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课件_第1页
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课件_第2页
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课件_第3页
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课件_第4页
一轮复习必修三专题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轮复习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课程标准: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课程标准: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2一、百家争鸣的背景社会变革(根本原因)1.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封建经济2.政治王室衰微战乱争霸富国强兵“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思想文化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教育发展(私学)大批思想家一、百家争鸣的背景社会变革(根本原因)3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3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二、诸子百家(一)儒家思想的形成(蔚然大宗)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4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贡献领域核心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的全面发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弟子三千儒家“五经”知识点拔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贡献领域核心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仁者爱52.孟子(战国)“仁政”学说,“君轻民贵”,“性本善”3.荀子(战国)——唯物主义(1)政治思想上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哲学思想方面他既强调“天行有常”

,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3)伦理观:性恶论2.孟子(战国)“仁政”学说,“君轻民贵”,“性本善”6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内容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恶论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内容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7师生互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总结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逐渐完备。

特点: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多是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开始与政治结合,但脱离现实而遭冷遇。师生互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8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荀子“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9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自习课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10三、百家争鸣影响1.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百家争鸣影响1.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11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12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授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人感应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13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14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有利于加强君权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1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162.表现

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②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1)尊儒(2)倡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表现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173.影响(1)消极: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②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影响(1)消极: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18第三节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第三节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9(二)理学的成熟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1.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贡献(1)在理气关系方面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2)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理学的成熟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20(3)政治理论方面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4)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3)政治理论方面(4)理学经典方面212.朱熹理学的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2.朱熹理学的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22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明清之际,政权交替,统治者对思想控制松弛。2.经济(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的阻碍3.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23二、四大思想家的思想

(一)李贽的思想

1.李贽的思想主张(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大胆批判社会现实二、四大思想家的思想

(一)李贽的思想

1.李贽的思想主张(24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进步性。(2)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具有否定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倾向。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25(二)黄宗羲的思想1.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主张君臣

平等(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3)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

2.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

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二)黄宗羲的思想1.主张26(三)顾炎武的思想1.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③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如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实用学问。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评价: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三)顾炎武的思想1.主张27

(四)王夫之

1.思想主张(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反君主专制(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政治改革(四)王夫之

1.思想主张(1)对先秦至清初的282.评价(1)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2.评价(1)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29归纳三人思想主张共同点及影响(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民本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影响:进步性: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归纳三人思想主张共同点及影响(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30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31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32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2.发展:(1)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2)宋代程朱理学3.批判:明末清初4.托古改制:戊戌变法运动5.动摇:新文化运动6.正确对待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33

一轮复习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轮复习必修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34课程标准: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课程标准: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35一、百家争鸣的背景社会变革(根本原因)1.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封建经济2.政治王室衰微战乱争霸富国强兵“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思想文化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教育发展(私学)大批思想家一、百家争鸣的背景社会变革(根本原因)36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3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二、诸子百家(一)儒家思想的形成(蔚然大宗)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37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贡献领域核心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的全面发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弟子三千儒家“五经”知识点拔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贡献领域核心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仁者爱382.孟子(战国)“仁政”学说,“君轻民贵”,“性本善”3.荀子(战国)——唯物主义(1)政治思想上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哲学思想方面他既强调“天行有常”

,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3)伦理观:性恶论2.孟子(战国)“仁政”学说,“君轻民贵”,“性本善”39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内容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相近性本善性恶论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内容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40师生互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总结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逐渐完备。

特点: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多是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开始与政治结合,但脱离现实而遭冷遇。师生互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41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②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荀子“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的根本②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韩非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42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自习课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43三、百家争鸣影响1.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百家争鸣影响1.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44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第二节儒学的兴起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45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授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人感应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46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47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有利于加强君权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48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492.表现

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②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1)尊儒(2)倡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表现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503.影响(1)消极: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②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影响(1)消极: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51第三节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第三节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52(二)理学的成熟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1.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贡献(1)在理气关系方面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2)理学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强调循序渐进,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理学的成熟南宋的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53(3)政治理论方面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存天理,灭人欲”,客观唯心主义(4)理学经典方面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3)政治理论方面(4)理学经典方面542.朱熹理学的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2.朱熹理学的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55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明清之际,政权交替,统治者对思想控制松弛。2.经济(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的阻碍3.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第四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56二、四大思想家的思想

(一)李贽的思想

1.李贽的思想主张(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道学”先生,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大胆批判社会现实二、四大思想家的思想

(一)李贽的思想

1.李贽的思想主张(57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进步性。(2)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具有否定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倾向。2.对李贽思想的评价(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58(二)黄宗羲的思想1.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

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主张君臣

平等(2)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

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3)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

2.评价: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

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二)黄宗羲的思想1.主张59(三)顾炎武的思想1.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③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如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实用学问。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评价: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三)顾炎武的思想1.主张60

(四)王夫之

1.思想主张(1)对先秦至清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