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视觉文化_第1页
反思视觉文化_第2页
反思视觉文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觉文化”笔谈编者按 视觉文化既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渐臻成熟的化研究。由于视觉文化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领域,涉及到哲学、美学、文艺学、艺术史论、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历史、技术、传播等多种学科,所以觉文化研究本身也就带有多学科的性质。本期笔谈集中讨论了视觉文化不同层面的问题,从视觉文化的历史性描述,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景象的经济学,速度对看的影响,以及文学抵抗视觉霸权的可能性等,做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期笔谈,引起国内学术界对视觉文化及其研究的注意,并期待着更高水平的研究涌现出来。反思视 210093 “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越来越多的近视现象仿佛是一个征兆,标志着人们正在遭遇空前的视觉“逼促”。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片到服饰美容,从互联网图像传输到家庭修,甚至在医院里,透视、CT、核磁共振图像,我们的眼睛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一方面是越来越挑剔的视觉索求,另一方面是越来越重的视觉负担。美国艺术史家休斯说得好:我们与祖辈不同,是生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里。“自然已经被文化所取代,这里是指城市及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拥塞呢?为什么一个人造的世界里充满了大众宣传工具的拥塞呢?英国批评家伯格说得很是明白:“在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最为传神,他早就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的降临。晚近所谓的“语言转向正在被一种新的“图像转向”或“视觉转向”语言为中心的文化,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在西方,这个转向的轨迹清晰地与“后现代转向”纠结;而在中国,我们也已深切地感受到这个转向,它似乎和日趋完善的“小康社会”关系密切。显然,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问题或课题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来。历史地看,较早提出视觉文化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他在上世纪初就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1913。他认为,自印刷术发明以来,视觉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衰落了,许多意义的传达可以通过印刷符号来进行,而无需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于是“,可见的思想就这样变成了可理解的思想,视觉的文化变成了概念的文化。”但是,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机器,重新使人关注视觉性,那就是电影。它使人类文化重新回到了视觉文化“可见的人类”,又重返我们的文化,尤其是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形体语言。“电影将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因为文字不足以说明71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巴拉兹的“视(亦即语言为核心觉文化”范畴又是和“概念文化”限,将哲学、社会学、美学、符号学、传播学、媒介研究、艺术史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最具生命力的思想空间。那么,到底什么是视觉文化呢?这个概念究竟意指什么?如果我们不再拘泥于身边大量发生的视觉文化现象,而是诉诸严谨的理论思考,就必须正面回答何为视觉文化。从视觉文化研究的发展来看,大约可以把握到如下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强调在图像—语言的二元结构中来理解视觉文化,认为视觉文化是一个相对于阅读文化的概念。它不同于阅读文化,但又和这一文化相关。比如,米歇尔指出:在艺术史、电影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中,视觉文化已经呈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视觉文化的出现是对传统的读写概念本身的一种挑战。”所以,视觉文化研究不是对话语文化研究的一个补充。具体说来,:符号,。,,;身体概,,神圣的、世俗的和禁,,身体语言,色情等;而世界的,形象与权力,视觉媒介与全球化,民族性,空间,博物馆,主体公园等亚范畴。对视觉文化的这种界定,强调了这一领域及其研究和话语(语言文化的不同,但又特别关注与话语文化的联系。所以米歇尔说,视觉经验并不能用语言学理论的符号范式来研究,因为视觉经验有别于阅读经验。但是,符号理论的确又为视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某种参照系和理论资源。由此出发,米歇尔一方面把视觉文化界定为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话语文化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将视觉文化研究视为多学科研究,它将把艺术史、电影研究、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等领域整合起来。与第一种理论在逻辑的层面考虑问题有所不同,第二种理论偏重于历史的建构,它把视觉文化视为一种当代现象,与后现代文化、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等当代特殊的发展趋势关联起来。米尔佐夫提出,所谓视觉文化,其实就是后现代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中的日常生活。现代主义遭遇了视觉性的失败(它强调的是文本性,所以后现代的视觉化应运而生。在他看来,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已经被彻底视觉化了,是一个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时代”,或是德波所概括的“景观社会”。换言之,在这种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视觉的印刷文化相对的。巴拉兹之后,本雅明通过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讨论,丰富了视觉文化概念的内涵。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电影作为一种技术的新发明,把一种新的文化带入人类社会生活。传统社会那种韵味的艺术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电影塑造了一种进步的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如卓别麟和大众,这迥然异趣于传统的艺术与大众的落后关系(如毕加索与大众。新的视觉文化特征在于传统的审美静观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效果。视觉转向了触觉效果,复制使得艺术的民主化成为可能,也使艺术的革命潜能成为现实。本雅明以后,麦克卢汉在电子文化研究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主题。他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这种文化将视觉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对受众的效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可见。到了80年代,一大批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观念蜂拥而至。法国学者魏瑞里奥的看法尤为独特。他从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变革角度,论证了每次技术革命的结果都是速度的提高。而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较之于传统的延时文字传播,视觉的电子媒介传播更接近实时传播,它的优势地位显然使得文字传播屈居次席。奥运会、海湾战争等电视实况转播,使得图像的快速传递成为可能。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形象悖论时期”。另一位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则发现,视觉文化的最新进展,借助与电子媒介和计算机模拟,已经跃入一个“虚拟影像”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形象与现实的关系断裂了,从好莱坞到迪斯尼,从互联网到卫星电视,虚拟的仿像占据了日常生活。复制取代了模仿,假的比真的更真实。透过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视觉文化不但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在崛起。它打破了学科的界72化所制约。“视觉文化并不依赖于图像本身,而是有赖于一种将存在图像化或视觉化现代趋势。这种视觉化使得现时代迥异于古代和中世纪。”他采用德波的理论,把视觉文化和后现代的消费社会特征结合起来,进而指出在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中,个体已经被景观弄得迷惑,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中的被动消费者。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景观(形象就是“资本”。在此基础上,他将视觉文化研究规定为一种策略,而不是一个学科。这种策略与文化研究的诸多激进问题(诸如性别,种族,阶级等密切相关。如果说第一种看法立足于视觉文化概念的内在的构成的话,那么,这一界定则突出了视觉文化的后现代性,它强调的是视觉政治分析。第三种看法则着重于视觉文化的符号学和社会体制层面,亦即着力于符号表意实践。英国学者伯纳德认为,威廉斯的“意指系统”概念就是视觉文化的核心。这个系统可以被设想为一系列的体制、对象、实践、价值和信仰,社会结构正是通过这些系统来生产、再生产或争夺的。“一个社会结构可以被设想为某种社会秩序,式。”因此、对,藉此视觉经验和社会秩序完好地确立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于视觉文化的界定,偏重于对制度、意义生产和理解及其意识形态的社会学分析。如果说第一种界定侧重于视觉文化与阅读文化的关系,第二种界定突出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和当代趋向的话,那么,第三种界定将焦点对准了社会学的制度分析。至此,我们大约可以归纳出视觉文化研究的三种路径:美学的,历史的和社会学的。这三种对视觉文化的界定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其间的互相关联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例如英国社会学家拉什,就把历史、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建构了一个视觉文化的符号学和历史形态学框架。我以为,视觉文化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称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二是用来标识一个研究领域,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即是说,这个概念既指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又指一种特定的研究类型和思考。这里,为了避免中文的含混和歧义,我将视觉文化特指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而将对这一现象或实践的研究或思考界定为视觉文化研究。通过以上三种稍有区别的界定,我们大致可以界划出视觉文化的疆界。从共时角度说,视觉文化是一个与话语文化相对应的文化范畴。这种文化形态突出的视觉化,向文化实践和文化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视觉文化超出了传统的视觉艺术研究的疆界,它作为广泛的文化现象,从艺术领域伸向广阔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实践。从这个角度说,视觉文化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学视野,而是要在不断重新建构中调整美学的视野,使传统的美学视野同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达成“视界的融合”。或者说,传统的美学的思考和政治学与社会学的融合所形成的新的广阔视野,是美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范式转换”的必然选择。从历时角度来说,,它是继话。其主,一些西方,,。这种,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直接将视觉文化概念应用于中国当前的文化研究,便会带来一些混乱。因为从后现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的前提出发,潜在地把中国当代文化设定为后现代,这种思路显然不妥。但是,中国当代文化中视觉文化的趋向确实非常突出,那么,应用视觉文化的概念来描述中国当代文化,就有必要作必要的限定和修正。毫无疑问,中国目前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概念与中国社会的当前特征似有距离。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中国没有视觉文化现象。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小康社会”特征非常明显,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形态渐趋形成。“小康”在社会学意义上决不只是一个经济的量化指标,它同时也是某种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指称。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甚至由于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兴起,理想的乌托邦式的文化,日益让位于一种世俗的、消费主义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大众媒介的广泛渗透与消费主义的结盟,两者构成了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化景观。视觉文化从这个景观中凸显出来,成为一个显著的文化主因。所以,从历时角度来看,我倾向于把视觉文化视为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的典型形态。虽说我们不能简73单化地将中国当前的社会和文化规定为后现代,但其明显的消费社会和媒介文化的某些趋势,却可以引入视觉文化的概念,用以描述中国当前文化的一些重要的转型和变化。毫无疑问,视觉文化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视觉与人的生存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21009朱存明在进化的道路上,眼睛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它使生物与世界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黑格尔认为,在人类的所有感官中,视觉和听觉最终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审美感官,视觉产生了图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听觉产生了音乐艺术。语言即通过听觉来完成交流,又有视觉的形象表征作为基础。视觉取消了人与外界世界的距离深度,一切都以主体的三维的空间画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千万年的人类生存史中,,植物躲避野兽,寻找家园,。于是,。原始的岩画、洞穴壁画,不仅是摹仿现实的图像表现而且是借视觉的图像。它以超现实的幻觉的魔力,来和不可见的神秘力量和灵性世界沟通,以使人获得生存的力量。根据原始文化的研究,原始人有时就在器物上画上一只眼来表示其内在的灵魂存在。中国最早的青铜饕餮,就是在素面上铸造两只大眼,表达了人心灵中对巨大的灵怪的恐惧。三星堆巨大的青铜面具,眼部作圆柱状,在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面具上,眼睛也作此状。传说中的舜为“重瞳”,项羽乃是舜的后代,史书记载他也“重瞳”。古埃及有荷鲁斯之眼,那是借保护神鹰的眼,达到避邪去魔的作用。孙悟空则有“火眼金睛”。在民俗中,则把一面象征眼睛的照妖镜放在门上,逼迫妖怪不敢靠近。在人类的生存中,一方面人要与现实进行种种交流,另一方面人类还要与超现实的神灵力量进行对话,为了生存的需要,人类便创造了视觉的象征符号。视觉文化与人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在人类文化中,图画文字早于抽象符号文字,人们最初是靠图像来表情达意的。中国最早的典籍如《山海经》最初是有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