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索第二稿_第1页
《蝴蝶梦》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索第二稿_第2页
《蝴蝶梦》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索第二稿_第3页
《蝴蝶梦》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索第二稿_第4页
《蝴蝶梦》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索第二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研训练结题报告《蝴蝶梦》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索——以林智玲、程德中文译本为例 组长: 杨丹 组员: 张白翎 祁婷婷 指导老师: 李淙南2015年10月09日《蝴蝶梦》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探索——以林智玲、程德中文译本为例摘要《蝴蝶梦》原名Rebecca,是英国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于1938年发表的成名作。小说讲述了一对真诚相爱的夫妻如何克服重重阻碍,经受了考验,并且最终明白婚姻的真谛——平等、真诚和勇于献身的故事。作品将神秘恐怖的气氛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完美结合,被称为20世纪哥特式浪漫主义小说的完美典范。环境描写是《蝴蝶梦》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关于曼陀丽庄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氛围,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林智玲、程德的中文译本为例,探索环境描写中的主要翻译技巧:词性的转换,词语的增删以及分译和合译。关键词:《蝴蝶梦》;环境描写;翻译技巧目录TOC\o"1-4"\h\u67691绪论 绪论1.1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是语言创造的艺术品。而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是外国文学作品汉化中最常见到的体裁。本文将立足文学翻译的原则,从环境描写这一角度,在名家译作的基础上,分析并学习其主要的三大翻译技巧的应用。1.2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以林智玲、程德的中文译本《蝴蝶梦》为研究对象,在明确文学作品英译汉翻译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句进行英中对比分析,进一步探求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2翻译的定义与原则2.1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对翻译的定义也是层出不穷。《现代汉语词典》对翻译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不管定义如何,翻译都要经过原文理解、信息转换、译文重组和检验。在此,我们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用一种语言将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再现出来的思维活动。2.2文学翻译原则作为一个系统,文学翻译涉及到很多要素,包括译作、译者、原作、原语文化、译语读者、作家和语言等。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原则。说到文学翻译的原则,自然而然会想到翻译大家的经典理论,如严复的“信、达、雅”,鲁迅先生的“宁信而不顺”,钱钟书的“化境”原则和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笔者认为,这些原则大体上离不开两点。第一,忠实度。忠实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最大化地还原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翻译首先追求“神似”,其次才是“形似”。对原作的情节和内容、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都要原封不动地一一再现。翻译虽然是再创造过程,但要遵循忠实原则,如此才能将原作的精彩完完整整地呈现给读者。第二,创造性。民主德国的库克拉提出,翻译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译者把外语“译成德语,就是在进行德语的文学创作”,肯定了文学的再创造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译语与原作交流,结合自己对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的了解进行适当的情感修辞的发挥,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达到艺术美的境地。3《蝴蝶梦》中环境描写的翻译技巧3.1词性的转换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因此在构词造句上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一个词类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少,充当不同成分时常常要改变词性。而英语词语的语义又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现实意义的象征符号,而且还浸透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态度和看法。换句话说,词语既反映了客观事物,又会引发说话者对所指事物的情感和态度。英译汉时逐字逐句的死板翻译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虽然忠实于原文,但却会使译文语序生硬,语义含糊不清。要将原文的意思自然生动地表达出来,就需要对词性进行转换。在《蝴蝶梦》一文的环境描写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词性转换。3.1.1其他词性的英语转换成汉语动词托尔斯泰曾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和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动词的运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英语动词很少,一个句子通常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汉语动词在句中比较灵活,一个句子可以有联动式、兼动式等几个动词连用。因此,在翻译当中我们常常要将英语中的其他词类转换为汉语动词。3.1.1.1英语名词转换成汉语动词具有动作意义或由动词衍生的名词、动名词可转换成汉语动词。例[1]Nohandhadcheckedtheirprogress,andtheyhadgonenativenow,rearingtomonsterheightwithoutabloom.译文:(紫阳)如今因为无人修剪照拂,也成了野生植物,枝干高得出奇,却开不出一朵花来,又黑又丑,与附近那些无名的草木没有什么两样。此句中bloom是名词,意为“花”。直译原文便是“没有一朵花”。但“没有”一词不仅直白而无味,而且不能完整地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这一句的意思至少是“没有开花”,所以bloom其实表达的是“开花”的意思,是带有动词意义的名词。但是“没有开花”也仅仅是将字面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这其中的情感却要在译文的“开不出一朵花来”中寻找,“开不出”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更加贴切地描绘出了紫阳无人打理之后的颓败。3.1.1.2英语形容词转换成汉语动词①用来表示知觉、情感、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与系动词一起构成的复合谓语时一般译成汉语动词。这类形容词常用的有:sure(确信)、doubtful(怀疑)、able(能够)、confident(相信)、careful(注意)、afraid(担心)、aware(知道)、sorry(遗憾)、familiar(熟悉)、grateful(感谢)等。例[2]Iwasawareofthesamemusty,unusedsmellthathadbeenbefore.同上回一样,我又闻到那种不寻常的霉味儿。此句中aware是形容词,意为“意识到的、知道的”,而beawareof作为一个常见的短语,常常翻译为“知道,察觉到”。而此处这个短语并没有简单地译成“我察觉到了同样的霉味儿”,而是更进一步将汉语动词本地化,用“闻到”一词使得词语间的搭配更加得当。②此外,由于英语中常用无人称被动语态,而汉语中则习惯用主动语态,一些表示被动意义的过去分词式的形容词常被译为汉语动词。例[3]Acloud,hithertounseen,cameuponthemoon.译文:我一直没注意到,一朵乌云已经遮没了月亮。此句中unseen是形容词,意为“未被看见的”,直译“一直没有被看见的”,无论放到句子“一朵乌云已经遮没了月亮”的哪个地方显然都是十分不通顺的。虽然整个句子是主动态,但是这一动作却是被动态,在翻译被动语态的时候,我们常常补足缺失的主语,而《蝴蝶梦》一文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撰写,也更加适合,更加容易补足主语“我”。“我一直没有看见”是字面意思,将它修饰润色之后翻译为“我一直没注意到”,体现了环境变化的悄然无声,为下文的环境描写铺垫了阴森的氛围。3.1.1.3英语介词转换成汉语动词英语中介词的翻译也是多姿多彩,常被译为各种汉语动词或副动词。这类汉语副动词有关于、为了、根据、把、被、经过、到、给、应、替、对、用、拿、趁、朝、为、随等。索伯列夫说:“一个词脱离上下文是不能翻译的”,介词的翻译尤其如是,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灵活处理。例[4]Therewasapadlockandchainuponthegate.译文:铁门上挂着把大锁,还系了根铁链。此句并没有实意动词的存在,只有系动词was,直译可译为“铁门上有一把锁和一根铁链”。这句话直译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比于例句中的译文便相形见绌了。门上的大锁和铁链对应的介词都是upon,但他们的状态却是不一样的,大锁是“挂着”,铁链是“系”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庄园大门的样子。中文的动词繁复多样,如何将它们与名词匹配是一门学问,对于以汉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这就是一大难点,而对于译者,中文的功底深厚与否就体现在这里。3.1.2其他词性的英语转换成汉语名词3.1.2.1英语动词转换成汉语名词虽然英语动词较汉语动词来说少很多,但其中仍有些动词用汉语动词很难对应,这时可能要将英语动词转换为汉语名词。许多英语被动语态中,动词以过去分词的形式出现,也常常译为汉语名词。例[5]Myfirstimpressionwasoneofshockbecausetheroomwasfullyfurnished,asthoughinuse.译文:(我)四下一望,不由得一惊,原来房间里的家具陈设,一应俱全,竟像一直有人住着似的。此句中furnish原本是及物动词,意为“装备”,直译为“房间被充分地装备了”,显然不符合汉语说话的习惯,语句也不通顺。一般英语的被动语态在译成汉语时会添加主语译成主动态,但是这句话中的主语比较模糊,至多译为“房间的主人将房间充分装备过了”。无论如何“装备”一词都极难处理,这时有经验与水平的译者会将其转换为名词,将“房间里的家具陈设”作为名词主语,原本修饰动词的副词随之转换为形容词,句子便完整了,句意也表达到位。3.1.2.2英语形容词转换为汉语名词一些英语句子,不论简单句还是长难句,可能翻译时都要调整句子结构,而调整结构时将英语形容词转换为汉语名词,会使得句意更加自然、完整。例[6]Theafternoonwasdrowsy,peaceful.译文:午后的宁静使人昏昏欲睡。此句直译是“下午是昏昏欲睡的、宁静的。”drowsy原本是形容词,意为“昏昏欲睡的,催眠的”,其中“催眠的”修饰“下午”这一主语并无不对但并不优美,较口语化;而“昏昏欲睡的”则不应修饰“下午”而是修饰“人”比较合适。于是这两种翻译都不可行,于是译者将译文调整为使动句,使句意完整流畅。这样的调整也波及peaceful,显然一句完整的句子之后不能累赘得再加一个形容词。于是将它译为名词,将句意调整,使人昏昏欲睡的从“下午”变为“午后的宁静”。“下午”这一大环境并没有变,而重点迁移到“宁静”一词的同时,不仅没有破坏句子原本的逻辑,反而使其更加合理,贴近实际。这样看似简单的句子其实包含了许多译者的智慧与思考,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学习。3.1.3其他词性的英语转换成汉语形容词3.1.3.1英语副词转换为汉语形容词①当英语动词转换为汉语名词时,原来修饰动词的副词就要转换为汉语的形容词。例[7]Myfirstimpressionwasoneofshockbecausetheroomwasfullyfurnished,asthoughinuse.译文:(我)四下一望,不由得一惊,原来房间里的家具陈设,一应俱全,竟像一直有人住着似的。此句中furnish原本是动词,翻译成汉语时转换为名词,而修饰furnish的副词fully则相应地转换为了形容词,由“充分地,完全地”到“一应俱全”,词性变化的同时用词也十分汉语化。成语的使用能使译文的文笔得到提升,许多形容词其实都可以找到相应地成语,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②此外,英语副词在句中作定语,译成汉语时也往往转换为汉语形容词。例[8]Itlookedlikeagreatplacidlakeoutthereinthebay.译文:那边的海湾宛若平静如镜的浩瀚湖面。此句中英语副词outthere是表语lake的定语,原意是“在那里”,但转换为形容词译为“那里的”比较符合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3.1.3.2英语名词转换为汉语形容词①一些英语名词加不定冠词作定语或其他成分,译成汉语时也会转换为汉语形容词。例[9]Abowlofrosesinadrawing-roomhadadepthofcolourandscenttheyhadnotpossessedintheopen.译文:客厅里放一盆玫瑰,色彩鲜艳,浓香扑鼻,而自然界的玫瑰就没有这两大优点。此句中depth原本是名词,意为“深度”,但是直译为名词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原文意思是指颜色很深,因此要转换为形容词翻译,“色彩鲜艳”则是用文学书面语将这一短语解释得淋漓尽致。②此外,英语中许多由形容词派生的名词,译成汉语时也可转换为汉语形容词。例[10]Nohandhadcheckedtheirprogress,andtheyhadgonenativenow,rearingtomonsterheightwithoutabloom,blackanduglyasthenamelessparasitesthatgrewbesidethem.译文:(紫阳)如今因为无人修剪照拂,也成了野生植物,枝干高得出奇,却开不出一朵花来,又黑又丑,与附近那些无名的草木没有什么两样。此句中height是名词,意为“高度”,是由形容词high派生的名词。直译为“栽种到巨大的高度”,语意可以理解但不够通顺自然。相对而言“高得出奇”或是“出奇得高”既简洁又顺畅。3.1.4其他词性的英语转换成汉语副词3.1.4.1英语形容词转换为汉语副词由于英汉语的表达方式的差异,许多修饰表语或宾语的英语形容词定语译成汉语时会转换为汉语副词修饰谓语动词。例[11]Thesunshoneverybrightlystill,andtherewasagayhighwind.译文:阳光灿烂,一阵大风欢快地吹着。此句是英语常用的therebe句型,同被动语态一样,它缺乏主语,所以译成汉语时往往调整句子结构,以英语表语作汉语主语,并添加动词“吹”使句意完整。原本修饰表语wind的定语gay本来也可以修饰主语“风”,译成“一阵欢快的大风吹着”也十分通顺,但这样的句子结构显得“头重脚轻”。“可译性是一个方面,可接受性是另一个方面,不是一切可译的东西都是可以接受的。”将“欢快”调整为副词句意并没有多少变化,但是句子结构会更加平衡,也突出了动作词,使环境描写更富动感。3.2词语的增删3.2.1增词法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同,用词差别很大,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字词句一一对应。因此,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往往需要对译文做一些增减。所谓增词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按照意义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对《蝴蝶梦》中环境描写的翻译采用了大量的增词技巧,以下将分别举例探讨其表现和作用。3.2.1.1补足词类英语中数词与名词往往可以不加量词,直接连用。在汉语中则要将其补充出来。①增加量词例[12]Theroomwasfurnished,andranthewholelengthofthecottage.Therewasadeskinthecorner,atable,andchairs,andabed-sofapushedagainstthewall.译文:屋角放着一张书桌,另外还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靠墙放着一张坐卧两用的长沙发。此句中量词“张”“把”都是译成汉语时添加的量词,并且对应桌子、沙发和椅子,都是固定搭配。②增补语气助词例[13]...seldomifeverread,butlefttherefromlongcustom...译文:……其实并没有人读这些东西,只是老习惯罢了……“罢了”一词是中文的语气词,用在陈述句末尾,与“只是”搭配,有“仅此而已”的意思,对句子的意思起冲淡作用。③增补概括词概括词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但有时英语句子中并没有出现概括词。翻译的时候就要加上适当的表示“概括性”的词,如“两人”“三种”“等等”“之类”。其目的是使译文概念进一步明确,而且可以使上下文的连贯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例[14]Thedustwasthere,andthedirttooinplaces,buttherewerenoropesorblocks.译文:屋子里确实蒙着灰尘,也有不少污渍,但根本没有绳子、木块之类的杂物。“之类的杂物”将前面例举的“绳子、木块”归类,使得句意更加完整合理。3.2.1.2补足词义英汉词语的含义,尤其是在结构意义和附加意义上,往往会有差异。①补足语法意义在英语中,动词时态往往表现在词语本身的曲折变化上,因此统称为结构意义或者语法意义。在汉语中,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要表达时态就必须靠时态助词和一些表示时间的词。例如,在表达过去的时态时可以加上“曾”、“已经”、“了”;在表达进行时态往往使用“正在”、“着”、“在”;在表达将来时态时加上“将”、“会”、“就”等字眼。因此,对于原文中的各种语法意义,要根据其具体情况用增词方法,例如对不同时态的再现方面就是如此。例[15]Iexpectedtofindtheusualboatstore,dirtyanddustywithdisuse,ropesandblocksandoarsuponthefloor.译文:我本以为这儿一定是个寻常的船库,因为经久不用,肯定脏得到处都是灰尘,绳子、木块和船桨会弄得一地。Expected在英语当中表示expected的过去时,在译成汉语时,由于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因此就必须加上助词“本”来表示其语法意义。译者在翻译时增添了“因为”、“肯定”等字眼使得上下文的意思更加连贯,也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若是按照原文的表达方式逐字逐句地翻译,上下文的意思便散了架,失了味。②补足语言结构翻译中的增词,有时是出于汉语搭配的考虑,目的是使译文的语言结构更加完整、通顺。⑴增加动词根据意义的需要,可以在名词前后增加动词。例[16]Firstablackbird,hisnoteclearandcoolabovetherunningstream…译文:起初是一只画眉,它的歌声清越而爽朗,在泪泪流水之上飘过。此处增添了动词“飘过”可谓是点睛之笔。“飘过”一词将画眉的歌声动态化,生动地展现其歌声的悠扬绵长,让作者切身实地地感受其歌声的美。⑵增加名词英语中一些不及物动词,在汉语中为及物动词,汉译时必须为其增加宾语,否则意义不完整。例[17]Thesunwentin.译文:太阳钻进了云层。英语中有些不及物动词其宾语往往省略,然而在汉语中却需要补充出来。这里的wentin从意义上理解分析可得其宾语“云层”在英语中省略了,然而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补译出来,不然会造成误解,意义表述不充分。③补足附加意义英语中有许多词语本身就有附加意义,或在具体使用中带有各种附加意义,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通过增加适当的词补足附加意义。例[18]Icouldnotimagineitroughnow,anymorethanIcouldimaginewinterinsummer.译文:望着此刻的大海,怎能想象出它汹涌咆哮的情景,正如置身于炎夏之中岂能想象寒冬的萧瑟?原文使用了rough一词来形容大海,这是从作者的感官感受出发的,所以要加上视觉说明词——“情景”来体现作者看到此景而产生了此情。在“寒冬”后增添了“萧瑟”不难理解,因为“寒冬”自然而然会使人联想到其“萧瑟”。④补足原文中的省略部分在英语表达中,有些词语为了避免重复而被省略掉,但这种省略到了汉语中往往需要还原,才能使所译语言的意思完整。⑴增补原文句子中所省略的动词这里所说的原文句子中所省略的动词,指的是在在并列关系的复句中由于前后两句的结构相同且使用相同的谓语动词,为了避免重复而在后句中省略的动词。在译成汉语的时候,出于句法上的考虑,需要将其译出来。例[19]Thatrustedgrateknewnofire,thisdustyfloornofootsteps...译文:炉格生锈,证明炉子里已多时没生过火;蒙着厚厚灰尘的地板上没有脚印……英语表达中为了行文简洁,有时会省略一些词,在汉语中若不译出来就会造成误解。此处应是thisdustyfloorknewnofootsteps,译文应将knew翻译出来。若是与上文结构一致的话,应译为“蒙着厚厚灰尘的地板上没有脚印,这证明没有人来过”。⑵增加名词英语中有些不及物动词在翻译时需要将其宾语补充出来才能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例[20]Iheardthedoorshut.译文:我听见关门的声音。“听见声音”此动宾结构在中文中是固定搭配,因而在这里要将宾语“声音”补充出来,使得意思更加完整。3.2.1.3修饰性增词在修辞方面增加词语主要是对翻译出来的句子从修辞上进一步润色,以提高译文的质量,使之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在译文中适当使用成语和习语。在翻译中,适当地使用成语不但可以使译文结构严谨,文字洗炼,而且可使其变得寓意深刻,音调和谐。例[21]...andtherewasasoftrustedglowaboutthestonewallswherethelichenclung.译文:围绕着爬满地衣的石墙,有一种色彩柔和的古色古香的光华。若直译为“生锈的”就失了韵味,像是机器式的翻译,没能将原作者所要表达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译者采用“古色古香”一词,即精练又传神,大大地提升了译文的质量。3.2.2减词法减词法是把中文中出现的词语,但在翻译过程中不需要的词语进行省略的方法。[9]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上差异较大。例如,英语有冠词,汉语没有;英语重形合,连词多,汉语重意合,连词少;英语中有大量介词,汉语中很少;英语经常使用代词,尤其是人称代词,汉语使用相对较少。因此,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省略一些可有可无的连词、代词、介词等,使得译文看起来更加简练、清晰,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3.2.2.1从语法上考虑①省略冠词例[22]...andtheperformance,never-varying,ofthelayingofthetea,thesilvertray,thekettle,thesnowycloth.译文:接着就是千篇一律的放置茶具的那套程序:银质的托盘、茶壶,雪白的桌布。英语中的定冠词表示特指,在汉语中却没有冠词,因此翻译时就将其省略。译出来反而显得奇怪。②省略介词例[23]Theweatherwaswetandcoldforquiteaweek,asitoftencanbeinthewestcountryintheearlysummer.译文:足足一个星期,天气阴冷,霪雨连绵。初夏季节,这种天气在西部农村是常有的。汉语中介词很少,比较常见的也就是时间介词(于,在),地点介词(在),方式介词(用),原因介词(因为)等等。因此,这里的介词for就译为“足足”表示其延续性。In可译可不译,并不影响原文意思。③省略连词例[24]Histaila-thumpwhenheheardhismaster'sfootsteps.译文:一听见主人的脚步声,尾巴就啪嗒啪嗒地摇个不停。汉语重意合,根据上下文的连贯性来推测下文的意思,因此连词使用得很少。此处when省译使得行文更加简洁,意思也不受影响。若是译出来,“当一听见”则显得累赘拖沓,“当”跟“一”都有表示瞬时性的意思。④省略无实义的引导词there和it例[25]Forevennow,becauseofthehighwind,therewasamistuponthewindow-glass,译文:即使在此刻,因为风大,窗玻璃上也已经蒙上一层水汽。There表示地点引导词,引出后文的window-glass。若是将其译出,意思上便有重复,因而为使行文简洁,减译there。⑤省略代词例[26]Ilookedout,andIsawbelowmethesmoothgrasslawnsstretchingtothesea,译文:从这儿望出去,下面是平整的草地,草地往外延伸,便是大海。若是将整句话中的代词都译出来,会显得行文繁琐而冗长。在这个语境中,很明显动作的执行者是“我”,因此便省译。3.2.2.2从逻辑上考虑例[27]AhurryingcloudhidthesunforamomentasIwatched,andtheseachangedcolorinstantly,becomingblack.译文:一片乌云在天空这没了太阳。大海顿时变得黝暗。出于逻辑上的考虑省译多余的词语,变成黑色当然是指变了颜色。因而此处的changedcolor便可省译。3.3分译和合译3.3.1分译分译又称拆译,是指把原文一个词、短语、句子拆成一个或数个句子的翻译技巧。3.3.1.1把原文中的一个单词译成“分句”例[28]Theleaveshunglistlessondulltrees.译文:树木千篇一律,树叶全垂头丧气地挂在枝头上。这句句子选自小说第二十六章,该章节描绘的是女主人公跟随男主人公前往贝克医生家的场景。Dull一词原意为沉闷的,乏味的。此句中,dull作形容词,修饰trees。若直译,则可译为“树叶全垂头丧气地挂在千篇一律的枝头上”。乍看没什么问题,却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使词句显得拖沓拗口。另外,将dull单独成句译成“树木千篇一律”,能更好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煎熬痛苦,看什么都觉得烦闷、毫无生趣。3.3.1.2把原文中的一个短语译成“分句”例[29]Iwishedwedidnothavetodegradethehousewithourmodernjig-tunes,soout-of-placeandunromantic.译文:但愿我们别用现代风行的快步舞曲,贬辱了古宅的尊严,这种曲调既不合时,又无浪漫气息。Soout-of-placeandunromantic是一个形容词短语,修饰jig-tunes,意味“不合时宜且无浪漫气息”。原句比较长,如果进行直译应该是这样:但愿我们别用现代风行的那种不合时宜且毫无浪漫气息的快步舞曲贬辱了古宅的尊严。很明显,这样的翻译“洋味”太浓,不是地道的汉语表达。另外,这个形容词短语的功能不仅仅是修饰jig-tunes,还进一步解释了“我”认为快步舞曲会贬辱古宅的尊严的原因:这些舞曲既不合时宜,又无浪漫气息。将这个短语译成一个复合句同时满足了这两个要求,效果很好。3.3.1.3把原文中的一个句子拆开,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例[29]Lightcamefromthewindows,thecurtainsblewsoftlyinthenightair,andthere,inthelibrary,thedoorwouldstandhalfopenaswehadleftit,withmyhandkerchiefonthetablebesidethebowlofautumnroses.译文:窗户里透出灯光,窗帷在夜风中微微拂动。藏书室里,门半开着,那是我们出去时忘了随手带上。我的手绢还留在桌子上,在一瓶秋玫瑰的旁边。原句为一个由连词and连结的并列从句,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林版的译文将句子从and处断开,又将with引导的副词短语作为一个单独的句子。这样一来,原本结构复杂的长句变得更清晰明了,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将意思表达得清楚准确。3.3.2合译合译是指把原文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译成一个单句。3.3.2.1把原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译成一个简单句例[30]Theskywasslateygrey.Thejaggedlightningsplitthesky.译文:铅灰色的天空被锯齿状的闪电所撕裂。这两个简单句描绘了暴风雨前,天空被闪电撕裂的可怕情景。简练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了当时紧张的气氛。如果译文中将两个句子直译出来成“天空的铅灰色的。锯齿状的闪电撕裂了天空”,会使得文章显得繁琐。这句环境描写所要烘托的紧张气氛更是被破坏无遗。3.3.2.2把原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译成一个复合句例[31]Thegullsnolongerwheeledoverhead.Theyhadsettledonthewateralittledistancefromtheship.译文:海鸥已不再在头顶盘旋,而是飞落在离搁浅船不远的水面上。(并列复句)这两句简单句若不进行合译,可译为“海鸥不再在头顶盘旋。它们飞落在离搁浅船不远的水面上”。很显然,这样翻译并不好。两个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