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_第1页
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_第2页
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_第3页
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_第4页
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4页共64页学生演讲稿:毕业寄言社团来,希望我月底返校参加毕业典礼时,能出席他们的晚会,要我做个lecture,讲讲我对大学生活的感受,分享下经历。我当时就在想,分享经历,这不在笑话我吗,我有什么经历,要是我有经历的话,我当初就不会那么失败了,要是我有经历的话我早把握住生活、学习、音乐、工作四不误,让它们共存不会冲突。下午比较悠闲没什么事,我就在组织点语言,想想到时讲什么内容好,可只有短短非常钟,讲我这几年的缩影可能不够,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讲点这几年大学里叫喊得最热的几个话题——寂寞,挫折失败,交际问题,还有迷茫堕落。首先寂寞第一时间给我删除,要是讲这个话题肯定会涉及到感情问题,我并不是感情方面的专家,讲这个力不从心,欺骗观众也欺骗自己。挫折失败,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了,再谈这话题会有听觉疲劳,于是我想转一转改成希望与绝望。大学中的我们,正在作青春之旅。今天之于我们,犹如一叶从昨天渡向明天的小舟,我们不能搁浅于昨天的天意,或停泊于昔日的欣喜。希望在明天熠熠闪光,别以为那是海市蜃楼,只要我们奋力划动理想和知识的双桨去追求,希望之光便会照亮我们。没有希望的生活会让人绝望,希望之后有绝望会让人萌生新的希望。大学生活不应是一幅呆板的平面画,而应该成为一座立体的雕塑。交际,怎么说呢,我之前认为心地仁慈就能与人交心,如今我补充一下除此之外还必须还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带上不同的面具去配合。迷茫堕落,我觉得所谓堕落,就是做着连自己都觉得没价值没意义的事。所谓迷茫,就是没有理解到大学光阴的流失是最可怕的慢性病。至于总结,说成我们要理智处事要勤奋学习充实每一天做国家栋梁什么的,似乎非常老土。我想就两句话讲两点,学习与生活,这两词延伸出来就是“学会一技之长,掌握核心竞争力;学会带上面具应付不同场合,面具可变,但我们的人格不能变。”我想大概就这样了,时间够的话就多扯谈点。其实我很想讲讲我这几年的生活,可一来时间可能不够,二来多数都是涉及音乐寻梦之路,观众没有亲身体会过的话讲这些我怕很难引起共鸣,所以虽然可能会很普通平淡,最后我觉得还是该讲些普遍的,每位大学生都切身体会过的事。【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演讲稿扩展阅读莫言演讲稿,莫言诺贝尔演讲稿莫言演讲稿,莫言诺贝尔演讲稿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耀,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间隔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翻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黄昏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摆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____,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我记得最深化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我最懊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假设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仁慈,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仍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抱歉。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非常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受骗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夸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行胜于言演讲稿行胜于言〔一〕王珏“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之一,它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起共筑清华精神、清华魂。“行胜于言”阐述了做和说的关系,其真谛是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务实。古之圣贤反对说大话,提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孔子在《论语·宪问》第二十六章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君子以自己的话超过自己的行动为耻辱”。在《论语·为政》第十三章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把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他认为为人行事的本身,比你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孔子不但对说和做的关系有深化的认识,而且一生躬身历行,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风尘仆仆,凄凄惶惶,暮年闭门著述,确实做到了“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做后说,或者多做少说,都是强调实干,不实干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的。做事要首先着眼于做好当前的事。古人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就是说要实现远大目的,做事包括做学问就要从眼下事做起,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好高骛远者比比皆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肯做。我们被当代孝子田世国____求母的行动而感动落泪,但在家中却不肯给劳累一天的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我们敬仰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撑起贫困、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明知家境不好的你却与其它同学永无休止地攀比吃穿;我们被身残志坚的史铁生和海伦凯勒的刻苦求学精神所鼓舞,可是身心两健的你却不肯为解一道数学难题而苦思冥想。我们在行动上太习惯于眼高手低。我们常为英雄们为保护公共财物而牺牲的精神感动不已,却把自己班级的桌椅和教室墙壁涂抹得脏乱不堪;我们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却在同学正在午睡的教室里撕疯打闹;我们懂得“友谊诚可贵”的交友之道,却只因鸡毛蒜皮小事与同学发生磨擦后便大打出手;我们总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挂在嘴边,却在校园内随意乱扔纸屑、雪糕包装袋和践踏草坪。我们在思想上太喜欢夸夸其谈了。反躬自省我们的言和行,每个人确有从自身做起,从当前的事做起的必要。人生旅程中少不了行、思、言,这三者是统一的。对一个人来说,应当做到行成于思,行胜于言,言行一致。人活着就要做事谋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就请“领取而今如今”,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善始善终。为其如此,方能在有限人生中铸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行胜于言演讲稿〔二〕行胜于言、行胜于知!记得一位哲人说:“设想再好,但一毛钱能买上一打;只有那些能勇于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无价的。”因此,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光“言”、光“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诸“行动”。而“行胜于言”是我们清华所有学生的座右铭;“行胜于知”那么是我在《开复学生网》上一位几乎最忠诚的纷丝的网名;我要在此深深感谢他,同时也要深深感谢这许多年来一直对我厚爱有加的无数《开复学生网》的年轻您们,因为正是这批我从未谋面的年轻您,对我这《习惯学》的问世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支持。那围绕着我的演讲事业,我终究是如何“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的呢?你看,我前面所举例子不就非常典型──一般人听到王洪庆教师那句话,听听也就完了;但我听后觉得有理,就会立即行动;不仅如此,我还会将其化为习惯而十遍、百遍、千遍地反复行动,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吗?因此说到底,要真正使自己做到“行胜于言、行胜于知”,还必须在习惯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才能“知必行、行必恒”,我们才能拥有极强的“行动力”;否那么,假设我们没有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行胜于言、行胜于知”也只是一句空话、一句而已,你说对吗?那为了让“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真正落到实处,我除了前面所讲的几个大的、关键性习惯外,我在演讲方面还养成了哪些详细的、细节性的习惯呢?你看,为了更便于我与听众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我每次演讲前都要在网上查询听众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名人趣事,这已成了我的习惯。你看,拿着讲稿演讲一字一句地念和脱稿演讲,其感染力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从第一次演讲开始,就已养成了脱稿演讲的习惯。你看,要使你的演讲真正能打动人心,演讲者的“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每次演讲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何使今天的听众能从自己的演讲中获得尽可能最大的收获,这也早成了我的习惯。你看,每次演讲开始是否精彩,对演讲者往往非常重要。开始好,你会充满自信,整场演讲会势如破竹;开始不好,你会自信大挫、整场演讲也许会越讲越没有底气。因此精心准备开始,甚至将其写下后一遍又一遍地掰着手将其熟记于心、熟背于心,这也早成了我的习惯。你看,每次演讲的成功,话筒、音响、白板、白板笔等辅助设备是否理想也是重要一环,甚至场地的温度终究如何、自己要不要因此而增减衣服也必须细加考虑;而对这一切的认真处置,也早已成了我的习惯。你看,每次准时出席,是不是也应是一场成功演讲的必要一环?很难设想,一位姗姗来迟又理由充分的演讲者能受到听众的欢迎和认可,而在一定程度,这又是你对自己听众是否有足够尊重的详细表达。因为深谙此理,因此我在迄今为止的852场演讲中,有851场是准时到达的;而唯一迟到的一次,是我到中国农业大学演讲,到后才发现我应去的“食品学院报告厅”不是在他们颐和园之北的校本部,而是在七八公里之外的东校区。我知道后忙驱车前住,结果迟到了非常钟,我只能向我年轻的听众们深深三鞠躬,以示歉意。朋友,在拥堵如此严重的京城,近千场演讲我只迟到了一次、只迟到了非常钟,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记录吧?那我终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答案仍然是习惯──因为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职业素养,因此我早就养成了准时出席各种赴约、集会的习惯。就以我每次早晨到我们清华上课为例。我家离清华的车程为20分钟左右,但考虑到京城的拥堵,我每次都要提早一个半到2个小时就开车出发。早饭我安排在学校吃。为什么?因为万一那天拥堵特别严重,我就可以把这吃早饭时间作为机动,而仍然能确保自己准时、准点地出如今我的学员们面前。朋友,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习惯、不就是经由852场演讲所养成的一种稳定得不能再稳定、结实得不能再结实、可靠得不能再可靠的习惯之伟力吗!试想,一旦你养成了如此一种习惯,那在准时守约方面你怎么能做不到“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呢?而正因为此,我们清华继教负责合班课的冯和心教师一次很感慨地对我说:“周教师,您的课我们是最放心的”。但我想,让她们最放心的,尤其说是我周教师,还不如说我所养成的各种一定能让他们放心的习惯!你说对吗?而朋友,为了让“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的大习惯真正能落到实处,还有一个详细的、细节性的习惯我一定要在此与你分享。那这是个什么习惯呢?我上面说,我迄今为止已演讲了852场,那我对此为何能有这么准确的数字呢?告诉你吧,我的演讲虽然每次一定脱稿,但从1999年10月22日开始,我就养成了每次必要认认真真地准备一份提纲的习惯。如今你到我家,你就可以看到我在书柜里所存放的这852份提纲。而正是经由这多达近千次所养成的牢不可破的习惯,因此,如今我每次演讲,一定会习惯性地认真准备这份提纲,一定会习惯性将其编上编号,一定会习惯性在其左上角标明本次演讲应特别注意之处,一定会习惯性地在右下角记下这次演讲的总体感觉、学员反响、缺乏之处,以便自己今后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而对此,那怕我某次忘带了手表、白板笔不够流畅、超时了5分钟、课间上洗手间回来出了“拉链门事件”,我都会一一记上…………朋友,假设你一直不离不弃,读到以上文字,你有何感受?你看,我们清华继教的教师们之所以对我的讲课会如此放心、李娜学员之所以一边听课一边会止不住诗兴汹涌、我自己每次讲课之所以感到仿佛都在过年、还有那我偶然在网上见到的所谓“中国十大金口才”……试想,所有这一切,不都是各种习惯综合的结果吗?而当这一切有关事业的习惯你渐渐养成了、渐渐稳固了、变得越来越强有力了,那你在前进的路上怎么能不“知必行、行必恒,行胜于言、行胜于知”呢?那我们上面所谈到的那神奇的“飞轮效应”怎么能不在你身上应验呢?关于“习惯决定事业”特别要补充的两点朋友,说到这儿,关于“习惯决定事业”这个命题我们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辞别之际,有两点我还想补充一下,这也许会有益于你。我要补充的第一点是关于主说的“流泪播种的,会欢呼收割。”这当然是一句极经典的话──我们流着泪播种,最后会欢呼着收割。这正如我当初之所以要选择我的演讲事业,那是有过一番流泪的、甚至是痛彻心肺的经历;而对于养成详细每一个习惯,开始播种时我们也颇有些艰辛的、“流泪”的味道。但我要补充一点的是,当你“流泪”播种以后,当这些习惯养成以后,实际你的整个“耕耘”过程,却一直愉悦的、轻松的、欢快的。就以我852场演讲为例。这852场演讲我每场都要准时、每场都要认真准备一份提纲、每场都要提早一个半小时到二个小时从家中出发、每场都要总结优缺点……实际这一切都是习惯。而当成了习惯,这一切对你而言岂不都是驾轻就熟的、____的、乐此不疲的,且精益求精的、熟能生巧的、不断与时俱进的?!因此,我的年轻朋友千万别误解以上“流泪播种的”这五个字,千万别以为我的收获尽管是“欢呼着”的,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却一直“流泪”的、痛苦的、天天必须咬着牙坚持的;假设是这样,在习惯上下功夫岂不就成了“苦行僧”?!以上是我要补充的第一点。我要补充的第二点,是有关王雪红纪念文章中那句画龙点睛的话──“勤劳和简朴说起来不难,难的是把这些当成习惯,坚持一辈子”。那关于这句话,我要补充什么呢?我要补充的是在其“难的是”三个字后,假设再加上“智慧的是”这四个字,就更好了。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在“习惯”上下功夫,尤其说是一件“难”事,还不如说是一件极“智慧”的事。你看,当你看到王永庆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的“午餐汇报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的“清晨两点起床”,你一定会惊叹不已;因为这确实太难能可贵了,王永庆简直就是个超人!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对其仰望、只能自叹不如。但假设我们仔细分析^p,实际这一切都于习惯,只要我们肯于在习惯上下功夫,我们普通人也不难获得这种看似惊人的力量。那我为什么敢这样说呢?你看,就我本人而言,就是个极普通的人,而且是个败到生命只剩一片废墟的人。而在我年轻时关于坚持、关于毅力、关于几十年如一日,可以说一点影子都没有。但没想到如今的我,坚持每天清晨四点左右起床写作已有十多年了,坚持每天练功已有三十多年了,坚持每场演讲都总结优缺点已有842场了,坚持“天天念经”已念了十多年、念了几千天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几乎都是我明白了习惯的奥秘后才获得的。那你说这一切“难”吗?可以说既“难又不“难”。为什么?因为当你清楚了“习惯”这种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当你懂得了这种生命智慧、当你掌握了这种人生窍门、当你拥有了这盏阿拉丁式的奇妙神灯,实际我们人人都很容易拥有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和顽强。对此,我只要用系平安带为例,你就很容易明白了。你看,我如今无论坐车、开车都必系着平安带。也就是说,我已坚持了十多年、而且我此生必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系平安带。那我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就来自我十多年前刚拿到驾驶证的第一天、就来自那天刚坐进驾驶室的前五分钟。为什么?因为第一,作为一个正式驾驶员,从今往后我一定要极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平安,极端认真地对待自己最珍贵的生命:第二,要把平安驾驶落到实处,作为正式司机,我必须一开始就养成系平安带的习惯;第三,要养成习惯实际根本不难,只要在第一时间对其有足够的重复,这习惯就必能养成。于是,在以上三种理念的支配下,那天我一坐进驾驶室,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发动汽车,而是把平安带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再插上、再取下……朋友,在一般人看来,我这人肯定有点精神不正常吧?对于这“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你读着也肯定有点不耐烦吧?!但告诉你吧,正是这种看似有些“精神不正常”似的、一遍又一遍的“插上、取下;再插上、再取下”,正是这种极端认真的、对自己珍贵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使我用了缺乏五分钟就养成了一个极重要的人生习惯,而从此,我的驾车平安就有了一种根本性的保障。可想一想吧,就是缺了这五分钟不厌其烦的重复,我们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曾遭到了灭顶之灾啊!因此,朋友,我前面说──“我们在‘习惯’上下功夫,尤其说是一件‘难’事,还不如说是一件极‘智慧’的事”──我这句话是不是并没有说错?!当我们不懂得“习惯”这种“智慧”,我们要拥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几乎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当我们拥有了这种“智慧”,它只需短短五分钟,就可以换来“坚持一辈子”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这不是再典型不过的“一本万利”、“四两拔千斤”吗?试想,我们这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这“投入产出比”更高呢?!而问题是这样的“智慧”,它并不需要像姚明一样必须高达2.23米才能获得,只需你多一分认真、多几次重复便能获得,那我们为何还让其束之高阁、或与自己擦肩而过呢?!!莫言演讲稿,精彩!篇一:莫言演讲稿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记在脑子里了。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宏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宏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我想借这个时机,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像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文学和科学相比较没有确实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谢谢大家!以下为莫言为此次晚宴准备的演讲稿原文及英文译文,与上面的现场即兴演讲不一致:莫言在诺贝尔晚宴上的答谢词〔准备稿〕2023年12月10日〔当地时间〕MoYanspreparedBanquetSpeechattheNobelBanquet10December2023尊敬的国王陛下、王后陛下,女士们,先生们:YourMajesties,YourRoyalHighnesses,LadiesandGentlemen,我,一个来自遥远的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农民的儿子,站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殿堂上,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很像一个童话,但却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最后,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故土中国山东高密的父老乡亲,我过去是,如今是,将来也是你们中的一员;我还要特别地感谢那片生我养我的厚重大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便是这片水土养育出来的一个说书人,我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谢谢大家!Mysincerethankstoallofyou!篇二:莫言演讲稿全文莫言演讲稿全文:讲故事的人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耀,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间隔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翻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黄昏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摆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____,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我记得最深化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我最懊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假设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仁慈,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仍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抱歉。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非常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夸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费事,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才能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才能,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俗话说“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挖苦。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分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梦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梦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拟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梦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得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土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消费队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摆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严密联络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疑心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消费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腔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我在故土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宏大木材之间,以致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分开故土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置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成认,假设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宏大开展与进步,假设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漂泊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成认,在创立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鼓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让步,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假设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确实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确实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才能和超人的感受才能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假设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别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展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答复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蔼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宏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非常敬仰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母亲去世后,我悲哀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那么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一样,有的小说起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那么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历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构造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屡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抱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化的理解,我知道真正的英勇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莫言演讲稿《感知中国》莫言演讲稿《感知中国》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开了两天会,终于谈到了文学。〔笑声〕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来想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在家养病,不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容许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尽管你一爬楼梯就冒虚汗,但我建议你还是要去。你假设不去,对会议主办方很不尊重。听妻子话,我来了。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来。〔笑声〕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笑声〕我前天上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笑声〕这次来呢,我还知道德国某些媒体给我上背上了一个黑锅——非常抱歉,可能给同传翻译的女士增加了困难,中国人将强加于自己的不实之词称为‘背黑锅’——中国有一些小报经常这样干,经常造我的谣言。我没想到像德国这样号称严谨的国家的媒体也会这么干。〔笑声,掌声〕由此我也明白,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差不多。〔笑声,掌声〕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卸下了一个黑锅。我是山东人,山东人大男子,假设一个男人听老婆的话会被人瞧不起的,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笑声,掌声〕我假设不来,第一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我老婆的话表达了两个很珍贵的原那么,一个是要履行承诺,容许了别人一定要做到;第二个就是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德国的锅好,我们就买德国的锅。〔掌声〕我老婆的这两点珍贵品质值得很多人学习。前天晚上我给她发了个短信,把我这次的行动做了汇报。她给我回短信:再买一个高压锅。〔笑声〕两个高压锅太沉了!我就给她撒了一个谎:德国海关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一个高压锅。假设我们的德国朋友不反对,不怕中国人把德国的高压锅买得涨价的话,我回去会利用我在中国的影响,写文章宣传德国锅的好处,让全中国的家庭主妇都让她们的丈夫来买锅。〔笑声,掌声〕光说锅也不行,我们还得说文学。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掌声〕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掌声〕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讲的是德国的故事,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绘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我必须坦率地成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1949年到如今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的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的作者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界的80年代发生了变化。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最近30年来的文学的评价不高,包括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先生,他对我们最近30年来的当代文学评价很低。他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说法,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最近3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30年来获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宏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30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展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但是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要照着西方文学的形式来克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拟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拟是没有出路的。你模拟君特·格拉斯模拟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拟马丁·瓦尔泽模拟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获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获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根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非常鲜明。所以我想,中国文学既是世界文学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这才是对的。那如何实现这一个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向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的同时,去开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着的创作资,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身经历。然后在我们个人独特经历的根底之上,塑造出我们自己的人物系列,使用或者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或者诗歌。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才有可能获得自己在文坛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才有可能获得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但是这个目的目前还远远未能实现。我们尽管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我所想象的伟大的文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确实还是要继续谦虚地学习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要深化到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当中去,亲身体验,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心中最痛的感觉,那么我们作品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文学的价值,否那么很难说我们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另外,我想谈一下文学多样化的问题。高压锅可以批量消费,而且越符合标准越好,便于修理嘛。文学最怕的就是批量消费。我确实没有资格对中国当代文学进展评价,因为在这30年来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家,出现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假设一个人没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要对它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是很冒险的也是很不负责的。我也没有兴趣过多地评论别人的作品,但是我有自己关于文学的标准,而且我按这个标准把作家分成好的和比较好的。我可以不喜欢某个作家,但是我无权干预他的创作方式。假设我作为一个批评家,当然要尽量排除掉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尽量客观地评价别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地选择我所喜欢的,不读我不喜欢的。刚刚一位先生提到了作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当然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有深化的理解和体验。你要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对于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来讲,最可贵的就在于它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假设我们所有的作家的看法都一样,那么这么多作家的存在价值就值得疑心。在社会中,有的时候我们要强调一种共性,但是在文学当中确实要高度地强调个性。在国内,我做过的很多演讲都以文学的个性化与作家的个性化为题目。这也是30年来中国作家所做的宏大的努力,就是要从形式化的、公式化的、雷同的作品的套路中解脱出来。作家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现象,对人性的丑和恶当然要有强烈的义愤和批评,但是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作家用统一的方式表现正义感。有的作家可以站在大街上高呼口号,表达他对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容许有的作家躲在小房子里用小说或者诗歌或者其他文学的款式来表现他对社会上这些不公正的黑暗的事情的批评,而且我想说对于文学来讲,有个宏大的禁忌就是过于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政治观点应该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假设不是用形象化的、文学的方式,那么我们的小说就会变成口号,变成宣传品。所以我想,作家的政治态度,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确实跟政治家、社会学家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的,即便是作家队伍里面也应该有很多差异。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强行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最终我还是认为,归根结底,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作家的职业决定了写作才是他最神圣的职责。假设一个人只有作家的名号,没有小说、诗歌,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那么算个什么作家呢?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作品;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产生宏大影响的作品;什么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可以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所以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的根底之上的。没有作品,那么你这个作家的身份是非常值得疑心的。当然我想每个人都不彻底,我也不彻底。假设我彻底的话,那么我就应该像我的名字一样不要说话。所以我也不彻底,我也要说话。最后我要再讲一个题外话,就是德国报纸所报道的关于我对某某参加会议的看法。有的报纸讲的很详细,什么我“不愿意跟他在一个房间”等等。我看到这些报道有点莫名其妙。我11号下午下了飞机才知道这件事,而关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在11号之前已经在媒体上公布了,是怎么得来的?是谁采访的我?这件事我还真得谢谢我妻子,谢谢她让我来,假设我不来,真的说不清楚了。我觉得论坛嘛,谁都可以说话。已经是21世纪了,没有任何人能把谁的发言权剥夺。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在不影响到别人自由的情况下发表自己对所有问题的见解。当然,谁也都可以不发言。假设有人想用强迫的手段剥夺别人这种权利,这是违犯最根本的准那么的。我是一个50多岁的人啦,也是一个号称写了很多小说的所谓的“作家”,不至于连最根本的常识都没有,说出那么荒唐的话来。最后,我讲一个小故事。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在中国,流传着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歌德的故事。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象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宏大的勇气。谢谢大家!〔热烈掌声〕《师爱寄水乡》师德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小时候,我最敬仰的人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使者,带着一颗颗童心领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领着一群顽皮的孩子考虑分苹果的数学游戏。教师更是爱的化身,记得在一次劳动中,我不小心被石头砸伤了脚,班主任刘教师急忙找来碘酒为我消毒,小心地给我緾上纱布,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还疼吗?望着教师那慈祥面庞,望着教师那充满心疼和爱意的眼神,我糼小的心灵清楚感受到,那就是妈妈的眼神啊!于是,教师的眼睛、教师的眼神便深深地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想,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教师。2023年,我决然辞别繁华的都市,辞别昔日的同窗,踏上那条本属于我的生命之旅,6月8日,一个难忘的日子,我终于扬起我人生理想的风帆,放飞了童年的梦想,通过了湖口县教师招聘,成了一名荣耀的人民教师。然而,当我背着行囊,来到我的学校,那是依偎在母亲河身边的一所村级小学长江小学,我梦想中学校的影子突然间荡然无存,心里莫名地升起许多失落与惆怅,城市与农村不可同日而语啊,一幢两间两层楼房,楼上早已是人去楼空布滿蛛丝了,只有32个孩子,和我伙伴的是一位50多岁快要退休的张教师。张教师神情严肃地告诉我:学校北面是长江,西面湖口县第二大水库黄茅堤,32个学生,看起来不多,管起来很难啊!特别是很多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我们这里叫他们留守的娃,他们无人照看,其实也够可怜的。说话间,眼里流露出无奈与忧郁。看着张教师的眼神,我童年记忆的闸门一下子翻开,啊,教师的眼神,那是万般惦记,那是无限牵挂,是对学生无穷无尽的关爱,恰似一江春水,緾绵委婉,缓缓流淌。我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所与贫穷落后连在一起的乡村小学,后来却成了我人生中的梦里水乡。我第一次走进了教室,第一次登上了讲台,32双眼睛一下子齐刷刷地看着我,也许是水乡的洗礼,孩子们一个个皮肤黝黑,也许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一个个都衣衫不整,也许是由于我的穿着,他们看着我似乎看着一位天外来客。我立即感觉到,必须找到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不经意间,周玲闯进了我的生活,这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学习成绩是班里最好的一个,可是有一段时间里,她突然沉默起来,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我和张教师都分别找她谈了几次,可她就是不说一句话,看着蓬头垢面的周玲,我又想起了张教师那焦急忧郁的眼神。一次偶然的时机,我看到了周玲的日记,写滿歪歪斜斜字迹的纸上清楚留有泪水的痕迹,我的心突然间被强烈的震撼着,那是一位乡村小女孩内心深处的苦水啊!那是一个年幼的女儿对爹娘无限的思念啊。日记写道:爸爸妈妈,不是说好了,国庆节回家吗?好不容易盼到了国庆节,怎么却看不到你们的身影啊!爸爸妈妈,你们好狠心啊!过年到如今,孩儿只是在梦里见过你们几回,你们要知道,我才十岁啊!妈妈,我好想你!我的眼睛模糊了,对爸妈的思念那可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痛楚啊,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班主任刘教师,想起他那慈祥的脸,那充满爱意的眼神,想起了教师的职责,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一贫如洗的时候,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爱心为他们换来心灵的一方净土吗?当学生身处晓风残月的时候,难道我们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心血为他们铺出一条康庄大道,让他们穿越人生的风风雨雨与坎坎坷坷吗?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稿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稿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荣耀,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间隔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翻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黄昏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摆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____,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我记得最深化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我最懊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假设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仁慈,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仍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抱歉。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非常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受骗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夸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费事。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才能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才能,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俗话说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挖苦。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分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梦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拟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梦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土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消费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摆晃地进展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严密联络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疑心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消费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腔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我在故土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宏大木材之间,以致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分开故土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置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成认,假设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宏大开展与进步,假设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漂泊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成认,在创立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鼓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需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让步,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假设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确实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确实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才能和超人的感受才能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假设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别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展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答复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蔼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宏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非常敬仰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母亲去世后,我悲哀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那么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一样。有的小说起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那么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历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构造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屡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抱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展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化的理解。我知道真正的英勇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严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假设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把戏,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根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经典并没有深化研究,对的理解自然非常浅薄,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的许多根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非常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