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透视-王丽君课件_第1页
设计透视-王丽君课件_第2页
设计透视-王丽君课件_第3页
设计透视-王丽君课件_第4页
设计透视-王丽君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FUNDAMENTALSOFPERSPECTIVE

设计透视目录一透视概术及基本原理二一点透视三一点变两点透视四成角透视五阴影透视

目的:培养在二维平面上分析,理解和表现三维空间的能力。一透视概述及基本原理透视概念透视图和轴测图透视学的发展概况设计透视的定义

设计透视是以中心投影的方式,实现被表达对象真实感的制图方法。它用来表达建筑物的或室内环境设计的空间效果,并可进行渲染。由透视法来表达的空间或实物,在二维图纸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再现三维的效果。因此,在设计领域内,成为协助设计师表达设计创意或设计构思的极为有效的手段。

1.设计透视的范畴在传统的设计领域内,设计透视向来是建筑师和环境设计师最常运用的表达手法。常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艺术综合设计、影视艺术等领域。1透视概念

三维空间通过透视法能够在二维图纸上得以真实表现.所以设计透视图稿是一种经济、高效、表达力强的信息传递载体,也是现代设计师必须掌握的设计表达手段。2.设计透视的分类设计透视按照其透影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轴侧图等。所谓一点、二点、三点透视主要依据灭点数量的不同.也因其具有不同的空间表达效果,在设计透视画法中各自占有一席之地。轴侧图又可因等角投影、不等角投影、斜投影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轴侧图因画法上的简单.容易掌握.并且效果不俗.大量运用在较为理性的建筑空间表现当中.2透视图和轴测图将三维物体转移至二维平面上,可以通过“投影”的方法完成。用光线照射铁丝扎成的形体框架,使其影子投射在一平面(投影面)上,即可产生形体的平面图形。在透视学中投影与阴影是两个不同概念。投影有两种:a以平行光线(日光)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称平行投影。形成轴测图。

b以光源点辐射光线(灯光)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称中心投影。中心投影就是透视图形,透视图形是按中心投影原理取得的。光线可以以一定方向照亮物体。视线可以按光线的方向捕捉到物体。投影面在物体后,画面在物体前。3透视学的发展概况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建筑家、画家菲利普.伯鲁涅列斯基首先根据数学原理揭开了视觉的几何构造,提出了绘画透视的基本视觉原理,奠定了透视画法的基础。基本视觉原理:物体{蜡烛)通过眼球的晶状体对焦后成像到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传向大脑.近处的物体的成像要比远处的物体大.这就证明:透视图法的重要原理:近大远小,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绘画要取得正确的透视,往往会在绘画对象前面放置一个透空的方格网而所绘画的图面上也有相应的方格网,画家就依据绘画对象各点在透空方格网上的位置,按比例描摹到图面的方格网上。其实这就是根据人视线的成像原理而采取的一种简便的透视图画法。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和探索,透视成为艺术类学科如绘画.雕塑设计等的基础学科。二透视基本原理透视常用术语画面和透视图视角与视距地平线与视平线原线﹑变线和灭点物体的近大远小1透视常用术语画面P.P.基面G.P.基线G.L.视平线H.L.视点E立点S心点C.V.余点V距点D量点M视距V.D.视中线正常视域取景框视平面地平线原线变线灭点灭线2画面和透视图作为“透明平面”的玻璃板,在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这个“画面”不是我们实际作图的图纸,而是我们为研究透视图假想的平面。但图纸上显示的是“画面”显示图形的等样缩小。视中线:由视点引向画面的垂直视线叫视中线,视中线永远与画面垂直。视中线只有正对玻璃板,玻璃板后的景物才能被准确地描绘在玻璃上;视中线斜对玻璃板,描绘出的景物会被拉长变形。随视中线方向变化,画面对地平面会出现以下集中关系:

平视:

视中线及视平面平行于地面,画面垂直于地面。斜仰视:视中线及视平面向上倾斜于地面,画面下斜直地面。

斜俯视:视中线及视平面向下倾斜于地面,画面上斜直地面。正俯视和正仰视:视中线及视平面向上和向下垂直于地面,画面平行于地面。3视角与视距可见视域与正常视域:

两眼前视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为可见视域,水平视角188°垂直视角140°。正常视域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60°范围内的锥形空间。画面图像与视网膜图像取景框的视角与视距对于同一取景框,视距大则视角大,视距小则视角小。视距保持物体与画面的位置及视高不变作透视图,当视距近时,物体在画面中形成的透视图灭点间距较小,图像的透视线斜度较大,把视距增大,物体的透视和灭点间距亦随之扩,图像的透视线斜率减小。为使取景框置于60度角视圈内,应了解取景框与视距﹑视角的关系。观看特定大小的场景(景物与取景框位置相对不变),视距近则视角大,视距远则视角小。根据取景框最远角定视圈。根据视圈半径定视距从而确定视角。4视平面与视平线视中线所在平面为视平面,视平面与画面的垂直交线就是视平线。视平面与画面一定垂直,是视平面的灭线。平视斜仰视斜俯视正仰视正俯视在透视空间里确定线段的平或斜,不论是平视、仰视或俯视,都以视平面为基准而不是水平面。与视平面平行的线段被视为平线,不与视平面平行的线段被视为斜线或竖线。视高与视平线

物体、画面、视距保持不变,改变视点的高低即改变视平线的标高,可获得不同的透视角度。当视高或视平线低于基线时,透视为仰视图,如图当视高高于基面,同时不高与物体上表面是,透视成平视状态。如图若视高比物体的最高的部分还高,得到的就是俯视图或鸟瞰图。如图物体平面图与画面的夹角物体在基面上的正投影成为平面图。保持画面、视点位置不变,改变物体的平面图和画面的夹角,可以获得不同的透视效果。夹角小,透视角度平缓,夹角大,透视角度较陡。视角、视距、视高、平面图与画面的夹角之间的关系

这些因素的变化均会引起透视图表现角度和效果的差异,设计师应熟练掌握其透视特性,根据设计和表达意图来确定相关要素。5原线﹑变线和灭点

(1)原线﹑变线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其透视方向保原状,没有灭点。包括:垂直原线、水平原线和倾斜原线。变线:不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其透视方向与原状不同,均指向灭点。相互平行的变线具汇聚于同一灭点。包括:45°平变线、直角平变线、其他角度平变线、上斜变线、下斜变线。(2)灭点变线的在透视方向汇聚、消失于一点这点叫灭点。变线有五种,相应的灭点也有五种,即:心点、距点、余点、升点、降点。灭点位置的寻求:要在画面上寻求某变线的灭点,则自视点引一条平行于该变线的视线,该视线与画面的交点就是该变线的灭点。(相互平行的变线具有相同灭点)五种灭点的位置心点:视中线与画面的交点,在视平线上,是直角平变线的灭点。距点:距点有两个,在视平线心点左,右两侧,它们离心点的距离相等,距点是45度角平变线汇聚、消失的灭点。余点: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之外的灭点都称为余点。余点是(除45°平变线、直角平变线外)其他平变线的灭点。升点:视平线上方的灭点都是升点;升点是向上斜变线的灭点。降点:视平线下方的灭点都是升点;降点是向下斜变线的灭点。二.设计透视的三大要素设计透视包含三大元素:视平线、视距、角度。1.视平线在设计透视中视平线及眼睛观察的水平高度线,它与一张设计透视稿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效果具有极为紧密的关系。一般来说,视平线最正常的取高是人直立状态下平均的水平视高.通常在1.5米到1.8米之间。以这样的视平线高度所绘制出来的透视图.空间感较为真实;但是,在不同的透视图中我们也经常改变透视图的视平线高度.以求更加具有美感地来表现出空间效果。正常视角下的效果在室内空间透视图中,我们可以用降底视平线的方法.使空间看起来更为开畅、明快。降底视平线使透视图中顶面的比例相对增大,家具操作面的比例相对缩小,地面比例也相对缩小,这样一来在透视图的中部及下部水平线条的密度会比较大,使透视图中表现的空间呈现出更强的水平向的延展效果。这使得透视图表现出更为舒展的性格不同角度的透视效果2.视距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的距离直接影响透视图表现的空间大小。距离控制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提供对比的图例中看出,当距离控制恰当时,被表现的空间主体突出,表现出完整性;反之,则主题不明,或者不够完整。局部观察效果细节表现,局部视距视距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不相同3.角度当视线与被观察对象形成垂直角时,绘制的是一点透视;当视线与被观察对象成非垂直角则形成二点以上的透视图。角度的选择与透视图希望表达出来的效果有直接关系。它可以决定被表达的空间主角是谁,也可以决定透视图中的分割效果。3.1一点透视角度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图中出现两种情况:延伸指向灭点和水平线条。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1平行透视及其特点平行透视的立方体由水平原线,垂直原线和直角平变线组成。水平原线,和垂直原线透视方向保原状,没有灭点;直角平变线汇聚、消失于心点。画面线视高线基线视点视距视中线心点C.V.平面图立面图2视点法方物平行透视绘图绘制方物透视首先要表现物体的消失方向,其次要表现透视变化长度ABCDT1T2T1T2e’f‘b’a’b’a’bcadefghEF视高线基线视点视距心点平面图立面图ABaba’b’Tb’a’画面线TABTa’b’ab心点C.V.视点E立点S视高线基线画面线基面画面首先要表现物体的消失方向

其次要表现透视变化长度ABTa’b’ab心点视点E立点S视高线画面线基面画面abTa’b’基线视高线基线视点心点ABaba’b’Tb’a’画面线TABTb’a’视点画面线视高线基线bab’a’T心点视高线基线视点视距心点平面图立面图ABaba’b’Tb’a’画面线T3平行透视原理总结平行透视方物由原线(水平,垂直),变线(直角平变线)组成。原线平行于画面,无灭点。绘制变线首先要表现物体的消失方向(两点);a延长物体至画面,找到直角平变线与画面的交点。

b找到直角平变线的灭点(心点)。

c相互平行的变线具有同一灭点。其次要表现变线的透视变化长度。视点法:通过视线在基面上的平行投影与画面线交点找到透视变化长度。原线由直角平变线两点作画面平行线。4课堂教学例一

用视点法作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已知教室平面及立面图,视高1.8m,视距6m,根据已知条件用视点法作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视点基线视高线画面线黑板高窗口黑板窗口心点5距点法方物平行透视绘图绘制方物透视首先要表现物体的消失方向其次要表现透视变化长度ABTa’b’ab心点C.V.视点E立点S视高线基线画面线基面画面距点DABTa’b’ab心点视点E立点S视高线画面线基面画面abTa’b’基线距点距点视高线基线视点心点abTb’a’ABTb’a’视点画面线视高线基线bab’a’T心点距点D距点视高线基线视点视距心点平面图立面图ABaba’b’Tb’a’画面线T视点心点基线视高线距点Ta’b’ab6平行透视原理总结平行透视方物由原线(水平,垂直),变线(直角平变线)组成。原线平行于画面,无灭点。绘制变线首先要表现物体的消失方向(两点);a延长物体至画面,找到直角平变线与画面的交点。

b找到直角平变线的灭点(心点)。

c相互平行的变线具有同一灭点。其次要表现变线的透视变化长度。距点法:在视高线上找到距点,在基线上找到各段距离。原线由直角平变线两点作画面平行线。7课堂教学例二

用视点法作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已知教室平面及立面图,视高1.8m,视距6m,根据已知条件用视点法作室内空间平行透视图。心点距点窗口黑板高黑板宽Ta’b’c’abc基线视高线课堂教学实例——用量点法作平行透视已知:立面图:长=5米宽=3米视距:6米视高:1.8米ABCD基线视平线EeM1FfM2CV5m3m6m6m心点距点基线视高线网格法三斜一点透视已知:立面图:长=5米,宽=3米平面图:视距=6米视高=1.8米abcd150022006000立面图平面图斜一点透视的画法(一点变两点透视)kcn1n20001800斜一点透视(一点变两点透视)绘图方法基线视平线abcdecvfm1ghm2gh视距=gdEa=1/10adet已知:立面图:长=5米,宽=3米平面图:视距=4米视高=1.8米abcd150020004000立面图平面图斜一点透视的画法(一点变两点透视)1200800cknn11心点距点DJ=1/6DCHj=1/6HGck为房间的进深ABDCEHFGJabehk基线视高线jnn1窗高作业:用斜一点透视将下图作出要求:用铅笔画完后,把其他的辅助线用橡皮擦掉,将外轮廓线用签字笔、或针管笔描出。四余角透视(成角透视)1余角透视及其特点ABCDC.V.V1V2画面线视高线基线视点D’B’d’b’h’f’cadbhefg过视点做DC和BC的平行线室内墙角透视已知:进深5米,墙高3米,视高1.5米,作成角透视。Eb=bf=5米ab视平线cc1mm1vp1vp2efgh作业:用成角透视将下图作出要求:用铅笔画完后,把其他的辅助线用橡皮擦掉,将外轮廓线用签字笔、或针管笔描出。轴测图及其应用1.轴测图的概念:灭点在无穷远处,因而图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