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环境练习卷_第1页
人类与环境练习卷_第2页
人类与环境练习卷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4人類與環境練習卷一、單一選擇題〔50題每題0分共0分〕〔 〕1•以下有關人類破壞環境的敘述,何者正確? 〔A〕酸雨使得電纜銅線溶出戴奧辛 〔B〕溫室效應導致臭氧層的稀薄化 〔C〕核能發電是空氣汙染的主因 〔D〕在山區墾植、闢路會造成生物棲地的零碎化。解答|D解析|〔A〕燃燒廢電纜產生戴奧辛。〔B〕臭氧層的破洞由氟氯碳化物造成。〔C〕核能發電主要的汙染為排出高溫的廢水與核廢料。〔 〕2•以下何者不是生態工程的特性? 〔A〕是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施工方法 〔B〕是以生態整體為考量的施工方法 〔C〕是讓人類更能控制自然環境的施工方法 〔D〕是讓人類生活更平安的施工方法。解答|C解析|生態工程是結合生態與工程的工法,應儘量讓環境維持原貌,而不是去控制自然環境。〔 〕3•有關酸雨的敘述,何者正確? 〔A〕大氣中的硫氧化物溶於雨水中所致 〔B〕二氧化碳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因素 〔C〕與工廠排放廢氣有關,但與汽機車的廢氣無關 〔D〕酸雨對水生生物影響很大,對陸生生物則無影響。解答|A〔 〕4•在酸雨的危害之下,宜蘭太平山的翠峰湖已經酸化了。有關「酸雨」的敘述,何者正確? 〔A〕酸雨是大氣中的CO2溶解於雨水中所致〔B〕酸雨能使岩石中的金屬溶解,因生物累積進而影響人類健康 〔C〕酸雨只影響水中動物,對植物沒有影響 〔D〕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對減少酸雨沒有幫助。解答|B解析|〔A〕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溶解於雨水中所致。〔C〕酸雨除了破壞植物外表組織外,造成酸雨的氣體對植物危害也很大。 〔D〕減少空氣汙染有助於減少酸雨。〔 〕5•下圖為臺灣地區雨水平均pH值的分布圖,何處雨水尚未酸化? 〔A〕臺中港〔B〕嘉義〔C〕中壢〔D〕臺北。N解答B解析|pH值5.0以下的雨水為酸雨。〔 〕6•以下關於空氣汙染的敘述,何者正確? 〔A〕添加「無鉛汽油」的汽車就不會造成空氣汙染 〔B〕地球的溫室效應是由於空氣中過多的CO2吸收紫外線而使大氣溫度提高 〔C〕燃煤工廠所排放的廢氣中,因含有「硫氧化物」而造成酸雨 〔D〕空氣中的一氧化碳是造成南極上空「臭氧層破洞」的主因。解答|C解析|〔A〕汽機車排放CO2、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都會造成空氣汙染。〔B〕吸收長波輻射如紅外線。〔D〕氟氯碳化物。〔 〕7.「科學家在2003〜2022年調查覆蓋在北極海上的東西伯利亞北極冰棚區域,資料顯示北極海底的永凍層出現孔洞,正在消融並釋出甲烷。北極海水中的甲烷含量是一般海水的 8倍,海上的甲烷濃度平均為1.85ppm,是40萬年來的最高數值」。關於此則新聞報導所做的推論及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此現象可能造成溫室效應加劇 〔B〕此現象可能造成臭氧層破壞加劇 〔C〕北極海水溫度可能較過去降低〔D〕聖嬰現象是造成甲烷增加的主因。解答|A解析|〔A〕〔B〕釋出的甲烷為溫室氣體,假设狀況持續惡化將使溫室效應加劇。 〔C〕暖化造成北極融冰,太陽輻射直接照入海水中又加速海水增溫,使得永凍層開始融化。〔D〕聖嬰現象為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水異常增溫。〔 〕8.2022年美國的調查顯示,南極威爾金斯的冰棚在 10年間已消失了1/3,此現象與以下何種人類活動無關?〔A〕汽、機車數量快速

增加,使用燃料增多 〔B〕人類大量砍伐熱帶雨林 〔C〕火力發電廠排放的廢氣 〔D〕工廠林立,空氣中硫化物和氮化物增多解答解析解答解析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為CO2及甲烷,而硫化物、氮化物和酸雨的形成有關。9•下圖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與地表氣溫的趨勢圖,顯示了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時地表溫度也隨之增加,以下何種作法有助於減緩地表溫度的上升? 〔A〕將原始森林改種為吸存二氧化碳能力強的樹種 〔B〕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相關產業 〔C〕設置自然保存區〔D〕以汽油為燃料,取代煤炭。解答I解析解答解答解答解析解答解答解析〔〕解答53皿鼻更I〉SFW4.升事的i〔C〕設置自然保存區主要跟物種保存有關,與造成溫度上升的溫室效應較無關係。10•氟氯碳化合物主要破壞大氣中何種氣體分子,進而影響生物的生存? 解答I解析解答解答解答解析解答解答解析〔〕解答53皿鼻更I〉SFW4.升事的i〔C〕設置自然保存區主要跟物種保存有關,與造成溫度上升的溫室效應較無關係。10•氟氯碳化合物主要破壞大氣中何種氣體分子,進而影響生物的生存? 〔A〕CO2〔B〕N2〔C〕O3〔D〕O2。C11•臭氧層稀薄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何者正確? 〔A〕過量的紫外線促使光合作用效率增加 〔B〕過少的臭氧會使得氧氣含量也跟著減少〔C〕過量的紫外線會增加生物突變的機率 〔D〕過少的臭氧會使得地表溫度升高,造成暖化。C12•以下有關臭氧層的敘述,何者錯誤?〔A〕大約在30億年前有藍綠菌出現,空氣中開始有氧氣,而後才有臭氧層形成 〔B〕南極上空臭氧層有破洞,澳洲、紐西蘭人民皮膚癌的發生率較高 〔C〕氟氯碳化物因紫外線釋出氯離子,氯離子催化臭氧分解成氧氣 〔D〕禁止使用含氟氯碳化物的冷媒,短期內臭氧層便會自我回復,破洞消失。DCFCs的性質非常安定,一旦被釋入大氣,除非行光分解反應,否則會不斷地累積在對流層中,且當 CFCs上升至平流層分解出氯離子後,氯離子催化臭氧分解的效率驚人,據推估目前大氣中的 CFCs至少要40〜50年才會分解完畢。13許多臺灣特有種的動、植物正瀕臨絕種,如穿山甲、珠光鳳蝶、水獺等。造成此現象的最主要原因為何? 〔A〕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暖化〔B〕人類濫捕及破壞棲地 〔C〕土石流破壞棲地環境 〔D〕外來種的威脅。B14•下圖為全世界森林面積的消長,指數是以各地區 1972年的森林面積為100,相互比較而得,試問以下哪一地區的森林面積減少的最快速?指釦104J92〔A〕西歐〔B〕北美洲〔C〕中東〔D〕中南美洲。全世界森林面積的消長102100用匕黄洲10098|9694・97,。金世界平均即措JK非洲眼冲車929^南荽洲%72 1977 1982—I―19貂年中南美洲的森林面積明顯的下降幅度比其他地區大。15•入侵種較不可能與本地生物發生何種交互作用? 〔A〕掠食〔B〕寄生〔C〕共生〔D〕競爭。16•以下何項是外來種生物成為優勢物種的可能原因?甲、食量大,乙、繁殖力強,丙、沒有天敵,丁、適應性佳,戊、體型壯碩。〔A〕丙、丁〔B〕乙、丙、丁〔C〕乙、丙、丁、戊 〔D〕甲、乙、丙、丁、戊。解答|B〔 〕17•過去100年來,地球平均氣溫愈來愈高,以下何者是一般認為造成地球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A〕因空氣中帶有硫酸及硝酸成分的煙塵顆粒太多所引起 〔B〕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及綠色植物減少 〔C〕火山活動增加,加上聖嬰現象造成氣溫異常 〔D〕太陽輻射從臭氧層的破洞照到地表。解答|B解析|地球氣溫升高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氣體是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可消耗二氧化碳,綠色植物減少,二氧化碳也會增加。因為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排放過多的CO2以及森林面積的減少,致使空氣中的CO2濃度從1900年296ppm增加到今日的350ppm。〔 〕18•以下有關人對環境影響的敘述,何者正確? 〔A〕優養化的結果造成溶氧量的上升 〔B〕戴奧辛目前可用遺傳工程的方法去除 〔C〕引起溫室效應最重要的氣體是臭氧 〔D〕生物累積作用和食物網的結構有關。解答|D解析|〔A〕優養化藻類太多,呼吸結果,溶氧會減少,特別是不行光合作用時。 〔B〕戴奧辛目前無法用遺傳工程的方法去除。〔C〕溫室效應氣體主要為CO2。〔 〕19.DDT造成生物累積的原因為何? 〔A〕因食物塔階層愈高,總生物量愈大, DDT累積量也愈高〔B〕因高級消費者體內分解DDT的能力較生產者低 〔C〕因DDT在生物體內無法分解,無法排出 〔D〕因DDT使受汙染生物的總生物量增大。解答|C解析|〔1〕DDT濃度隨著食物鏈轉移,並逐級累積的情形,稱生物累積作用。〔2〕食物鏈中較高級的消費者,牠們體內的 DDT是從所捕食的生物來的,由於無法排出體外,會在生物體內累積逐漸增加。〔 〕20•以下何項生態浩劫,不會因為水壩或攔砂壩的完工啟用而產生? 〔A〕下游土地的無機鹽及有機養分減少,影響植物生長 〔B〕流速減少,造成泥沙淤積及汙染物聚積 〔C〕下游水量減少,嚴重影響灌溉用水 〔D〕魚種及漁產減少。解答|C解析|〔A〕下游土地的無機鹽,主要來自上游的沖刷,所以會減少。 〔B〕會發生淤積。〔C〕下游水量會減少,但水壩的功能就是防洪、灌溉等,農耕期水壩可放水灌溉,自然不會嚴重影響灌溉用水。 〔D〕水生生物的生態環境被切斷而減小,魚種及漁產會減少。〔 〕21•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質,是指環境中的某些化學物質,會擾亂動物的內分泌系統,引發基因突變及與生殖有關的異常反應。下圖為某區域中不同物種的食性關係及體內環境荷爾蒙的濃度分布情形。以下是相關的敘述:甲、這些物種呈現食物網的關係,乙、環境荷爾蒙具有生物累積作用,丙、假设將此圖轉為能量塔應有四個營養階層,丁、除了此食物網外,人類可能有其他管道攝入環境荷爾蒙。根據圖中資料,以下選項中,何者內容正確? 〔A〕甲、乙、丙〔B〕甲、乙、丁〔C〕甲、丙、丁 〔D〕乙、吳郭魚〔032〕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曲\蚌括號內數值爲生物斶內環境荷爾蒙之濃度〔ppm〕解答B解析|丙、由同階層中生物體內環境荷爾蒙之濃度會相近可知,此圖轉為能量塔應有三個營養階層。〔 〕22多年前一種生長快速的藤本植物自日本引進美國,植株一天可蔓延 30公分,而且無論在河邊、樹上、電線桿、房屋或山丘都可以生長,人們想使用殺草劑來防治,但又考慮到汙染水源的問題。近年來,有人由這種植物萃取澱粉,以應用在飲料、糖果、或草藥的製造,目前其產量還供不應求。此外,它還可用來造紙,具有相當的經濟價值。這種藤本植物在美國的情況,與以下哪一種生物在臺灣的情況最相近? 〔A〕臺東蘇鐵〔B〕黑面琵鷺〔C〕非洲大蝸牛〔D〕臺灣鯛〔吳郭魚〕。解答|D解析|〔D〕吳郭魚原本也是外來種,但臺灣的養殖業者利用其生長快速、容易飼養等的特性而創造出相當的經濟價值。〔 〕23•臺灣的國家公園中,哪一座國家公園主要與溼地保護有關? 〔A〕太魯閣〔B〕東沙環礁〔C〕墾丁〔D〕台江。

解答D〔 〕24.自然保育是人類想要永續利用自然環境的理想行為 ,其具體作法為何? 〔A〕保育與生活不要結合在一起 〔B〕妥善處理廢棄物 〔C〕禁止利用自然資源 〔D〕將野生動植物集中管理。解答|B〔 〕25要推動自然保育與永續經營,何種作法最不合理? 〔A〕運用生物技術,培育更多適應環境的新物種 〔B〕推廣環境教育並落實 〔C〕推動遺傳多樣性的保育,設立國家公園、生態保存區等 〔D〕立法保護,並嚴格執行。解答|A〔 〕26•生態保育應該如何做,何者是正確觀念? 〔A〕過多的垃圾填海造陸是一舉兩得的環境保護方法 〔B〕加強水土保持預防土石流,應廣建攔砂壩 〔C〕資源回收對生態保育幫助不大 〔D〕棲地保育較單一物種保育來的重要。解答|D〕27有關臺灣地區人口問題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人口數已超過2,300萬人〔B〕已步入高齡化社會 〔C〕大局部人口集中於西部平原〔D〕因人口數過多,已出現糧食缺乏的現象。解答|D解析|臺灣地區人口數雖多,但並未出現糧食缺乏的現象。28•垃圾假设含水量過高,易造成焚化爐的燃燒溫度不夠,除了讓焚化爐的壽命減短外,低溫焚燒塑膠類垃圾也會產生戴奧辛。以下何者為改善此狀況最好的方法? 〔A〕拒絕和塑膠有關的石化工業留在臺灣 〔B〕全民落實垃圾分類、垃圾減量 〔C〕興建更大型耐用的焚化爐〔D〕將焚化爐設在離島。解答|B解析|〔B〕將垃圾分類,廚餘回收處理,降低垃圾的含水量。此外,垃圾可集中焚化。〔 〕29•設甲為人口、乙為汙染、丙為資源,試問這三者增減隨時間變化的關係如以下何圖?解答解析時間乙甲丙人口和汙染逐年增加,但資源逐年減少。解答解析時間乙甲丙人口和汙染逐年增加,但資源逐年減少。〕30•以下何者是保育自然生態的理想作為?〔A〕保護生物的棲地 〔B〕廣設遊憩步道,以增加國民保育概念 〔〕30•以下何者是保育自然生態的理想作為?土保持〔D〕引進外來種,以增加生物多樣性。解答|A〔 〕31•經由生態工程整治的河川工程,必備以下何種特徵? 〔A〕設計平安〔B〕材質堅固〔C〕施工管理便利 〔D〕尊重當地天然條件。解答|D〔 〕32•有效防治汙染的方法,何者錯誤? 〔A〕應管制汙染源的產生 〔B〕制定法律,規範汙染物的管制標準 〔C〕鼓勵大量購買新產品,取代汙染舊產品 〔D〕推廣環境教育。解答|C〔 〕33•新穎高科技的垃圾焚化爐是近年來政府處理垃圾的最愛,但其對解決垃圾問題亦有限制。以下敘述為使用焚化爐的現況及優劣分析,請閱讀後選出焚化爐的缺點。甲、先進的焚化爐有各種設備,可減少焚化後的汙染;乙、一座現代化的焚化爐要花費 24〜40億,每年還要一億元的人事和維修費;丙、塑膠及鋁類熔化後,易凝結在爐體而造成焚化爐損壞;丁、減少垃圾量;戊、雖有防汙設備,但最後產生的灰燼仍然有毒;己、高溫燒掉垃圾可以減少病菌;庚、占用空間較掩埋場少。 〔A〕甲乙丁〔B〕乙丙戊〔C〕丙丁己〔D〕丁戊己。解答|B〔 〕34•以下有關國家公園及其所有之生態系的配對,何者正確? 〔A〕玉山國家公園一河口生態系 〔B〕金門國家公園一寒原生態系 〔C〕太魯閣國家公園一砂丘生態系 〔D〕台江國家公園一沼澤生態系。解答|D〔 〕35•有關入侵種的特性,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常缺乏天敵,繁殖迅速〔B〕常適應不良,很快消失〔C〕常不敵原生種的競爭 〔D〕常與原生種產生週期性消長。解答A〔 〕36•以下哪一選項的廢棄物,最適宜以焚化爐焚燒處理? 〔A〕鐵鋁罐、玻璃〔B〕蔬果殘渣、廚餘〔C〕電路板、廢輪胎 〔D〕廢紙、樹葉。解答|D解析|可燃、含水量少、無毒性等廢棄物,適宜以焚化爐焚燒處理。 〔A〕鐵鋁罐、玻璃不可燃。〔B〕蔬果殘渣、廚餘含水分高且為有機組成,適合處理成有機堆肥。〔C〕電路板、廢輪胎焚燒產生有毒物質戴奧辛,最好能回收處理,再製成有用材料。 〔D〕廢紙、樹葉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容易焚燒,且焚燒生成CO2、H2O等氣體,不具毒性。〔 〕37•以下有關人口問題的敘述,何者正確? 〔A〕自從工業與醫術革命以來,人口倍增年數愈來愈長 〔B〕—百萬年前人口第一次大躍進,稱為工業革命〔C〕人口成長率愈大,人口增加愈快 〔D〕臺灣人口的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是造成高齡化社會的主因。解答|C解析|〔A〕人口倍增年數愈來愈短。〔B〕稱為大腦革命〔文化革命〕。〔D〕出生率並未升高。38•以下有關溫室效應之敘述,何者正確? 〔A〕是熱汙染所造成 〔B〕易引起基因突變 〔C〕主要是由於人類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 〔D〕會造成兩極冰帽溶解,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解答|D解析|〔A〕〔C〕是大氣中的CH4、C02、水氣含量過多,吸收了太陽的輻射能所引起溫室效應。 〔B〕臭氧層變薄,紫外線大量進入地表,引起生物的突變。〔 〕39•科學家研究北極發生的變遷,發現:淡水流量增加,植物的生長季延長,樹木與灌叢侵入苔原等,這樣的趨勢與以下何者效應最為相關?〔A〕人口移入〔B〕外來種引入〔C〕北極臭氧層被破壞 〔D〕全球暖化的訊號。解答|D40•以下何項措施較不符合生態保育的原則? 〔A〕高速公路底下增設生物廊道 〔B〕魚梯的設置〔C〕於山區路段設置速限 〔D〕架設高的護欄以保護野生動物。解答D〔 〕41•下表為臺灣地區人口年齡結構表,表中顯示臺灣哪一年開始步入高齡化社會? 〔A〕民國40年〔B〕民國60年〔C〕民國82年〔D〕民國84年。民國0〜14歲15〜64歲65歲以上40年44.3%53.3%2.4%60年39.2%57.8%3.0%82年25.1%67.8%7.1%84年24.1%68.4%7.5%解答C解析當65歲以上〔依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就是高齡化社會。42科學家積極開發可能永續經營的生物能源,做為替代能源的方案之一。生物能源有沼氣、生物製氫、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等,其中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者。生質燃料的生產以微生物及綠色植物為主,其生產需考慮材料的培養與製備、燃料的生產、分離與貯存、製備本钱與效應等因素,技術層次須注意能源的参加與釋放量,方能成功。例如:為了供應汽車燃料所需,有些國家配合其國情積極開發合適的生質燃料,其中以巴西開發酒精作為汽車燃料最成功。根據上文答复下題。 以下所述的特性,哪些是作為生物能源材料所應具備的條件?甲、能源零消耗,乙、能永續經營,丙、整體的能源本钱低,丁、零汙染,戊、利用基因改造生物。 〔A〕乙丙〔B〕甲丁〔C〕乙丙戊〔D〕甲乙丁〔E〕甲丁戊。解答|A解析|由題幹說明知:應具有整體能源本钱低,選〔A〕或〔C〕。生物能源與基因改造生物無直接相關,答案為〔A〕。43•以下有關自然保存區的敘述,何者正確? 〔A〕區內不准引入外來種,但可採集標本以供學術研究 〔B〕具有相關的農業生態體系及獨特的農產品〔C〕須嚴格維護棲地和生物資源,維持生態現狀 〔D〕為保護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可提供觀賞、研究與遊憩的功能解答解析解答

解析解答解答解答解析解答

解析解答解答〔A〕文資法實施細則第84條「自然保存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為維護自然保存區之原有自然狀態, 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任意進入其區域範圍……」不可採集標本。〔B〕文資法實施細則第76條「自然地景依其性質,區分為自然保存區及自然紀念物;自然紀念物包括珍貴稀有植物及礦物。」。〔D〕不具遊憩功能。44•隨著農業技術與科技研究的發展,糧食的成長量是增加的。但目前有些地區仍有糧荒,可能原因為何? 〔A〕種植的糧食均為基因改造,某些地區人民食用率不佳,造成糧荒 〔B〕地球上各處糧食均可增產,但全球人口增加太快,故造成糧荒 〔C〕地球上某些地區糧食生產缺乏,而人口又增加太快,故造成糧荒 〔D〕人口老化速度太快,造成糧荒。C糧荒問題主要是因為人口與糧食生產分布不均。45•以下哪一項因素與世界人口激增無關?〔A〕農耕器具與技術的改進 〔B〕科技與醫學的發展,降低死亡率 〔C〕肥料的改进與大量生產〔D〕乾燥食品的研發。D46.「黑面琵鷺是國際級保育鳥類,在臺南七股鄉過冬的族群一度達到全世界總數的 2/3」。以下關於黑面琵鷺保育的敘述,何者正確?〔A〕黑面琵鷺因具有高度戀地性,故其棲地不宜改為住宅或工業用途 〔B〕為了顧及工業發展,七股最好是劃定一塊地成立野鳥保護區,然後在其旁邊劃出工業用地 〔C〕由於黑面琵鷺是遷移性候鳥,故在冬季以外時間開發並不會影響其生存 〔D〕為了保育黑面琵鷺,應另畫其他地區加以人工繁殖,如此可解決保育與開發的問題。A47•甲、「醫藥衛生的進步,使人類死亡率逐漸下降,使世界人口數量不斷成長。」 ,乙、「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糧食不斷增產,使得食解答

解析解答解析〔〕解答

解析解答509508O5062成長速率解答

解析解答解析〔〕解答

解析解答509508O5062成長速率Q成長速率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認為人口一般以幾何級數增加,而食物則以算術級數增長。48•以下有關廢棄物的處理,何者正確? 〔A〕解決垃圾問題的首要工作是將垃圾分類回收 〔B〕紙類製品可回收利用並可被微生物分解,故不會造成汙染 〔C〕鋁罐、保特瓶等廢棄物應先分類,再回收利用 〔D〕動物的糞便可產生沼氣作為燃料,故不會汙染自然生態。C〔A〕首要工作是垃圾減量。〔B〕終究會造成垃圾汙染。〔D〕沼氣主要成分為甲烷,會造成空氣汙染及溫室效應。49•下圖為甲、乙兩地人口出生率與死亡率的比較,根據下圖推測何者正確? 〔A〕甲地可能為開發中國家 〔B〕乙地可能為已開發國家〔C〕乙地比甲地的人口膨脹問題嚴重 〔D〕甲地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甲地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變化不大,應是已開發的國家。乙地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加。人口老化問題須觀察人口的齡期分布,單只有出生率和死亡率無法判斷。50•以下何者是生態工程的主要目的? 〔A〕增加生物的多樣性 〔B〕提供人類良好的休憩環境 〔C〕減少建築本钱 〔D〕減少對生態系的解析生態工程乃為了減少生態環境之破壞所進行的工程方法解析生態工程乃為了減少生態環境之破壞所進行的工程方法二、多重選擇題〔25題每題0分共0分〕〔 〕1.以下哪幾項作為,可防止過度利用自然資源?〔應選二項〕〔A〕將垃圾分類回收利用 〔B〕廣闢山坡地為茶園,以增加農產收成〔C〕於河川中,普設攔砂壩,以防止砂土流失 〔D〕於春季設定日光節約時間,將時鐘撥快1小時〔E〕進行漁塭養殖時,儘量使用地下解答

解析水,以防止水資源的無謂流失浪費。解答

解析AD〔A〕資源有效利用,垃圾問題首須減量,做到分類、回收、處理。 〔B〕土地資源過度利用,造成土壤流失、水源汙染,山坡地不要任意利用。〔C〕攔砂壩會使魚蝦類減少,生物消失。〔D〕日光是生物圈外的能源,充分利用日光,減少電力耗費。 〔E〕超抽地下水,會造成嚴重地層下陷。〔 〕2•以下何種施工方式符合生態工程的概念? 〔A〕相信人定勝天的方式,大量使用堅固的人造材料 〔B〕以孔隙度較大的植草磚鋪設停車位〔C〕盡量以陡坡取代平緩坡地 〔D〕以石頭堆砌河堤 〔E〕將山坡地以水泥包覆,防止土石崩落。解答解析解答解析〔A〕不宜多用人造材料。〔C〕以平緩坡地取代陡坡。〔E〕不宜。〔 〕3•以下何者建設符合生態工程? 〔A〕魚梯〔B〕攔砂壩〔C〕高速公路的隔音牆 〔D〕人造溼地〔E〕產業道路廣泛興建。解答AD解答AD〔 〕4•以生態工程從事工程的整治,以下相關的敘述,哪些正確? 〔A〕在工程規劃及施工的過程中,需借重生態專家所提供的環境諮詢〔B〕整治土石流可先從坡頂巡勘裂縫,並運來其他地區大量的土壤加以填補 〔C〕在溪流兩岸以天然石塊取代水泥面,可提供各種小生物棲息的環境〔D〕溪底以水泥結合卵石築成長久穩固的河床,符合生態工程的精神 〔E〕整治工程多利用當地的自然材料,不僅可減少本钱,更可營造豐富的自然生態。解答解析解答解析〔B〕生態工程乃運用當地材料。〔D〕水泥會填滿孔隙,破壞微棲地。〕5•以下哪些因子對生態系的各種生物都有嚴重影響?〔A〕殺蟲劑〔B〕除草劑〔C〕戴奧辛〔D〕工廠廢水中的重金屬 〔〕5•以下哪些因子對生態系的各種生物都有嚴重影響?素。解答ABCDE〕6•以下解答ABCDE〕6•以下有關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敘述,何者正確?〔A〕修築水壩可使溪流的流速減緩,有利於香魚等魚類的洄游〔B〕在山區任意進行開發,易導致坡地崩坍,並使生物的棲地零碎化人類大量抽取地下水,易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BCDE解答

解析臭氧含量(單位:Hob百開發,易導致坡地崩坍,並使生物的棲地零碎化人類大量抽取地下水,易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BCDE解答

解析臭氧含量(單位:Hob百nuhooooO紫外線輻射虽(單位:Inw・rns〔C〕濫墾、濫伐破壞了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導致土壤沖蝕和土石流等問題 〔D〕〔E〕人類為滿足土地需求,不斷破壞野生生物的棲地,將會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在溪谷中修築水壩等水力設施,不但妨礙魚類的洄游,也會造成溪流生物生存環境的不連續與零碎化,影響河流生態系的生物相。〔 〕7•以下有關人類活動對環境所造成影響的敘述,何者正確? 〔A〕人類的文明發展使得其對環境的影響力,有時超過自然的忍受程度〔B〕家庭廢水含有大量有機物質,其量多於微生物所能分解的程度時,即被視為汙染物 〔C〕無毒性物質不會構成汙染 〔D〕合理的資源利用,必須是人類的需求量和資源的再生能力相互達成平衡 〔E〕永續經營就是人類不要使用任何資源,使自然資源能永遠存在不消失。解答|ABD解析|〔C〕無毒性物質當其大量存在不用時,仍會占據空間或阻礙生態系中的物質循環。 〔E〕永續經營不是要人類不使用任何資源,而是適度地使用並給予它充分時間去恢復,以達到資源永遠存在不消失。〔 〕8•下圖為臭氧含量與紫外線關係圖,臭氧的含量下降與以下哪些事件有關? 〔A〕紫外線輻射量增加 〔B〕生物突變率增加 〔C〕皮膚癌罹患率增加〔D〕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增加 〔E〕氟氯碳化物的使用。解答ABCE解析|臭氧含量下降與氟氯碳化物的使用有關,且會導致紫外光輻射量增加,所以會增加生物突變機率、皮膚癌的罹患率,但是紫外光含量的增加並不會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效率。〔 〕9•臺灣地區年雨量超過2,000公釐,但卻仍然有水資源缺乏的問題。主要原因為何? 〔A〕山少田多〔B〕山高河短,保水力差 〔C〕雨量平均分布在各個月份 〔D〕人口過多,平均分配的雨水量偏低 〔E〕大局部的雨水流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解答|BD解析|臺灣山高河短,雨量不均且集中,多直接流入海。〔 〕10.臺灣因過度開發,自然環境出現哪些問題? 〔A〕工廠林立,排出汙染氣體導致酸雨 〔B〕地層下陷、地下水鹽化 〔C〕水庫、攔沙壩的興建,使溪流生態遭受破壞 〔D〕山坡地濫墾、濫伐,造成水土流失 〔E〕環境汙染嚴重,水質惡化。解答ABCDE〔 〕11.開發山坡地森林區,改以草皮、人造林取代,會造成什麼問題? 〔A〕使表土易流失形成土石流 〔B〕野生動物的棲地零碎化 〔C〕土壤保水力降低,易有洪水 〔D〕山坡地在大雨後易坍方 〔E〕基因多樣性降低。解答|ABCDE解析|〔C〕森林根系發達,能保持水土,否則當土壤保水力降低,降雨立即排入河川,容易引發洪水。 〔E〕砍伐原始林會使生物多樣性下降,使基因多樣性降低。〔 〕12•有關優養化的敘述,哪些正確? 〔A〕優養化是水域中流入大量氮、磷等營養物 〔B〕優養化的水域,浮游藻類大量減少 〔C〕優養化的水域,水體氧氣充足 〔D〕優養化的水域,有利於各種生物生存 〔E〕珊瑚白化或死亡,和優養化無關。解答|A解析|〔B〕藻類增加。〔C〕因該水域缺氧,不利於生物生存。〔E〕海域也會有優養化情形,導致珊瑚白化。〔 〕13•人類運用生物資源的現況,哪些是正確概念? 〔A〕不過度利用,生物資源可因繁殖而彌補 〔B〕將野生動物集中管理就不會影響生態〔C〕過度濫捕將生物多樣性降低 〔D〕生態系能自我回復,某些物種消失也無妨 〔E〕棲地的破壞是導致物種滅絕的主因。解答|ACE〔 〕14•在某一湖泊附近有一果園,曾經大量噴灑某種農藥 DDT。據一項調查顯示:DDT經由果園的排水系統注入湖泊中,而在湖底淤泥累積達0.014ppm,並且生活於湖泊附近的生物體內也累積了不少 DDT,其情形如下:鷺鷥825ppm〔體內脂肪2353ppm〕、吳郭魚5.3ppm、橫蝦0.38ppm。試根據此資料判斷以下推理何者正確? 〔A〕DDT會經由食物鏈層層轉移而愈積愈多 〔B〕DDT累積於脂肪〔C〕DDT是非常穩定的化合物 〔D〕DDT的累積會造成基因突變,致黑脊鷗死亡率增加 〔E〕DDT不易被生物體內的酵素分解。解答|ABCE解析|〔B〕DDT在脂肪中的含量很高,表示DDT是可溶於脂肪中的。〔D〕由文中無法判斷黑脊鷗的基因突變或死亡率是否增加。〔 〕15.以下有關環境汙染的敘述,何者正確? 〔A〕DDT毒性很強,但容易被微生物分解 〔B〕地下水因有地層的過濾,故不受地外表水汙染的影響〔C〕綠牡蠣是受重金屬汞汙染 〔D〕南極高空的臭氧層破洞,是因人類使用的氟氯碳化物逸漏大氣所致 〔E〕戴奧辛為「世紀之毒」,難溶於水,易積存於土壤中,會隨著食物鏈層層累積。解答|DE解析|〔A〕DDT毒性很強,不易被微生物分解。〔B〕地下水雖有地層的過濾,但仍會受地外表水汙染的影響。 〔C〕綠牡蠣是受重金屬銅汙染。〔 〕16.以下有關人類與自然界平衡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生態系中假设無重大災變,大抵能維持在平衡狀態中 〔B〕食物網中的DDT最後被貯存在動物的蛋白質中 〔C〕汙染物不包括自然的代謝物 〔D〕「零人口成長」的初期,人口數目維持一定,且年齡結構也維持不變〔E〕自然資源經營的目標,是使生產收穫量和資源再生量達到平衡。解答|AE解析|〔A〕生態系經過消長後呈現平衡狀態。〔B〕DDT會貯存於動物之脂肪內,所以愈高級之消費者,所累積之 DDT愈多。〔C〕自然代謝物〔如豬尿糞〕亦屬汙染源之一。〔D〕「零人口成長」,假设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亦降低,則年齡結構會改變。〔 〕17.以下與河流或湖泊優養化相關的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