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简答题_第1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_第2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_第3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_第4页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常考试题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及其各阶段主要的教育学著作?(1)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孔子《论语》先秦时期思孟学派转自《学记》转自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韩愈《师说》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2)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奠定近代教育理论基础,提出班级授课制。法国卢梭《爱弥儿》德国赫尔巴特1806发表《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三中心”是心理学基础: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3)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A“教育即生活”,B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C儿童中心。他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2.什么是教育?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一般性定义或广义教育的定义)教学系统的要素有四个: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3.教育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是什么?(1)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2)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4.简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①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②教育可以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3)重视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5.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指的是教育再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教育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其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来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制约,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自身一定的独立性。(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①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②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2)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3)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选择的。总之,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6.如何理解教育的人的制约性?这里所说的人,特指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所谓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着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①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②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③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①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②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③重视科学教育。10.怎样全面地评价教师的社会地位?(1)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2)从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社会贡献来看,教师的社会地位是一种专业地位。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就是必须拥有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而衡量教师专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一系列的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和落实的程度。(3)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4)教师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参政议政以及在社会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5)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是众口皆碑的,职业形象也一直较好。11.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上,体现在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也体现在教育机智和教育幽默上。(3)系统性。培养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每位教师都是参与这项工程的一员。(4)学习性。在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腰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技术。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前瞻性素质有哪些?(1)基本素质: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2)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课程的概念和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特点。(主要掌握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简答: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区别是什么?补充)(1)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2)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掌握①②①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学科课程的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期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与方法。③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④从课程管理的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4.如何理解课程编制中基础和创新的关系?基础和创新的关系:(1)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就不可能有创新素质真正的持久的提高。(2)僵硬而毫无价值的基础抑制和排斥创新素质的提高。(3)创新巩固和加强基础。当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而毫无价值的基础,为学生确立有利于创新的基础,即应把以下三个方面看做是基础:(1)科学精神的基础;(2)知识与技能的基础;(3)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基础。15.如何理解课程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是课程系统的多层面、多要素的现代性的转变过程。课程的现代化除了有关课程结构应具有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和应正确对待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外,还包括:(一)课程观念的现代化。应将它理解为学生校内外生活经验的总和。(二)课程内容的现代化。(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三)课程实施的现代化。(1)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力求多样化,既应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又应采取小学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2)就教学模式而言,应注意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等;(3)就教学手段而言,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四)课程评价的现代化。(1)评价对象既应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又应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对课程的领导、组织、课程研制的成效;(2)评价技术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3)评价应有测验、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的测评。(4)评价的主题应多元化。16.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①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②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③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④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17.教学的概念和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1)从教育途径看,一个学校的教育途径是多样的,但教育资源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有。2)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3)从活动目的看,教学的目的与教育的目的相一致。18.现代教学的基本作用是什么?(1)授受基础知识;(2)形成基本技能;(3)发展基本能力;以培养人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这种活动,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作用。(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学能够促使个体提高能力改善气质和性格,形成健康的动机、兴趣、理想等,并使他们形成协调的关系,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19.如何理解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①明确教学目标②激发学习动机③感知教学材料④理解教学材料⑤巩固知识经验⑥运用知识经验⑦测评教学效果。23.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分类。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1)形态分类。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主要有三类: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道德美的欣赏、理智美的欣赏)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有发现法)。(2)行为主义分类。①呈现方法②实践方法③发现方法④强化方法(3)主体性分类。①提示型教学方法②自主型教学方法③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4)层次分类。①操作性教学方法②原理性教学方法③技术性教学方法24.教师常用的教授策略有哪些?教授策略常常被称为教学策略,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包括:(一)呈现技巧。主要有设置导入、解释行为、结尾、讲座等(二)内容转化策略。主要涉及人化情境和物化情境,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三)指导行为策略。主要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四)教学管理策略。包括:(1)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2)提高教师创造、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3)提高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五)课堂强化技术。主要有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替代性强化。25.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的合作学习课的环节。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①小组奖励。即奖励是建立在小组成功的基础上的,它的功能是为学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作支持。②个人责任感。由于个别成员的学习结果构成小组得分的基础,所以在合作学习中,集体获得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保证所有的集体成员都进行学习。③均等的成功机会。所有成员的努力结果都将在自己的特征的基础上受到奖励,而不是互相比较各自的成果的多或少。最典型的合作学习课有四个组成部分:①内容的呈现②学习小组中的学生讨论和技巧练习③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④小组认可和奖励。26.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类型。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主要的类型:①以评价主体为依据:他评价与自评价;②依据评价标志的不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③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现代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什么: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①全班上课②班内分组教学③班内个别教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⑴备课;备课的内容:①钻研教学材料;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学样式;④拟定教学计划。⑵上课;上课的要求: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教学组织严密;⑤教学效果优异。(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什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要求: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教学组织严密⑤教学效果优异。.德育过程的含义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交往与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33.如何理解班级的功能?班级功能是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班级的认识深化而变化的,从班级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来看,现代学校中的班级至少具有如下几种基本功能:(1)归属功能;(2)社会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4)选择功能;(5)保护功能。34.如何理解班主任的职责?(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实现班级群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使班级成为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发展的园地。班集体的培养:(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36.当代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向是什么?(1)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2)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3)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4)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景性;(5)强调多元评价;(6)鼓励评价中的合作行为。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简答题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的理论指导.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第三不平衡性第四差异性。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这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1.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关系密切、互相渗透、互相影响。(1)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2)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可制约气质的表现并改造气质。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气质是附属。2.论述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性格的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类型差异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与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与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3.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人格类型、不同的人格特质结构,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人格终生发展论还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2.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1.简述动机的含义及功能。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即动机能激发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3)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对力求成功者.要调动其积极性,就应当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怎样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且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而学习行为除了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和控制外,它还要受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应当把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水平作为重点来抓。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一致与负向不一致。4.如何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1.简述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从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方法和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准确、有效地提取有关经验来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迁移的问题。(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防止原有经验的惰性化。2.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的影响,这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原因。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式上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产生迁移。3.简述迁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①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②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4.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1.在运用变式时,常常发生什么错误?1.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2.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3.简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2.简述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第一,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和算子。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了目标所需要的算子。第二,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既程序化的过程。第三,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3.简述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③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④在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1.组织策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方法有:(1)列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2)利用图形。如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和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如一览表和双向图。2.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种类。第一,学习时间管理。(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时间是一种不可回收的资源,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学习总体目标,对时间做出总体安排.并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学习的时间表既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包含在学习计划中。(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说,不同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一些杂事;其次,读短篇文章或看报刊杂志、听新闻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涛词和外文单词。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和通讯.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人交流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第二,学习环境的管理。首先.要注意调节学习的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第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调节自己的心境。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第四,学习工具的利用。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以及电脑与网络等。第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善于利用老师、同学的帮助,或者通过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忆。3.简述复述策略的方法。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也是我们学习和识记的主要形式。(2)排除相互干扰。一般来说,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后面所学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做倒摄抑制。(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篇幅短小或者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可以采用整体识记.就是完整地一遍一遍地去识记,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缺乏内在联系的材料可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材料分为若干部分或段落.先一段一段地识记,然后把它们整合为一个整体。(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进行复述和识记时。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5)复习形式多样化。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知识再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做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解等。这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6)画线。在阅读过程,我们经常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勾勾画画我们采用的就是画线技术或策略。画线是一种信息选择的策略,也是复述的策略。画线策略一般与圈点批注的方法一起使用。4.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I)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算法和启发式两种。(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2.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三个:(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比较民主等因素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学校气氛越民主.也越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2)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如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等。3.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智商。4.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3.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时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奖惩),而不是内在的需要。依从则可能得到安全.否则将受到惩罚。可以说.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此,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列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由于对榜样的仰慕,在行为上就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4.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绪体验;(2)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3)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绪体验。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2.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3.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专门的技术?(1)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的获取信息的过程。(2)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3)询问,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看法与感受。(4)反映,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5)澄清,辅导教师应帮助对方整理思想。(6)面质,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1.简述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和探索,并进行讨论,提出对问题解答的假设。(3)学生从理论上或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并修正自己的假设。(4)根据在实践实验中获得的结果以及先前的知识,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学习结论。2.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清晰的定向。(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有序的发现过程。要仔细设计问题和例子。确保参考材料和设备充足,以促进学生的发现进程。(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材的逻辑顺序,教材呈现应该与学生的年龄,能力水平相匹配。(4)确保学习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3.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是:(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并随之以练习和操练。(4)允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学习。4.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盼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伺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1.简述群体的含义和特征。群体.是介乎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具体地说,就是指在组织机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目标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行为规范的人群结合体。它的基本特征有:④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②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同活动;③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2.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