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3、4单元教材分析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3、4单元教材分析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3、4单元教材分析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3、4单元教材分析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3、4单元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

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通过二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祖国历史悠久,山河壮美。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学生还会知道,祖国幅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都团结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在学习这组教材时,可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学科实践活动。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1.与生活链接。通过在中国地图上画出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的位置,给学生直观感受,以老师带领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旅游为主线,贯穿四篇课文的学习,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2.把课文的学习作为学习活动的起点,实践活动作为过程,形成学科素养作为终点。活动建议: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3.创设情景,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领略祖国山河的美好。4.通过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这四个地方的特色。活动建议: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迷人风光、丰富物产、发展变化1、自豪情感,朗读2、学习表达的方法,积累词语单元导语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1.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本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除了背诵语段之外,要鼓励学生建立写景的词语库,并尝试运用。薄薄的雾茂密的枝叶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五光十色火红火红明亮辉煌朦胧清晰学生由于受生活和视野的局限,教师可以提供四季风景图片,结合实践活动,布置孩子写景物小语段,比观察、比用词准确丰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表达时自觉用词。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2.用好插图,理解词语。葡萄成熟,丰收的喜悦热情的迎客图阴房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用文中的两个词来形容天安门城楼的夜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服饰、神情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3.通过进行段的训练,培养初步的概括能力,学习表达的方法。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连起来主要讲了什么?准确了解每段话的内容,这就是初步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构段形式概括方法总分关系总并列关系合因果关系果转折关系后顺承关系连4.从中学习表达的方法例如:《日月潭》在哪里(位置)有什么(怎么样)总结概括抒发情感词语句子的具体描述方式:按照方位、时间分别表述比喻句颜色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单元教学目标:⒈正确认读本组的53个生字和会认、会写、会用本组的48个生字。

⒉在识字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⒊积累本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学习结合上下文合生活实际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

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9、12两课。5.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民族风情的淳朴,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

6.通过“夸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会从多方面夸夸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重点:识字,理解和积累优美词句,背诵课文。难点:尝试运用积累的词语说话、写话。写家乡的美景或家乡的特产。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1课时,《日月潭》2课时《葡萄沟》2课时《难忘的泼水节》2课时《北京亮起来了》2课时《语文园地三》3课时9日月潭教材特点:1.描写有序: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2.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第二自然段描写日月潭的形状,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句写明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写清晨,日月潭被晨雾包围着,朦朦胧胧的,景色宜人。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中午、雨天的景色。“太阳高照”、“清晰”写出了晴天日月潭美得明朗;“蒙蒙细雨”、“轻纱”、“朦胧”几个词语点明了雨天日月潭美得宛如仙境。在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9日月潭教材特点:3.图文对照课文中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9日月潭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会用本课的12个生字。能用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清晰、朦胧”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下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对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9日月潭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受雨中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初读课文,质疑问难;仔细观察,正确书写第二课时:细读理解,指导朗读;完成练习,拓展运用;仔细观察,正确书写9日月潭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易错字

“展:展衣而坐。省:视也。少表音。(shao)_(sheng)双声茂”:草木丰盛。戊的古音“mao”2.易混淆的字坏——环境——镜(可以进行扩词练习,帮助区分字义)9日月潭教学建议:一、课文学习:1.整体感知:读了课文,日月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第一自然段通过本段的学习,知道日月潭的位置及周围美丽的景色。积累词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群山环绕:先解释环绕的意思,环绕就是围绕,群山环绕这里是说日月潭的四周都是高山。名胜古迹: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教师简单介绍即可。

9日月潭教学建议:3.第二自然段: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通过两个形象的比喻句:“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写明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引导学生归纳,第二自然段写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9日月潭教学建议: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叫日潭。南边叫月潭。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使学生知道使用比喻句使句子更具体。)体会方位词的使用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光华岛日潭月潭潭水美,小岛美,形状美,名字美。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9日月潭9日月潭4.第三、第四自然段:(1)小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两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喜欢的语句,体会日月潭的美丽。(3)集体交流,共同感受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美感。清晨:“隐隐约约”,先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再体会“隐隐约约”美在哪儿。(富有神秘色彩)读时句中点红“薄薄的雾、点点灯光、隐隐约约”边读边记。中午:明确是写了两个不同天气的景色。分别找到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可让学生画出这一段中的一组反义词,在语境中对比“清晰—朦胧”,也可以运用词语进行说话的练习。读时句中点红“太阳高照、蒙蒙细雨”边读边记。9日月潭填空练习(感受日月潭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美)

清晨,日月潭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的美。

中午,太阳高照,日月潭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的美。

要是下起雨,日月潭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的美。隐隐约约明亮清晰朦朦胧胧9日月潭4.第五自然段:日月潭,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风光秀丽抓住“风光秀丽”问学生,从哪儿看出来的,引领学生回归全文,从第一自然段的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到后面的点点灯火、隐隐约约等等,再适时出现这样学生就不是生硬的记忆,而是把词语变成了美好的画面了。10葡萄沟教材特点:1.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四个内容(1)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2)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3)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4)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10葡萄沟教材特点:

2.文字优美,图文并茂。读过之后,令人陶醉,令人向往,是一篇符合儿童心理的游记式的文章,从葡萄的枝叶、葡萄、老乡、阴房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因此此篇教学模式应是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教师应起到牵引、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带着向往祖国秀丽山河的激情进入情境,积极主动学习课文。

10葡萄沟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会用本课的12个生字。能用结合生活实际、词语对比等方法理解“凉棚、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及好在什么地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3.通过课文的学习,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并尝试运用。10葡萄沟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积累文中好词佳句教学难点: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朗读训练;仔细观察,正确书写第二课时:细读理解,指导朗读;完成练习,拓展运用;仔细观察,正确书写10葡萄沟教学建议:1、识字写字:(1)关注文中出现的多音字钉——钉子钉着好——好地方好客分——分开水分干——葡萄干

干活种——种子种在空——空气空格(2)同音、形近字的辨析蜜——密(从字义的角度区分)蜜:①蜂蜜,蜜蜂采取花的甜汁酿成的东西②甜美密:①与“稀”“疏”相对②关系近,感情好③不公开组词辨析。哈密瓜——哈密市10葡萄沟2.需要积累的词语喜爱茂密枝叶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热情好客3.需要积累的句子(在课文中进行)(1)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2)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10葡萄沟教学建议:4、课文学习:围绕“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展开。初次读文寻找“好”(1)初步阅读,感知“好”:默读课文,在感觉到葡萄沟的好的地方做上记号。(2)交流10葡萄沟轻描淡写瓜果好(1)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你发现了怎样的好?(水果很多)师引读:五月有——,七八月有———,到了九十月份,————(2)小结:是啊,年年月月有水果,葡萄沟不仅有葡萄,还有桃、梨、杏、桑椹点缀其间,月月到葡萄沟去都有水果吃,怎能不好呢?(瓜果的好学生一看就能体会到,教师及时补充资料,更让学生知道葡萄沟不仅只有葡萄好,每月去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更添向往之情。)10葡萄沟入情入境枝叶好葡萄种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样的?见字望义猜猜看。看到了什么?(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那美在哪儿啊?(茂密的枝叶、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茂密的叶子是什么样的?两手相靠,边做动作演示边说:“你们看,这一片叶子紧挨着一片叶子。也可以怎么说?”

(碰、贴、连、靠、挤、接)(换手势,两手相叠。)(叠、遮、重、盖、扣、挡)10葡萄沟入情入境枝叶好(1)(课件出示绿色的凉棚)这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那叶片儿一片挨一片,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一片碰一片,一片压一片,一片挡一片,一片重一片,一片遮一片,一片背一片……于是这叶子就把上面的什么挡住了?下面就形成了什么?(阳光、凉棚)(2)凉棚的作用是遮挡阳光的,我们日常看到的凉棚有稻草铺的,有塑料板盖的,为什么称这个凉棚为“绿色”凉棚呢?(3)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呢?(比喻)10葡萄沟浓墨重彩葡萄好(1)感受葡萄的多:(出示句子: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读一读,你感觉出了怎样的好?(多)从哪个词看出来?(一大串一大串)(2)感受葡萄的美: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从美中体会到葡萄品种多。10葡萄沟浓墨重彩葡萄好(3)词语对比:这么多的颜色,用个什么成语?(五颜六色),但本课用的是(五光十色)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吗?(五光十色,有阳光,在阳光照耀下葡萄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这个词语在文中赞美了葡萄的颜色和有光泽的美)

到了(),葡萄()挂在绿叶底下,有()的、有()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美丽极了。一大串一大串地秋季五光十色红白10葡萄沟填空练习:10葡萄沟载歌载舞老乡好(1)五光十色的葡萄又让人感觉到生活在世外桃源,而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又会人你感觉到回到温暖的家!读读后面的文字,看看维吾尔族人是怎么热情好客的?(2)从哪些词语看出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准会: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最甜:说明什么?吃个够:怎么吃才叫吃个够?(3)欣赏书中插图,小组合作分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请小组里的一位同学扮演维吾尔族老乡的角色与我们进行对话。10葡萄沟了解阴房及葡萄干的制作体会葡萄干的好(1)读第三段,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阴房建在哪儿?它什么样子?(2)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也可让学生说说阴房为什么这样设计?)生读相关的句子。师:葡萄成熟以后,人们把成串成串的葡萄挂在阴房的架子上,关上门,不让它们淋雨、晒太阳。热空气从小孔中流进,把葡萄的水分蒸发掉。由于葡萄沟就在火焰山附近,造成了葡萄沟干热又多风。阴房里的葡萄经过四十多天就能变成葡萄干了。阴房

10葡萄沟

(3)这阴房里制作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呢?找出课文中有关的词语。(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10葡萄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是因为()

盛产水果葡萄闻名天下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回归整体11难忘的泼水节教材特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讲了周总理到来之前的情形和傣族儿女的喜悦心情。第三自然段讲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到来的盛况。第四、五、六自然段讲了周总理到来后是怎样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第七、八自然段讲了1961年的泼水节幸福、难忘。11难忘的泼水节教材特点:2.在文章结尾处,连用了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11难忘的泼水节3.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身上的服饰、手里拿的器皿、身上挎的乐器。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体会总理和人民共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会用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凤凰”一词。通过资料的引入及结合上下文的学习,真正理解“难忘”的意思。2.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3.通过资料介绍和充分朗读,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4.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积累。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教学难点:真正理解“难忘”的意思。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初读课文,质疑问难;仔细观察,正确书写第二课时:细读理解,指导朗读;完成练习,拓展运用;仔细观察,正确书写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建议:1.识字写字:凤凰恩敲襟褂咖啡踩端蘸寿

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建议:2.课文学习(1)整体感知——认真观图,了解图意。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建议: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人们围聚在周总理身旁,像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周总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总理的爱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傣族人民,说总理多么关心傣族人民啊!11难忘的泼水节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读第三自然段。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意思。可以创设情境,或者采访的形式赶:体会步履匆匆,心情急切。可以从“走”旁入手,走的本意是跑。教师归纳——“盛情迎候”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人们的盛情呢?读一读。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重点指导读好人们会怎样的欢呼。11难忘的泼水节(3)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出示课本插图)谁来说说“今天”周总理穿的什么样的衣服。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找出这一段中描写周总理动作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11难忘的泼水节(4)读、议第五自然段。分别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和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启发想象: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11难忘的泼水节(5)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想:这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11难忘的泼水节(6)再读全文,感悟体验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真是个()的泼水节,因为()。这真是个()的泼水节,因为()。这真是个()的泼水节,因为()。11难忘的泼水节3.练习的设计(1)词语搭配:

鲜红的地毯敬爱的总理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敬爱的()难忘的()

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一座座山峰

一条条()一串串()一座座()(2)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12北京亮起来了教材特点:1.图文结合。这篇课文由六段文字和三幅精美的彩照组成,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2.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全文六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灯光夜景写的。第一自然段点题,总写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变成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亮起来了。第二自然段写华灯高照、灯光闪烁的长安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天安门城楼及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的雄伟建筑。第三自然段写环形路上彩虹般的立交桥和街道上的各种各样的灯光。第四自然段写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被绚丽的灯光变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第五自然段写灯光照耀下的故宫和城墙、角楼在护城河中美丽动人的倒影。第六自然段是作者感受的高度的概括和由衷的赞叹。

12北京亮起来了教材特点:3.词句优美

整个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一束束灯光照着她,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好词佳句12北京亮起来了教学目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会写、会用本课的12个生字。能用理解重点字的意思、看图、换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川流不息、金碧辉煌、犹如”等词语的意思。2.图文对照,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积累四字词语。12北京亮起来了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初读课文,质疑问难;仔细观察,正确书写第二课时:细读理解,指导朗读;完成练习,拓展运用;仔细观察,正确书写12北京亮起来了1.生字新词幢,读准音,什么意思?(表示数量的词,用于房子)依次出示:一幢、一幢幢,有什么不同?填空:一幢幢一座座一束束()立交桥()建筑物()灯光依次出示词语: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银光闪闪绚丽多彩发现什么?这些词语都跟灯、光有关,写出灯、光的灿烂和美好。12北京亮起来了指导书写:辉煌12北京亮起来了2.课文学习(1)整体感知:北京的夜晚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赞美。出示句子: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小结:到书上找到这两句话,自己读一读,看看他们都写在哪啦?第一句写在文章的开头,概括介绍北京夜景的美;第二句写在文章的末尾,是对全文的总结。过渡:为什么说北京的夜晚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呢?12北京亮起来了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北京哪些地方的夜景?(指导)汇报:(长安街、环形路、商业街、故宫)。训练:课文介绍了

的夜景。(2)精读第二自然段,品读词句,体会美。自读第二自然段,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哪个地方亮起来了?把景点的名称画下来。交流:长安街、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

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1.用溯源的方法理解重点字“川”2.查出“息”的几种意思,再引导选择“停止”义项3.将重点字带入词语理解(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4.联系上下文理解车多、灯多,通过写车多来写灯多。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理解比喻句1.了解银河(学生介绍、看图片)2.这里把什么比作银河?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用两个成语来形容天安门城楼的夜景——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引导:这两个词,字中带有“光、火、金”,都表示“有光彩”“很明亮”的意思。看图,把感受读出来。12北京亮起来了

小结写法:第二自然段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先接着最后先中间后两边,作者写作多有顺序呀。

环形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3)第三自然段,抓“犹如”,感悟美。

读句子,给“犹如”换个词。为什么把一座座立交桥比作道道彩虹?12北京亮起来了学习第二句,拓展训练。读句子,理解: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说话训练:一盏盏喷泉灯犹如()。一盏盏礼花灯犹如()。12北京亮起来了(4)第四自然段,抓“焕然一新”,体验美。通过新旧对比体会“焕然一新”为什么说是“不夜城”?学生汇报,教师引导:你在游览商业街时,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繁华的大街可填空进行词语搭配,感受夜晚商业街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与“不夜城”联系起来。12北京亮起来了(5)第五自然段,抓“古老”变“年轻”,发现美。读第五小节,你有什么问题?预设:为什么说“古老的故宫又变得年轻了”?出示故宫白天和夜晚的比较图。读读焕发了青春的故宫是什么样子。12北京亮起来了读读焕发了青春的故宫是什么样子。说说为什么这里用“她”来写夜晚的故宫?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的故宫变得()了。()灯光照着她,()的城墙和()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认识“窄、穷、贱、善、恶、强、败、内、减”9个字。2.对学生进行字词的综合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3.通过“日积月累”中“我会读”的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提高朗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了解、欣赏我国优秀古诗词。4.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口语交际活动,联系写话,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5.通过“展示台”教学,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内外学习所得,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6.通过阅读“宽带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和了解与本组专题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园地三

教学重点:通过“日积月累”,认识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提高朗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了解、欣赏我国优秀古诗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口语交际活动,联系写话,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语文园地三

照相照相机图书图书洒水洒水车电视电视台集邮集邮册飞机飞机场我的发现每组的两个词中均含有相同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意思不一样。再进一步的发现是: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所要使用的工具;右边一栏的每一个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后一个表示场所。练一练:足球()汽车()洗衣()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1)自读八组反义词,勾画出要认识的字,把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2)采取多种形式,整体识记生字。(3)拓展积累。指导学生用反义词练习说话,把反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在运用中理解、识记、积累语言。(如:“宽—窄”,可以这样说:学校门前原来是一条很窄的小巷,现在已经变成宽阔的大街了。)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2.“我会读”。(1)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2)老师简单介绍诗歌的大意。(3)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边读边展开想象,读出感情。可以鼓励学生背诵。语文园地三《夸家乡》说与写的内容一致。说或写的时候不要做高要求,让学生夸家乡的其中一方面即可。要么夸某一处的风景,要么夸最有名的一种物产,要么说说及家乡的名人,要么说说家乡的变化。在说其中一方面时,可展示一下照片、实物等。口语交际不等于是过去的听说训练,最重交往互动,教师应该创设交际情景,如学做“小记者”采访: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夸一夸的地方?你希望你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使学生互动起来。

语文园地三写话就是将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在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话写下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话,张贴出来。也可在写作后将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阅读和欣赏。

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用心思考不断实践在教学中注意区别这两个词语的用法。表述清楚,正确使用。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创造表达清楚要在阅读过程中关注。重点是“怎么做”的部分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1.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本组课文对话较多,指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读好对话。可以采用添加提示语的方式体会角色。如《动手做做看》,朗志万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不会溢出?”前两个小朋友虽然都有回答,但语气不同,一个是猜测,一个似乎很肯定,与伊琳娜的半信半疑和亲自动手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尝试加提示语,再朗读,在这样的朗读实践中体会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2.学会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文本,简洁的语言背后省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善于抓住留白处,引导补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时得到训练。如《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了两个小朋友的回答觉得说的都不对,她是怎么想的?《画风》的三个孩子用具体事物表现风,他们是怎么想的?《充气雨衣》中,小林看到舞蹈小演员的花裙子是怎么想的?围绕主人公怎么想展开,既体会人物心理,也锻炼语言思维。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3.学习用反问句来表达。本组课文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常常用反问句来表达。例如:《邮票齿孔的故事》“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充气雨衣》“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这样问中有答的句式不是第一次接触,在探究人物心理时,可以尝试让孩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一种初步的学习,不做达标要求。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单元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正确认读本组的35个生字和会认、会写、会用本组的33个生字。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指导学生积累本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习区分近义词。4.通过“我们的小制作”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1课时,《动手做做看》2课时《邮票齿孔的故事》2课时《画风》2课时《充气雨衣》2课时《语文园地四》3课时13动手做做看教材特点:

1.课文情节简单,却富有情趣,给人以启迪。语言平实,对人物的刻画却不失生动,言、行、神的描写将一个天真可爱、直言不讳的孩童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面对科学家“奇怪”的问题,伊琳娜的做法与其他小朋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主人公不盲从,爱思考的精神品质,而她勇实践,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品质更是表现在字里行间。13动手做做看教材特点:

2.本文对话较多,除了主人公伊琳娜的语言,文中妈妈和郎志万的话也耐人寻味。这些都将是本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的。

3.课文有些地方并没有进行具体描述,这些空白点也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抓住这些点进行有效训练——适当的补白、想象、拓展等,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3动手做做看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多种方式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会用本课的9个字。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光想、奇怪”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品质。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的含义,感受故事的趣味.3.结合文本空白点展开想象,拓展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懂得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迷信任何权威。13动手做做看教学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人物品质。教学难点:理解郎志万“哄骗”孩子的真正用意,懂得动手做做看的意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初读课文,质疑问难;仔细观察,正确书写第二课时:细读理解,指导朗读;完成练习,拓展运用;仔细观察,正确书写13动手做做看教学建议:1.识字写字熟字加偏旁:林—琳,那—娜,扁—骗;熟字换偏旁:慢—漫,洪—哄加一加:如“志”字是由“士”和“心”构成的。同音字辨析:题—提通过形旁辨析选字填空()目()前问()()问13动手做做看书写: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找出特点。都有“是”,但结构不同,“题”中的“是”捺要长;都是上下结构,“另”是上短下长,“志”是上略比下长都是左右结构,其中5个字是左窄右宽,只有“朗”是左右宽窄差不多。13动手做做看2.课文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读懂科学家的话,明白问题奇怪在哪?13动手做做看(2)学习第二—五自然段——解决问题对郎志万提出的问题,伊琳娜和小朋友有什么不同?2.课文学习做结果读好语气词:惊讶的不仅仅是结果,而且惊讶的是和科学家说的不一样13动手做做看出示插图,根据提示练习表达伊琳娜先

,然后

,发现

。。13动手做做看D.角色扮演,练习表达:通过亲自做实验,发现结果根本不是科学家朗志万说的那个样子,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时会怎么想?(3)学习6—7自然段——解开哄骗之谜默读6—7自然段,伊琳娜是怎么问的?郎志万是怎么回答的?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种说法吗?对比句子,体会表达: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您不能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第一句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出伊琳娜的不满之情。练习朗读,读出不满的语气。(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什么了?)13动手做做看引导学生理解朗志万这番话的意思。出示句子: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从科学家的话里,你懂得了什么?试着用:郎志万是想告诉小朋友们。◆回顾前文中两个小朋友的回答,他们问题出在哪了?为什么他们会相信郎志万的话?◆那是不是科学家的话都不能信了?——聚焦“不一定”

◆怎么才能知道对或错?——动手做◆那是不是以后人家提出的问题都要动手做做看?——先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判断原来科学家朗志万是要告诉大家,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13动手做做看练习表达:伊琳娜听了可能会说些什么?出示句子: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对他说:“______。”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她迫不及待地回到教室对小朋友们说:“______。”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她连蹦带跳地回到家对妈妈说:“______”。自己选择一种句式练习,教师相机指导。13动手做做看(4)深入挖掘,揭主题A.出示句子: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理解“光”的意思①表示对方的行动使自己感到光荣。②只,仅。③很平,很光滑。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回顾伊琳娜的表现,妈妈为什么这么说?B.对比体会:出示句子: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妈妈的话和郎志万的话有什么共同点?你有怎样的感受?C.为什么都提到要动手做做看呢?读了这个故事,你对“动手做做看”又有了怎样的认识?D.练习表达,提升理解:只有亲自动手做做看,才能()。E.聚焦伊琳娜,感受人物品质。你喜欢伊琳娜吗?说说你的理由。善思——好问——实践——挑战权威

13动手做做看板书设计:14邮票齿孔的故事教材特点:1.故事通俗易懂,整合单元和课文的特点,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他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14邮票齿孔的故事教材特点:2.反问句表达。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用反问句来表达: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在探究人物心理时,可以尝试让孩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14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会用本课的12个字。学习积累使用量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吸引、立即”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想想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14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从发明的过程受到启发。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从发明的过程受到启发。。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初读课文,质疑问难;仔细观察,正确书写第二课时:细读理解,指导朗读;完成练习,拓展运用;仔细观察,正确书写14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建议:1.识字、写字(1)我会认——借助汉字特点识字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裁”“撕”裁:制衣。要用刀、剪。撕:从手。做一做撕的动作。体会到裁,麻烦。撕,简单。可以为后边的阅读做铺垫。借助汉字表音的特点识“究”“政”。(2)我会写口头组词、造句。重点指导“式”的书写笔顺。(3)积累量词

你知道邮票有什么用途吗?14邮票齿孔的故事2.课文学习14邮票齿孔的故事(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借助第一自然段可以学习概括自然段的内容。

123交待邮票发行的时间结合下文知道怎么不一样3句主要讲的是结果读音选择词义:必须结合内容知道邮票使用起来费劲麻烦结合下文的故事说说怎么麻烦。两句可以合并:最早的邮票使用的时候得用小刀裁开。14邮票齿孔的故事第一自然段教学视频理解上文“得”读好对话:求助的着急;阿切尔的无奈(2)学习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14邮票齿孔的故事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发明过程。先生找小刀求助别针刺小孔阿切尔吸引想研究发明邮票打孔机,齿孔邮票出现。信息提取说话训练,叙述发明过程14邮票齿孔的故事结合文本中的文字,感知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想”、“研究”是成功的基础14邮票齿孔的故事

第一层:齿孔邮票发明的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人物,一个是——那位先生,一个是——阿切尔,你喜欢谁?(说说理由,你从书中哪儿读出来的。)在人物评价中,进一步感知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喜欢那位先生:①遇到困难向身边的人求助。②求助不成利用身边的资源想办法解决困难。喜欢阿切尔: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14邮票齿孔的故事

第二层:两个人物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优秀品质,为什么阿切尔能发明邮票齿孔打印机呢?

在人物评价中,进一步感知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第三层:正式有像阿切尔这样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例子,再让学生想那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14邮票齿孔的故事

第四层总结:阿切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一位先生用别针在邮票连接处打孔,通过不断研究,经过无数失败,最后他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发明并不神秘,并不是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多动手,每个人都有创作的机会。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板书设计:

14

邮票齿孔的故事先生

遇困难

想办法阿切尔

看到

想到

做到

15画风教材特点:1.三个人物各具特色宋涛——敢想,善于提出问题;陈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赵小艺——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对话较多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第一次遇到,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3.人物在如何画风的语句表达上比较工整,值得学生学习。15画风教学目标:1.自主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会用本课的12个字。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懂得遇事要动脑筋。并学习如何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并表达清楚。15画风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并运用“间接表达事物”的方法,并表达清楚。教学难点: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自主识字;初读课文,质疑问难;仔细观察,正确书写第二课时:细读理解,指导朗读;完成练习,拓展运用;仔细观察,正确书写15画风教学建议:识字写字1.出示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2.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15画风教学建议:课文学习找出人物对话,一一对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宋涛谁能画风?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陈丹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我也会画风了。赵小艺我能!我还能画!通过对话,我们看到人物性格鲜明。朗读好对话体会小伙伴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4-8自然段找找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他们画出了风,用符号标记出来。15画风2.交流风藏在哪?15画风3.填空:用“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学生汇报时,随机板书重点词语: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4.尝试编个儿歌: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动了,风就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就在摆动的小树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就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风来了,原来风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耳朵里……15画风5.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文中最后一句话你怎么理解?(他们画得好,是对他们的赞美。)欣赏句子,仿说句子。(1)读句子:“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2)仿说句子:一场大雨过后,

显得

。15画风6.读读写写(3)出示课后读读写写(4)写后交流。关注学生的表达,什么样的什么15画风拓展阅读: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题目就是风,在秋天时,吹落了树叶;在春天时,吹红了花儿;过江千尺浪——是风把浪吹得更大了;入竹万竿斜——风把竹子都吹斜了。)15画风拓展阅读:风叶圣陶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15画风拓展阅读

踏花归去马蹄香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