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_第1页
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_第2页
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_第3页
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_第4页
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儿科常见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简化版)主要内容抗病毒药物分类常用抗病毒药物儿科常见病毒的特点及防治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主要内容抗病毒药物分类常用抗病毒药物儿科常见病毒的特点及防治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病毒感染过程吸附、侵入易感细胞脱壳,遗传物质的释放合成核酸多聚酶合成核酸和蛋白及翻译后修饰各部分装配释放病毒抗病毒药物分类按抗病毒谱分类广谱抗病毒药物抗反转录酶病毒药物抗巨细胞病毒药物抗疱疹病毒药物抗流感及呼吸道病毒药物抗肝炎病毒及药物抗病毒药物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蛋白酶抑制剂细胞进入抑制剂免疫调节剂M2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抗流感病毒药物抗药物儿科常用抗病毒药物药物分类临床应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抗病毒药物(单纯)1,2、(带状)更昔洛韦抗病毒药物(巨)、(单纯)金刚烷胺、金刚乙胺M2蛋白抑制剂甲型流感(H1N1)奥司他韦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甲、乙型流感磷甲酸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抗病毒药物(单纯)1,2、(带状)利巴韦林抗和病毒药物广谱: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皮肤疱疹病毒感染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对流感、腺病毒肺炎、甲型肝炎、疱疹、麻疹等有防治作用,但临床评价不一。流行性出血热有效。流感病毒()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很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属单链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已知有甲(A)型、乙(B)型、丙(C)型3个型与抗流感病毒药物关系最密切的是流感病毒内层基质蛋白M,以及外层脂质包膜表面的2个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流感病毒的结构1.核心:分节段的(-)核蛋白()2.基质蛋白(M蛋白):甲型流感特有具型特异性,作为分型依据3、包膜:血凝素()神经氨酸酶()易变异,作为分亚型依据流感病毒()有两大类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M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这两种药物必须在发病36~48h内使用才能产生良好疗效,也就是应该在病毒复制的起始阶段及早使用。流感的防治药物治疗盐酸金刚烷氨、干扰素滴鼻、板兰根、大青叶接种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表面抗原疫苗减毒活疫苗M2蛋白抑制剂M2蛋白是甲型流感病毒特有的基质蛋白M2蛋白作用是在甲型流感病毒复制阶段,让H+经M2通道进入病毒体内,使下降,促使M基质蛋白与病毒的核糖核蛋白,启动复制过程阻断M2蛋白,阻止病毒脱壳及其的释放,干扰病毒进入细胞,使病毒早期复制被中断抗流感病毒药物M2蛋白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对乙型流感无效金刚乙胺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比金刚烷胺强4~10倍。成人治疗剂量:金刚烷胺每次200mg,金刚乙胺每次100mg,一日2次口服;大于1岁儿童使用金刚烷胺的治疗剂量为一日5mg,最大日剂量不超过150,分2次给予,而金刚乙胺用于1岁以下儿童尚无足够资料和经验。主要不良反应是刺激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释放,引起中枢神经症状,如焦虑或抑郁、失眠、易激动、共济失调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阻止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释放,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之间扩散。奥司他韦口服后在肝酯酶作用下转化成活性代谢物奥司他韦羧酸盐,选择性集聚在上、下呼吸道以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奥司他韦治疗剂量,成人为一日2次,每次75,连服5d;儿童为一日2次,每次2,连服5日。美国已批准奥司他韦用于预防流感。流感密切接触者的使用剂量,成人为一日1次,75,连服7d;儿童为一日1次,2,连服7d。对高危人群作季节性预防,则可使用上述剂量连服6。利巴韦林()人工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认为可选用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感染的有效给药途径是雾化吸入,以20浓度作氧驱动喷射雾化吸入,每日持续给药12~20h,疗程3~7d,可以缓解喘憋,降低病毒排泄量美国儿科学会()1996年将“推荐使用利巴韦林”改为“建议对重症感染的高危患儿考虑使用利巴韦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因治疗》陆敏陆权上海医药2009年第30卷第6期利巴韦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疱疹、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其作用靶点是病毒的逆转录酶或病毒的聚合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人体内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体作用利巴韦林适用于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治疗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和拉沙热的预防和治疗,发热早期应用本药能缩短发热期,减轻肾脏与血管损害及中毒症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易感儿和患儿有一定防治作用。目前推荐使用特异性。于1996年建议该药可用于高危婴幼儿预防感染。高危婴幼儿是指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包括肺动脉高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他慢性肺疾病、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以及<37的早产儿和有其他严重疾患的幼儿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在流行的冬、春季,一月1次静脉注射,每次剂量750,连续3~5次,可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住院率减少41%。(治疗)剂量为1.5~2.0g,单次静脉滴注;有专家推荐使用-吸入疗法,每次0.05g,吸20m,间歇30~60m再重复吸入1次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帕利珠单抗()可特异性抑制病毒F蛋白A抗原位点上的抗原决定簇,阻止病毒融入细胞及合胞体的形成。其抗效应优于-,且无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险。美国儿科学会()推荐对上列高危婴幼儿给予预防治疗,剂量15/(*次),1次/月肌注,连用5个月,通常始于每年11月或12月份。更昔洛韦(,)即丙氧乌苷,与阿昔洛韦/无环乌苷()一样在体内经病毒胸苷激酶和细胞激酶的作用转化为活化的更昔洛韦-5-三磷酸,竞争性抑制病毒聚合酶,终止链的延伸。该药仅仅是一种抑制剂,尚不能彻底消灭,但其在感染细胞内的浓度比非感染细胞内高100倍,因此选择性作用强而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已成为儿童感染的一线用药。更昔洛韦(,)对小儿肺炎可先进行诱导治疗,即使用q12h,每次5mg,静滴,持续治疗2~3;随后剂量改为,每次5mg,静滴,持续治疗1左右。对先天性感染患儿,诱导期可长达6,也可以一周2~3次,每次10,连续用药2~3个月。不良反应具有骨髓毒性,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或血小板≤25*109时,必须停药。膦甲酸人工合成的抗病毒药物,直接抑制疱疹病毒聚合酶,用于替代更昔洛韦()或与联用。本品肾毒性大,且30%以上药物选择沉积于骨骼中,故应慎用于儿科患者,使用前必须仔细权衡利弊。治疗剂量:诱导期q8h,每次60mg。静滴,连续2~3;维持期,每次90~120,静滴。聚肌胞为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增强免疫功能广谱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角膜炎、带状疱疹、各种疣类和呼吸道感染干扰素()α、β和-γ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产生。其中α、β主要与抗病毒作用有关,即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抗病毒基因并诱导多种效应蛋白质分子的合成,抑制病毒信息传递,激活内源性内切酶降解病毒,发挥抗病毒作用。还能调节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如抗体生成、增强杀伤性T淋巴细胞和细胞的活性,使其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每次10万~100万U,,共5~7d。不良反应以发热最多见,伴有寒战、肌痛、头痛、关节痛等流感样症状,应用数次后发热症状逐渐减轻.很少需要停药。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股病毒,属病毒的副黏病毒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针对的主要药物有利巴韦林等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有包膜,单链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免疫力牢固预防以隔离患者为主。可用减毒活疫苗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呈球状,内核为单链,螺旋对称,有包膜,其上含血凝素。麻疹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并易与支气管性肺炎或脑膜炎并发,患并发症者病死率高。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恢复后一般有终身的免疫力。麻疹的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7岁时再次免疫孕妇不宜接种疫苗紧急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麻疹的免疫自然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母亲抗体可保护胎儿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保护期约10年,为避免胎儿畸形,妊娠前应该接种麻疹的治疗扑热息痛及水疗法控制高热保持室内湿度及时补液注意饮食营养儿童应补充维生素A注意并发症风疹病毒—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单正链,有包膜只有一个血清型儿童是主要易感者呼吸道传播局部淋巴节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流感病毒()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很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属单链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已知有甲(A)型、乙(B)型、丙(C)型3个型与抗流感病毒药物关系最密切的是流感病毒内层基质蛋白M,以及外层脂质包膜表面的2个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是带有包膜的单股病毒。副黏液病毒属()副流感病毒感染仅侵犯呼吸道的表层组织,在上皮细胞中增殖,所致的免疫反应不牢固,易再次感染,成人中通常引起轻型呼吸道感染,而<5岁儿童发病率高、病情重,表现为急性阻塞性喉-支气管-气管炎和肺炎。目前对上呼吸道感染只作对症治疗,利巴韦林体外试验对有效,可以试用腺病毒()无包膜,是核内复制的双股病毒是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又一常见病毒,可引起咽结膜热、肺炎、脑炎、肠炎等,其中腺病毒肺炎是婴幼儿肺炎的严重类型腺病毒()—治疗抗腺病毒的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α干扰素、人血丙种球蛋白和聚肌胞等利巴韦林可能干扰腺病毒合成,阻止其复制,剂量为一日10~15,口服或静滴,疗程10~14d。α干扰素本身并无抗腺病毒作用,但可干扰并间接抑制腺病毒复制,剂量为1次100万U,一日1次,肌肉注射,连用3~5日。聚肌胞需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剂量:≤3个月者为每次0.075~0.1mg;3~6个月者为每次0.1~0.3;6个月~3岁者为每次0.2~0.6;3~8岁者为每次0.25~0.8;≥9岁者为每次0.5~1.5,隔日1次,肌肉注射。对于重症患者则可考虑用人血丙种球蛋白400/(*d),连用3~5d。婴幼儿腹泻星状病毒星状病毒科(+ssRNA线形)腹泻诺如病毒沙波病毒杯状病毒科(+ssRNA线形)婴幼儿腹泻肠道腺病毒40-42型腺病毒科(dsDNA线形)婴幼儿重症腹泻、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呼肠病毒科(dsRNA、11个节段))

脊髓灰质炎神经、呼吸道消化道、心脏感染神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70、71型肠道病毒(+ssRNA线形)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病毒种类病毒科肠道病毒()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的肠道病毒属,无包膜,耐乙醚,直径为20~30的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柯萨奇病毒(A组24个型、B组6个型)与埃可病毒(34个型),肠道病毒共同特征1.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具有传染性2.多在易感细胞内增殖,产生导致细胞病变甚至死亡的现象3.耐乙醚和酸,较耐热,对紫外线、干燥敏感.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多样化(病在肠道中增殖,却引起多种肠道外感染性疾病)粪-口途径传播,易感染5岁以下儿童侵犯十二指肠粘膜细胞感染后免疫力牢固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肠道病毒致病性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致病特点:在肠道中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不同的型别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综合症,同型病毒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疾病所致疾病*无菌性脑膜炎几乎所有的肠道病毒都与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和轻瘫有关。*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某些血清型引起。*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新肠道病毒71型引起。流行性胸痛常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主要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死亡率高。急性结膜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分别由柯萨奇A24型和新肠道病毒70型引起。所致疾病柯萨奇病毒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粪-口感染标本咽喉漱液、粪便等分离病毒及血清学检查诱发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胸痛糖尿病微生物学检查埃可病毒()不诱发新生乳鼠病变诱发婴儿腹泻和无菌性脑膜炎等人类疾患肠道病毒71肠道病毒71感染通常在学龄前儿童中发生,尤以3岁以下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即手足口病。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目前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措施,重症病例,可给予非特异抗病毒治疗。非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2,-2)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轮状病毒()大小不等的球形,具双层衣壳内衣壳辐射呈轮状双链病毒,分11个节段轮状病毒致病性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易感人群: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季节:秋冬季轮状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在小肠黏膜绒毛细胞内增殖细胞溶解死亡,微绒毛萎缩、变短和脱落腺窝细胞增生和分泌增多腹泻严重时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电镜检查、双抗体夹心法控制传染源,严格消毒,经常洗手治疗时注意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预防用猴、牛轮状病毒,可提供交叉保护肠道腺病毒()是引起婴儿病毒性腹泻的第二位病原体生物学性状与其他腺病毒相似粪-口途径传播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引起水样腹泻人类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病毒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病毒疱疹病毒科(H),呈双链不对称状,由一条超长基因链和一条超短基因链组成,目前认为仅有1个血清型目前治疗感染的有效药物是更昔洛韦和膦甲酸。α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增殖速度快,引起细胞病变,宿主范围广,如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等,还可在感觉神经节内建立潜伏感染。β疱疹病毒(如巨细胞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7型)宿主范围较窄,生长周期长,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能在唾液腺、肾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建立潜伏感染。γ疱疹病毒(如病毒、人疱疹病毒8型)宿主范围最窄,感染的靶细胞是B淋巴细胞,可引起淋巴增生。病毒可在细胞中长期潜伏,并且具有更明显的致肿瘤性。疱疹病毒的共性1、呈球形,有包膜,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是双股线状。2、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使感染细胞与临近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3、在宿主细胞内可增殖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病毒也可与宿主细胞整合,引起细胞转化,与肿瘤密切相关。4、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外,原发感染多为隐性感染。病毒亚科潜伏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Ⅰ型(1)α神经元细胞单纯疱疹病毒Ⅱ型(2)α神经元细胞水痘-带状疱疹病毒()α神经元细胞病毒()γB淋巴细胞巨细胞病毒()β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人疱疹病毒6,7型β淋巴组织人疱疹病毒8型γ单纯疱疹病毒防治原则预防(目前控制感染尚无特异性方法)避免同患者接触、防止医院内感染剖腹产预防新生儿感染或新生儿应急预防:注射丙种球蛋白包膜蛋白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多肽疫苗有致癌可能性,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含)不宜用于人体单纯疱疹病毒防治原则治疗用5-碘脱氧尿嘧啶核苷(疱疹净)、阿糖胞苷()等治疗疱疹性角膜炎有较好疗效国内用亚单位()单克隆抗体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显著疗效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及其衍生物脱氧鸟苷()可选择地抑制的复制,能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且毒性较低,临床已用于治疗口唇疱疹、疱疹性脑炎、生殖器疱疹等。但不能防止潜伏感染再发。单独使用对树枝状疱疹性角膜炎也有治疗效果,如与上述药物合用则效果更为显著。水痘()病毒经呼吸道、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2~3周潜伏期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免疫性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病毒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不能有效地清除潜伏于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阻止病毒被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微生物检查水痘一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诊断预防减毒活疫苗预防水痘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应用含特异性抗体的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感染有一定效果。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防治治疗临床使用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及大剂量干扰素,可限制水痘和带状庖疹的发展和缓解局部症状。3、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故名具典型的疱疹病毒形态,结构也与相似高度的种特异性,人巨细胞病毒()只感染人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增殖缓慢,复制周期长核内包涵体呈“猫头鹰眼”状巨细胞病毒所致疾病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接触感染输血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时的感染细胞转化与致癌潜能

先天性感染(宫内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发生率为0.52.5%少数感染者(<10%)表现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是巨细胞包涵体病(黄疸、肝脾肿大、溶血性贫血、紫癜等),极少数患儿表现为先天性畸形(小头智力低下、神经肌肉运动障碍、耳聋、脉络膜视网膜炎等)经产道感染,或出生后数周由母体的病毒(尿或乳汁中的病毒),或护理人员排出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表现为轻声度或明显呼吸障碍、肝功损害通常不表现神经损伤,预后良好新生儿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发生于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器官移植、、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是由于体内原有的潜伏被激活症状主要是肺炎、视网膜炎、脑炎、脑膜炎等,预后不好输血感染输入大量含有的新鲜血液,可发生输血后的单核细胞增多症和肝炎等导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症检测不到嗜异性抗体和相关抗体,可籍此区别与所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症预后良好巨细胞病毒预防与治疗预防婴儿应予隔离以防交叉感染。孕妇要避免接触感染者。目前减毒活疫苗能使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但不引起全身症状。因活疫苗具有潜伏-再活化的特点及疑有致癌潜能,在推广使用方面受到限制。目前倾向于应用包膜糖蛋白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