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哈工程课件_第1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哈工程课件_第2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哈工程课件_第3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哈工程课件_第4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哈工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力的“知识的形态”。

(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发生于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现代科学革命包括相对论革命、量子力学革命和分子生物学革命等。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革命。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信息科学技术、网络科学技术、基因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有多方面的论述。如: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马克思说过:“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历史进步,科学向技术的转化以及技术与生产的关系发生着变化。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1.产业结构呈现升级——原有产业部门得到改造,新产业部门和朝阳产业开始出现,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减小。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被提出并得到贯彻实施。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异化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1、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他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2、但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把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1、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发挥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型的、“单向度”的人;

2、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3、工具理性成为惟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统治的手段。(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体制化)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和形成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内涵——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价值观念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了他们超乎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三种人思想比较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宣嚣,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种审美的眼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的贡献,但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普朗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照。2、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科学家创建科学学会而组成特殊的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壮大的(科学院等)。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确立有关。这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制度化过程。英国皇家学会(1660)——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世界上第一个科学院(1603)——意大利全国山猫学院二、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孕育科学技术体制化的肇始科学技术体制化的确立和成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默顿,1938《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贝尔纳,1954《历史上的科学》1、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孕育业余科学家(学者)自然科学与哲学融为一体,没有专业分工,科学活动的主体是一些具有科学气质和渴望探索自然奥秘的人

技术工匠技术活动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主体是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者、工匠

雅典学院阿基米德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阿维洛依伊壁鸠鲁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索多玛拉斐尔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音乐之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

圣诺克利特斯亚历山大王芝诺琐罗斯德早期的专业科学学会156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学院”1603-1630年意大利罗马“山猫学院”1645年英国伦敦“哲学学会”、牛津“实验哲学俱乐部”(波义耳称之为“无形学院”)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是知识生产专业化的标志性组织。1665年《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出版。1666年“法国科学院”成立1700年德国“柏林学会”成立(莱布尼兹主持)1766年英国伯明翰成立“太阴学会”(“月社”)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2、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业余”科学家的职业人物年代-世纪国家成就职业哥白尼培根哈维波义耳牛顿富兰克林林耐布丰斯普兰查尼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赫舍尔拉瓦锡赖尔达尔文1616-1716-171717-1818181818181818181919波兰英国英国英国英国美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英国英国英国法国英国英国天文学方法论生理学化学力学电学分类学自然史生理学化学化学天文学化学地质学进化论牧师国务大臣御医贵族大学教师印刷工人医生、教授私产牧师贵族牧师乐队指挥、音乐教师农业税收官律师私产近代科学家

1834年,英国科学和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并逐渐被社会所接受

技术专家(工程师)技术科学和工程师互相促进、相生相长,推动了工程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并最终取代传统工匠成为专业化、职业化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

-科学技术人员职业化达芬奇牛顿爱迪生3、科学技术体制化的确立和成熟现代科学体制大学的科研体制(分科的系、研究生院制度

)、企业中工业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

现代技术体制现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和职业岗位中的技术专家、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麻省理工学院主楼

贝尔实验室

案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卡文迪许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871年筹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体研究机构。橡木大门上的题词:“主之作为,极其广大;凡乐为者,皆应考察。”历任主任有:麦克斯韦、瑞利男爵、约瑟夫·汤姆森、卢瑟福、小布拉格等。汤姆森时代:他本人发现电子,阿斯顿质谱仪,威尔逊云雾室,理查森金属电子热发射实验,巴克拉化学元素的X射线能谱……汤姆森邀请许多国家的研究生到他那里工作。为了创造自由、活泼的研究和交流气氛,他制订这样一条制度:研究人员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集中在一起喝茶,在使身心处于松弛状态的环境里交流思想。在卢瑟福任内,卡文迪许聚集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批青年物理学家,例如,发现中子的查德威克,发明静电加速器的科克拉夫特、瓦尔顿。现在,实验室大楼可用面积是1.6万平方米,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在内共是700多人,研究领域扩大到许多学科的前沿。130多年来,培育了几代出色的科学家,其中包括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见后)。

1、瑞利男爵1904研究气体密度,发现氮2、J.J.汤姆逊1906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3、卢瑟福1908因放射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4、布拉格父子(W.H.布拉格、W.L.布拉格)1915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5、巴克拉1917发现作为元素特征的二次X射线6、阿斯顿1922因发明质谱仪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从卡文迪什实验室出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C.T.R.威尔逊1927发现用蒸汽凝结的方法显示带电粒子的轨迹8、理查森1928研究热电子现象,发现理查森定律9、查德威克1935发现中子10、G.P.汤姆逊1937电子衍射11、阿普顿1947上层大气的物理特性12、布莱克特1948改进威尔逊云室,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线领域中有新发现13、鲍威尔1950照相乳胶探测技术14、科克拉夫特、瓦尔顿1951用人工加速原子粒子实现原子核嬗变15、佩鲁茨、肯德鲁1962用X射线分析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16、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1962发现去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获生理学或医学奖17、约瑟夫逊1973发现约瑟夫森效应18、赖尔1974射电天文学19、休伊士1974发现脉冲星20、莫特1977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1、玻尔1922研究原子结构和辐射2、康普顿1927发现康普顿效应3、狄拉克1933建立新的原子理论4、P.W.安德逊1977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5、卡皮查1978低温物理学与卡文迪什实验室有密切关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企业研究机构的范例——

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究机构。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因发明晶体管于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专利3千多项。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于1955年6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

三、科学技术体制的构成科学技术活动的经济支持制度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构比例科学技术活动的法律调整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与增加的体制科学技术工作者培养制度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体制(一)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构成实体性组织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科学学会、科学协会科技交流的物质载体——学术期刊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组织机构——科研院所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结构

非实体性组织——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由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规范组成的科学家群体。”交流方式正式交流

—书信、书籍、期刊非正式交流爱因斯坦在“奥林匹克学院”与朋友合影哥本哈根学派科学共同体的激励机制:

“承认是科学王国的通货。”

默顿精心设计的奖励系统:—命名(荣誉性的)—引证—诺贝尔奖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主要有5大奖项: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国家自然科学奖;3.国家技术发明奖;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99年新增。授予两类科学技术工作者:①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②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资金为五百万元,其中五十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用于改善获奖者的生活质量,四百五十万元由获奖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⑵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初是根据1993,6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建立的,2003,12,则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重新做了规定。该奖项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或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这里的重大科学发现系指: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⑶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最初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建立的。嗣后,则纳入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该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这里所称的重大技术发明系指: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制度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建立的。嗣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或组织。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南海九江大桥三鹿获2007年中国乳业界唯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南海九江大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科学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学派

科学共同体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③传承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著名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玻尔、海森堡、泡利、狄拉克)布鲁塞尔学派(普利高津)哥廷根学派(高斯、黎曼、克莱因、希尔伯特、闵可夫斯基)德尔布鲁克学派(德尔布鲁克、沃森)李比希学派(李比希、凯库勒、门捷列夫)李比希学派李比希(1803-1873),德国化学家。创建有机化学理论,发明实验室教学法和Seminar教学法,开创农业化学、化肥工业把Giessen建设为世界化学的“圣地”,吸引各国青年学子;名师出高徒,人才脱颖而出,形成李比希学派,是跨国学派。家谱图发现苯环结构的Kekule是李比希的学生;发明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是李比希学生的学生。截至50年代,出现40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如靛蓝的合成者Bayer1905、化学药物疗法埃利希1908、物理化学创始人Osterwald,1909、合成氨Haber1916、煤变油Bergius1931、高分子化学Staudinger1953等。无形学院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内在社会形式之一.①可以是多学科的;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由于现代科学即使是最小的分支也有成千的同行,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分裂为非正式的小团体。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现代沟通手段:Email,mailist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

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一种松散连结的组织,成员和组织之间靠一种合作关系作为连结机制。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的直接互动机会。前德国V-2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在解释他的第一次载人月球飞行火箭设计方案

(二)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不是根据科学工作者所掌握的权力和财产来界定,而是根据社会承认度的不同形成自身的等级体系。

“权威结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权威结构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的基础之上的。伽罗华泊松柯西“大人物”有可能压制“小人物”权威结构—精英治理知识权威权威的导师

—著名的导师拥有著名的学生(一系列著名的学生)原因:

1、精英倾向于知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

2、导师的作用能斯特奥斯瓦尔德T·

W·理查兹米利肯兰米尔O·w·理查森J·J.汤姆森戴维森安德森格拉塞马利肯康普顿劳伦斯阿尔瓦雷斯利比麦克米伦西博格物理学和物理化学诺贝尔奖得主之间的师徒关系波利斯特恩奇曼拉比库什施温格赛格雷费米拉瑟福德博恩钱柏林李政道杨振宁贝蒂迈耶尤里海森伯格博尔施罗丁格德拜波林翁赛格布洛克物理学和物理化学诺贝尔奖得主之间的师徒关系雷利J·J·汤姆森G·P·汤姆森阿斯顿卢瑟福玻恩把克拉戴维森O·W·理查森鲍威尔赫西德索迪查德威克玻尔阿普尔顿可克罗夫特沃尔顿布莱克特贝蒂哈恩与J·J·汤姆森和卢瑟福有关的获奖师徒论文:

一般的科学家在其整个科学生涯中仅发表3-6篇

1%的科学家发表论文超过10篇最多产的科学家1年发表40篇(平均每周1篇)引证:1960—1980年间在得到引证的科学家中:

62%的科学家仅获得5次以下引证

6%的科学家获得100次引证

1%的科学家被引证500次(平均每年25次)

获奖:11%的物理学家获得所有奖励的70%基金:1979—1980年度提供给美国大学的所有基金

21%由前10所大学获得前20所占43%

其余3000多所大学只得到36%诺贝尔奖得主分布:

5所大学雇用了50%,40%以上诺贝尔奖得主的博士学位来自5所大学院士分布:10所大学拥有50%科学技术共同体中的“马太效应”

——优势累积效应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去获得成果和承认,获得评价他人成果的权力以及压制“小人物”的机会。

科学上的优势积累累计优势效应光环效应回溯效应波敦克效应普朗克效应棘轮效应“马太效应”的表现累计优势效应

把过去的成绩累积起来形成竞争优势,并影响以后评奖。

“那些在过去作过优秀成果的人好像在将来更容易因工作良好而得到报偿(即使别人已先于他完成该项工作);而那些不出名的,大约仍然不会出名。”

卢瑟福光环效应

容易被别人引证的科学工作更容易被别人引证,而不容易被别人引证的科学工作更不容易被别人引证。

“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作出了最初的重要贡献,以后他们的工作还会被频频引证。当然,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的表明一些科学家的可见性。”

——科尔兄弟回溯效应

当一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对一位科学家早期工作引证数量的增加,是由于他现在在科学界分层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高,而不是由于其早期工作的质量有所改进。”科尔兄弟奥本海默波敦克效应

因工作环境不同而导致奖励分配不公的一种表现。两种表现:努道普效应:低声望机构中工作,成果不应承认而被承认。韦泰梅效应:声望高的机构里工作的科学家也得不到承认。普朗克效应

在旧的科学权威阻碍新的科学成果得到普遍承认及在新的科学权威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一项重要的科学发明创造,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变他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而一般的情况是,对手们逐渐死去,成长中的一代从一开始就熟悉这种观念。

普朗克棘轮效应

科学家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种承认与地位,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位,就象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

“一旦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奖者,不论是好是歹,都将稳固的居于科学界的精英行列。”科学技术界的社会互动学习包括知识、技能和技艺的传授、模仿和暗示等

交流有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两种形式

竞争与合作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和促进的两种形式

冲突包括学术性冲突和非学术性冲突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技术的社会规范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结构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职责

科学技术劳动的特征“精神产品的生产”科学工作者:生产科学知识技术工作者:使科学成果物化为产品

科学工作者:做出科学发现,为人类提供理论形态的科学知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丰富人类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同时为技术活动准备知识基础。霍金

技术工作者:使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和实际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王选1、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1942,《科学的规范结构》-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科学向一切有能力的人开放;科学知识向一切人开放;科学的标准处处一样。

“科学的真理性不依赖于个别人的社会或个人属性。”

纳什公有主义(communism)

科学家无权独占自己的科学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居里夫人

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首先是“增进知识、造福人类”,是对真理的追求。其次才是“谋生手段”

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这个职位上来的将不是天文学家了。布拉德莱格林威治天文台

独创性(originality)

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要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茅以升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kepticism)决不未加分析批判地盲目地接受一切,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成果,也要容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的怀疑。

“科学家的任务并不是在于去证明什么,而是在于总是企图去怀疑什么、否定什么。”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诘难:科学运行的现实与默顿规范相背离学术界历来就存在为个人名誉、地位、特权利益或逃避现实而苦心经营的人,在竞争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弄虚作假现象。科学发现和成果的社会承认往往与发现者的声望、地位及其它个人和社会因素相关。怀疑地检验他人的工作时常得不到有效贯彻。病态科学的大量存在。

默顿规范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适合于现代大科学默顿规范只是一种“理想类型”或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抽象物,它是不符合实际的。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布的“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声明:科学促知识,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根于社会和科学服务于社会。2、技术的社会规范独占主义或垄断主义,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保密和专利制度不具有科学那样的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的规范对技术更不适用技术不是不要求独创性,但相对科学对独创性的要求要低一些技术的继承性要比科学强烈得多

齐曼:技术是产业科学,所有者的:它所生产的是不一定需要公开的所有者知识;局部的:它关注的往往是对象中的局部问题而不是对对象的总体认识;权威的:技术研究者是在管理权威下做事而不是作为个体做事;定向的:技术成果也不是为人共享的普遍性的科学认识,他们的研究被定向到实际目标而不是追求知识;专门的:他们作为专门的解决问题人员被聘用。国外一些国家公布的工程师伦理准则明确指出,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等。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你是否赞成克隆人?工程师在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你对三峡工程的看法。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社会的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制度层面——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很大差异。2.政策和体制层面——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实际上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完成着对科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调整。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原子弹李森科事件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教育发展的状况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4%6%中国?%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战略方针制定政策法规引导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哲学任何科学技术研究活动都必须运用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不同哲学观点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不同。宗教思想冲突论分离论和谐论宗教思想“冲突模型”

“每一门科学的摇篮旁边都躺着被消灭的神学家,正如赫尔库勒斯的摇篮边躺着被扼死的毒蛇一样。”赫胥黎宗教思想“分离模型”

“创世教义和物质世界毫无关系,教义的正确应用是指在男男女女之间针对他们在世上的困境创造出一种本真态度。”布尔特曼宗教思想“和谐模型”怀特海:

“17世纪自然哲学家们关于存在一种强加给自然的秩序的假设,是否可能是中世纪神学的并非无意识的派生物?”默顿:

“清教的价值曾经帮助了科学在17世纪英格兰的扩张。”

怀特海默顿宗教思想

上帝在信仰它的科学家那里得到的待遇,比在任何地方所得到的都坏。

—恩格斯

道德观念道德伦理观念影响科技发展二、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技文化紧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就说明了这一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要分析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技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物。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非科学:科学并非万能,人生需要其他学问反科学:科学也有毛病,需要批评力戒学术问题行政化和政治化解决:拔苗助长。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典型的几种非科学:艺术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