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_第1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_第2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_第3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_第4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情感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研究过程1、研究准备(1)心理准备(2)硬件准备发现、确定可以研究的问题。通过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广播、电视、讲座、参观走访等多种形式,找到适合的、感兴趣的问题,找到合作伙伴展开讨论,并请一些老师为指导老师,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作好全方位的准备。(3)组织准备明确合作形式,具体组织分工2、研究启动主要过程安排第一阶段:查阅搜集有关资料,筛选确定研究时可用到的诗人词人的文章篇目,以备研究之用。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分工对所确定的篇目分析鉴赏。第三阶段:组织交流讨论,共享信息,针对研究目的,形成论文性质的文字材料,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总结并汇报研究成果。男女相思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赏析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而帘内,及至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秋浦歌

李白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思乡之情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评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携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评析: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写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对比他用赋体写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诗,尤能显出它那以少胜多的特色。

自然之情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赏析一、对生命的热情

二、对心灵的寄托

三、对人生的感伤

四、对亲人的思念

五、对团圆的渴望赏析一、对生命的热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首诗一开篇,诗人就暗示我们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还有一轮明月伴随海潮升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共”,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生”,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与誓言;月圆,寄托了离人渴望实现与亲人团聚的愿望。至于“何处春江无月明”,则不仅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不知亲人今夜飘零在何处的相思之情,还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上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赏析二、对心灵的寄托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六句循着月色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勾画了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画境充溢着缥缈、朦胧的情思和跌宕起伏的情感节奏。其中,“月照花林皆似霰”是从正面拉开月色的序幕——如“清泉石上流”般的月光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汀上白沙”和“江天一色”则从侧面展开,描绘了月色洁白如霜,坐在船上根本就分不清江边的沙滩与浩瀚的江水。总之,这六句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等洁静宁谧的景致,又衬托出了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真正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怎能不遐思冥想呢?

赏析三、对人生的感伤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对宇宙生成和人类本源的探索。宇宙永恒,明月常在,但生命呢?就个体而言,生命是何其短暂。但诗人流露出的情绪是“哀而不伤”。因为,从中我们听不到诗人的半点哀怨和绝望,而是发自诗人心中的青春与热情的回响。这是诗人在引诱我们到一个情思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与思妇两地相望相思的情感。

赏析四、对亲人的思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去,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边见到远去的白云,让心底的离愁别绪更加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荡在外呢?现在,能寄托相思的就只有这明月楼了。其中,“不胜”二字表达了思妇断肠的相思之苦已经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扁舟”“明月楼”则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最真挚的部分。天上的孤月仿佛在等待楼上这个“知心人”——它已经踱上楼台却既不肯上前也不忍离去。此时,只有滚滚东流的江水见证永远悬于天上的“孤月”。“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与思妇呢?

赏析五、对团圆的渴望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四句是写同照一轮明月却分隔两地的人只能遥望却不能相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自己是月华,是鸿雁,是鱼龙啊!于是,这难以追逐的月光就更加突出地表现了思妇的无奈和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虚实相间,将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写了月色将尽时的情景,很好地烘托了思妇的愁怅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整首诗的结束——虽然漫长而冷清的无眠夜已经过去,可思念亲人的感情却没有因此而结束。

总之,从整首诗看,诗人是将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与缠绵的爱情,化作了一幅幅一幕幕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感情世界啊!孤寂之情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作为一个“不恤政事”的国君,他固然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他在诗词上的造诣我们确是不及的。瞧,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他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他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他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赏析

还有,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赏析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们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友爱之情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