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电大行政管理论文格式样本_第1页
2023年辽宁电大行政管理论文格式样本_第2页
2023年辽宁电大行政管理论文格式样本_第3页
2023年辽宁电大行政管理论文格式样本_第4页
2023年辽宁电大行政管理论文格式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论文题目:专业:分校: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完毕日期:毕业论文指导卡学生姓名专业Email:毕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姓名职称Email:指导记录时间内容第一次毕业论文评语:毕业论文建议成绩:指导教师:年月写作提纲(3#黑体)(写作提纲内容小4#字宋体)论文摘要(3#黑体)(内容200字左右,小4#字宋体)本文就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末,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形成因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对如何缓解我国现存的贫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对策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被严重低估。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统一,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它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因此,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一方面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优化就业环境,促进自主就业。ﻫﻫ关键词:城市贫困新贫困体制转型社会变迁(3-5个词,小4#字宋体)目录(3#黑体)一、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4#宋体)………1(一)我国城市贫困的概念及类型(小4#,1.5倍行距)…………1(二)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2(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的重要特性………………3二、我国城市贫困的形成因素…………………4(一)从宏观上分析…………………5(二)微观上的因素…………………7三、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的对策…………………8(一)进一步贯彻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二)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方面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8(三)发明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9注释………………13参考文献…………14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形成因素及其对策研究(3#黑体居中)---------(副标题4#黑体居中)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贫困问题一直被看作为一种农村现象。这不仅由于农村的贫困人口在全国总贫困人口中占很高的比例,并且还由于当时城市的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微局限性道的。当时城市贫困的严重性,无论就其规模还是就其相对比例而言,都远远小于农村贫困。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末,我国城市贫困的状态变得严重起来,城市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逐年扩大,失业和下岗职工大量增长,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发展的相对滞后,不同限度地加剧了城市贫困的恶化。国内外学者把近几年出现的城市贫困称为中国的“新贫困”。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连续发展,中央政府对此日益关注。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已被明确列为中央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4#宋体)(一)我国城市贫困的概念及类型城市贫困是相对于农村贫困而言的,是人类贫困的一种类型,因此,它具有贫困的一般特性。但城市毕竟不同于农村,它有着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决定了城市贫困的特殊性以及城市贫困概念的特殊内涵。(正文及二级以下分标题宋体小4#,正文行距为1.5倍)关于贫困的概念,人们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过不同的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重要有以下几种:1.朗特里和布思在192023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品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少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12.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发明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3.中国学者慈勤英认为,“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贫困概念的定位应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缺少”。由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定义贫困概念时,均认为贫困是一种资源短缺状态,重要表现为缺少维持基本生活标准的物质资料,特别是初期的研究,更注重贫困人口的物质贫乏状况。但从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来说,贫困人口不仅缺少必要的生活资料,并且更缺少发展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生活资料的缺少只是贫困的一种表现形式,缺少发展的物质条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才是导致其贫困的真正因素。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少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二)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政府、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在中国政府的记录工作中没有作与贫困人口规模直接相关的记录分析,目前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大多是专家学者估算出来的,其中重要有两派意见分歧较大。一派的意见是: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应当在3100万以上,这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朱庆芳在《1999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出来的。另一派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应当在1500—1800万人左右,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唐钧在《1998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出的。由于在调查记录的过程中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所以至今对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那么,我国的贫困人口到底有多少?根据2023年6月民政事业记录,全国共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1826516人。[4]我认为,假如把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看作贫困人口,那么截止2023年6月底,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182万,这应当是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低线。考虑到目前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贫困线)偏低;同时对低保对象收入的计算方法、计算口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及资金方面的因素,导致“应保未保”现象的存在;事实上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2被严重低估。综合以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朱庆芳的提法,那么,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至少应当在3100万以上。(三)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城市贫困的重要特性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减少的趋势;而在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则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进入90年代后,我国城市贫困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数量连续增长一方面,城市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呈连续增长趋势。所谓绝对贫困人口是指,难以维持该地区最低水平的生活、需要得到社会救助的人口。根据全国总工会提供的资料,1992年,全国贫困职工家庭总人数超过2023万人,占当年市镇人口的6.2%;1994年,全国贫困职工家庭总人数约为3300万人,占当年市镇人口的9.7%。另一方面,城市相对贫困人口数量亦呈连续增长趋势。所谓相对贫困人口是指,相对于社会上其它群体比较而言的低收入人口。一般将收入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之50%的人口算作相对贫困人口。1990年李强曾根据国家记录局的有关资料,测算出我国城市居民家庭中相对贫困户的比例约为7.38%。另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1994年在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当年相对贫困户在样本中所占比例为22.7%。第二,城市贫困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以前,城市贫困层的主体是所谓“三无”人员重要是由于个人或家庭的因素导致贫困。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失业人员、下岗离岗人员、困难公司的部分在岗职工以及部分退休职工成为目前城市贫困层的重要成员。注释:注释:(注释一律采用尾注,内容用宋体5#字)马晓河:《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到了什么限度》,载《改革内参》,2023年第5期1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小4#字)1.孟春:《中国财政扶贫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2.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载《经济学家》,2023年第2期.3.李亚东:《试论我国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构建》,:81/2023b/gj021110.htm14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类型低保对象类型在职职工下岗职工离岗人员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三无人员其别人员总计人数(万人)190.8240.7401.986.8332.182.4625.81963.5比例%9.712.320.54.416.94.331.9100资料来源: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23年10月15日的记录报表。其中,“其别人员”3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人员。第三,城市贫困限度有所加深,贫困差距加大,并有日趋恶化的趋势。国家记录局《中国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白,1989年,贫困居民家庭独立收入比贫困标准低28.3%,比全国城市居民平均水平低60.1%。贫困居民平均实际消费比贫困标准低13.7%,比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低52.3%。贫困居民消费呈如下特点:(1)食品消费比平均水平低43.3%,且食品质量差;(2)衣着消费比平均水平低56.6%;(3)日用消费比平均水平低73.9%。根据1998年对全国39080户城市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占总体5%的贫困户(按照国家记录局的定义划分)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198.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7倍。贫困户大多入不敷出,许多家庭靠借贷维持生存。贫困户的重要食品消费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肉类、家禽、蛋类及鲜乳品等高蛋白质食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贫困户人均服装支出仅9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倍。贫困户年人均用于耐用消费品的金额仅有3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倍。从以上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1998年城市贫困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衣着消费、日用消费等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2023前均有大幅度减少,排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城市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恶化限度不容乐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限度并不均衡,高收入层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中低收入层。根据《中国记录年鉴2023》和《中国记录摘要2023》所提供的数据,2023年,全国城乡居民年收入为5888.77元/人,最低5%居民的收入水平是2356.5元/人,占平均收入的40%;2023年,城乡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长到6316.81元/人,而最低5%居民的收入水平却有所下降,为2350.7元/人,仅占平均收入的37%,比202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尚有也许增长,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尚有也许继续恶化,城市贫困问题有也许演变为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二、我国城市贫困的形成因素对于导致城市贫困的因素分析,重要是有两种角度,一种是宏观角度,另一种是微观角度。宏观角度讲的是社会结构方面的比较大的社会变迁对于贫困的4影响。微观角度讲的是因个人因素所导致的贫困。(一)从宏观上分析1.产业结构的变迁我国的国有公司大体上都是五十年代创建的,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低,产业结构也比较落后。采掘业、加工业、制造业等都是当时的主导产业。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业以及众多的高技术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急剧上升,例如,我国服务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己从七十年代的局限性15%上升到2023年的将近33%。在产业结构急剧变迁的形势下,很多国有、集体公司并没能迅速适应这种变迁,反而是固守着本来的产业,结果经营每况愈下。目前,停产、半停产、下岗职工较严重的多是集中在这些己衰落的产业、行业上。2.就业体制的变迁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就业体制从50年代初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国家指令型的就业体制向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机制转变。由于一方面旧的体制己经崩溃、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化的机制还很不完善,使得城市中的失业下岗人数剧增,由此引发了城市贫困问题。目前出现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的情况,并不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充足发展的结果,相反,恰恰是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所至,我国城市中的失业基本上还属于体制型、结构型失业而不是总体需求型失业。3.单位体制的变迁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逐渐形成了一种单位体制。这种平均主义的经济模式使得城市居民在相对的意义上并没有形成一个贫困群体。自经济改革以来,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单位体制受到了市场经济的重大冲击。一方面就是单位的终身雇佣制发生了变化。随着就业体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失业、下岗成为比较常见的现象,单位己不再是职工永久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单位内部提供应职工的福利正在一项项地消失,例如,住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使单位职工的预期收入减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更加容易陷入贫困。4.城市社会保障体制的变迁5市场经济的引入使得中国城市社会保障体制开始由单位内的保障向全社会的保障过渡,但是,现在碰到的问题是,一方面,原有的单位保障己经出现漏洞或己经部分解体,而另一方面,全社会的保障体制又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的城市社会保障既存在法规方面的滞后,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等均尚未出台;又存在资金方面的滞后,一些小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都还没有贯彻。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远远不能覆盖城市人口。因此,在这些不能覆盖部分的弱者群体中极易产生贫困问题。5.收入分派结构的变迁经济体制改革以前,中国社会奉行的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经济分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开始奉行效率优先的政策,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的标语,无论是公司之间还是公司内部的收入差距都有了很大的上升。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制引入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活力,给社会成员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但是在竞争中高收入层与低收入层的差距也越拉越大。特别是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个百万富翁层、甚至亿万富翁层,他们与工薪层的收入不啻天壤之别。而在城市居民的另一头则出现了贫困层。所以,城市中的相对贫困问题的产生,很大限度上也是特定的分派格局导致的。6.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农民工流入城市自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的经济政策以来,千百万青壮年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到城市做工。据估计,目前流入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大约有8000万至1亿人之多。农村流动人口是一组脆弱的人群。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民工一般都没有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并且,农民工的工作是相称不稳定的,失去工作、被解雇和进城后找不到适当工作的比例都相称高,他们更加容易陷入贫困状态。据估计,农村流动人口的贫困发生率比城市居民高出2倍以上。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会有增无减,相应地他们中贫困人口的数量会不断上升。在不久的将来,以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体的这样一种城市贫困会以相称大的规模出现在城市的边沿地带,并且会长期连续下去。归根结底,导致我国城市贫困的主线因素是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6体制转型导致的。正是由于这一变化才引发了社会结构诸方面的变化。由此看来,我国城市贫困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二)微观上的因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陷入贫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的宏观因素外,尚有微观上的因素。1.平均人口多,就业人口少的家庭容易陷入贫困。下面这个表列出了1998年我国城市贫困居民家庭的一些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贫困居民家庭是平均人口多,就业人口少,就业面小,每一就业者需要承担、赡养的人口较多,所以生活压力大,经常入不敷出。2.导致城市居民陷入贫困的另一个家庭因素是家庭成员的户口类型。一些刚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家庭以及所谓“半边户”极易陷入贫困。“农转非”家庭,因其部分或所有成员失去了土地的依托,难以再靠农业为生;同时,自身文化和技术素质不高,不能不久适应城市生活和生存竞争,很难找到就业机会,所以往往因待业、无收入而陷入贫困。所谓“半边户”,指来自农村的职工,一人在城里工作,同时又承担农村家庭的生活费用,压力很大。据以前的调查,上述人员在城市职工贫困层中约占1/30。3.城市居民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及其家庭文化也与其生活状况密切相关。有关资料表白,贫困居民有相称一部分人是由于职工本人或其家属患有重病而陷入贫困的。些贫困家庭由于本人、配偶患有各种疾病或缺陷,医疗费用较高,单靠家庭和亲友接济只是杯水车薪,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后顾之忧很重。4.导致贫困的其它家庭文化方面的因素还涉及婚丧喜事大操大办、超生抢生7被罚款、违法犯罪被监禁(导致家属贫困)、投机经营遭损失、沾染恶习不理家等。事实上,此类致贫因素往往与贫困状况形成恶性循环。三、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的对策从战略上看,缓解我国城市居民贫困问题的主线出路,同缓解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同样,要靠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和大原则下研究贫困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今天所能做的,最重要是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促进贫困者自主择业,自我“解决”问题;同时,调擎和完善收入分派政策,建立、健全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具体策略上看,现阶段我们至少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控制城市贫困人口的扩大,缓解贫困问题,减小其负面影响。(一)进一步贯彻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自1993年率先在上海出台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试点以来,到2023年1月我国所有668个城市和1689个县的县镇所在地都己宣布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目前这项制度已经成为城市扶贫的核心制度,对于城市扶贫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现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资金和政策法规方面的因素,尚未起到社会保障体系“最后屏障”的作用。在下岗失业职工多、财政困难的地方,许多城市只能“就米下锅”,根据地方的财力来拟定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和金额,减少了保障标准,人为地缩小了保障面。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个系统工程,这个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的完善。这涉及到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配合、各地区保障线的测量、救助资金的筹集、分担和管理、相关的医疗、养老保障改革的完毕等等。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当是保证资金的稳定供应,大胆进行组织创新,加强各条保障线之间的衔接,规范低保对象的动态调整工作,扩展生活保障的内容,建立一个涉及医疗、住房、教育在内的完善的综合保障制度,满足不同家庭的不同需求。(二)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多方面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不仅水准低,其覆盖面也很窄。直到1994年年终为止,社会保障支出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覆盖面积占总人口的34%。因此,社会8保障的“第一要务”完善社会保障近年来一直是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已被明确列为中央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社会保障覆盖人群也随之扩大。2023年中央財政共安排社会保障性支出860亿元,按可比口径比较,比2023年增长28%。但由于目前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它对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安全保障还很有限,换句话说,社会成员面临着很多自己不能控制的社会风险,容易由于突发事件陷于生活贫困。因此,必须尽快完毕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转型,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安全保障,防范贫困的发生。改革的主线目的就是:(1)管理服务社会化;(2)保障制度规范化;(3)保障水平动态化;(4)筹资渠道多元化,应当考虑由中央、省、市和区四级财政来分担这笔费用。(5)社会保障网络化,即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网络。结合当前的现状,我认为具体应做以下几件事情:1.抓紧对城市离退休老人保障体制的改革。目前,在城市养老保险的改革上,应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试行多样的养老措施。在那些单位体制仍然比较健全的地方,继续发挥单位体制的优势。对于单位体制已难以维持的地方,应考虑逐步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体制。在统一养老体制的管理方面,要统一养老政策,统一资金管理,通过立法收取养老税金,发挥社会大统筹的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机构。2.尽快建立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由于中央反复强调的“两个保证”政策的贯彻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普遍施行,得到救助的城市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大体有了保障。现在,医疗问题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建立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体系对于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3.要加大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教育扶助”。由于贫困群体的收入基本只能完毕劳动力简朴再生产的循环,其自身及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往往是难以支付的。而只有教育,才干主线改变这个群体的知识结构,从而在社会再生产的产业链中找到更有利的位置。(三)发明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9就业总是当今全球性的大问题。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据估计,目前,城市公司富余人员约2023多万,隐性失业人员约有2023—3000万人。虽然国家为解决失业下岗工人问题出台了“再就业工程”等多项重要政策,使城乡就业总量有所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但就业形式仍然严峻(如下图)。稿件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由于我国目前失业的重要成因是体制型和结构性失业,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干从主线上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要发展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在当前特别要发展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民营经济、中小公司以及区街经济、社区服务等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增长就业岗位,安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同时要注重拓宽就业渠道,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大力发展非正规部门就业、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小时工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对头,是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2.发明就业机会,需要我们的各项经济政策充足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需要有一套有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时一般是充足考虑扩大就业的需要的,可以发明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往往可以作为政府批准一个贸易项目的重要理由。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时,对扩大就业的考虑就显得很不够。3.要深化国有公司改革,转换公司机制,实现扭亏增盈。这样,随着公司经10济效益的好转和公司的扩大,一些公司的劳动力需求会有所增长,公司中原有富余人员也许就会变得不富余了。4.借鉴各地在解决贫困、推动就业方面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以小额贷款扶持有能力的贫困人士自谋职业——天津经验。[4]根据天津项目年度报告:在1999—2023年度的“小额贷款”经营活动中,302名下岗女工获得了贷款并创办起自己的事业。到目前为止,天津项目的赢利率和还贷率都达成了100%。5.发明就业机会,需要社会全都行动起来,成为社会的共同行为。公司家们应当有发明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感。劳动者个人不仅应当通过参与培训,提高技能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也应当有一种发明就业机会的意识,为自己进而为别人发明就业机会。舆论媒介也应为全社会形成发明就业机会意识做出奉献,舆论推动的力量是不可抵估并且是无法替代的。(四)注重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公共服务社”在城市反贫困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下岗、失业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及就可以解决的。大批人员流散在社会上,终究是个不安定的隐患。应当运用中国社会组织化限度较高的优势,把解决4050人员问题的立足点放基层社区,并与社区服务联系起来。大连市在这方面发明了很好的经验。2023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与大连市民政局一起,研究了以社区为单位,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社”的改革方案。[4]在研究和试点中,我们发现了社区公共服务社的很多优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