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_第1页
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_第2页
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_第3页
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_第4页
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气相色谱法第十章1§10-1色谱法引论一

概述“色谱法”名称的由来石油醚(流动相)碳酸钙(固定相)}色谱带§10-1色谱法引论一概述“色谱法”石油醚(流动相)2是利用混合物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渗透性等)的差异,使不同组分在作相对运动的两相中进行反复分配,实现分离的分析方法。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3色谱法的分类根据流动相的物态可分为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色谱法的分类根据流动相的气相色谱(GC)超临界流体色谱{4根据固定相的外形分柱色谱平板色谱{平板色谱根据固定相的外形分柱色谱{平板色谱5根据分离机理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排阻色谱根据分离机理吸附色谱6二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二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7(一)保留值-定性1

死时间t0流动相平均线速度柱长(一)保留值-定性1死时间t0流动相柱长82

保留时间tr3

校正(调整)保留时间2保留时间tr3校正(调整)保留时间94

死体积V05

保留体积Vr6

校正(调整)保留体积4死体积V05保留体积Vr6校正(调整)保留体积107

相对保留值ri,s8

分离因子α>7相对保留值ri,s8分离因子α>11(二)峰高与峰面积-定量(三)区域宽度-柱效峰底宽度W半峰宽W1/2标准偏差σ(二)峰高与峰面积-定量(三)区域宽度-柱效峰底宽度W12(四)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信息(四)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信息131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所含的最少组份数。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3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1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所含的最少组份数。14三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三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15(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1分配系数(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组分在流动相中16组分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组分及固定相一定时,温度增加,K减小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影响K的因素{固定相温度组分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影响K的因素{固定相172分配比(容量因子)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K与k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K与k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k可直接从色谱图上获得。2分配比(容量因子)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18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193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的关系4

分离因子与分配系数K及分配比k的关系3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的关系4分离因子与分配系数K及分配20(二)色谱理论1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k=1(二)色谱理论1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k=121塔板号载气塔板体积数01234柱出口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50.250.1250.0630.0320.0160.0080.0040.0020.00100000000.50.50.3750.250.1570.0950.0560.0320.0180.0100.0050.0020.001000000.250.3750.3750.3130.2350.1650.1110.0720.0450.0280.0160.0100.0050.0020.0010.000.1250.250.3130.3130.2740.220.1660.0940.0700.0490.0330.0220.0140.00800000.0630.1570.2350.2740.2740.2470.2070.1510.1100.080.0570.0400.027000000.0320.0790.1180.1380.1380.1240.1040.0760.0560.0400.0280.020塔板号01234柱出口01000.022理论塔板数理论塔板高度色谱柱长度柱效能指标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n越大(塔板高度H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理论塔板数理色谱柱长度柱效能指标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23

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有效塔板数有效板高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242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流动相线速度范弟姆特方程2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流动相范弟姆特方程251)涡流扩散项A固定相颗粒越小,填充的越均匀A越小,H越小,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1)涡流扩散项A固定相颗粒越小,填充的越均匀A越小,H越小262)分子扩散项B/u(纵向扩散项)流动相柱内谱带构型相应的响应信号产生原因:浓度梯度影响因素:流动相流速;气体扩散系数2)分子扩散项B/u(纵向扩散项)流动相柱内谱带构型相应的273)传质阻力项Cu气相传质阻力固定相颗粒越小,载气分子量越小气相传质阻力越小3)传质阻力项Cu气相传质阻力固定相颗粒越小,载气分子量28液相传质阻力固定液粘度及液膜厚度越小液相传质阻力越小液相传质阻力固定液粘度及液膜厚度越小液相传质阻力越小294)流动相线速度对板高的影响4)流动相线速度对板高的影响30例1:已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A=0.08cm;B=0.65cm2/s;C=0.003s,求最佳线速度u和最小塔板高H.解:H=A+B/u+Cu欲求u最佳和H最小,要对速率方程微分,即dH/du=d(A+B/u+Cu)/du=-B/u2+C=0最佳线速:u最佳=(B/C)1/2=(0.65/0.003)1/2=14.7cm/s最小板高:H最小=A+2(BC)1/2=0.08+2(0.65×0.003)1/2=0.17cm例1:已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A=0.08cm;31四分离度定义:tr2,tr1:组分2和组分1的保留时间W2,W1:组分2和组分1的峰底宽度四分离度定义:tr2,tr1:组分2和组分1的保留时间32R=1.5完全分离R=1.533五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对于难分离相邻两组分:W1≈W2≈W五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对于难分离相邻两组分:W1≈W2≈W34P185(10-12)P185(10-12)35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36分离度与k、n及的关系

k从1增加到3,R增加到原来的1.5倍(k:2-7)n增加到原来的3倍,R增加到原来的1.7倍

从1.01增加到1.1,增加约9%,R增加到原来的9倍结论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流动相)以增加是改善分离度最有效的方法分离度与k、n及的关系k从1增加到3,R增加到原371)各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须不同。这一条件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来实现。2)区域扩宽的速度应小于区域分离的速度,即色谱柱的柱效要高。3)在保证快速分离的前提条件下,色谱柱应足够长。使试样中的不同组分分离需要满足的条件1)各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须不同。这一条件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38例1:有一根l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1和2得到如下色谱图。图中横坐标l为记录笔走纸距离。若欲得到R=1.2的分离度,有效塔板数应为多少?色谱柱要加到多长?例1:有一根l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1和2得到如下色谱图。39解法1R=1.2,1)解法1R=1.2,1)402)2)41解法21)同解法12)解法21)同解法12)42§10-2气相色谱实验技术一气相色谱仪GC工作过程§10-2气相色谱实验技术一气相色谱仪GC工作过程43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温控系统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和温控系统44(一)载气系统常用载气:氮气、氦气、氢气及氩气气源净化干燥管载气流速控制装置{载气系统载气选择依据检测器柱效{(一)载气系统常用载气:氮气、氦气、氢气及氩气气源{载气系统45(二)进样系统注射器气化室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温度比柱温高出10~50℃(二)进样系统注射器气化室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温度比柱温高46取样位置试样导入色谱柱六通阀进样器取样位置试样导入色谱柱六通阀进样47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48(三)分离系统(色谱柱)色谱柱填充柱毛细管柱柱内径1-10mm0.05-0.5mm柱长度0.5-10m10-150m总塔板数~103~

106样品容量10-1000

0.1-50(三)分离系统(色谱柱)色谱柱填充柱毛细管柱柱内径1-10491气液色谱固定相组成{担体(载体)固定液{硅藻土红色白色非硅藻土{1)担体(载体)1气液色谱固定相组成{担体(载体){硅藻土红色非硅藻土50对载体的要求具有多孔性,即比表面积大。化学惰性,表面没有活性,有较好的浸润性。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固定相在制备和填充过程中不易粉碎。对载体的要求具有多孔性,即比表面积大。51担体的表面处理a.

酸洗-浓盐酸浸泡,除去碱性作用基团b.

碱洗-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浸泡,除去酸性作用基团c.

硅烷化-除去担体表面的氢键作用力二甲基二氯硅烷担体的表面处理a.酸洗-浓盐酸浸泡,除去碱性作用基团二522)固定液-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

对固定液的要求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温度下不发生聚合、分解等反应;具有较低的蒸气压,以免流失。化学稳定性好,不与样品或载气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粘度和凝固点低,以便在载体表面能均匀分布。对样品中的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度。(填充柱,毛细管柱)2)固定液-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53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氢键力-氢原子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如F、O、N等)之间的作用力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54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55固定液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a.非极性物质—非极性固定液。沸点越低的组分越早出峰。b.极性物质—极性固定液。极性越小的组分出越早出峰。c.极性与非极性混合物—极性固定液。极性越小的组分出越早出峰。d.易形成氢键物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不易形成氢键的组分先出峰,易形成氢键的组分后出峰。e.复杂难分离样品—多种固定液混合固定液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a.非极性物质—非极性固56固定液极性适用范围100%二甲基聚硅氧烷非极性脂肪烃化合物,石化产品(50%三氟丙基)甲基聚硅氧烷中等极性极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聚乙二醇中强极性极性化合物,如醇、羧酸酯等常用毛细管色谱柱固定液固定液极性适用范围100%二甲基聚硅氧烷非极性脂肪烃化合物,572气固色谱固定相永久性气体惰性气体低沸点有机化合物分离对象2气固色谱固定相永久性气体分离对象58分离测定有机物中的痕量水高分子多孔微球硅胶-强极性氧化铝-弱极性活性炭-非极性分子筛-强极性高分子多孔微球(GDX)固体吸附剂分离测定有机物中的痕量水高分子多孔微球硅胶-强极性固体吸附剂59(四)检测系统1

热导池检测器(TCD)参比测量R1R2ABR1*R参比=R2*R测量只有载气通过时载气+组分R1*R参比≠R2*R测量利用载气与组分热导系数的差异进行测量(四)检测系统1热导池检测器(TCD)参比测量R1R260载气对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某些气体与蒸气的热导系数/10-4J·(cm·s·℃)-1气体热导系数气体热导系数氢气22.4甲烷4.56氦气17.41乙烷3.06氮气3.14丙烷2.64氧气3.18甲醇2.30空气3.14乙醇2.22氩气2.18丙酮1.76载气对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某些气体与蒸气的热导系数/1061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载气种类;热丝工作电流;热丝与池体温度差。适用范围测量对象:通用色谱柱:填充柱

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载气种类;适用范围62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火焰离子化机理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火焰离子化机理63适用范围含碳有机化合物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氢氮比;空气流量;极化电压。适用范围含碳有机化合物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643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3电子捕获检测器(ECD)65电子捕获机理适用范围卤素及亲电子物质电子捕获机理适用范围卤素及亲电子物质66饮用水中三卤甲烷色谱图水氯氯仿二氯溴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饮用水中三卤甲烷色谱图水氯氯仿二氯溴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674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4火焰光度检测器(FPD)68响应机理适用范围含硫、磷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响应机理适用范围含硫、磷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69三九一一乙拌磷地亚农倍硫磷对硫磷丙硫磷乙硫磷乙丙硫磷谷硫磷壤虫磷丰索磷蝇毒磷马拉硫磷一0五九三乙拌磷地亚农倍硫磷对硫磷丙硫磷乙硫磷乙丙硫磷谷硫磷壤虫磷丰705质谱检测器毛细管柱接口离子源离子检测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5质谱检测器毛接口离子源离子检测器加温716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6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72二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1.色谱柱固定相;固定液液膜厚度;柱长等二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1.色谱柱固定相;732.载气及其线速的选择检测器载气柱效u较小时,选择分子量较大的载气(N2,Ar);u较大时,选择分子量较小的载气(H2,He)u的选择2.载气及其线速的选择检测器载气柱效u较小时,选择分子量743.柱温的选择改变柱温产生的影响柱效增加柱温可加快气相、液相的传质速率,有利于降低塔板高度,改善柱效;但同时又会加剧纵向扩散,从而导致柱效下降。分离度柱温升高,K减小,分离度下降。分析时间降低柱温,分析时间增加3.柱温的选择改变柱温产生的影响柱效增加柱温可加快气相、液75柱温应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和最低使用温度范围之内。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前提下,采取适当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柱温一般选择在组分平均沸点左右。组分复杂,沸程宽的试样,采用程序升温。选择原则柱温应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和最低使用温度范围之内。选择76程序升温50~250℃,8℃/min恒温150℃正构烷烃恒温和程序升温色谱图比较程序升温不仅可以改善分离,而且可以缩短分析时间。程序升温50~250℃,恒温150℃正构烷烃恒温和程序升温774.进样量的选择

进样量柱效进样量过大,使色谱柱超载,柱效急剧下降,峰形变宽检测器进样量过大,峰高或峰面积与进样量的线性关系被破坏·进样量应控制在柱容量允许范围及检测器线性检测范围之内4.进样量的选择进样量柱效进样量过大,使色谱柱超载,柱78§10-3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一定性分析1用已知纯物质对照定性保留值定性峰高增加法定性§10-3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一定性分析1用已知纯物792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定性(1)经验规律碳数规律在一定温度下,同系物的调整保留时间的对数与分子中碳数成线性关系如果知道两种或更多同系物的调整保留时间,则可求出常数A和C。从色谱图查出未知物的后,根据上式即可求出未知物的碳数。2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定性(1)经验规律碳数规律在一定温度80(2)相对保留值(2)相对保留值81(3)保留指数Z,Z+1:正构烷烃的碳原子数进样(3)保留指数Z,Z+1:正构烷烃的碳原子数进样82例:乙酸正丁酯在阿皮松L柱上的流出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中测得调整保留距离为:乙酸正丁酯310.0mm,正庚烷174.0mm,正辛烷373.4mm。求乙酸正定酯的保留指数。在与文献值对照时,一定要重视文献值的实验条件,如固定液、柱温等。而且要用几个已知组分进行验证。例:乙酸正丁酯在阿皮松L柱上的流出曲线如下图所示。由图中测得833联机定性GC/MS(气相色谱-质谱)例:川桂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色谱柱:SE-54(30m×0.25mm×0.25μm)色谱操作条件载气:氦气,流速1mL/min柱温:初温60℃保持1min,8℃/min升温至150℃,6℃/min升温至190℃,8℃/min升温至250℃,保持1min3联机定性GC/MS(气相色谱-质谱)例:川桂皮挥发油的84总离子流色谱图6号峰的质谱图总离子流色谱图6号峰的质谱图85GC/AES(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二甲基硒烯丙基甲基硒甲基亚磺基硒酸甲酯二甲基二硒2-丙稀硫硒酸甲酯1-丙稀硫硒酸甲酯双(甲硫)硒烯丙基甲基硫二甲基二硫二烯丙基硫烯丙基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二烯丙基二硫烯丙基甲基三硫二烯丙基三硫GC-AES同时检测大蒜中碳、硫、硒化合物Se(196.1nm)C(193.1nm)S(180.7nm)GC/AES(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二甲基硒烯丙基甲基硒864几种方法联合定性化合物GC-MS色谱保留指数质谱相似度OV-101柱PEG20M柱9号峰定性数据

9851149β-蒎烯9349811124香叶烯9269861156质谱和保留指数两种鉴定方法的结果例:缬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多种方法联合定性可大大提高鉴定的可靠性4几种方法联合定性化合物GC-MS色谱保留指数质谱相似度O87二定量分析1定量基础或二定量分析1定量基础或88单位峰面积(或单位峰高)的组分的量定量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单位峰面积(或单位峰高)的组分的量定量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892常用的几种定量分析方法(1)归一化法试样中所有组分均须出峰要求操作条件如进样量、载气流速等变化时对结果的影响较小。优点2常用的几种定量分析方法(1)归一化法试样中所有组分均须出90组分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峰面积12075140105fi'0.971.000.960.98校正因子归一化定量结果27.017.531.324.1峰面积直接归一化定量结果27.217.131.823.9C8芳烃异构体归一化定量分析组分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峰面积1207514010591(2)外标法(校准曲线法)或不使用校正因子需准确控制进样量、载气流速等操作条件适合测定大批量样品(2)外标法(校准曲线法)或不使用校正因子需准确控制进样92(3)内标法对内标物的要求:(a)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b)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c)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d)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无组分峰影响。准确度高优点(3)内标法对内标物的要求:准确度高优点93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94例:测定二甲苯氧化母液中乙苯和二甲苯含量,采用内标法。称取试样1500mg,加入内标物壬烷150mg,混合均匀后进样,测得如下数据:组分壬烷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峰面积校正因子981.02700.97951.001200.95800.98计算样品中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的含量。例:测定二甲苯氧化母液中乙苯和二甲苯含量,采用内标法。称取95解:解:96三应用(一)分离分析中的应用气体、易挥发的物质及可转化为易挥发化合物的液体或固体物质适用对象三应用(一)分离分析中的应用气体、易挥发的物质及可转化为易97(二)化学研究中的应用1.通过测定保留时间,研究某些化学平衡性质,如溶解热、活度系数、熵变及焓变等2.通过测定色谱峰柱后扩宽程度,研究某些动力学过程,如测定液体和气体的扩散系数、反应速率常数等3.根据保留体积或峰面积,测定相对分子质量、表面积、孔率分布及液膜厚度等物化性质(二)化学研究中的应用1.通过测定保留时间,研究某些化学平98第十章气相色谱法第十章99§10-1色谱法引论一

概述“色谱法”名称的由来石油醚(流动相)碳酸钙(固定相)}色谱带§10-1色谱法引论一概述“色谱法”石油醚(流动相)100是利用混合物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渗透性等)的差异,使不同组分在作相对运动的两相中进行反复分配,实现分离的分析方法。色谱法是利用混合物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101色谱法的分类根据流动相的物态可分为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色谱法的分类根据流动相的气相色谱(GC)超临界流体色谱{102根据固定相的外形分柱色谱平板色谱{平板色谱根据固定相的外形分柱色谱{平板色谱103根据分离机理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排阻色谱根据分离机理吸附色谱104二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二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105(一)保留值-定性1

死时间t0流动相平均线速度柱长(一)保留值-定性1死时间t0流动相柱长1062

保留时间tr3

校正(调整)保留时间2保留时间tr3校正(调整)保留时间1074

死体积V05

保留体积Vr6

校正(调整)保留体积4死体积V05保留体积Vr6校正(调整)保留体积1087

相对保留值ri,s8

分离因子α>7相对保留值ri,s8分离因子α>109(二)峰高与峰面积-定量(三)区域宽度-柱效峰底宽度W半峰宽W1/2标准偏差σ(二)峰高与峰面积-定量(三)区域宽度-柱效峰底宽度W110(四)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信息(四)色谱流出曲线上的信息1111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所含的最少组份数。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可以进行定性分析。3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1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判断样品所含的最少组份数。112三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三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113(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1分配系数(一)分配系数K和分配比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组分在流动相中114组分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组分及固定相一定时,温度增加,K减小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影响K的因素{固定相温度组分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影响K的因素{固定相1152分配比(容量因子)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K与k都是与组分及固定相的热力学性质有关的常数。K与k都是衡量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数值越大,该组分的保留时间越长。k可直接从色谱图上获得。2分配比(容量因子)k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116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1173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的关系4

分离因子与分配系数K及分配比k的关系3分配系数K与分配比k的关系4分离因子与分配系数K及分配118(二)色谱理论1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k=1(二)色谱理论1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k=1119塔板号载气塔板体积数01234柱出口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50.250.1250.0630.0320.0160.0080.0040.0020.00100000000.50.50.3750.250.1570.0950.0560.0320.0180.0100.0050.0020.001000000.250.3750.3750.3130.2350.1650.1110.0720.0450.0280.0160.0100.0050.0020.0010.000.1250.250.3130.3130.2740.220.1660.0940.0700.0490.0330.0220.0140.00800000.0630.1570.2350.2740.2740.2470.2070.1510.1100.080.0570.0400.027000000.0320.0790.1180.1380.1380.1240.1040.0760.0560.0400.0280.020塔板号01234柱出口01000.0120理论塔板数理论塔板高度色谱柱长度柱效能指标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n越大(塔板高度H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越高,所得色谱峰越窄。理论塔板数理色谱柱长度柱效能指标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121

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有效塔板数有效板高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1222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流动相线速度范弟姆特方程2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流动相范弟姆特方程1231)涡流扩散项A固定相颗粒越小,填充的越均匀A越小,H越小,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1)涡流扩散项A固定相颗粒越小,填充的越均匀A越小,H越小1242)分子扩散项B/u(纵向扩散项)流动相柱内谱带构型相应的响应信号产生原因:浓度梯度影响因素:流动相流速;气体扩散系数2)分子扩散项B/u(纵向扩散项)流动相柱内谱带构型相应的1253)传质阻力项Cu气相传质阻力固定相颗粒越小,载气分子量越小气相传质阻力越小3)传质阻力项Cu气相传质阻力固定相颗粒越小,载气分子量126液相传质阻力固定液粘度及液膜厚度越小液相传质阻力越小液相传质阻力固定液粘度及液膜厚度越小液相传质阻力越小1274)流动相线速度对板高的影响4)流动相线速度对板高的影响128例1:已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A=0.08cm;B=0.65cm2/s;C=0.003s,求最佳线速度u和最小塔板高H.解:H=A+B/u+Cu欲求u最佳和H最小,要对速率方程微分,即dH/du=d(A+B/u+Cu)/du=-B/u2+C=0最佳线速:u最佳=(B/C)1/2=(0.65/0.003)1/2=14.7cm/s最小板高:H最小=A+2(BC)1/2=0.08+2(0.65×0.003)1/2=0.17cm例1:已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A=0.08cm;129四分离度定义:tr2,tr1:组分2和组分1的保留时间W2,W1:组分2和组分1的峰底宽度四分离度定义:tr2,tr1:组分2和组分1的保留时间130R=1.5完全分离R=1.5131五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对于难分离相邻两组分:W1≈W2≈W五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对于难分离相邻两组分:W1≈W2≈W132P185(10-12)P185(10-12)133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134分离度与k、n及的关系

k从1增加到3,R增加到原来的1.5倍(k:2-7)n增加到原来的3倍,R增加到原来的1.7倍

从1.01增加到1.1,增加约9%,R增加到原来的9倍结论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流动相)以增加是改善分离度最有效的方法分离度与k、n及的关系k从1增加到3,R增加到原1351)各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须不同。这一条件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来实现。2)区域扩宽的速度应小于区域分离的速度,即色谱柱的柱效要高。3)在保证快速分离的前提条件下,色谱柱应足够长。使试样中的不同组分分离需要满足的条件1)各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须不同。这一条件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136例1:有一根l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1和2得到如下色谱图。图中横坐标l为记录笔走纸距离。若欲得到R=1.2的分离度,有效塔板数应为多少?色谱柱要加到多长?例1:有一根l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1和2得到如下色谱图。137解法1R=1.2,1)解法1R=1.2,1)1382)2)139解法21)同解法12)解法21)同解法12)140§10-2气相色谱实验技术一气相色谱仪GC工作过程§10-2气相色谱实验技术一气相色谱仪GC工作过程141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温控系统载气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和温控系统142(一)载气系统常用载气:氮气、氦气、氢气及氩气气源净化干燥管载气流速控制装置{载气系统载气选择依据检测器柱效{(一)载气系统常用载气:氮气、氦气、氢气及氩气气源{载气系统143(二)进样系统注射器气化室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温度比柱温高出10~50℃(二)进样系统注射器气化室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温度比柱温高144取样位置试样导入色谱柱六通阀进样器取样位置试样导入色谱柱六通阀进样145气相色谱(GC)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课件146(三)分离系统(色谱柱)色谱柱填充柱毛细管柱柱内径1-10mm0.05-0.5mm柱长度0.5-10m10-150m总塔板数~103~

106样品容量10-1000

0.1-50(三)分离系统(色谱柱)色谱柱填充柱毛细管柱柱内径1-101471气液色谱固定相组成{担体(载体)固定液{硅藻土红色白色非硅藻土{1)担体(载体)1气液色谱固定相组成{担体(载体){硅藻土红色非硅藻土148对载体的要求具有多孔性,即比表面积大。化学惰性,表面没有活性,有较好的浸润性。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固定相在制备和填充过程中不易粉碎。对载体的要求具有多孔性,即比表面积大。149担体的表面处理a.

酸洗-浓盐酸浸泡,除去碱性作用基团b.

碱洗-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浸泡,除去酸性作用基团c.

硅烷化-除去担体表面的氢键作用力二甲基二氯硅烷担体的表面处理a.酸洗-浓盐酸浸泡,除去碱性作用基团二1502)固定液-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

对固定液的要求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温度下不发生聚合、分解等反应;具有较低的蒸气压,以免流失。化学稳定性好,不与样品或载气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粘度和凝固点低,以便在载体表面能均匀分布。对样品中的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度。(填充柱,毛细管柱)2)固定液-高沸点的有机化合物151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氢键力-氢原子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如F、O、N等)之间的作用力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152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153固定液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a.非极性物质—非极性固定液。沸点越低的组分越早出峰。b.极性物质—极性固定液。极性越小的组分出越早出峰。c.极性与非极性混合物—极性固定液。极性越小的组分出越早出峰。d.易形成氢键物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不易形成氢键的组分先出峰,易形成氢键的组分后出峰。e.复杂难分离样品—多种固定液混合固定液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a.非极性物质—非极性固154固定液极性适用范围100%二甲基聚硅氧烷非极性脂肪烃化合物,石化产品(50%三氟丙基)甲基聚硅氧烷中等极性极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聚乙二醇中强极性极性化合物,如醇、羧酸酯等常用毛细管色谱柱固定液固定液极性适用范围100%二甲基聚硅氧烷非极性脂肪烃化合物,1552气固色谱固定相永久性气体惰性气体低沸点有机化合物分离对象2气固色谱固定相永久性气体分离对象156分离测定有机物中的痕量水高分子多孔微球硅胶-强极性氧化铝-弱极性活性炭-非极性分子筛-强极性高分子多孔微球(GDX)固体吸附剂分离测定有机物中的痕量水高分子多孔微球硅胶-强极性固体吸附剂157(四)检测系统1

热导池检测器(TCD)参比测量R1R2ABR1*R参比=R2*R测量只有载气通过时载气+组分R1*R参比≠R2*R测量利用载气与组分热导系数的差异进行测量(四)检测系统1热导池检测器(TCD)参比测量R1R2158载气对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某些气体与蒸气的热导系数/10-4J·(cm·s·℃)-1气体热导系数气体热导系数氢气22.4甲烷4.56氦气17.41乙烷3.06氮气3.14丙烷2.64氧气3.18甲醇2.30空气3.14乙醇2.22氩气2.18丙酮1.76载气对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影响某些气体与蒸气的热导系数/10159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载气种类;热丝工作电流;热丝与池体温度差。适用范围测量对象:通用色谱柱:填充柱

影响热导检测器灵敏度的因素载气种类;适用范围160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火焰离子化机理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火焰离子化机理161适用范围含碳有机化合物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氢氮比;空气流量;极化电压。适用范围含碳有机化合物影响检测灵敏度的因素1623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3电子捕获检测器(ECD)163电子捕获机理适用范围卤素及亲电子物质电子捕获机理适用范围卤素及亲电子物质164饮用水中三卤甲烷色谱图水氯氯仿二氯溴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饮用水中三卤甲烷色谱图水氯氯仿二氯溴甲烷二溴氯甲烷溴仿1654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4火焰光度检测器(FPD)166响应机理适用范围含硫、磷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响应机理适用范围含硫、磷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167三九一一乙拌磷地亚农倍硫磷对硫磷丙硫磷乙硫磷乙丙硫磷谷硫磷壤虫磷丰索磷蝇毒磷马拉硫磷一0五九三乙拌磷地亚农倍硫磷对硫磷丙硫磷乙硫磷乙丙硫磷谷硫磷壤虫磷丰1685质谱检测器毛细管柱接口离子源离子检测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5质谱检测器毛接口离子源离子检测器加温1696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6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170二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1.色谱柱固定相;固定液液膜厚度;柱长等二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1.色谱柱固定相;1712.载气及其线速的选择检测器载气柱效u较小时,选择分子量较大的载气(N2,Ar);u较大时,选择分子量较小的载气(H2,He)u的选择2.载气及其线速的选择检测器载气柱效u较小时,选择分子量1723.柱温的选择改变柱温产生的影响柱效增加柱温可加快气相、液相的传质速率,有利于降低塔板高度,改善柱效;但同时又会加剧纵向扩散,从而导致柱效下降。分离度柱温升高,K减小,分离度下降。分析时间降低柱温,分析时间增加3.柱温的选择改变柱温产生的影响柱效增加柱温可加快气相、液173柱温应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和最低使用温度范围之内。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前提下,采取适当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柱温一般选择在组分平均沸点左右。组分复杂,沸程宽的试样,采用程序升温。选择原则柱温应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和最低使用温度范围之内。选择174程序升温50~250℃,8℃/min恒温150℃正构烷烃恒温和程序升温色谱图比较程序升温不仅可以改善分离,而且可以缩短分析时间。程序升温50~250℃,恒温150℃正构烷烃恒温和程序升温1754.进样量的选择

进样量柱效进样量过大,使色谱柱超载,柱效急剧下降,峰形变宽检测器进样量过大,峰高或峰面积与进样量的线性关系被破坏·进样量应控制在柱容量允许范围及检测器线性检测范围之内4.进样量的选择进样量柱效进样量过大,使色谱柱超载,柱176§10-3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一定性分析1用已知纯物质对照定性保留值定性峰高增加法定性§10-3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及应用一定性分析1用已知纯物1772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定性(1)经验规律碳数规律在一定温度下,同系物的调整保留时间的对数与分子中碳数成线性关系如果知道两种或更多同系物的调整保留时间,则可求出常数A和C。从色谱图查出未知物的后,根据上式即可求出未知物的碳数。2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定性(1)经验规律碳数规律在一定温度178(2)相对保留值(2)相对保留值179(3)保留指数Z,Z+1:正构烷烃的碳原子数进样(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