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1_第1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1_第2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1_第3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1_第4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难点)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2南安军南安军3知识备查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等。知识备查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4背景资料知识备查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5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南安军文天祥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6精读细研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精读细研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7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精读细研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指经过梅岭。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精读细研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8精读细研

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想一想: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精读细研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9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译文: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回到家乡如同没有回家!精读细研颔联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的心情。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必归来呢!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译文: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10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精读细研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

颈联借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精读细研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11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采薇”这一典故表明至死不降元的决心。精读细研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尾联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饿死真吾事,12合作探究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至死不渝,以死明志,坚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合作探究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13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表现出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显示出崇高的气节。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14写作特色1.语言质朴,感情深厚。2.逐层递进,声情激昂,不假雕饰。3.化用名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

写作特色1.语言质朴,感情深厚。15别云间别云间16知识备查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抗清将领。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知识备查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17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跟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18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别云间

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19精读细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四处奔波,现在又成为阶下囚。

首联写再别。诗人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被捕而别。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无奈。寄居他乡,生活漂泊不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精读细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20精读细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译文:无限(美好的)山河,似乎也在落泪,(而今我被俘)谁说天地宽阔无边。

颔联写别情。前后“别”时境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这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清,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自己的伤心之泪。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的英雄末路之悲。精读细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译文:无限(美好的)山河,似21精读细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译文:(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然而)想到永别故乡(确实)犯难。

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诗人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他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黄泉路,指死亡之路。精读细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译文:(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22精读细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译文:(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的那一天,(一定还会)看到高举的抗清义旗。

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这两句运用典故和想象,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昂,表现出了诗人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英魂。灵幡,旧时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意双关,也暗指战旗。精读细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译文:(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23再读诗歌,思考:合作探究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孤守在家,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心中怎能无所留恋?再读诗歌,思考:合作探究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242.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合作探究2.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尽管故乡牵魂253.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的坚定信念。合作探究3.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26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这首是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是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27写作特色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道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

2.诗意流畅,语词率真豪壮。

3.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写作特色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道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28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29知识备查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忧劳而死。代表作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知识备查作者介绍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30背景资料知识备查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创作了这首小令。前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写出张养浩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31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líēpángyíngyū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32精读细研山坡羊·潼关怀古骊山四顾,阿房

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译文: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在今陕西临潼东南。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精读细研山坡羊·潼关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33精读细研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历史。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精读细研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开头三句34精读细研译文:只看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回环曲折。此两句承上写景。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河水迂回流淌。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作者由景抒发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精读细研译文:只看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只见草萧疏,水萦35精读细研至今遗恨迷烟树。译文: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这两句历数从古至今,亡国之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寄托了作者的讽刺: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精读细研至今遗恨迷烟树。译文: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36精读细研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译文:看着周、齐、秦、汉、楚等国,那些战胜了的,都化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也都化为了土。最后一句点明全曲主题,概括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规律。无论输赢,奢华的宫殿最后都会化为黄土,封建统治者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精读细研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译文37合作探究1.这首曲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站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合作探究1.这首曲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38合作探究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曲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什么样的主旨。

这首曲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合作探究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39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概括主题课堂小结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40写作特色1.角度新颖。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有着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2.引史为证,借古讽今,感情痛切,风格沉郁。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历史兴衰,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写作特色1.角度新颖。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41朝天子·咏喇叭朝天子·咏喇叭42知识备查作者介绍

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隽才,好读书。纵情山水诗画间,尤以散曲脍炙人口,与陈铎并为南曲之冠。他的散曲作品,无论抒怀还是咏物,讽刺诙谐,皆称佳作,而尤以白描咏物见长。有《西楼诗集》《西楼乐府》(散曲集)。知识备查作者介绍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43背景资料知识备查

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以喇叭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表达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44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45精读细研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管乐器,民乐中常用。译文:喇叭,唢呐,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明写喇叭、唢呐的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精读细研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管乐器,民乐46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写“吹”之用。此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唢呐”相呼应,讽刺效果格外尖刻、辛辣。译文:官船来往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仰仗你来抬高名誉身价。精读细研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名誉身价。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写“吹”之用。此一个“47精读细研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吹”之恶果。写出了人民对此痛恨之深。译文: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精读细研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吹”之恶果。写出了人民对48精读细研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点明了全文主旨。点出“吹”的恶果——百姓家破人亡,表达对“吹”的憎恨。同“什么”,疑问代词。连词,和。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译文:哪还顾得分辨什么真假?眼见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了产,吹得那家遭了殃,吹得水干鹅飞光!精读细研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49合作探究

整首曲子没有直接描写宦官作恶,我们从哪些侧面描写中能够看出?体现了宦官的哪些丑恶嘴脸?

例如,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无耻情态。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中“军愁”表明宦官当道,社会黑暗。“民怕”表明他们抽丁、征税、纳捐,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钱无分文。合作探究整首曲子没有直接描写宦官作恶,我们从哪些侧面50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上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当时明代宦官当权、耀武扬威、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散曲表面上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51写作特色1.运用象征,借物咏怀。3.咏物抒怀,有所寄托。

表面上写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宦官,揭露他们的罪行。2.语言轻俏诙谐。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活画了宦官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写作特色1.运用象征,借物咏怀。3.咏物抒怀,有所寄托。521、忘恩负义,卑鄙的嫉妒,利害关系,这一切都缠扰着社会上各阶层的人。2、世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的悲伤,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委屈。3、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在别的方面没有恒心,那么爱情方面的恒心也就一文不值,毫无意义了。4、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种种的小弱点。5、某种可喜的才能,某种幸运的机会,可以形成某一些人上升的梯子的两侧,但是那梯子的横级必然是用禁得住磨擦和牵扯的东西做的;没有东西可以替代彻底、热情、诚恳的真功夫。6、在地球上,没有一样东西在开始出现的时候,不被一些人笑得死去活来。7、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有过度的安逸,便会如染瘟病。类别:思想8、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1、忘恩负义,卑鄙的嫉妒,利害关系,这一切都缠扰着社会上各阶53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54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

(难点)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素养)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背诵古诗词。(重点55南安军南安军56知识备查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等。知识备查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57背景资料知识备查

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58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南安军文天祥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59精读细研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精读细研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60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精读细研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指经过梅岭。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精读细研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61精读细研

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想一想:此处的梅花是实景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精读细研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62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译文: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回到家乡如同没有回家!精读细研颔联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的心情。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必归来呢!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译文: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63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精读细研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

颈联借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精读细研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64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上句决心饿死殉国;下句引用“采薇”这一典故表明至死不降元的决心。精读细研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尾联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饿死真吾事,65合作探究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至死不渝,以死明志,坚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合作探究1.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66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表现出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显示出崇高的气节。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67写作特色1.语言质朴,感情深厚。2.逐层递进,声情激昂,不假雕饰。3.化用名句,引用典故,抒写胸怀。

写作特色1.语言质朴,感情深厚。68别云间别云间69知识备查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抗清将领。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兵败被俘,英勇就义,年仅17岁。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知识备查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70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跟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71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别云间

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72精读细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四处奔波,现在又成为阶下囚。

首联写再别。诗人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被捕而别。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无奈。寄居他乡,生活漂泊不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精读细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73精读细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译文:无限(美好的)山河,似乎也在落泪,(而今我被俘)谁说天地宽阔无边。

颔联写别情。前后“别”时境况不同,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这次别后不能再起兵抗清,面对破碎的河山流不尽自己的伤心之泪。这两句抒发了诗人的英雄末路之悲。精读细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译文:无限(美好的)山河,似74精读细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译文:(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然而)想到永别故乡(确实)犯难。

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诗人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他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黄泉路,指死亡之路。精读细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译文:(我)已经知道死期不远75精读细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译文:(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的那一天,(一定还会)看到高举的抗清义旗。

尾联写别后。诗人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这两句运用典故和想象,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昂,表现出了诗人誓死不屈、战斗不止的决心。英魂。灵幡,旧时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意双关,也暗指战旗。精读细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译文:(我死后)灵魂回到故乡76再读诗歌,思考:合作探究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孤守在家,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心中怎能无所留恋?再读诗歌,思考:合作探究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772.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合作探究2.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尽管故乡牵魂783.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的坚定信念。合作探究3.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79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这首是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概括主题课堂小结这首是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80写作特色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道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

2.诗意流畅,语词率真豪壮。

3.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写作特色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道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81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82知识备查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忧劳而死。代表作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知识备查作者介绍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83背景资料知识备查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创作了这首小令。前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写出张养浩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84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líēpángyíngyū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85精读细研山坡羊·潼关怀古骊山四顾,阿房

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译文: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在今陕西临潼东南。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精读细研山坡羊·潼关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86精读细研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开头三句回顾骊山历史。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至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精读细研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开头三句87精读细研译文:只看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回环曲折。此两句承上写景。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河水迂回流淌。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作者由景抒发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精读细研译文:只看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只见草萧疏,水萦88精读细研至今遗恨迷烟树。译文: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这两句历数从古至今,亡国之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寄托了作者的讽刺:后人都已经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精读细研至今遗恨迷烟树。译文: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89精读细研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译文:看着周、齐、秦、汉、楚等国,那些战胜了的,都化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也都化为了土。最后一句点明全曲主题,概括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规律。无论输赢,奢华的宫殿最后都会化为黄土,封建统治者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精读细研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译文90合作探究1.这首曲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站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合作探究1.这首曲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91合作探究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曲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什么样的主旨。

这首曲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合作探究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92概括主题课堂小结

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概括主题课堂小结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93写作特色1.角度新颖。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有着对封建社会历史规律性的概括。2.引史为证,借古讽今,感情痛切,风格沉郁。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历史兴衰,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写作特色1.角度新颖。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94朝天子·咏喇叭朝天子·咏喇叭95知识备查作者介绍

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隽才,好读书。纵情山水诗画间,尤以散曲脍炙人口,与陈铎并为南曲之冠。他的散曲作品,无论抒怀还是咏物,讽刺诙谐,皆称佳作,而尤以白描咏物见长。有《西楼诗集》《西楼乐府》(散曲集)。知识备查作者介绍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96背景资料知识备查

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以喇叭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表达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背景资料知识备查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97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自由朗读诗歌,把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