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及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1页
中西医比较及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2页
中西医比较及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3页
中西医比较及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4页
中西医比较及感冒的中医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西医比较及感冒的中医治疗第一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概述一、中医发展现状二、中西医之比较三、对中医的不同态度四、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五、中医能治什么病?六、感冒的中医治疗第二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一、中医发展现状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所遭遇的命运,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命运。中医服务的领域缩小,中医特色的淡化趋势,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报告:目前全国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真正传统意义的中医院,基本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药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百分四十,西药占百分六十。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病人中,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的百分之三是七点四,中成药费用百分之六点五七,中草药占百分之一点五。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2006年中医治疗案仅占全部病案的百分之十八,比2005年的百分二十八下降了百分之十。第三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一、中医发展现状

国家中医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病人选择意愿看中医的比例比2000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六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八点三四。有资料表明,1949年西医人员仅仅有8.7万,而到2001年,已经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拥有27.6万,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百分之二十一。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在80~90年代前期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从1996开始,出口不进不增长,还出现连年下降,1999年的中药出口是1995年的69%。据前国家经贸委统计,中医行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年徘徊在5亿元上下,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仅为5%。第四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一、中医发展现状常年入选美国十佳医院榜的克利夫兰医院今年1月开设了中药门诊部,每周四有中药药剂师坐诊,用中草药为患者治病。该门诊部隶属克利夫兰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后者还提供针灸、全身心疗法及推拿按摩。患者在该中药门诊求诊的问题包括慢性疼痛、焦虑、消化问题及多发性硬化症。芝加哥大学旗下的北岸大学医院也提供中药治疗。

——2014《华尔街日报》第五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二、中西医之比较1.西医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中医以整体论为指导思想。2.西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3.西医重微观,中医重宏观4.西医如同显微镜,中医犹如望远镜。5.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6.西医重结构,中医重功能。7.西医重物质,中医重精神。8.西医重共性,中医重个性。9.西医重治果,中医重治因。10.西医重外因,中医重内因。11.西医重治人病,中医重治病人。12.西医重治已病,中医重治未病。第六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二、中西医之比较13.西药治病讲对抗,中药治人求平衡。14.西药治标速效,中药治本长效。15.西药治病副作用大,中药治病更安全。16.西药副作用在医也在药,中药副作用在医不在药。17.西药为合成的无机物,中药为天然的有机物。18.西药单成分有单靶向作用,中药多成分有多靶点效果。19.西医重食物营养成分,中医重食物寒热属性。20.西医体检查结果,中医辨证知原因。21.西医重局部结构而清晰,中医重整体功能而模糊。22.西医错在以清晰对模糊,中医智在以模糊对模糊。23.西医治果有可重复性,中医治因有可重复性。24.西式健康管理重风险管理,中式健康管理重对因调理。

第七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二、中西医之比较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基于直觉,概括而形成的归纳思维。西医:基于假设,证明而形成的推理思维。

第八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基于整体归纳思维而形成的中医学基于“功能系统”而形成的脏象学和经络学。由‘四气’‘五味’而形成的中药学(本草)。基于“外感”六淫而形成的外感辨证,包括所有的传染病(伤寒与温病)。基于四诊,八纲的诊断学。中医学基本理论,富于原则,缺乏明晰界定。富于发挥空间,是流派产生的条件。第九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基于逻辑推理思维而形成的西医学基于解剖生理病理等发现而构成的西医各科体系。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针对具体疾患的药理学和治疗学。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日益丰富的基础医学体系,并不断改善临床检查手段。近年来提出循证医学。第十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三、对中医的不同态度西医医生反对中医:中医不科学西医医生支持中医——中为西用中医医生中为西用:中医现代化中医医生西为中用第十一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三、对中医的不同态度一个加拿大学者眼中的中医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文/胡碧玲(BrendaHood)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生也许,中国人始终都是在一个他们自以为是的意义上误解了西医,因为中国人认为的西方并不是真正的西方。在西方,今天中国人认为的西医只是众多医学中的一种,是主流而已。另一个更大的误解就是西方人早已没有把“科学”这个词等同于“正确”及“唯一”,而今天的中国人仍把“科学”当作一个好的形容词。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带来了目前在中国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状态:传统中医在西方比在中国更容易得到继承。第十二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三、对中医的不同态度这绝不是一个嘲讽。提倡中医“现代化”的中西医结合作为中国大陆中医界的主流派,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治愈的病人都很多。不过,我的心中还是感到一点遗憾。遗憾什么呢?我觉得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效果暗藏了中医的灭亡。西医理论根本不承认中医理论中的气、经络、阴阳五行说等等。所以中医为了“科学化”,其治疗配方中的思维就越来越接近西医的思维模式,现在选药越来越不按传统的性味模式相配而是按西方科学的药理作用相配。第十三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三、对中医的不同态度虽然我是一个西方人,但出于连我都不知道的原因,我很热爱中医,希望它能丰富人类的智慧,使人不分种族、国籍,他们的身体、心灵均因中医而得到健康。中医几千年来应用了它自身独特的理论与手段治愈了无数人,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医疗体系,没有必要以外来的秤杆“纠正”中医的“不足”。近几十年,主流的西方医学在西方已发生了一种悄悄的但却是深刻的改变。替代医学因能够解决人们的身心疾病而开始广受欢迎,中医是这几十种替代医学里发展最快的一个。西方人已经发现西医的模式很难在身心这一领域有所建树,因为西医擅长的仅仅是把人的肉体看作诊治的对象。所以当有西方学者认为21世纪应该是精神的世纪时,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医里的“不足”与“迷信”的那部分,也许恰恰能够揭开蒙在科学和西医身上的那块帘布,从而使中医得到更客观、更圆满的对待。第十四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四、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通过医生个体的望、闻、问、切而感觉疾病,通过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营卫辨证、脏腑辨证来认知疾病并确定因果,利用自然药物和人的情志来扶正祛邪,调整人自身的健康平衡状态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这个思维方式不同于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的人类认识结构方式,而是一种“悟”的思维方式。“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人不可能生而知之,“悟”性思维方式特点决定了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产生经验而提升领悟能力。

第十五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四、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在中医学“悟”性思维方式的结构框架内,还有三个结构要素:

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性思维。中医学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是一个和谐整体。所以认识疾病必须从人与自然相应这个角度去考虑因果。所以高明的中医,总要因时认症用药。春天风邪伤肝木,在治疗其它部位的病症时,也要注意用一些保肝的药,治疗效果会更好。在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整体。十二经脉连接十二脏腑形成一个网络,一发而牵全身。所以,中医论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周虑整体,讲求天人合一。通过中医整体观建立起来的方法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等方法论一脉相承,并直接地运用到医学当中,建立起了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及其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框架,建立起了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通过人体外部表象来推导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运行状况,进行辩证论治的方法,而且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从某种角度上说领先于现代医学,这也是中医能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十六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四、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二是中庸平和的平衡性思维。中医论治,平衡为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目标全在于平和。它不是直接针对病之所在,而是‘穷理尽性’(《易传》),即帮助人恢复和提高自身具有的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健身。”基于这样的思维尺度,一些成熟的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首先采用与邪相安追求劣势平衡,而后调养气血,扶正固本,再祛邪化瘀。疗效优于以毒攻毒。

三是五行克生的辩证性思维。中医学以五行寓五脏,以五脏为核心联结十二经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五行辨证,五脏克生,辨六经,论八纲,调营卫,养气血,使有成就的中医用药如用兵,达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效果。以天人相应的整体性思维为方向,以中庸平和的平衡性思维为尺度,以五行克生的辩证性思维为元结构,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兼有感性和理性特点,因而具有辩证性质的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的“悟”性思维方式。

第十七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五、中医能治什么病?慢性病?小毛病?中医基本能够涵盖西医可以看的病,甚至能缓解一些西医治不好的病,在慢性病、治未病方面更有独特优势,但是在创伤、外科方面没有西医强。另外,急救方面,输液和输血还是有速度的优势。但是急救,不等于急性病。

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等等,都可以用中医治疗,疗效很快。常常颠覆了,西医感冒需要一周的理论。第十八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五、中医能治什么病?蒲辅周(1888—1975),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山西名医李可擅治急症,“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医能治什么病,还是某个中医大夫能治什么病。

第十九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中医治病的层次古代把中医分为三个层次,叫上工、中工、下工。

古代所称的“上工”,包括哪些内容呢?是指“明心见性”、“随口功”。不用望、诊、透视,你随便给个人名或人用的东西。他脱口便能说出此人患有何病,患病原因,以及现在是何种状态,以后又会如何,这个层次相当高。

“中工”中望而知之,如扁鹊给齐桓公治病,一看便知齐桓公有病,告之,反误其诅咒,后来又看出病已入里,告之也未重视,待到齐桓公已卧病榻,方知扁鹊其言真实,忙派人去找,已无踪影,因为扁鹊知道齐桓公此时已病入膏肓,无以为救。扁鹊就是有透视功能和感应功能的人。“中工”治疗手法包括中医的祝由科。中医原来分为十三科,十科以后才出现导引、吐纳,内功最后是祝由,就是画一些字、一些道道、符号,念一些词,用来治病。这十三科中一科比一科层次高,但现代人没有了解画的那些图,念的那些词的原理都是什么,只是简单地把它说成是封建迷信,一棒子打入冷宫中去了。

第二十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中医治病的层次“下工”是指通过望、闻、问、切这种方法去诊病,治疗手法是针灸、按摩、点穴、药、刀。这也是目前中国中医的层次。

现在中医学院教学时间大概一万多学时,却用6000多学时学西医,只用4000多学时学中医,结果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还有些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西医,这也是有来由的。

只学了些中医里低层次的东西,而低层次的诊病治病手段多方面不如西医来得快,不如西医更严密、更科学。学生在校只学了下工的内容,中、上都没学着,便觉着自己不如西医。其实中医完整体系中有精深博大的内容。关键是现代人把后面中、高层次的东西当做封建迷信砍掉了,这就使中医不成为完整体系。拿自己最低的和他人最高的去比,当然不如人家,这属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第一,对症治疗。此一层次多为见何症用何药,起作用是把目前的症状消除或压抑或掩盖。比如上火,在广东民间就一律喝凉茶,大多都会见效,但这种事会不断的发生,说明病根没除,有些人到后来是“一日不可无凉茶”,这很像西医的“终身服药”。这一层次基本上没有为病人解决任何问题,不过生意会很好。

第二,辨证论治。也就是要找病根去治疗,比如咳嗽,他会辨明是寒热虚实阴阳,证不同则处方将截然不同,治好后,这病的复发率会越来越低,或者不再复发。这一层次就是中医应该达到的水平。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第三,改天换地。什么叫改天换地呢?在人体就是“变换体质”,人的天生体质几乎都有不足,有些人患病时不小心遇到个“颇具胆识”的医生,吃他的药不好受,“翻江倒海,死去活来”。但病好之后,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以前温温的人突然变得活泼起来,这就是体质改变。如果我们有本事有目的有方法的刻意改变一个人的天生体质,那就不单是治病了,而是“修炼人种”,这就是高手了。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六、感冒的中医治疗西医治疗感冒:抗病毒、对症、支持中医治疗感冒:重在祛邪扶正。中医认为外界的“邪气是“因”,造成“邪气”入侵的条件就是“缘”,它可能是患者自己的正气不足,也可能是外界气候的变化。比如,天气突然变冷了,或者外界的湿气突然加重了,这都是“缘”。有了这个“缘”,“邪气”才能侵入到我们的体内。要对付“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因”(如病毒)会产生千奇百怪的变化。文献记载,古代每次瘟疫病情表现都不尽相同。所以中医虽然也讲究消除“因”,但是更加重视清除这个“缘”。尽管疾病变化多端,但我们不管它,只要清除它进入人体内所需要凭借的条件,也就是清除这个“缘”了。古人所说的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实都是“缘”,是致病的条件,并把这些都标示为邪气,是主要祛除对象。“治病祛邪”,则是指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对人体脏腑功能进行调整,有余的清泻,不足的补充,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六、感冒的中医治疗中医内科学感冒辨证要点:辨风寒风热、辨兼夹症、辨一般感冒、虚人感冒、时行感冒1、如何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白,脉浮紧。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要点:无热便是寒,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热象,如舌不红,口不渴,尿不黄。2、辨兼夹症挟湿: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痛,胸闷口淡或粘为特征。挟暑:多见于长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为特征。挟燥: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为特征。挟食:多见于饱食过度,以身热,脘胀纳呆,恶心腹泻,苔腻等为特征。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时方代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荆芥15g防风15g茯苓15g川芎15g羌活15g独活15g柴胡15g前胡15g枳壳15g桔梗15g甘草15g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以及时疫疟疾、痢疾、疮疡具有风寒湿表证者。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咳嗽加杏仁15g、枇杷叶30g方歌: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趣记】:荆川桔防独草,羌前柴苓枳。(想象:金传杰放毒草抢钱财灵芝。)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经方:外感首辨伤寒、温病“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赵绍琴:“这一段内容,讲的是温热病是温邪从口鼻而入。所谓“温邪”,当然包括感受的疫气、传染的病菌,都是从口鼻吸进来的温热之邪。因为温邪从口鼻进入后,经气管到肺。这是温病,绝对不是从皮毛感受。因为从皮毛感受的,就说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这种温邪自口鼻吸受而来的,到了肺。所以它的特点就是咽红、口干、咳嗽。所以温病初起治法,辛凉清解,轻清清热。“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经方:外感首辨伤寒、温病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不缓,则非太阳中风矣;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矣;动数者,风火相煽之象,经谓之燥;两寸独大,火克金也。尺肤热,尺部肌肤热甚,火反克水也。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脉动数,不缓不紧,证有或渴、或咳、尺热、午后热甚辨之。太阳头痛,风寒之邪,循太阳经上至头与项,而项强头痛也。太阴之头痛,肺生天气,天气郁,则头亦痛也,且春气在头,又火炎上也。吴又可谓浮泛太阳经者,臆说也。伤寒之恶寒,太阳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太阳病则周身之阳气郁,故身热;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太阳自汗,风疏卫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渴,火克金也。咳,肺气郁也。午后热甚,浊邪归下,又火旺时也,又阴受火克之象也。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辛凉法,轻宣风热煮勿过。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从方的组成分析,本方证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荆芥、淡豆豉、薄荷对应的风热卫表郁闭证,如发热恶风、少汗、风疹等;二是牛蒡子、桔梗对应的肺气失宣证,如咳嗽;三是桔梗、甘草、薄荷、牛蒡子对应的风热郁结咽喉证,如咽痛、咽痒;四是金银花、连翘对应的热毒证,如发热,咽喉、扁桃体红肿热痛、疔疖疮疡等;五是竹叶对应的小肠热证,如小便黄赤;六是芦根对应的津伤证,如舌干、口干等。第三十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从该方所用的药物来看,解表之中寓有清热,清热之中寓有护阴,所用药物轻清性质上浮,符合吴鞠通三焦治则中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本方配伍有两个要点:其一,在辛凉甘寒之中配伍了两味辛温药:一味是辛温质润、善疏散风毒的荆芥穗。该药既入气分,又走血分,是宣透血分风毒的关键药。另一味是辛苦微温的淡豆豉。该药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性味有异:清豆豉,用桑叶、青蒿等同制,药性偏于寒凉;淡豆豉,用麻黄、紫苏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

吴瑭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后自注说:“去豆豉,畏其温也。”可见,他在银翘散中用的淡豆豉是辛苦偏温的。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另外,叶桂在《温热论》中指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或透风于热外”。可见,银翘散中的薄荷、牛蒡子是叶氏所谓“透风于热外”的代表药。这两味药与辛温散风的荆芥穗、豆豉配合,其疏风透邪的作用会大大增强。以善用风药而著称的赵绍琴先生在《温病纵横》中注解《温热论》第2条时就强调:“至于透风于热外,应广义理解,不能只理解为挟风邪就疏风。临床上出现因火郁而见的红肿热痛等症,如目赤且肿为风火内热之证;牙痛红肿为风火牙痛……这些证候都可以加风药,主要的意思是用风药帮助解火郁,即所谓‘火郁发之’。因此,叶氏的‘透风于热外,不是单纯指风热在表,是广指温热火郁均可加入风药而言。”赵老所讲的火郁证不仅见于温病,而且更多见于杂病。这是银翘散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机理之一。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其二,本方在辛凉疏透宣散的同时,配用了利尿导热的竹叶。我在临床中体会到,在疏解透汗剂中少佐利尿之品,如竹叶、通草等,是治疗邪郁太阴肺卫表证的要诀。同理,在论治伤寒太阳表证时,发汗与利尿同样是治疗太阳病的两大法门。温病银翘散证虽然是风热邪袭手太阴所致,但卫表之气闭郁却与太阳表郁有共同的机理,因此,在辛凉解表中注重用荆芥等药的发散作用,以及竹叶等药的利小便作用是活用银翘散的窍门。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加减法: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在本方加减法中,有两个手法必须重视:一是加玄参。玄参苦甘咸寒,具有凉血、解毒、散结、滋阴等作用。该药与疏风药相配,可治疗营分热毒郁结引起的发疹、瘙痒等。与清热解毒药配合能治疗血热发斑、疖肿等。二是加山栀子。栀子苦寒,既可泻火除烦,又可凉血解毒,还可清热利湿,该药与淡豆豉相配,即栀子豉汤,可以疏解郁热,是叶桂透散上焦郁热最常用的手法。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温解表经方:葛根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谓温病。”“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辛温解表经方:葛根汤现代常用量:麻黄15g葛根30g桂枝15g赤芍30g大枣30g生姜15g炙甘草15g功效:发汗解表,解肌止痛用于风寒发热,无汗,项背强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肢节酸痛,苔薄白,脉浮紧。项背强痛:一般头痛、脖子、肩膀、背部酸痛都可以用。注意事项:一直在流汗的时候,不要服用。平常吃不会发汗,但感冒欲汗不得汗时,则会发汗。

肺主皮毛,风寒束肺,咳嗽者加杏仁、厚朴。在日本,葛根汤是作为感冒药来使用的,其运用之广恰似国人感冒服用板蓝根一样。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桂枝汤煎服法及禁忌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外寒内热:大青龙汤【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二十枚(10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克)【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大青龙汤的五大主证: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案例一:尹某

23岁

2009年8月20日

暑热难当,贪图空调风扇之凉,次日即感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全身不适,继而寒战高热无汗,在当地诊所输液两天热未退,症状未见减轻,电话求诊--寒战,高热无汗,39.7度,全身酸痛,口干不欲冷饮,无咽痛。鼻塞声重。舌脉不详。

风寒郁闭有化热之势,急与大青龙汤发散风寒,宣通气津。

方药如下:麻黄10克

桂枝6

杏仁6

炙甘草6

生石膏4

2剂。

两剂合为一剂,同煎,取头煎(药渣不倒以备用),2剂共放生姜10片

大枣12粒。

嘱咐服药头煎之一半,观察30分钟,如得畅汗,估计热随汗退,如果汗出不畅或汗出即收,可饮热饮一杯以助汗出,得畅汗为目的。如果汗不出,或经热饮汗出不畅,急服头煎的另一半得汗。极少数的病人得服药一剂。

半个小时后电话告知:果然汗出畅快,全身疼痛顿除,2小时后汗出微微,热退正常,余药丢弃。第二天,一切病症皆除,病愈。

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五页,2022年,8月28日风寒夹湿: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见于《金匮要略》,由麻黄汤加白术组成。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右五味,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