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概要》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概要》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概要》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概要》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概要》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概要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要论提示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土地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群众运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第二条战线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内战、独裁政策。中国共产党力争和平与民主。毛泽东赴重庆进行的国共两党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曾使人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但蒋介石集团践踏、撕毁协议,发动对解放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被迫自卫还击,开始了全国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同时,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持续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各民主党派相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初步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诞生在世界东方。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显示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延缓了内战的爆发。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协议,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践踏,无法履行。中国共产党接受历史教训,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二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解决,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的政治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国共两党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大政党,中间派的政治力量空前壮大。围绕建国方案的斗争,主要聚焦于要不要和如何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与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成立民众联合政府。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围绕战后中国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各阶级、各党派提出三种主要建国方案: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坚持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统治,要求恢复和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党派提出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中国共产党力图避免内战,争取经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新中国。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讲演,科学预测了抗战胜利后时局发展的走向,提出了党的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的方针。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全面阐明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要求国民党立即实施避免内战、实现民主的六项紧急措施。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2.国共两党重庆谈判

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团结的强烈呼吁,国际上美苏希望国共和谈、停止内争的态度,使蒋介石对立刻发动全面内战还有顾忌。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制止内战,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面目,教育广大人民,团结中间势力,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飞赴重庆,开始了国共谈判。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举动轰动了国内外,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国民党确立的谈判方针是政治从宽,军事从严,希望以政治上的空洞让步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达到军令政令统一的目的。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经过43天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双方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协定中,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同意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承认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同意“积极推行地方自治,实行由下而上的普选”等。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延缓了发动内战的时间,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有力推动了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发动内战是国民党的既定方针。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蒋介石的《剿匪手本》,发动了局部内战。双十协定刚刚签订,蒋介石就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调集军队80余万人,企图挑起内战。在蒋介石的部署下,国民党军队加紧向解放区进犯。为制止内战,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针对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军事进犯,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解放区军民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在平绥路,击退傅作义部对张家口的进犯;在上党地区,歼灭阎锡山部3.5万人;在平汉线,在邯郸地区歼灭蒋军2万余人;在津浦路,发动徐(州)济(南)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和伪军2万余人。平绥、上党、邯郸、津浦路四次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1万人,打破国民党从陆上进军东北的计划,掩护了人民军队在东北的战略展开。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国民党这种破坏团结、发动内战的行径,引起国统区反战运动的高涨。这使坚持内战政策的国民党当局进一步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民主运动的高涨,民主党派要求实现民主、停止内战的活动更加活跃,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力量日益扩大。这时,美国政府派遣马歇尔赴华调停内战。面临内外压力的国民党被迫同意停战谈判,并按照《双十协定》规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946年1月10日,在美国的调停下,国共签署停战协定。同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社会贤达五方面的代表,共38人。会议围绕政府组织、施政纲领、军事、国民大会及宪法草案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国共斗争的焦点仍是政权和军队问题。经过各方努力,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决议,确立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法为和平建国的途径以及政治解决国内纠纷的原则。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6年6月26日,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全面内战爆发。凭借经济、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国民党制定了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蒋介石扬言6个月内就可以击溃共军,消灭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解放区军民被迫自卫反击,人民解放战争拉开帷幕。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中国共产党在正确估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了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在政治上,放手发动群众,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保守或者夺取城市与地方为主,实行积极防御。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2.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

在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转变的决策,即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毛泽东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1947年7月至9月,各个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从内线转向外线,展开了攻势作战,构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总形势。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3.战略大决战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恶化,军事上的接连惨败,表明国民党政权已经陷入全面崩溃的局面。194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撤出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和华东的战略方针,准备实行战略收缩。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共中央及时作出适宜的决策。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战略决战的序幕在山东战场拉开。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华东解放军得以迅速南下,协同中原解放军在陇海铁路以南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人。它的胜利使人民解放军总数上升到300万人,国民党军队下降到290万人。在数量对比上,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超过国民党军队。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在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同80万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历经66天,持续到1949年1月10日,共歼灭敌军55.5万人。经过这一战役,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已基本获得解放,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南京、上海一带,已完全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战役在由林彪、罗荣桓组成的总前委的指挥下进行,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共100万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其间,国民党高级将领傅作义顺应民意,命令所部移出北平,听候改编。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多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历经1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国民党精锐部队和主力部队基本消灭殆尽,从而奠定了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大解放区领导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普遍、彻底地解决了土地问题。根据土地政策的演变,这一时期的土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945年8月至1946年5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仍实行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1946年5月至1947年10月,土地政策从实行减租减息转变到实现耕者有其田。1947年10月至1949年10月,实行没收封建剥削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的政策,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到1948年6月,全国解放区内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地区完成了土改,1亿农民获得2500万公顷土地,解决了广大贫雇农的土地问题,从而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废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促进了解放区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三、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第二条战线的开辟1.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普遍不满成为统治败落的真实写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控制下的官僚资本恶性膨胀,垄断了金融业、重工业、轻工业各部门。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还继续借助政治特权巧取豪夺,扩张官僚资本,严重窒息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生机。国民党挑起内战后,国统区整个经济系统面临崩溃的境地。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伴随国民党军事上的溃败,国统区的政治体系面临崩溃。国民党实行“以党治国”的党治体制,在内战军事失利的形势下,国民党没有一个真正属于它的社会阶级基础,缺乏民众的支持;同时党内各派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加速瓦解,许多高级官员自谋生路,或出国避难,或准备投降,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1948年6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员工2000多人为增加工资待遇,冲进国民党中常会会场,殴伤警卫人员多名。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2.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一再镇压人民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了下关惨案、李闻血案,并于1946年11月召开国民党包办的“制宪国大”。对外,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条约和协定,出卖国家权益。残酷的现实使人民对国民党彻底绝望,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以学生运动为中心、包括各阶层人民在内、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斗争,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二条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内战、独裁、卖国的政策,造成国统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是根本原因;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和解放区的巩固和扩大,成为第二条战线的重要依托和可靠基地;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同共产党的密切合作,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这是其形成发展的重要力量;共产党对国统区工作的有力领导,是其根本保证。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和政治主张四、各民主党派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民主党派是对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统治的过程中,具有民主运动性质的一些党派的统称,其历史发展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在国共两党对垒之外,成立了一些中间派别。其中,邓演达、谭平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简称“第三党”)的组建是中国民主党派产生的主要标志。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这些中间派别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政治上都打出反蒋、反共的旗帜,既不满于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又害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而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党派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中的中国民主同盟最具影响力。这些民主党派集中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尽管政见各不相同,但基本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英美式民主制度,经济上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外交上对美苏保持等距,军事上反对内战。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密切合作在中国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中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不满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纷纷提出各自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张,要求国民党结束一党专制,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主张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尽管在政治主张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反对内战独裁、主张和平民主方面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却具有一致性,因而实现了更为密切的合作。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3.第三条路线和第三大党运动的失败

战后初期,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空前活跃。以民盟为代表的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力量和影响迅速增长,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种政治力量。各民主党派以“第三者”的立场调和国共矛盾。在与中国共产党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各民主党派促成了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并以第三党身份参加。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民主党派提出在国共之外走第三条路线(即中间路线)的主张。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战后的政治路线问题,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大会制定了建立中国式的民主制度的建国方案,以英美国家的民主制度为模本,参以苏联的经济民主。这次会议还特别强调民盟的独立性、中立性,强调要在国共对峙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民盟提出的建国方案是要把中国的前途引向与国共不同的第三条道路,即资本主义道路。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民盟的解散宣告了第三条路线的破产,表明在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的情况下,试图在国共两党之间走一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第三条路线,在中国人民争取和平团结、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促进政协召开、维护政协路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中国人民用武力推翻国民党统治成为定局的情况下,其消极作用就成为主要的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各民主党派认清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日益倾向于人民革命。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中国各民主党派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赞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路线。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初步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最终替代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邓小平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中原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得到江北人民的支援和江南游击队的策应,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崩溃。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从放弃第三条路线转向新民主主义,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进而直接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实现了一系列新的飞跃。在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就新政协的召集、参加者、会议时间地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纲领、步骤等问题,向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进行民主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开始形成。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成立以毛泽东为主任的政协筹备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方案等。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参加政协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以及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的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规定,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会议选出了由毛泽东任主席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共同纲领》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2.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职并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会议决定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首都北京30万群众热烈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结束,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共和国三种建国方案。历史证明: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