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简答题_第1页
欧美文学简答题_第2页
欧美文学简答题_第3页
欧美文学简答题_第4页
欧美文学简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成就。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是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此外还有理查生等。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开创了英国文学中讽刺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理查生是一位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帕美勒》和《克拉丽莎》。菲尔丁是英国现代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汤姆•琼斯》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菲尔丁把英国和欧洲小说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作了充分的准备。

51、法国启蒙运动文学成就。

法国的启蒙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也特别丰富。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波斯人信扎》,是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伏尔泰著述甚丰,重要作品有小说《查第格》、《老实人》和《天真汉》。狄德罗主要有三部哲理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卢梭的文学作品有教育小说《爱弥儿》,自传体小说《忏悔录》,书信体哲理小说《新爱洛绮丝》。博马舍是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主要著作有《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

此外,勒萨日的小说《吉尔•布拉斯》和《瘸腿魔鬼》承袭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

66、《少年维特之烦恼》思想意义和影响。

歌德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小说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见闻写成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有才华,有热情,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但是,社会却是丑恶的:庸俗麻木的市民,势利傲慢的贵族,保守腐败的官场……,这一切就象一张无形的灰暗的网,罩在维特的心头。他不断的与之冲突,也不断的逃避,性格也日甚一日的内向和忧郁。他逃离城市的庸俗与烦闷,来到了乡村,在大自然的怀抱和淳朴的民风中得到了短暂的安慰;他同绿蒂一见钟情,但面对她及其未婚夫,只能给他再添上一层精神苦闷。于是他回城到外交部门工作,可又受到上司的歧视和贵族的当面侮辱,他再次逃离城市,又回到绿蒂的身边。面对已婚的绿蒂,他更陷入嫉妒的忧伤。至此,他感到无处可逃,生命已无价值,精神崩溃,饮弹自尽。总的看来,维特是个时代的觉醒者和庸俗环境的反抗者。他以个人为中心,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他比那些浑浑噩噩苟且偷生的者要清醒得多,激昂的多;但正因此注定形成了他性格的软弱性,他总是以逃避的方式来反抗,缺乏战斗性。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正因为如此,它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竞先模仿维特穿青衣黄库,甚至也学维特自杀者不乏其人。

69、歌德的创作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

歌德的创作是从狂飙突进运动的高潮的年代开始的。他的文学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大多歌颂美好的景物和健康的人生,民歌风格明显,艺术手法新颖多样,是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发端。主要成就是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冯•伯利欣根》、诗剧片段《普罗米修斯》、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及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魏玛10年:1775年10月,受魏玛公爵的邀请,歌德来到魏玛公国担任内阁大臣,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他改造社会的诸多努力均收效甚微。从政10年,公务繁忙,精神苦闷,歌德很少写作。1786年9月,他隐姓埋名只身到了意大利,在那里逗留两年,陶醉于古代艺术文化之中。此间构思和创作了三个古典主义悲剧《哀格蒙特》、《伊菲格涅在陶里斯》和《塔索》。其后在与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0中,主要创作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以及《赫尔曼与窦绿台》。晚年时期:晚年的歌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诗集《西方与东方合集》、自传《诗与真》、《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70、《浮士德》创作过程及内容结构。

《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相传浮士德是中世纪一个漫游哲学家或魔术师,他曾将灵魂买给魔鬼,以探求新的生活出路。很快,关于浮士德的民间故事成了作家们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歌德之前仅德国就有29位作家采用此题材进行创作,曾把浮士德写成追求知识、立志征服自然的巨人式形象、。但这些作品仍未脱离民间的传统模式,浮士德的灵魂也仍未得救。歌德儿时就看有关浮士德木偶戏和民间故事书,这个传说在歌德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第一部新的著作的雏形。从1770年起,他就构思此部作品。从1773年他开始写作《浮士德》片断的草稿,到1806年第一部完成,1808年第一部出版。1825年开始第二部写作,于1831年7月第二部完成。这部巨著的创作前后延续了60年。在前人的基础上,歌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原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一方面强调浮士德形象的特点,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故事中的悲剧结局,赋予浮士德传说以全新的意义。这部作品乃是歌德一生紧张探索的思想总结和艺术总结,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启蒙运动的艺术总结。《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全诗一万余行,共分两部。第一部25场,不分幕;第二幕25场,分为5幕。全剧结构上的特点,是没有首尾相连的故事情节作主线,各部分之间若即若离。它的庞大的、复杂的内容是靠着一种内在的因素维系,而固着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这种内在因素,就是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诗剧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真谛的一生经历。

71、《浮士德》的思想内容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其主要有:①对德国丑恶现实的描绘;②对教会伪善的讽刺;③对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揭露;④对反动思潮的嘲笑抨击。但其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诗剧的意义,在于它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憧憬、追求、成功、幻灭,再憧憬、再追求、再成功、再幻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超越自身、发展进步的;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与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现代人格基础。

72、“否定精灵”梅非斯特形象分析。

梅非斯特是《浮士德》中的

另一种重要人物,是一个来自北欧传说和基督教传统的形象(即《圣经》中的撒旦)。他在诗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这是生活中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典型,是情欲的化身,“恶”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个象征、寓意型的形象。

梅非斯特是情欲的化身,寡廉鲜耻是他的本性。美非斯特主观作恶,客观改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他对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观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阴暗的书斋,投身于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进步;他忠实的完成了上帝赋予他的使命:鞭策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另外,作为长期观察社会邪恶的厌倦者,作为虚无主义者,梅非斯特不相信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什么好事情,他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目光使他能机械的表现社会的邪恶和人的弱点,所以他有时候能将一些精辟的话语。

总之,梅非斯特在诗剧中的调侃、讥笑,不可否认的构成了对社会的邪恶的批判,虽然他主观上是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站在魔鬼邪恶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现实中的邪恶。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嘲讽就格外辛辣,他的批判就更切中要害,产生了以毒攻毒的效果。同浮士德一样,在梅非斯特身上,也同样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法思想。

73、浮士德形象分析。

《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做低押;他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非凡毅力和品格。他经受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离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无论是在人间或在天上,没一样可满足他的心肠”,始终向上向善。这些便构成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知识分子的写照。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个人欲求和现实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的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他一方面想节欲精进,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着缠绵悱恻的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方面又是盲目的、腐朽王权的支持者。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体现了歌德身上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的形象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人生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74、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梅非斯特在诗剧《浮士德》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主观作恶,客观作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他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要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他忠实的完成了上帝赋予他的使命:鞭策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总之,梅非斯特和浮士德是对立统一关系,浮士德满足之日就是身亡之时。他们打赌订约一方面表明梅非斯特对他的帮助为了占有他,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间是辨证关系。同时,他们的打赌,特别是浮士德之死,说明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有止境,满足必然停止,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矛盾永远存在,矛盾解决之日就是事物死亡、消灭之时。所以进取不能满足。天帝最后接浮士德上天,既说明善一定战胜恶,也说明恶可以反过来推动善。正是在梅非斯特的推动下,才造成浮士德不断追求。所以梅非斯特和浮士德体现了善恶相反相成的关系。

75、《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①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与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交织出一幅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使《浮士德》成为既是资产阶级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②在人物塑造上,最突出的是用辩证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也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作品还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人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③作品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几乎当时欧洲的各种诗体都在作品中出现。叙事、抒情、议论揉为一体,使作品丰富多彩,斑斓多姿、另外,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批判教会则常作暗喻。但大量的幻想场面和人物的出现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读者有扑所迷离之感。尤其是诗剧第二部抽象议论较多,使作品某些地方游离于主题,显得松散。

85、《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

《巴黎圣母院》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奇丑人伽西莫多和副教主克洛德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王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86、《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87、《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内容和创作目的)及艺术特色。

雨果在《悲惨世界》“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作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街垒战等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鲜明,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如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还有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②政论性。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是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③语言极富特色。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88、《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表现。

《悲惨世界》对贫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雨果在小说的“作者序”里曾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他还明确地说:“只要

20

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这些都表现了他同情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是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为人清廉,生活俭朴,救济穷人。他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宽容与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一个乐善好施,处处仿效主教,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对待死敌沙威,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在雨果看来,沙威自杀是善战胜了恶。所有这些,都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89、《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哈罗德的形象分析。

哈罗德是拜伦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德是贵族青年,他是一个餍足享乐生活而厌世的漂泊者形象。他既无年轻人满怀信心的欢快,也无寻欢作乐和追求名誉地位的兴趣。他憎恨冷酷的文明,对周围现实感到失望,高傲的性格使他远离庸俗虚伪的人群而又备感孤独,于是他怀着深深的忧伤和冷漠去国外远行,寻求解脱。这种姿态反映了拜伦性格和生活的某些特点,是“拜伦式英雄”的典型。在长诗中,哈罗德只是一个对社会同情的观察者,代表了拜伦思想上的消极方面。

90、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思想内容。

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不仅是对有关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充满感情的个人印象的艺术记录和单纯的浪漫主义抒怀,而且还是对当时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作出概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加以关注的一个尝试。诗篇以哈罗德游历欧洲各地的抒情日记写成,而在这游历主人公的表层情节结构之下,抒情主人公深沉感慨和惆怅的内心世界把长诗的各部分内在地联成整体。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长诗共四章。第一章主要写葡萄牙和西班牙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第二章是诗人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感,感叹世界伪善和人生的空虚,抨击神圣同盟,热情讴歌反抗一切形式的压迫的自由精神;第四章写对奥地利宰割下的意大利寄予深情的同情,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91、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艺术特色。

长诗将游记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是拜伦的创新。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1、强烈浓郁的主观抒情。从表现上看,哈洛尔德的游历构成了长诗的情节线索,实质上,侧重表达的是诗人的直接观察和内心感受。长诗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与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人物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与鼓励,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弃与失望,有“抒情史诗”之称。2、对自然景色的出色描绘。诗人以他的才华把大自然的美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巍峨的群山,喧嚣的瀑布,还是勒芒湖的波光湖影,古罗马的遗迹,都被诗人鲜明、生动而又逼真地描绘出来了。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样寄托着诗人的强烈感情。3、广泛运用对比手法。在长诗中,昔日的辉煌业绩与当时的屈辱现状,被奴役人民的悲惨境遇与贵族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人民的纯朴与统治者的残暴,大自然的美与现实社会的丑,处处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之中既加深了对社会罪恶的揭露,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4、《游记》用斯宾塞体写成,语言自然流畅,生动简洁,音乐性很强,极富有感染力。这部伟大深沉而忧郁的长诗,获得了巨大成功。

92、《唐•璜》中唐•璜形象分析。

唐璜是拜伦诗体小说《唐璜》的主人公。他英俊、骄傲、胆大、心灵和性格上没有特别出众的品质。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也不忧郁。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精神。他不是位浪漫主义的英雄,事实上他只是个普通的贵族青年。他那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跟海蒂的恋爱反映出他追求纯真爱情的思想。唐璜的经验、智慧和生活态度,融汇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93、唐•璜性格的二重性。

诗中的主人公唐璜,本是西班牙传说中的色鬼、恶棍,屡见于西方文学。但拜伦作了全新的处理:首先将时间往后拖了400年,将14世纪的传说放在18世纪末叶;其次是改造了这个人物,将其写成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他与贵妇朱丽亚相爱暴露,只得去国远行。长诗就是以他整个的游踪及数次爱情历险(亦可称人类情感的历险)为线索,加入作者本人的大量插话组成的宏伟诗篇。

在拜伦所塑造的一素列典型形象中,唐璜是个完全崭新性格。它不属于于“拜伦式英雄”:很少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见不到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总能倾心相与,即使被迫分离,亦能依依不舍。他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当海上遇险,饥饿使人生吃同类时,他宁死不干这野蛮的行为;在苏丹五妃求欢的咄咄进逼下,亦能神态自若;战场上,别人退却他却前进••••••。然而他又缺乏坚定的信念,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易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使他也做出一些越轨行为和蠢事。此外,他与传说中的唐璜也非完全绝缘,如喜好女色、玩世不恭等等,还能见出其原始性格的痕迹。

作者认为,唐璜的荒唐只不地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唐璜也仅仅是个芸芸众生式的人物。从客观上讲,这个典型为诗人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因为其二重性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94、《唐•璜》的主要内容和浪漫主义特色。

《唐•璜》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并以一种嘲讽的批判姿态,对广泛涉及的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正统教义、生活习惯、统治阶级头面人物以及英国社会施以最深刻的批评。其响亮的声调,既体现了作者对普遍人性的把握,又热情地把自由精神传达给了世界。它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史诗。

《唐•璜》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活泼的、口语化的意大利八行诗体的运用;②辛辣的政治讽刺;③大规模地议论插话;④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⑤格律和诗歌语言方面的创新。

95、试论拜伦的讽刺才能。

拜伦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令人叫绝的讽刺特色是其一个重要方面。他把讽刺、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更是他独特才能的突出表现。早年当他的处女作《懒散的时间》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挖苦嘲弄时,他就写出了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对整个英国文坛报以全盘攻击,展现了诗人的胆魄和作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讽刺体裁更适宜于拜伦天才的发挥。他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风景》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使此诗被评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成熟和完整的政治讽刺诗之一。在诗中,他对骚塞令人作呕的歌颂乔治三世的同名诗篇进行了无情嘲笑和辛辣讽刺,锋芒直指英国国王和一切反动力量。而《唐璜》更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诗人以一种嘲讽和批判姿态,对广泛涉及的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生活习惯以及英国社会施以最深刻的评论。拜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它密布在作品各个角落的锋芒,指向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而从不失去尖刻和精辟特性的也从一般的嘲讽上升到政治讽刺的高度。

102、霍桑的小说《红字》的思想内容。

《红字》以英格兰殖民地清教徒居住的地区为背景。一个叫海斯特•白兰的妇女和她所在郊区的青年牧师梅斯代尔“通奸”,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海斯特生了一女孩。出狱后,海斯特胸前仍被挂上一个红色的A字(英文Adultery义为“通奸”)作为耻辱的标志,住在远离市镇的小屋,靠针线活为生。海斯特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坦诚,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胸前的红字似乎已不是耻辱的标志,而是一个精美的装饰物和德行的象征。

这部看似爱情故事的小说,实际上表现了对宗教对人性的摧残,也揭示了人如何面对罪恶的问题。霍桑认为,人应该以一种坦诚的态度面对自身的罪恶,把自身的罪恶充分暴露出来,达到一种自我净化。他说:“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游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灭。”霍桑的小说虽然比较阴暗、深邃,但却闪烁着作家理想的光束。

103、《草叶集》的主题和意义。

《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惠特曼的诗集。全诗表现了全新的内容,贯穿全集的是诗人民主、自由的理想。诗人以全新的感受表现了美洲大陆的一切。诗集里,最引人注目的中心意象是“自我”,全诗塑造了一组乐观、自信“自我”的形象。《草叶集》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歌唱,不但歌颂蛮荒自然,也歌颂经过改造的人类社会。在一片热情讴歌中,诗人也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和人类民主理想的不统一。从内在自我扩展到整个社会和宇宙的统一成为惠特曼的理想。

惠特曼的诗风与创作手法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他突破了欧洲传统的做诗规律,突破了爱伦坡式的“美在于韵律的创造,诗就是韵律,韵律就是美”的简单教条,把深厚的情感、澎湃的激情、和谐的韵律、丰富的内涵等融汇在一体,开创了一条内容、情感、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诗歌道路,即“自由体”。他的诗有着极强的节奏感、呈现一种独特的音律美,诗歌巧妙地处理了“诗歌”与“我”、艺术与思想的关系,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生活,投向普通人,艺术为思想而服务,思想由此激发了艺术的创造活力。惠特曼的诗,无论在语言还是题材上都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美国诗人、美国诗歌。111、简析爱玛的悲剧及其根源,以及福楼拜创作的意义。

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和毁灭的妇女形象。她生性热烈,耽于幻想,富于浪漫思想。她厌恶单调乏味的乡下生活以及“像马路般的平凡”的丈夫,一心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追求传奇式的爱情,却便成了别人的玩物;模仿贵妇的风雅,却成了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她一次次被骗、遭遗弃、经受幻灭的痛苦,最后只得以自杀告终。

爱玛的悲剧是恶浊鄙陋的社会造成的。爱玛本是一个本性纯洁的资产阶级女子,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却将她一步步引向毁灭。福楼拜通过爱玛由追求到幻灭的人生历程,谴责了社会环境的庸俗、冷酷和堕落,同时也批判了爱玛的庸俗和浅薄。

福楼拜是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他在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严谨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115、简述《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的地位。

《高老头》发表于1934年-1935年,在巴尔扎克的全部小说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反映了复辟时期的法国的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揭开了小说总集人物体系的序幕,是过去小说的总集,未来作品的基石,一部典型的巴尔扎克式的小说。它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成熟。

122、《钦差大臣》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果戈理在《钦差大臣》中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和嘲讽了整个腐败的沙俄官僚集团,无情的揭开了他们的丑恶面目,现实黑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一幅群魔乱舞的百丑图,揭露了沙皇专制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辛辣的讽刺。嘲讽了整个沙俄官僚集团。结构完整而朴素。市长的一句话展开了戏剧情节,宪兵的一声喊宣告了剧情的结束。别具匠心的哑场收尾。哑场充分的发挥了戏剧作为一种舞台造型艺术的作用,具有雕塑美,增强了戏剧讽刺效果。

123、《死魂灵》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死魂灵》通过乞乞科夫走访了五个地主购买“死魂灵”的过程,描写了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奴隶主阶级衰亡的历史,揭示了专制农奴制不可避免崩溃的趋势。形象的描写了带着血腥味儿走上社会舞台的新兴资产阶级,对这个阶级与生俱来的掠夺性和对金钱的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艺术成就:①含泪的讽刺。《死魂灵》紧紧扣住地主阶级人物特有的那种高尚正经的外表与卑鄙荒谬的内心的尖锐矛盾,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如人物独白、幽默笔调、典型细节、肖像描写等,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圆滑虚伪、懒惰空虚和贪婪吝啬。与此同时,小说又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和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分明的泪”。这是《死魂灵》的伟大处,也是作者的悲哀处。②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从俄国现实中提取出来的,作家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等精确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如对梭巴开维支的描写就突出了一群粗笨的家具,又如在泼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就突出了他乞丐般的外表形象。③广泛的运用了抒情手法。这里有关于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于人物出场的评价,如把祖国比喻为向前飞奔的三驾马车,就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124、简析乞乞科夫的形象。

小说的中心人物乞乞科夫是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冷酷和贪婪,他一心追求金钱,投机买卖悲痛料高发之后,又想起购买“死魂灵”牟取暴利的办法。在售卖“死魂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特点。从这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属阶级的唯利是图的本质。

125、《罪与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罪与罚》通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的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的切齿痛恨,但同时他又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他这种思想又虚妄、软弱的一面,也有对生活表现深刻坚实的一面。

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从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复兴岛皈依上帝,情节事件有头有尾,而且人物的情感发展过程也非常完整。题材本身决定了作品的戏剧性,围绕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情节始终处在紧张的态势之中,扣人心弦。另外,作品头绪繁多,但严谨细密,表现出作者的高超艺术技巧。②其次,深刻的心理描写。这部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罪与罚》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揭示了他犯罪的现实依据。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作者运用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境、知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这就加大了作品纵向开掘的深度。③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作家在作品中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和人物之间的全面对话关系。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乐典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126、简析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纯洁、善良的优秀青年,他极富同情心,又很有思想,对社会认识深刻。他勇于探索,并能勇敢的采取行动,以此来表示对罪恶的现实的强烈不满。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俄国许多身处不幸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46、比较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贵族社会和沙俄军队放荡腐败的生活习气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了她。当他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决心赎罪。在为玛丝洛娃上诉过程中他认识到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了土地私有制的不合理,认识人民的苦难时地主阶级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放弃财产和贵族生活,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最后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办法,或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她先是被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诱骗,继而被主人驱赶,落到社会底层,由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沦为心灵麻木、卖弄风情的妓女。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怒斥表达了一个受尽侮辱的妇女对贵族社会的控诉和抗议。后来她改变了对聂赫留朵夫的看法,放弃了旧的恶习,在政治犯西蒙松等人的影响下走向新生,获得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阶级立场的转变,二是皈依上帝,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的幸福工作。玛丝洛娃的“复活”是一种阶级的回归,她原本是平民中的一分子,又回到了人民中间。152、论述安娜的悲剧。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影响,以个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式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她感情强烈而真挚,又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她和卡列宁的政治婚姻牢狱般地窒息了她的生命。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的爱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他明知道公开自己的爱情是一条毁灭的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她对爱情自幼的执著追求,完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体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