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 天气与气候_第1页
气象学 天气与气候_第2页
气象学 天气与气候_第3页
气象学 天气与气候_第4页
气象学 天气与气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气与气候(一)上一篇/下一篇2009-11-0522:25:55/个人分类:高考专区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和气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天气指某一地区大气中冷热、干湿、阴晴、风雨和雷电等物理状况的短时间综合。对于某一地区来说,上述大气物理状况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天气就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短时间内的大气物理状况的综合表现。例如开封某一天几点的天气指当时气温为几度?大气湿度如何?风向风速状况如何?有无云出现若有云属什么类型的云?是晴天或是多云或是阴天,有无降水?若有降水,其降水量为多少?降水强度多大?等等。举例来说,开封1990年11月30日12点的天气状况为:气温4C,大气相对湿度90%,西北风、风速5米/秒,阴天,云的性质为雨层云,正在下雨,降水强度1mm/小时。这些气象的综合即为开封1990年11月30日的天气状况。这种天气状况也可以持续几天,因此这时的天气即可代表几天的天气状况。几天之后,各气象要素发生了变化,上述天气状况也就不存在,转变为另一种天气状况。总之,天气是指各大气物理状况的短时间的综合表现。(二)气候气候的含义是指某一地区所特有的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所谓特有的天气状况是指既包括天气的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该地区在个别年份所出现的一些极端天气状况。例如开封年平均气温为14.4C,年平均降水量为601.6mm,并主要集中在夏季。四季的气候特征是:冬天较干寒,时间最长;春季短,多风;夏季气温较高,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天气晴和。气候的自然地理意义气候是制约自然地理过程速度和方向的基本因素,高温多雨的地方自然地理过程速度快,生物量大,结构复杂;反之则速度慢,生物量小,结构单一。气候还决定着地区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方向,在同一地带内,地方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逐渐减弱,在不同沉积上都逐渐发育为一同种类型的土壤和植物,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趋向一致。气候与天气的关系可见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如下:天气是气候形成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多年状况的综合表现。天气反映了短尺度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反映某地区长尺度大气物理状况的变化规律。天气在一年内是复杂多变的,气候则具有年际的相对稳定性。例如,列宁格勒从19世纪初到中叶的五十年当中,一月年平均气候为-10.0对,这就是列宁格勒地区的气候特征之一。虽说年际之间有变化,比这一平均值高或低,但一般不会偏离很远,在-10对左右上下振动或波动。这就是气候具有年际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实例。当然,也有些个别年份的一月平均气温也可以偏离平均值较远,如1814年,列宁格勒一日平均气温为-21.4C,低于平均值11.4C;1866年,一月平均气温的-IGC,高出平均值8.4C。这只是个别年份的情况。比起天气变化来说小得多,具有相对稳定性。气候变迁气候在长时期内的变化叫气候变迁或气候变化。气候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从历史时期或地史时期来看,气候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只是它的变化的时间尺度比较长,变化比较缓慢,人们不能直接观测而已。气候的这种长尺度变化是一种质的变化,从一种气候状况变化为另一种气候状况,一系列的气候要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称气候的长尺度变化为气候变迁。根据气候变迁的时间尺度相对长短,又分为地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和近代时期的气候变迁三个类型。例如,通过古地理研究发现,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冰期,即全球气温下降,冰川面积扩大的时期,这三次冰期发生在震且纪、石炭一二迭纪和第四纪。在三次大冰期中间为两个间冰期,即全球气温上升,冰川面积缩小的时期,这两次间冰期发生在寒武纪一石炭纪、三迭纪一第三纪。在人类历史上,气候变迁主要表现为冷暖干湿交替,如竺可桢先生将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四次温暖时期和四次寒冷时期近代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冷暖干湿的扰动,但一般扰动幅度较小,气候变化在0-1对,降水扰动也较小。气候变迁的原因比较复杂,迄今为止尚没有真正搞清楚,但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主要是宇宙天文因素的变化,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同期性变化,太阳和月亮的变化等等,均可导致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以及地球内部活动,如火山喷发时,促使气候发生变化。在人类近代历史上,工业的发展向大气排放CO2越来越多,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可使全球气候变暖,发生变迁。过渡:要想了解气候必须首先了解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天气的形成与变化一般受几种主要天气过程的制约。二、几种主要的天气过程所谓天气过程即天气状况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天气过程非常复杂,其主要有气团天气、锋面天气、气旋天气和反气旋天气四种,现分别介绍之。(一)气团天气气团的概念气团是广大空间范围存在的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一般在500-1000公里),其垂直范围可达几公里至十几公里。所谓物理属性是指大气的温度、湿度等。所谓比较均匀是指大气物理性状在水平方向上变化不大,如在水平方向上100公里范围内,气温变化不超过1-2^o这样大范围空气物理性质比较近似的大块空气即叫气团。气团的形成与变性(1)气团的形成条件气团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二是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静稳大气环境。这是因为空气中的热量和水汽主要来自下垫面,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可直接它上面的空气物理状况。例如热带海洋上常形成暖湿的气团,而冰雪覆盖区经常形成干冷气团。如果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就不能形成大范围的性质均一的气团,所以气团的形成必须要有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有利于形成气团的下垫面主要有辽阔的海洋、广大的沙漠、冰雪覆盖的大陆、广大的平原等。所以这些有利于气团形成的广大区域就叫做气团的源地。气团的形成只有气团源地也不行,如果气团源地上空的空气运动速度快,大气与下垫面之间不仅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而迅速流过到其他下垫面上,这样也形不成气团。只有气团源地上空的大气环流相对静稳时,即在气团源地上空停留时间较长,下垫面和空气之间才能充分通过辐射、对流、蒸发、凝结等得到热量和水汽的交换,形成与下垫面相对应的气团。在气团形成之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气团会由源地移到另一个新的地区。新的地区下垫面性质不同,气团本身的性质也要发生变化,这个过程称为气团的变性。(2)气团的变性当气团移动到一个新的地区后,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使气团本身的物理属性发生改变的过程叫做气团的变性。当大气环流形势发生改变时,气团可以从气团源地移动到一个新的地区,由于新的下垫面与气团互相作用,使原有气团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这个过程即叫气团的变性。例如冬季从海洋形成的暖湿气团移动的大陆上后由于大陆气温低致使气团温度下降产生降水,气团由暖湿的性质变为干冷的性质。相反,冬季大陆干寒气团移动到海洋上时,通过蒸发和热量传导,就会变为暖湿的气团。可以看出,气团的形成和变性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原有气团的变性过程就是新气团的形成过程,当其变性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原有气团的性质而转变为新的气团。气团的分类及其天气特征由于地表的下垫面性质是不均一的,所以形成的气团其物理属性不同,根据不同分类原则,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气团分类方案有两种,一是热力分类法,二是地理分类法。现分别讨论并证明其天气特点。(1)气团的热力分类其分类依据是:气团离开源地后,它的热力状况与流经地区下垫面的热力状况对比,据此可分为两种类型:暖气团:指凡是温度高于流地地区下垫面温度的气团。冷气团:指凡是温度低于流经地区下垫面温度的气团。暖气团来临,地区气温要回升,出现多雾天气,但大气层结稳定不易产生降水。冷气团来临,地区气候要下降,大气层结不稳定,可出现降水天气。(2)气团的地理分类其主要分类依据是: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及其物理属性的一致性。据此可首称将气团分为冰洋气团、极地气团(中纬度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四个大的基本类型。其中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又根据源地的海陆位置不同分为海洋型和大陆型两种。所以全球共分为六个气团。现将其源地和主要天气特征列表如下:气团地理分类及其主要天气特征类型源地主要天气特征冰洋气团(A)两极地区气温很低,水汽含量极少,层结稳定极地气团(中、高纬度)极地大陆气团(PC)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地区(45°-70°N),如西伯利亚、加拿大、阿拉斯加,冬季偏南,夏季偏北气温较低,水汽含量较少,层结稳定,多干燥晴好天气,南下时可造成北方暴雨天气;冬季南侵形成寒潮或寒流,是我国冬季风的源地。极地海洋气团(PM)由极地大陆气团移至中纬度海洋上变性而成冬季中下层的气温和湿度均高于极地大陆气团,层结不稳定,多云、雨、阴天气。夏季与极地大陆气团的性质接近热带气团热带大陆气团(TC)处于20°-35°N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大陆上,如北非、西南亚、澳大利亚、北美西南部及南美一部分地区高温、干燥、晴朗少云。热带海洋气(TM)处于南北纬20°-35°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海洋上,如太平洋夏威夷群岛附近,与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低空温暖、潮湿且不稳定,中层有逆温层阻碍对流发生,大气层结稳定,多晴朗天气。是我国夏季风的源地,带来大量水汽,不产生降水。赤道气团(E)处于10°S-10°N之间的赤道附近高温,高湿,大气层结不稳定,闷热,多雷阵雨。影响我国的气团都是变性气团。冬季:极地大陆气团南下,到达我国为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干而冷,多晴天。主要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地大陆气团。夏季:以变性的热带海洋气团和变性的热带大陆气团为主。多云雨天气。春秋季节:为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热带气团更替控制,也有降水。(二)锋面天气锋的概念所谓锋即指两个物理属性不同的气团相互接触所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锋是一种占具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如图是暖冷气团相互接触时所形成的锋。锋具有一定宽度近地面较窄(几十公里),高空较宽(200-400公里)。可见锋是具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区域,但和广大范围的气团规模相比则显得很窄,通常将锋作为一个几何面对待,称锋面。锋面一般是倾斜的,坡度大小不一。锋高也不一样,高者可至对流层的上层或中层(称对流层锋),低者只到达对流层的低层,离地面不足1.5公里,称地面锋。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锋的水平范围也相当大,往往可伸展到几百至几千公里,与气团的水平范围相当。在锋面附近,温度、湿度和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很大,其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都比同一气团内部大得多。如同一气团内部温度梯度为1-2。100公里,比较少,而锋面附近温度梯度可达10^/100公里。由于锋面附近温差和气压差都非常大,所以空气运动活跃,常形成广阔的云系和降水区,可出现大风、降温、雷暴等剧烈天气现象。锋是重要的天气系统之。锋的分类及其天气特征锋的分类主要是依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来划分的。其把锋划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基本类型。1)冷锋及其天气特征所谓冷锋即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根据冷气团移动速度的快慢,可分为第一型冷锋和第二型冷锋。第一型冷锋及其天气特征锋的活动特点所谓第一型冷锋即指冷空气运动速度相对较慢的冷锋,也叫缓进冷锋。其形态特征是:锋面坡度相对较缓,约为1/100左右。一般天气特征:在暖空气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冷空气移动相对较慢,暖空气可平缓沿锋面向上滑升,出现云雨天气。层状云系主要形成于锋线之后,面积广大,锋线过境时依次见到的云系为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和卷云。降水带出现在锋线后方,为连续性降水。降水带宽度一般为150-200公里。特殊天气,如果暖气团空气不稳定,锋线附近也可出现积雨云,出现雷阵雨,历时短暂,降水强度大。在我国夏季的北方和冬季的南方见到的冷锋属这种冷锋。第二型冷锋及其天气特征锋的活动特点所谓第二型冷锋即指冷气团移动速度相对较快的冷锋。其形态特征是:锋面坡度较陡,一般在1/40-1/80之间,特别在近地面处则近乎直立或前倾。由于冷气团向前移动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暖空气在冷空气的冲击下,只能在锋的前缘被迫抬升,低空暖空气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出现恶劣天气。高空暖空气则沿锋面下滑,主要原因是冷气团运动太快,远大于暖气团的后退速度所致。一般天气特征暖气团不稳定含有较多水汽时,一般出现下边天气特彳正云系为积状云,主要是浓积云和积雨云,并沿锋线排列,宽的几十公里,高空因有暖空气下滑,故无云形成。狂风骤雨,雷电交加,有时可形成冰雹等恶劣天气,雨带狭窄,但历时短暂,锋线过境后,天气即转晴朗。特殊天气。在冬季当暖空气较干燥,比较稳定时,在锋线的前方形不成积状云,却形成一系列层云,如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等。云层较高,降水不太多,但锋线过境后,常大风和沙暴天气。我国的冷锋主要属于第一型冷锋,第二型冷锋不常见,仅在春季见于长江流域,秋季见于黄河流域。第一型冷锋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冬季的冷锋一般较强,影响范围较大,有时可达到南海;而夏季较弱,影响范围较小,一般只达到黄河流域。2)暖锋及其天气特征(1)暖锋的活动特征,所谓暖锋即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前进的锋;移动速度缓慢;锋面坡度小,约为1/150,覆盖面积广大,暖气团沿锋面滑升。(2)一般天气特征:在暖气团稳定,水汽充足的情况下,暖气团沿锋面平缓滑升,造成如下天气特征:锋面上部出现层状云系,与第一型冷锋的云系相同,但云系出现在锋的前方,锋面过境时,多层状云出现的先后顺序与第一型冷峰相反,即按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的顺序出现。降水带位于锋线前部,范围宣广(300-400km),为连续性降水,历时较长,但强度较小。(3)特殊天气特点:在夏季暖气团不稳定时,也可能出现积雨云、雷雨等阵性降水,历时短暂。在春季,暖气团空气含水汽少,较干燥时,在锋面上仅出现高层云,很少产生降水,甚至为晴朗天气。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回升,雨过天晴。暖锋活动在我国很少见,主要出现在春秋季节,仅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夏季有时在黄河流域也可有暖锋,冬季少见。3)准静止锋及其天气特征(1)锋活动特征,所谓准静止锋即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很慢的锋;其锋面坡度比暖锋更缓,约为1/250;暖空气向冷空气运动时,受冷空气的阻挡,沿锋面滑升到很高的高度,覆盖面积十分广大(比暖锋的覆盖面积还大。(2)一般天气特征,云系与暖锋类似,也为层状云系,出现在锋线的前方。降水也为连续性降水(出现在锋的前方),历时长,强度小,范围广(X00公里),但它比暖锋的历时更长,影响范围更广,强度更小,形成连阴雨天气。(3)我国的主要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在我国的江淮流域的每年春末夏初时,副热带高压北上,暖空气势力日趋明显,同时南下的冷空气强度日趋减弱。冷暖气团势力均衡,相持于江淮流域。冷暖空气之间的锋即为江淮准静止锋,也叫梅雨锋。因为此时为6月至7月间,正是江淮流域梅子黄熟季节,故名这种锋为梅雨锋,这种锋的降雨称为梅雨。江淮准静止锋一次来临可持续3-5天,有的可长达半月或20天,形成大范围的连阴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在冬半年南下的冷空气受到云贵高原的阻挡,冷锋的雨段常在昆明附近静止下来,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一次过程可持续十天以上,并伴有连续性降水。故云贵地区有味气三日晴”的说法,就是这种原因。(三)气旋天气气旋的概念①所谓气旋是指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的水平涡旋。从气压场来看,气旋是一个低气压,即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的闭合等压线构成的气压场。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气旋是一个从四周向中心作旋转运动的流场。如下图。可见北半球气旋的气流呈反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则相反,呈顺时针方向。所以,通常将气旋也称为低气压。但实际上,气旋和低气压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低气压是指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而气旋是指气流的旋转运动。然而它们都有成因联系,同一个天气系统。②气旋的规模有大有小,它的大小以最外一条闭合等压线所包围的面积来量度,一般气旋的水平尺度直径为1000公里,大者可达2000-3000公里,小者仅为200-300公里。从气旋的流场水平分布来看,是一个旋涡性气流,从四周流向中心,所以,气旋的中心地带的气流是辐合上升的。当气流辐合上升时,绝热冷却,可成云致雨,同时地面常伴有大风。所以,气旋常带来大风降水天气。气旋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依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将其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它们的天气特征是不同的。温带气旋天气温带气旋即指分布于温带大陆或海洋上的气旋,据其结构特征,它又可分为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两种。其中以锋面气旋最为常见。1)锋面气旋的概念所谓锋面气旋是指发展于锋面上的或在气旋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锋面的气旋,它是最主要的气旋,主要形成于中纬度地带,故称为温带气旋。锋面气旋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产生于锋面上的波动(锋面两侧空气运动方向不一致导致波动);二是密度不同的空气分界面的波动。两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锋面气旋。结构:其水平结构如下图由上图可以看出,锋面气旋有两条斜线,一条是暖锋与一条是冷锋。冷暖锋线往往在低气压中心汇合且呈锐角相交。冷暖锋之间的为暖气团,对应的气团为冷气团。冷暖气团内部都有强的气流。所以锋面气旋天气特征决定于流场,气团属性和锋的特征三个方面。2)锋面气旋的天气特征从流场来看,低空气流是辐合的,中心气流是上升的,高空气流是辐散的,因此,气流的上升运动易产生降水、雷暴。从气团属性来看,若气团含水分多,往往形成降水,强度较大.若气团层结稳定,暖气团得到系统抬升,则产生层状云系和连续性降水;若气团层次不稳,则利于对流发展,形成积状云系,出现阵性降水。从锋的结构来看,在全方位的前方或东部(以北半球为例),以偏南风为主,气温高水汽含量较高,在暖空气与冷空气交界处的暖锋地带形成宽广的暖锋云系和持续性降水,并伴有大风。在气旋的西部或后方,以偏北风为主,气温较低,水汽含量较少,在冷空气与暖空气的交界处的冷锋地带形成较窄狭的冷锋云系和阵性降水,并伴有大风和降温。3)锋面气旋活动的区域从全球来看,锋面气旋频繁出现的区域有三个,一是东亚地区,二是北美,三是地中海地区。在东亚,锋面气旋是活动又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一是在25°-35°N之间的我国江淮地区,这个锋面气旋称江淮气旋;二是在45°-55°N的我国东北地区,这个锋面气旋称东北低压;三是日本南部海域。东亚地区的锋面气旋的移动方向是由偏西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这主要是由于受以中纬度高空西风环流流场的控制的结果。平均移动速度为35-40公里/小时,慢的约15公里/小时,快的可达100公里/小时。如果气旋不消失,东亚的锋面气旋都要移动到阿留申群岛及其以东的太平洋面上,在那里消亡。冷锋赶上暖锋,暖空气被挤离地面,在冷空气一侧形成冷涡,锋面脱离气旋,并在地面摩擦作用下慢慢消亡。锋面气旋的活动对我国夏季和秋季的降水天气具有重要影响。热带气旋天气热带气旋是指形成于低纬度海洋上的无锋面的气旋。根据热带气旋发生的地区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叫台风,发生在印度洋的叫风暴,发生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叫飓风。下边就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台风为例说明热带气旋的天气特征。1)台风的概念定义:所谓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我国中央气象局根据热带气旋地面中心附近风速的大小,将其分为三类:10.8-17.1米/秒6-7级热带低压17.2-32.6米/秒8-11级台风>32.6米/秒212级强台风分级:1989年1月1日起我国决定使用国际规定的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热带低压:中心附近风力V8级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10-11级台风: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212级发生时间:以夏末和初秋最为频繁,冬春出现的机会较少,在东亚,74%以上的台风出现在7-10月份。袭击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份。因此此时存在有台风形成的条件,台风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海水温度要大于26.5对,29-30P最利于台风的形成;二是合适的空气流场,如赤道辐合带的扰动等。台风形成之后一般都向西移动(北半球)速度一般为20-30km〃小、时,势力逐渐增强,登陆后由于地面的

承接作用而逐渐消失。2)台风的结构及其天气特征台风是一个大致呈圈形的风暴中心,中心气压低,风以很多的速度呈螺旋式运动吹向中心,并伴有狂风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自外围向中心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风区、涡旋区和眼区。(1)台风眼区:即台风的内圈,是台风的中心部分。端履区T皿区1端履区T皿区1其主要原因是台风中气压非常低,在眼区外缘的空气高速旋转,离心力很大,且大于气压梯度力,使得空气向外流散,眼区空气也随之外流,这样高空就有空气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绝热增温,天气晴朗,水平风速很小。(2)涡旋区(云墙区):即台风的中圈,即围绕台风眼区的涡旋状云带,半径约为100公里,云墙宽约数十公里,高约8-9公里。其天气特征是:气流上升天空布满积雨云,阵性大暴雨,降水强度很大,云墙区风力也较大,平面上看呈涡旋状,云墙区外侧边缘风力最大的地带,可达12级。(3)大风区,即台风的外圈,指从风力最大区至台风边缘的部分,半径为200-300公里。其天气特征是,自外围向内部风力越来越大,风力一般在6-12级之间,由于此处上升气流弱,主要是水平方向上的涡旋状气流,所以该区云量较少,一般没有降水。可见,台风过境的天气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其变化顺序如下:台风到来之前,地面风力较弱,天气闷热。之后进入台风外圈,风力一般不大,可达6级以上气压,迅速下降。接着便进入涡旋区,浓厚乌黑的积雨云滚滚而来,风力进一步加大,可达12级,气压剧降,大雨倾盆而下。之后暴雨突然停止,风力逐渐减弱而进入台风眼区此时风力微弱,气压最低,以下沉气流为主,天空放晴。台风眼区过后,随之而来的又是狂风骤雨,乌云密布,进入云墙区,之后降水停止,大风仍然比较强劲,进入大风区。最后逐渐减弱,恢复正常天气状况。3)台风的评价台风即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但总起来说,弊大于利。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台风袭击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可使台风所经地区通讯和交通中断,船舶沉没还可毁坏建筑物、农作物,造成人财损失。沿海地区,台风来临时可摧毁沿海堤洪,引起海水倒灌,造成水患。台风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为带来大量降水,可减轻旱情。如我国7-9月份,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副热带高压控制区气流下沉相对出现干旱现象此时正是台风活动的季节,可为该地区带来降水。特别是台风登陆后消亡的时候风力变小,降水强度也弱,其破坏力也减小,此时的降水有利无害。但总起来说,台风是一种弊大于利的灾害性天气,因此在夏秋之季做好台风的预报和防灾工作,当前台风的预报已经相当准确。当台风在海洋上形成之后,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即可发现它所走的位置,强度,移动速度和方向,为台风预报提供了可靠的手段。现在的任务是如何在台风来临时做好防灾工作,尽量减少台风损失。(四)反气旋天气反气旋及其天气特征1)反气旋的概念所谓反气旋是指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它与气旋方向相反,中心气压高,气流自高压中心向四周流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为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南半球反气旋的旋转方向相反,为反时针方向。在垂直方向上气流作下沉运动。反气旋与高气压是互相联系的,所以,一般也称高气压的反气旋,但两者是有区别的,高压是指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气压场,而反气旋是指自高压中心向四周流出的气流场。反气旋的规模一般比气旋大些,一般直径可达1500-2000公里,大者可达4000公里,小者也有数百公里,最大的反气旋可占据整个大陆,如冬季亚洲大陆的反气旋,占整个亚洲的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