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2《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推动了一场旨在反对文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这场革命的先驱者一身二任,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文学革命自然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坚实有力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利色彩。4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刘等人的响应,钱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刘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意见,但在思想禁锢的“无声的中国”一时未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发难者们甚至有些寂寞,于是钱和刘在《新青年》发表了“双簧信”,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5《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马肃,吴宓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弊病不无中肯批评,但保守立场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趋势,梅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论新文化运动》,胡《评“尝试集”》,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鲁迅发表《估学衡》以揭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许多拥护者写文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6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圣陶等12人,后发展为170多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7创造社1921年6月在东京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从创作看,创造社的流派特色显著,该社成员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以1925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8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俞平伯等。他们创作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9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的浅草社办有《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10新月社1923年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曾是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诗人群,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开辟《诗镌》作为他们的代表刊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他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而又称“新格律诗派”,在诗作上有建树的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饶孟侃。11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和后来一些诗作,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1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另换新的,这就是“文学革命”。13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而且还要展示“理想的生活”,人道主义具体指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人的文学是五四时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1919年初又提出“平民文学”概念,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周作人将封建传统的旧文学概括为“贵族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文学的精神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14问题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年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家有冰心,许地山,叶圣陶,庐隐,王统照,他们以五四新文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题小说广泛涉及婚恋,教育,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之处是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代表作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15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16乡土小说及乡土文学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乡土文学的出现源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其创作受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鲁彦,许杰,彭家煌,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局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较自觉可贵的民族化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代表作:彭《怂恿》,王《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地之子》。17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宗教传奇色彩始终不离许地山小说,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造成了他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不同的浪漫传奇小说,下笔是人生实景,出笔已达超现实境界。(1)《命命鸟》:人物对生命的态度,敏明企图逃婚,加陵在离奇的佛教式冥想中大彻大悟,厌却红尘,以虔诚祈祷感化敏明,双双走入绿丝奇湖,将入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上。(2)《缀网劳蛛》:一种只管织网而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上升到哲理层面。宗教的人生信仰渗入同一般五四姿态分离。(3)《玉官》,叙述一个女基督徒的经历,宗教气愤浓厚。(4)《春桃》,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在一起,”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表现出来。”18通俗文学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形式上继承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视为精神消费品的,反映其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19自由体诗郭沫若一方面强调“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同时认为“情绪的世界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这虽没有一定的外形的韵律,但在自体是有节奏的”,基本有两种类型:(1)外在格律严禁,押韵,诗节诗行大体整齐。(2)情绪自然消涨的内在韵律与外在韵律结合,使诗在自由变动中取得整齐与和谐。20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极限是: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21胡适《论新诗》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胡适将上述主张概括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散文化。22北大歌谣研究会1920年成立,发起人与参与者大都是早期白话诗人,如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由此开始了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努力,刘半农从故乡江阴采风同时,用江阴方言写作“四句头山歌”20余首,刘大白《卖布谣》借鉴了民间歌谣形式,这是对传统诗歌的文人化贵族化的反拨,与五四文学平民化一致。23湖畔诗人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的《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文学史上称这四个诗人为“湖畔诗人”,他们是五四唤起的一代新人,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的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他们的首要贡献是爱情诗的创造,如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的《伊底眼》。24《新青年》随感录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起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李大钊陈独秀《每周评论》,李辛白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新社会》等,都开辟“随感录”专栏,此外,进步报刊“杂感”“评坛”“乱谈”等栏也发表杂文,形成杂文创作浪潮。《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人,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25冰心体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其中“心中要说的话”即“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也有对基督教义,泰戈尔哲学等内容的融会其间。26语丝文体“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即所谓“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27现代评论派20年代中期出现。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它重要的散文作家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徐的散文多属冥想型小品,即使记叙事物也常抓刹那灵感,名篇《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浓得化不开”》28春柳社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曾孝古,陆镜若)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引起东京戏剧界的轰动,他们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表演的“写实性”,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1912年初,陆在上海邀欧阳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保持春柳社的宗旨作风,可算是“后期春柳”。29文明戏要创作的是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应适于现代文明需要的,主要借鉴西方的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的戏剧形式,当时称为“文明新戏”,具有全国性影响。30民众戏剧社汪仲贤首先倡议,并联合陈大悲,及新文学界中的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人,与1921年3月成立,它是五四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同时创办《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刊物。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时代人生,负担社会教育的启蒙人物,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是和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的,他们还介绍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声势。它的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31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成员最早有应云卫,谷剑尘,后来有欧阳予倩,洪深加入。明确提出创造“适合我们社会的戏剧”。反对“摹仿与复制别人的东西”。32爱美剧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即业余戏剧,爱美是AMATEUR的音译,宣言是“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的独立剧团的设想。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引起社会反响,爱美剧取代了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中国话剧活动主流,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的最初尝试,在批判文明戏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学说与方法,对话剧进行革新,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33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以后风行于英德俄美日,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革新运动,它揭开了西方现代戏剧帷幕,在戏剧观念及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进行新探索,中国的小剧场运动倡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使中国话剧走上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道路。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2)提出并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即19世纪法国戏剧家创造的“第四堵墙”理论。34“革命文学”的倡导1928年1月,全部又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一卷第8号显出了“突变”,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35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930年3月左翼的成立引起国民党宣传部门的恐慌,于是由潘公展,朱应鹏,召集王平陵,黄震遐,范争波,傅彦长等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提出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统一于民族主义的中心意识,虽凭政权力量在各地办有十多个刊物,却未形成中心理论,未出现像样作品,只有黄震遐诗剧《黄人之血》,小说《国门之路》这种政治宣传品。36后期创造社1925年后,随着革命形式发展,创造社作家分化,提倡革命文学,并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加剧,部分作家退出,郁达夫因与个别成员意见不合也退出了,又另加入了一些新成员,如冯乃超,李初梨,彭康等,1928年1月,他们创刊《文化批评》同月出版《创造月刊》,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37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洪灵非,孟超,全是共产党员。他们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努力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后,该社自行解散。38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鲁迅在成立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形成了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文化围剿,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和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繁荣,注重培养青年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不足在于思想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组织工作方面存在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问题。39左联的代表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另外还改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40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依靠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深度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中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成长史的写法,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影响深远。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另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跟随茅盾如此创作。41《蚀》三部曲写于1927-1928年,以广阔场面宏大气势真实迅速地反映了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及失败后的社会心理,三部曲第一部《幻灭》: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天真幻想向往革命身临革命实际,幻想破灭由失望空虚而退出革命,回到个人恋爱小天地,《动摇》: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冲突中,不敢打击敌人也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妥协中葬送了自己和革命。《追求》:男男女女在大革命失败后,看不见光明与希望又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目挣扎而终不免失败,《蚀》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角度反映大革命,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革命的认识和现实主义精神。42两类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1)民族资本家包括:《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轮船老板王伯申,《子夜》中吴孙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清明前后》林永清夫妇。(2)时代新女性又分为两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同型。前一型和谐匀称有东方女性之美,后一型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观,生活追求到性格都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受欧风美雨思潮产生的西方型女性,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43农村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具有鲜明的三十年代特征。44京味小说老舍是京味小说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其次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再次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最后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45巴金《爱情三部曲》由《雾》《雨》《电》三部中篇合成,写革命,恋爱,写小资产阶级的反抗追求和苦闷,可说是《灭亡》《新生》主题的延续,不同在于它更生动更真实地展现了一群知识青年的各种思想性格,如近似雾一样的性格的“多余人”周如水,势利堕落的洋派青年张小川,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病态人物吴仁民,还有纯洁美丽坚强冷静的“近乎健全的女性”李佩珠,在《电》里,巴金用了不同以往的明快调子和诗意笔触多面展示佩珠的品质,在她身上倾注爱和理想,爱情三部曲写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青年,使当时的青年读者读出一种同一代人的心境,思考不同的生活道路。46《激流三部曲》《家》写成于1931年,最初题名为《激流》,1938年和1940年巴金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写了《春》《秋》。这三部长篇合称《激流三部曲》。三部小说一开始并无总体构思,写作时间间隔长,每部各有其独立结构,但写作中兼顾到各部相互关照,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47《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那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特别能唤起青年人的共鸣,《家》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肆意,语言流水行云,虽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渗透读者内心。48左联青年作家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49京派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因其远离于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而活跃于北方的京派作家,它的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分子,它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是现实主义派,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和谐,节制,恰当”为其审美意识原则。50海派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由操新文学体而向市民读者倾斜的作家来写的,接续鸳蝴派文学商业传统再来突围,白话小说度过先锋时期,向通俗层面回落,张资平,叶灵凤带头“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特点是(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常写常新的主题,(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51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表明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引入,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施蛰存,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这一派源于20年代日本,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原态,着重病态生活描写,畸形两性关系及心理,夜总会,舞场,酒吧,交际花是经常写的场景及对象,极力捕捉新奇的感觉,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的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表现二重人格,追求小说形式技巧花样翻新,代表作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小说“新”在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开拓了文学表现内容,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52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在上海建立总会,在北平广州及东京设有分会,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中国诗歌会诗人与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人相对应,要求诗歌自觉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而不是趋向诗人内心世界,要求诗歌缩短与大众的距离,他们的创作口号是“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诗歌观包含两方面:一是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诗与诗人的大众化”。53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