。 ⑥戆(zhuang):刚直坚毅。⑦悍:勇敢。 ⑧叱曰:斥责。⑨运:运气 ⑩岂:难道。⑪衰:衰弱,不佳,倒霉。 ⑫气:运气。⑬祟:指鬼神带来的灾祸 ⑭虚词:空话。⑮恫喝:恐吓。 eq\o\ac(○,16)哀:哀求。eq\o\ac(○,17)惠:恩惠。 eq\o\ac(○,20)卒:终究,始终。【译文】佣工田不满,夜晚出行迷了路,错误地经过废墟墓地之间,脚踩到一个骷髅。骷髅发出声音说:“别毁坏我的脸,(否则)将降祸于你!”不满(有点)傻并且勇敢,斥责道:“谁派你挡道啊?”骷髅说:“别人移我到这里,不是我要挡路啊。”不满又叱责道:“你为什么不降祸于那个把你移过来的人啊?”骷髅说:“他正走运,无可奈何啊。”不满(好)笑并且恼怒道:“难道我就时运不佳了吗?你害怕走运的而欺侮倒霉的,是什么道理啊?”骷髅发出哭泣的声音说:“您气运也盛,所以我不敢(对你)作祟,只是用空话来恐吓啊。害怕走运的而欺侮倒霉的,人情都是这样,您就(光)责怪鬼干吗?哀求你(将我)埋进土坑中,算是你对我的恩惠呀。”不满(怒冲冲地)一冲就走过去了。只听见背后呜呜的哭泣声声,终究也没有其他不正常的事情发生。【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1)尔何不祸移尔者(降祸) (2)彼运方盛,无如何也(对……怎么样)(3)畏盛而凌衰,是何理耶(欺侮) (4)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作祟)(5)徒以虚词恫喝也(只是) (6)人情皆尔(这样)(7)卒无他异(终究)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彼运方盛,无如何也。他的气运正盛,我不能对他怎么样啊(2)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怕厉害而欺侮衰弱,人类的情况都是这样,你竟然要责怪鬼吗?(3)哀而拨入土窟中,君之惠也。请你可怜我,把我拨进土坑中,这是你的恩惠啊3.有人说本文的文眼是“畏盛凌衰,人情皆尔”。你有什么看法?答:很有见地。本文写的是鬼,其实着意于人,鬼欺软怕硬,人间也是这样。4.据上题而深入思考,请简述本文的主旨。答:不要怕那些恃强凌弱、惯于欺骗恫吓他人的人。只要理直气壮,敢于斗争,终究能获得成功,正气终究能战胜邪恶。59.螳螂捕蛇【原文】3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④之状⑤,似有物捉制⑥之。然审视殊⑦无所见,大疑。渐近临⑧之,则一螳螂据⑨顶上,以剌刀攫⑩其首,攧⑪不可去⑫。久之,蛇竟⑬死。视额上革肉⑭,已破裂云⑮。【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 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 ④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⑤状:样子 ⑥捉制:捉住并制服。⑦审视殊:审:仔细;视:查看;殊:极、很,完全、特别;很仔细地查看。⑧临:接近 ⑨据:占据。 ⑩攫(jué):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⑪攧(dian):通“颠”。跌、摔。⑫去:离开。 ⑬竟:终于。⑭革肉:皮肉。 ⑮云:句末助词。【译文】 有个姓张的人偶然在溪谷边行走,忽然听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声音。他在找寻登上山崖的路径探看,看见一条身围如碗的大蛇。大蛇在树丛灌木中摇摆扑打,用它的尾巴击打着柳树,柳枝都被它弄折了。蛇不停地辗转反侧,好像有什么东西捉住并制服了它,然而姓张的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的东西,于是他非常诧异。慢慢地走近,从上向下看那条蛇,才发现原来有一只螳螂在那条蛇的头顶上,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割蛇的头,无论大蛇如何翻滚,那螳螂就是跌不下来。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姓张的人再看时,蛇头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了。【寓意】1.螳螂捕蛇形容只要方法得当,敢于斗争,就能以弱制强。比喻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2.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胜利。3.给人的启示:这篇文章讲诉了螳螂杀死大蛇的故事,告诉我们: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致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阅读理解】1.H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