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之引言_第1页
宏观经济学之引言_第2页
宏观经济学之引言_第3页
宏观经济学之引言_第4页
宏观经济学之引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宏观经济学讲义Macroeconomics2第一章引言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分析的简化模型;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3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经济学说史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4.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这一阶段的变化: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复兴;凯恩斯学派理论对供给和规范问题的强调;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4狭义的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学者对经济生活的纯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时也包括国际经济学)。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方法考察经济活动渊源甚早,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5第一阶段,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十七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配第在《赋税论》(1662年)中研究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析了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构成和增长,并第一次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估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则系统地分析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研究了货币的流通规律。斯密的总量分析被其后的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推进了斯密的研究成果,考察了财富的增长、总收入与纯收入的关系,货币流通量变动与物价水平变动的关系等问题。6第一阶段(续)魁奈(重农学派)在《经济表》中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西斯蒙弟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必然性。总结:

在经济学史上,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初创时期,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是经常混在一起的;西方经济学家大多从国民财富、国民收入、货币流通总量等宏观分析入手,而在考察中又总会涉及诸如一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如何决定、各要素的收入如何分配和决定等微观经济问题。7第二阶段是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日趋深化,经济危机连续发生,经济学界面临的任务是从经济总体上探寻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8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林达尔和维克塞尔等,首先采用总量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运动。他们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是把总量分析和动态的过程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动态均衡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效用价值论和洛桑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从理论渊源上说,也是以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基础,但他受到新历史学派和多元历史观的影响,因而他的宏观动态理论同制度历史分析相结合,其核心部分是创新学说。他运用生产要素的组合即创新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的经济发展。9(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他们关于货币数量问题的表述即剑桥方程式M=KPQ,其中反映出有关经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美国)费雪提出了货币的交易方程式MV=PQ,以反映所要考察的有关部门经济总量变动的依存关系。(美国)密契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进行了分析,他的总量分析的特点是强调时间序列的重要性,着重动态的研究,反对静态分析和均衡概念。密契尔对国民收入资料的统计研究与他的经济周期学说,为在他以后的宏观经济学的确定与发展提供了条件。10第三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形成的标志。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研究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等等的关系,因此它又被称为收入分析;同时它又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结论,即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的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种分析的代表就是用以研究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之间关系的有效需求理论。11凯恩斯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及意义由于经济活动中一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与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价格相等,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并由此推出必须依靠国家干预以恢复经济稳定的政策性结论。凯恩斯采用的是短期、总量、比较动态分析。凯恩斯的追随者指出这种分析的局限性,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做了一些补充和发展:一是投资函数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二是消费函数理论的补偿和发展;三是从封闭经济模型发展成为开放经济模型。凯恩斯经济学的出现,以及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构成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12第四阶段,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演变阶段。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通货膨胀、失业、资源供给紧张、输入分配失调等各种经济问题,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被认为无法解决如此困难的经济情况,于是只好寻求其他的理论对策和分析方法。在这一阶段,在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至少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13其一是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复兴,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货币数量理论的复兴和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这些理论都是以传统宏观经济学作为基础的,近几年这些理论还在发展;14其二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理论对供给问题和规范问题的强调。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能源和原料供给问题的日益突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供给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得到承认。同时一些凯恩斯主义者也从资源供给的角度分析价值判断、研究经济政策的运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符合经济学中所顶的伦理标准。15其三是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与非凯恩斯派宏观经济学的互相渗透。例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瑞典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之间,虽然各自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不同,互相有很多的争论,但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问题,各学派的经济学家到在注意其他学派的某些可汲取的东西,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吸收和影响。16其四是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问题。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问题,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单纯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能提供有效的对策,于是就提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这种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新理论,通称为新凯恩斯主义。例如在新古典宏观理论中,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对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的进一步分析中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基础;17新货币主义者也提出了货币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基础问题,即在分析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货币流通总量和利息率水平时,也还要分析微观经济学领域中的人们对工资和价格变动的预期、市场信息的传递方式等。这是所谓第二代通货膨胀研究者对货币主义的补充和发展。18古典经济学动态均衡理论货币数量理论凯恩斯经济学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现代货币主义非均衡理论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新古典学派李嘉图19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Macroeconomics”一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费希尔首次提出。定义为:关于某种经济类型的总的活动方式的理论。这一定义包括如下含义:其一,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动情况,即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其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即分析现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原因,实现充分利用的途径及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其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理论;其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即从国民收入总量出发考察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具体为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经验统计分析与数量经济模型等。20三、宏观经济分析的简化模型(货币流程)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家庭部门厂商部门政府部门世界市场

进出口关税进口转移支付直接税储蓄消费支出要素收入要素支出销售收入投资间接税政府购买居民进口资本往来货币发行公债发行21宏观经济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分析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反映的是劳动力和产品的总供求、工资总水平和物价总水平,而不是微观经济分析中的个别市场的供求、工资率或相对价格;第二,微观经济分析仅仅通过市场调节供求,使彼此之间相等,并分别研究各个部门的均衡,不太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分析则不仅通过市场,也通过政府来调节供求,而且不一定要求各个部门的供求都相等,只要几个部门的总供求相等,即可达到宏观经济的均衡或平衡。22第三,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与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在具体内涵上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局部均衡或一般均衡是在个体利益最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必须以各个市场的供求都相等为均衡条件;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在不是最优化和供求相等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所谓的宏观经济均衡实际上只是一种平衡。23四、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对象核算(GNP)GNP的决定货币市场均衡产品市场均衡三重市场均衡四重市场均衡GNP的波动与增长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双重市场均衡宏观经济政策24五、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一政策化表现:宏观经济学家担任政府要职具体负责经济事务和宏观管理;政府决策者愈来愈需要宏观经济理论作为分析经济形势、进行预测的工具,和制定政策进行评价的依据;理论转化成经济决策的时间大大缩短,有的理论尚未成型,却已在实际决策过程中体现来。二动态化如理性预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三合流化对立学派吸收对方论点,补充修改原有理论;不同学派相互容合,形成新的学派。四数学化和社会学化五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微观化25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循环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提供特定时期内一国实际经济活动及其成就的系统记录。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民收入总量是最重要的,也是经常用于表示经济成就的总量,一般讨论的是以下五个国民收入总量:国内总产值GDP、国内净产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I。261.国内总产值GDP

国民总产值是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一国政府在估算国民收入时,首先计算的是国民总产品的数量,为了把各种各样的商品和劳务加总在一起,必须用它们的货币价值来计算,因此,国民总产值就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27

理解GDP概念须注意以下要点:(1)GDP是一个价值指标:它是以货币单位来衡量的。为了衡量价值,就要使用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物品或劳务,不计入GDP。(2)GDP是一个流量指标:流量特定时期内经济量发生变动的数值;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流量与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8(3)GDP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流量:即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再进行加工与转售、最后直接进入消费和使用的物品或劳务,因此不计算中间产品。(4)GDP有名义与实际之分:名义GDP

即以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它是各种物品与劳务的数量与其现行价格乘积的总和(PQ);实际GDP

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它仅反映实物的变化;二者关系为:实际GDP

=名义GDP

÷价格指数x10029举例说明例如在美国,如果以1929年的物价指数为100,已知1933年的物价指数为75,名义GNP为480亿,则1933的实际GNP=480亿÷75x100=640亿美元1933年的名义国民收入反映了由大危机造成的实物和价格同时下降的后果;实际国民收入则排除了价格下降而只反映实物的减少,所以它高于名义国民收入。30请以下列数据测定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年份名义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增长率1972117110019751529127.21977189014119792369165.5通常把名义GDP折算成实际GNP所用的价格指数,称为GDP的紧缩指数。312.GDP(GrossDomesticProduct)与GNPGNP一直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成效的主要指标,而今另一项略有不同的指标开始受到重视,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现行国民收入统计核算体系中,通常区分国民原则和国土原则。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常住居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收入,即GNP;国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国民收入,即GDP。二者统计内容一致,差别就在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GNP-GDP=NFP(净要素支出)32国内生产总值GDP=私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出口-进口)GDP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GDP与GNP的区别之处:例如,在美国,GDP剔除了美国公民因拥有外国资产所获取的工资和利润,但包括在美国境内的外国人获得的利润和工资收入。33以B代表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W代表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则二者关系式为:GNP=GDP+B-W如果B>W则GNP>GDP;如B<W则GNP<GDP名义GDP以现行价格计量;实际GDP以不变价格计量。公式为: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指数x10034以B代表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的要素收入,W代表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要素收入,则二者关系式为:GNP=GDP+B-W

如果B>W则GNP>GDP;如B<W则GNP<GDP名义GDP以现行价格计量;实际GDP以不变价格计量。公式为: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指数x1003.GNP减去折旧(depreciation)即为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NNP):NNP=GNP-折旧NNP减去企业间接税可得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NI):NI=NNP-间接税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利息收入35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广义上核算体系五大指标都是国民收入;狭义上国民收入仅指NI,即要素所得。

经济分析中的国民收入是指GNP,而非NI。GNP可以从生产、收入、支出三方面进行考察,因而有三种不同的计量方法。361.生产部门法(生产法)从国民生产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个部门商品和劳务的增加总值,各部门的增加总值之和即为GNP。按该方法计算国民收入,包括的部门(项目)有:农林渔业;采掘业;建筑业;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运输业;电讯和公用事业;服务业;政府和国营企业;国外获得的纯收入。这些项目的金额相加即得国民生产总值。37生产法(续)第一、第二产业的各部门,增加总值=总产出-中间产品;第三产业中商业、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营利性部门,按纯收入计算增加值。政府、教育、卫生等非营利性部门,按工人的工资、职员的薪金收入计算增加值;有些不成其为部门的经济活动,如自产自用的食物、自有自用的住房等,也采用各种方法估算其增加值。382.要素成本法(收入法)从国民收入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取得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此外还包括折旧及政府取得的间接税净额。39计算公式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NNP=NI+间接税GNP=NNP+折旧PI(个人收入)=NI-公司利润-社保+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DPI(个人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40项目单位:10亿美元金额1.工资和其它补助(工资、薪金、补助)2172.72.租金收入62.53.净利息285.04.公司利润(股息、利润税、未分配利润、存货与折旧调整)284.55.独立业主收入154.7=国民收入(NI)2959.46.加间接税及零星项目307.2

减统计误差-8.2=国民净产值(NNP)3258.47.加折旧402.9=国民生产总值(GNP)3661.3以收入法计算的1984年美国的GNP.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5年41从国民支出的角度,按市场价格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私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及净出口。用总支出的方法来衡量国民收入,GDP可以分为四大部分: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用国民收入Y代表GDP,我们可以用下式来表示支出法计算的GDP:

Y=C+I+G+NX

其中,NX=X-M

3.最终产品法(支出法)

42项目(单位:10亿美元)金额1.个人消费支出(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2342.32.私人国内总投资(固定投资580.4、存货变动56.8)637.33.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联邦政府、地方政府)748.04.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出口363.7-进口429.9)–66.3得出国民生产总值3661.3减资本折旧–402.9得出国民净产值3258.4减间接税–307.2减统计误差–8.2得出国民收入2959.4以支出法计算的1984年美国GNP.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85年

43三、五个国民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上述三种方法计量的国民收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从生产、分配到使用的全过程。生产创造收入,收入形成支出,支出决定生产,三者相互联系,循环流动,这就是国民收入的“三面等值”原则。因此,只要计算出GNP总量,即可顺序得到其它四个总量。44国民收入中各总量关系1.国民生产总值GNP

3661.3

减折旧–402.92.=国民净产值NNP

3258.4

减间接税–307.2;减统计误差–8.23.=国民收入NI

2959.4

减社会保险–305.9;减利润税和未分配利润–206.8

加转移支付+566.54.=个人收入PI

3013.2

减个人所得税–435.15.=个人可支配收入DI

2578.11984年美国的GNP、NNP、NI、PI与DI。资料来源:同上表45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应用与局限

及其它相关经济总量一、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应用1986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编印聊《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即SNA体系;(创始人:库兹涅茨,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美国,“国民收入和支出账户”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定期在网上进行公布。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采用SNA体系,与国际基本接轨。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统计年鉴)。根据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可以得到一系列描述经济状况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理论分析和制定宏观政策的依据。46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应用与局限

及其它相关经济总量二、国民收入核算资料的局限性

GNP不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福利;GNP不能很好地反映收入结构;不能反映大量生产性非市场交易及非生产性市场交易;不能反映生产的社会成本;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以致有学者提出批评。绿色GDP、幸福指数47三、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重要变量1.

名义GDP和实际GDP:前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后者是指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所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2.一般价格水平;由各种商品价格加总而得;由价格指数反映其变动;价格指数又分为:

环比价格指数=定期价格指数=

48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以消费者购买的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为样本,比较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CPI相类似的计算方法,但与CPI的差别在于两者包含的样本有差异。在PPI样本中,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49通货膨胀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的一个指标:它由价格在每一期上涨的百分率表示。计算公式:通货膨胀率=(本年度的物价指数-上年度的物价指数)/上年度的物价指数。50拉氏指数:使用基期的产量作为权重物价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帕氏指数:使用报告期的产量作为权重51例:物价指数的计算

200018002001001900100收入收缩2.19001720180100182080收入收缩3.17001560140100166040收入收缩4.1500

140010010015000

收入均衡5.13001240601001340-40收入扩张6.1000100001001100-100收入扩张7.900920-201001020-120收入扩张8.500600-100100700-200收入扩张9.300440-140100540-240收入扩张10.0200-200100300-300收入扩张NI=AENI>AENI<AEMPC=C/NI=b=4/5I=100单位:10亿美元523.GDP平减指数指数(GDPdeflator):指的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GDP平减指数=4.一般利息率水平:理论分析中为基础利息率或称纯粹利息率。5.失业率;失业者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社会失业率=例子,见下页53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资料(),2000年美国的劳动年龄为20890万人,其中就业人口13536万人,失业人口580万人,不在劳动人口6774万人。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和定义,这一年的劳动人口为:劳动人口=13536+580=14116万人劳动参与率=(14116/20890)×100%=67.6%失业率=(580/14116)×100%=4.1%例子54奥肯定理由于产业与就业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实际GDP和失业率之间就存在一种可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奥肯定理。它是美国耶鲁大学的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的失业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一种关系。失业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变化率55二、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与均等按支出法:GNP=C+I或NNP=C+I’;按收入法:GNP=C+S岸或NNP=C+S;均衡条件:I=GNP–C;S=GNP–C;即:I=S这就是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循环流动的恒等式。DI厂商部门居民户金融机构投资D储蓄要素收入企业利润企业留利消费支出存货变动DV支出法计算收入法计算56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循环流动与均等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与均等(图例如前)以支出法:GNP=总支出AE=消费C+投资I以收入法:GNP=总收入Y=消费C+储蓄S其中I为总投资=净投资I’+折旧D;S为总储蓄=净储蓄S’+折旧D;如剔除折旧一项,则有:支出法:NNP=C+I’;收入法:NNP=C+S’国民收入均等条件:I=GNP-C;S=GNP-C

所以I=S

或者为:I’=NNP-C;S’=NNP-C

即I’=S’这就是二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循环流动的恒等式;它将使国民经济的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或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57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与均等按支出法:GNP=C+I+GP或NNP=C+I’+GP;政府购买GP=G–GT按收入法:GNP=C+S+NT或NNP=C+S’+NT;净税收NT=T–GT均衡条件:I+GP=GNP–C;S+NT=GNP–C;即:I+GP=S+NT;或I=S+(NT–GP);即I=S;NT=GP;这就是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循环流动的恒等式。DI厂商部门政府部门居民户金融机构赤字或盈余投资D储蓄要素收入PT和SIC利润税间接税企业利润企业留利消费支出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存货变动DVGTG=GP+GTT=NT+GTT=T0+tY支出法计算收入法计算58三、四部门经济收入的循环与均等

(图例如前)按支出法:GNP=AE=C+I+GP+(EX–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