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健松)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健松)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健松)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健松)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健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

主讲:健松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内容提要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目的要求一、掌握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二、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三、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四、掌握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联系五、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六、了解心包络、命门的涵义及功能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藏象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藏象的基本概念《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藏象”二字,首见于: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的含义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脏腑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少气,皆有大数。”《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

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概念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名称脏

古作臟,又作藏。其义有二:一、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又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内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的分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的形态、功能特点、阴阳属性

形态指胸腹腔中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实质性)。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阴阳属性主静,属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藏:五脏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不泻:五脏精气不可无故丢失。

满:五脏精气盈满满而不实五脏不为水谷充实不实:五脏精气不宜壅实王冰注:“精气为满,水谷为实”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五脏除贮藏精气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又有“五神脏”之称。

根据五脏的生理特点,故临床上有“脏病多虚”,治五脏“宜补”之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的形态、功能特点、阴阳属性形态功能特点阴阳属性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管腔性器官。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主动,属阳2023/2/5中医基础理论泻:六腑传化水谷泻而不藏不藏:六腑不贮藏精气实:六腑为水谷充实实而不满不满:不是精气盈满的状态。根据六腑的生理特点,临床上有“腑病多实”,治六腑“宜泻”之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奇恆之府含义功能特点阴阳属性奇、异也,恒、常也,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统称奇恆之府。贮藏精气,藏而不泻主静、属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心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1.主血脉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主血─┤心主血脉─┤└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心─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血─运于心脉系统的血液充盈├─心推动血液脉─与心相连的脉道通利畅达┘运行于脉中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藏神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神能驭气,以调控和主宰脏腑的功能。心→神→气→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藏驭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1、阳脏:五行属火2、主通明:血运在通畅;藏神在明灵。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脉皆上注于面,故

面色能反映心气心血的盛衰。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在窍为舌(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主血脉主藏神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4、在液为汗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说。

5、与夏气相通应五行同属于火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心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喜为志在在液为汗在体合脉舌于窍开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肺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即充满人体的气,又称“人气”。它由宗气、元气等先后天之气相结合而生成。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说肺主一身之气。①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在肺合成的宗气是一身之气的主要组成部分。②肺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行: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2主行水

1)涵义: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2)机理: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肺主行水的机理示意图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代谢为│外达全身皮毛肌腠──────┐┌─┐┌肺气宣发──┤汗│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主├┤控制腠理开阖──────┘│行││调节汗的排泄调控│水││└─┘│┌将津液下输其它脏腑└肺气肃降──┤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

└浊液下输于肾而化尿──────尿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朝百脉,主治节

(1)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将含有清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是气运血的具体体现。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水的运行、输布。

A.治理调节气——主气①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②调理一身之气升降出入运行

B.治理调节血——肺朝百脉

C.治理调节水——行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血液运行气的生成全身气机津液输布治理调节肺主治节示意图相傅之官,治节出焉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覆盖各脏腑,位置最高2肺为娇脏生理:肺体娇嫩,与外界直接相通

病理:肺与外界相通,外邪易袭肺;它脏病变,常累及于肺。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主宣发与肃降

1)主宣发:

是指肺气的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

2)主肃降:

是指肺气的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肺主宣发与肃降作用之比较─────────────────────────────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的肃降作用─────────────────────────────呼出体内浊气吸进自然界清气─────────────────────────────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诸窍,外达皮毛肌腠养之─────────────────────────────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卫机体的作用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与皮毛的关系示意图

┌──┐肺输精于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肺├─────────────────┤皮毛│└──┘皮毛宣散肺气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在窍为鼻

肺精肺气上布于鼻与喉,故鼻能司嗅觉,喉能发声音。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3在志为忧

悲、忧皆为肺志。此处之忧作“忧伤”解。2023/2/5中医基础理论4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肺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皮合体在在志为忧涕为液在鼻于窍开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三、脾(一)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统血(二)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2、喜燥恶湿(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1.主运化字面理解:运,化,

转运、转输;消化(变化)。饮食物脾气转化水谷精微津液脾气转运全身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2023/2/5中医基础理论(1)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运化之“化”运化之“运”生理过程(掌握):①在胃肠中饮食物分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消化②吸收水谷精微;③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转化为精、气、血、津液。转运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原文(了解)“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失健运便溏腹胀纳差倦怠消瘦或胀痛,水谷精微不得及时转运粪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脾不运化,食欲不振水谷精微随糟粕而下,作“水谷精微”解“水谷精微”衰少,精气血生化不足

“中央土以灌四傍”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脾运化水谷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食物──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糜中央土││水谷之精┌─┐灌四旁│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小肠──────┤脾├─────┤│食└─┘为胃行││物其津液│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残││渣││└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大肠│粪│便│体外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运化水液: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掌握)。①脾气转输,上输于肺,宣发肃降,布散全身;②水液代谢枢纽上行水液依赖于脾上输于肺下行水液依赖于脾下输于肾赖肾之气化,清者上输,浊者形成尿液宣发至皮毛,形成汗液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脾失健运水肿内经原文(了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其他脾失健运的临床表现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脾运化水液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游溢精气清中之清水饮──胃──────┐┌───头面诸窍│││宣发全身皮毛│┌──┐散精(津液)│肌肉腠理小肠────┤脾├───────肺│清└┬─┘││浊│清中之浊│肃降│││大肠│其它藏府││││肃降│浊中之清│└─────────肾│之浊│尿│膀胱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的关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生理机理(掌握):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能摄血,故脾可统血病理(理解)--脾不统血便血、尿血、崩漏、肌衄阴道出血皮下出血下部出血多见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1)升清(掌握)上输水谷精微于心、肺,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清,叶桂病理(理解)--脾不升清清气不升反降眩晕便溏清气不升精气下泄腹胀浊气不降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升举内脏(掌握)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下垂病理(理解)--中气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又名“阴挺”脱肛又名“直肠脱垂”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2.喜燥恶湿“脾燥则升”(了解)--吴达《医学求是》健脾益气药物温燥多见白术、薏苡仁等。病理(了解)--湿邪困脾湿邪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生理:脾之运化与肌肉充养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病理(理解):脾失健运可致肌肉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中医称之为“痿证”内经原文(了解):“脾主四肢”“治痿独取阳明”四肢又名“四末”“阳明”代指脾胃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病理: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口唇淡白不泽。

3、在志为思思虑伤脾4、在液为涎5、与长夏相通应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脾主运化示意图运化内脏水谷精微升清统血脾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志为思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示意图开窍于口脾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四、肝(一)生理功能1、主疏泄2、主藏血(二)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2、肝主升发(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1.主疏泄字面理解:疏,泄,

疏通、畅达;发散、升散。基本概念: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了解: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代医家朱震亨《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调畅全身气机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升降出入运动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生理(掌握)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稳定有序气血运行正常生命活动正常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肝气上逆:肝气郁结:太过不及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的病理变化即升、动、散太过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即升、动、散不及面红目赤头痛胸胁乳房走窜胀痛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急躁易怒-暴怒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2023/2/5中医基础理论(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生理(掌握)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血及津液运行正常气属阳主动,血及津液属阴主静,故气能行血及津液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津行失常瘀血癥积

肿块固定不移且较为坚硬,疼痛明显女子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

舌质暗,有瘀斑

水肿梅核气肝气上逆吐血、咯血、卒然昏厥月经过多,崩漏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促进脾胃的纳化功能及胆汁的分泌排泄生理(掌握)调畅脾胃气机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促进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肝之精气化生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变化(理解)肝疏泄异常(肝气郁结)脾不升清上:眩晕下:飧泄胃不降浊上:呕逆中:左上腹胀痛下:便秘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右胁胀痛,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调畅情志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机能活动稳定有序情志活动正常“形为神之宅”病理变化(理解)生理(掌握)肝失疏泄太过不及急躁易怒-暴怒闷闷不乐,悲忧欲哭-郁怒“肝气上逆”“肝气郁结”2023/2/5中医基础理论(4)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全身气机调畅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男子正常排精女子正常排卵行经病理变化(理解)生理(掌握)肝失疏泄男子排精不畅女子行经异常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生理功能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涵养肝气(2)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4)为经血之源(3)濡养肝及筋目(5)防止出血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疏泄与藏血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疏泄藏血2.肝主升发肝气易升易散肝为将军之官肝气易升“体阴而用阳”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还包括一些条索状的组织,如大的神经纤维,表浅的静脉血管等。

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有力,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爪,爪甲,“爪为筋之余”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2.在窍为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5.与春气相通应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疏泄藏血促进血液运行调畅情志肝疏泄藏血功能示意图解剖观察而获得整体观察而赋予消化吸收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肝与形窍志液关系示意图开窍于目怒为志在在液为泪在体合筋肝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五、肾(一)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2.主水3.主纳气(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通于冬气。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肾为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故肾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一)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的概念: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肾精的构成:

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形成胚胎肾精合成

后天之精——部分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脏腑之精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肾精的作用

A.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女子一七至七七,男子一八至八八的规律性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方面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肾精肾气主司生长发育生殖示意图女七七男八八女二七男二八2023/2/5中医基础理论B.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肾阴和肾阳两部分:肾阴是一身阴气的根本,五脏之阴皆以此为根;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五脏之阳皆以此为本。故说:“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为五脏阴阳之本。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化分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对立协调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久病及肾”之说肾精肾气肾阴肾阳化分肺阴心阴肝阴脾阴胃阴肺阳心阳肝阳脾阳胃阳协调对立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主水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主司和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阳有促进脾肺等脏输布水液的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肾气通过蒸化作用,能升清降浊,生成尿液,并控制尿液排泄。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肾主水示意图胃脾肺肾膀胱其他脏腑水饮头面诸窍全身皮毛肺气宣发肺气肃降浊液浊中之浊浊中之清脾气散精肾气蒸化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肾气衰减,摄纳无力,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生理特性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

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君火,即心之阳气,心之生理之火,又称心火;

相对于心火,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相火。生理状态下是各脏腑的阳气,又称“少火”,病理状态下是各脏腑的亢盛之火,又称“壮火”。肝之相火称为“雷火”,肾之相火称为“龙火”。君火与相火的关系是:“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龙潜海底,雷寄泽中”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君火相火君火与相火之间的关系即心火,指心之阳气及其化生的心神指心火以外的其他脏腑之火,即各脏腑的阳气肾之相火又称龙火,肝之相火又称雷火生理之火称为少火,病理之火称为壮火调控明著守位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2.在窍为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5.与冬气相通应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肾与形、窍、液、时的关系图

肾精髓血骨腔骨髓脊髓腔脊髓颅腔脑髓藏互化化汇聚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发为血之余其华在发耳为肾窍齿为骨之余脑为髓海唾为肾之液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

六腑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概说(一)六腑的生理特性:1、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六腑主司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传化物而不藏。六腑传化水谷、糟粕,不贮藏精气,只能被水谷充实,而不被精气充满。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中每一腑必经适时排空,宜动不宜滞,功在走而不守,若腑气不通,气机不得下降,则导致水谷,糟粕停滞或积聚,故有“腑病多实”之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治腑病“以通为补”:攻下派张从正认为:“《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即“邪去则正安”。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六腑的传化过程

七冲门: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变成糟粕排出体外,要通过的七道关隘。唇为飞门:飞通扉。齿为户门:户、把守。会厌为吸门:食管与气管会接处。胃为贲门:贲通奔,胃脘上口,连食管。太仓下口为幽门:幽为屈曲幽隐之意大肠小肠会为阑门:阑有栅栏之意。下极为魄门:魄通“粕”,又称“谷通”。唐·孙思邈指出“谷道宜常撮”。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胆为六腑之一,位于右胁之内,与肝相连,形如囊状,内藏胆汁又称精汁、清汁,故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清之府”。胆的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1.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1)贮藏胆汁:胆汁有消化饮食水谷的作用。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精气化生,经肝的疏泄而分泌汇聚于胆。胆汁又称“精汁”晋·王叔和《脉经》:“肝之余气溢于胆,聚而成精汁”。24小时内肝可分泌1000ML胆汁,贮藏于胆中。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2)排泄胆汁: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排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的消化。肝气郁结—胆汁分泌,排泄不利—胁肋胀满疼痛,腹胀,食欲不振.肝气上逆—胆汁上溢—口苦胆汁外溢—黄疸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主决断: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用决定的作用。“决断”: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素问·灵兰秘典论》:“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气足—判断正确,当机立断,勇敢胆大。胆气虚弱—易惊善恐,胆怯怕事,失眠多梦。2023/2/5中医基础理论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恆之府。胆形态中空,有贮藏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的作用,且与肝有经脉相互络属,故胆属六腑之一;但胆并不直接传化水谷,而藏精汁,这又类似五脏贮藏精气的功能而异于其它的六腑,故胆又属奇恆之府。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二)胃(水谷之海、仓廩之官)

胃位于膈下,腹腔左上部,呈横屈状,上接食道为贲门,下通小肠为幽门,有大弯、小弯,总称胃脘。胃的经脉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脘分为:上脘——贲门、胃上口中脘——胃体下脘——幽门、胃下部《医学入门》:“胃号太仓、俗名曰肚”。2023/2/5中医基础理论1、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①胃主受纳水谷——胃能接受由口腔经食道下传的饮食物。故《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②腐熟水谷——饮食物经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状态。经胃的通降作用输入小肠。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生理:胃气盛——受纳、腐熟水谷正常——气血化源充足.病理:胃气虚——纳少、胃脘饱胀、厌食、呕吐、嗳腐、矢臭。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胃主降浊:①含义:胃将食糜下输至小肠、大肠、并促使糟粕排泄的作用。通,通畅;降,下降。“胃宜降则和”,指胃气的运动特点。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②表现:将食糜下传小肠。经小肠的分清别浊,将食物残渣下传至大肠。经大肠的变化传导,将糟粕排出体外。《灵枢·平人绝谷篇》:“水谷入胃,胃满则肠虚,食下,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2023/2/5中医基础理论③临床表现:胃主通降—消化,传导正常。恶心呃逆嗳气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便秘腹胀满疼痛

④与脾主升清的关系:胃主降浊与脾主升清,升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023/2/5中医基础理论⑤主降浊与主受纳的关系:胃的通降是受纳的前提,不能降浊便以以受纳。受纳、腐熟、降浊是胃对饮食物消化作用的三亇连续阶段。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润恶燥,胃气宜降

:胃为阳明燥土,胃之功能不仅依赖胃阳推动,亦赖胃阴的濡润。胃之病变,常因燥热为害,灼伤胃阴,故临床上应注意顾护胃阴。叶天士说:“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关于“胃气”的含义:(1)胃中阳气:腐熟水谷动力。(2)脾胃之气:泛指脾胃消化功能。(3)水谷精气:常以脉象、舌象判断疾病顺逆的依据。(4)一身之气或正气。如张介宾说:“胃者,正气也。”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小肠(受盛之官)

小肠是一个很长的管道器官,盘曲于腹腔的中下部,其包括十二指肠与空肠。是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难经·四十二难》:“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小肠的经脉与心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1、受盛化物:小肠具在接受由胃下传的 食糜,使之停留一定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消化的作用。受盛——接受,以器盛物化物——消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泌别清浊,(分清别浊)。食糜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后,分别为“清”——水谷精微和“浊”—食物残渣两部分;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亦吸收大量水液,经脾转输全身;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将代谢后的水液归于膀胱。消化吸收泌别清浊水液代谢“小肠主液”。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类经》:“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气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可见大便稀溏、小便短少,泄泻下利。因此,此种泄泻,临床上採用“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治法。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消化、吸收功能良好小便通利小肠功能正常水液、糟粕各走其道大便通畅小肠功能失常——便溏、泄泻、腹胀、腹痛、呕吐、小便短少。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四)大肠(传导之官)1.位置形态:大肠也是管腔器官,居于腹中,呈回环迭积状,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是传化糟粕的器官。其上端在阑门与小肠相接,下端通魄门。大肠的经脉与肺的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大肠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大肠的功能:主传化槽粕。(1)变化:接受小肠传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形成粪便。因有再吸收多余水液的作用,故有“大肠主津”之说。(2)传导:糟粕经魄门,即肛门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3.病理表现:大肠实热—大便秘结大肠传导失常大肠虚寒—大便稀溏4.影响大肠传导的因素:胃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肾气的蒸化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五)膀胱(州都之官):1.位置形态:膀胱位于小腹中央,广肠之前,上口通于肾,下口接尿道,通前阴溺窍,其大小形态随尿液的充盈度的变化而改变。俗称“尿脬”。膀胱的经脉与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生理功能:主贮存排泄尿液。(1)贮存尿液:尿液由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输膀胱而形成,又赖肾气的固摄作用而贮存于膀胱。(2)排泄尿液:贮存于膀胱的尿液,经肾的气化作用的推动而排出体外。尿液的形成肾的气化作用尿液的排泄尿液的贮存肾的固摄作用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实际上是肾的气化作用的延续。3、临床意义:(1)生理:肾气充足—膀胱气化有权—小便排泄正常(2)病理:肾气亏虚—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常—遗尿、尿失禁、尿少、小便不利。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六)三焦(决渎之官)1、六腑之三焦:(1)涵义:分布于胸腔中的一个大腑,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之为“孤腑”。三焦之经脉与心包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焦是藏象学说中特有的名称,由于三焦的具体概念在《内经》中,论述不够明确,而《难经》又提出“有名无形”之说,因而引起后世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论。对三焦的形质,致今尚无定论。而对三焦功能的认识比较一致。

对三焦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实际上三焦就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总体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必囿于三焦之形态的有形与无形之争。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三焦的生理功能:①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А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全身之气通过三焦运行于上下。В三焦通行元气。元气由肾中精气化生,是气化活动的动力源泉,元气通过三焦为通道,布散全身。故《难经》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焦的焦,从字形来看就包含有气化三焦之义。“焦”字由“隹”(zhui)和“火”组成。隹为短尾小鸟,火烤小鸟,象征气化。所以三焦具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2023/2/5中医基础理论②运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全身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运行水液与通行元气是相互关联的。因气行则水行,气又依附津液而升降运行。2023/2/5中医基础理论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如张景岳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流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渎之官”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部位之三焦(1)涵义:将三焦人之躯干上、中、下三部分段,包括人的整体,超出六腑的概念。

上焦:胃上口至舌下。横膈以上,包括心、肺。

中焦:胃上口至胃小管。横膈以下,脐以上,脾、胃、肝、胆。

下焦:胃下管至二阴。脐以下的下腹部,肾、膀胱、大、小肠。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2)部位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А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宣发布散水谷精微,通达营卫的功能,犹如自然界之雾露,以营养全身脏腑组织。В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运化水谷的功能,犹如以水沤物的状态。С下焦如渎:形容下焦,分清别浊,排泄二便的功能,犹如疏通的水道,畅通无阻的状态。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辨证之三焦:辨证之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吴瑭提出的温热病三焦辨证纲领。上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代表温热病不同的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三焦是温热病变导致相关脏腑病理变化的代名词。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第四节

奇恒之府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一、奇恒之府的概念功似脏,形似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统称奇恒之府。《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奇恆之府的生理特点:1、形态中空似腑,多贮藏精气似脏。2、除胆之外,均无表里配合及五行配属关系。3、其生理功能多隶属于五脏,与五脏同盛同衰。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通充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肾心肝脾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脑1、脑与髓的关系:脑居头颅内,由髓汇聚而成。故《灵枢·海论》称“脑为髓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人脑重约1300~1500g,占全身重量的2~5%左右。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生理功能:(1)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主宰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脑与精神思维活动有关:《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元神本自先天,有了元神,就有生命,就会有思维意识活动。清·汪昂《本草备要》:“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精神饱满、反应敏锐脑髓充盈意识清晰、记忆力强思维迟钝混乱脑髓空虚精神萎顿、甚至呆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脑主管感觉运动功能。脑与人的视、听、嗅及肢体的运动功能有关。髓海不足可导致耳鸣,目眩。如《灵枢·口问篇》所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医林改错》:“两耳通脑,所闻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3.脑与五脏的关系脑由精髓汇聚而成,受脏腑精气而充盛,与五脏六腑皆相关,尤其与心、肝、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1)肾: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2)肝: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活动。(3)心:心主神志,心脑相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二)女子胞

〈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血脏〉

位于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后,形如倒置梨形。1、生理功能:(1)发生月经:随着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和“天癸”的产生,女子胞发育成熟,便发生正常月经。月经初潮在14岁左右,为受孕做好准备。2023/2/5中医基础理论(2)孕育胎儿:胞宫是孕育胎儿的器官,两精相合,孕卵着床于胞宫发育,直至十月分娩。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2、女子胞功能发挥的条件:(1)天癸充盈:天癸具有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效应,是女子胞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2)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冲为血海,主月事;任主胞胎,妊养胎儿。若冲任失调——月经错乱,甚至不孕。冲任二脉的功能受肾中精气化生的“天癸”的调节,故有“肾为冲任之本”之说。2023/2/5中医基础理论(3)与心、肝、脾、肾的作用:①肝:肝主疏泄,藏血。全身气血调节之枢。肝主疏泄,肝藏血——通调月经—月经正常,故古人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肝不藏血——月经量多、崩漏。2023/2/5中医基础理论②心:心主血脉,心藏神。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均赖血液的濡养;心神失调,可致月经失调。③脾:脾生血统血。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月经量少、经闭。脾不统血——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崩漏。2023/2/5中医基础理论④肾:肾藏精,主生殖和生长发育。肾中精气充盈——天癸至——促进了生殖的发育——月经来潮、有生殖能力。肾中精气虚衰——天癸竭——生殖器官功能衰退——月经绝、无生殖能力。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

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在病理上,心的搏动与肺的呼吸是相互影响的。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心肺关系示意图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肺主呼吸,推动心的行血心肺宗气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二)心与脾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病理上,心脾两虚之证。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出血。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脾病理:心脾两虚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三)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1.血液运行方面:心气主行血,肝气主疏泄和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2.精神情志方面: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病理上,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可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出现心肝气郁证或心肝火旺证。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心肝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心肝神魂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心血神肝血魂主藏生舍调控互资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四)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神能控精驭气。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君火相火,各安其位。

病理上,称为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阳虚水泛、精亏神逸。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心肾相交示意图心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心阳肾阳心阴肾阴凉润宁静抑制

温煦推动兴奋温煦推动兴奋凉润宁静抑制

上济下温肾水不寒心火不亢2023/2/5中医基础理论精神互用示意图心肾血气精神生生摄驭化养行摄主藏生摄生调2023/2/5中医基础理论(五)肺与脾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2023/2/5中医基础理论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司宣降,输布水液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脾肺2023/2/5中医基础理论(六)肺与肝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病理状态下肝郁化火,或肝气上逆,肝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