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研究问题_第1页
确定研究问题_第2页
确定研究问题_第3页
确定研究问题_第4页
确定研究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确定研究问题阮思余副教授、博士2014年12月5日问题何谓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如何评估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与学术旨趣有何关系?内容提纲研究问题的概念研究问题的来源评估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问题与学术旨趣的关系一、何谓研究问题?两种类型的研究问题: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对事物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等做一全景式叙述。回答是什么的问题。What?比如,关于社会阶层的研究,比如,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对中国十大阶层的划分。十大社会阶层: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者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解释性研究:对事物发生的原因、逻辑关系做一经验性或者理论性的阐释。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研究问题往往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变量间的关系的一种问题。(贝蒂·齐斯克,1985:35)回答为什么的问题。Why?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解释意大利南北政治发展的差异。正规制度怎样影响政治和政府的运行?如果我们改变制度,政治和政府的运行会跟着发生改变吗?一个制度的绩效是否取决于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如果我们在新的环境下引进民主制度,它会像在旧的环境下一样成长吗?或者,民主的质量取决于其公民的素质,从而每一个群体只能拥有与他们相配的政府?([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从公共精神而不是纯粹的经济发展来看地一个地方的制度绩效。“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区政府之所以比较成功仅仅是因为它们有更强的公共精神。”([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总之,经济无法预测公共精神,但公共精神却能预测经济,而且,实际上比经济本身更为准确……在20世纪,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社会经济发展,更多的要靠其公共精神禀赋,而不是早期的社会经济禀赋。到目前为止,从我们简单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公共精神与经济的相关性所反映的,主要是公共精神对经济的影响,而不是相反。”([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83页)在公共精神发达的地区,“地方组织网络密集,公共积极参与共同体事物,政治模式是平等的,人们相互信任,遵纪守法。而在公共精神不发达的地区,政治和社会参与采取的是垂直组织形式,互相猜疑和腐败被视为惯例,人们极少参与公民组织,违法乱纪司空见惯。在这些共同体中,人们感到无能为力。”([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二、研究问题从哪里来?第一,来源于关注现实问题的需要。当前的政治事件、政治动态、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都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起点。比如,农民工的问题,城市化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研究。比如,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管治危机。第二,来源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二战以后,美国对全球的研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这是国际发展战略的需要,有特定的国际发展战略的考量在里面。傅高义、费正清等人对此的回忆。费正清:“1954年以后,促进美国对话研究也因此成为一项有关国家政策的活动。”([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353页)今天,我们经常讲的课题制。国家、省市社科课题,往往都有明确的导向性。比如,十八大后的课题强调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研究的问题自然也在这个范围内。第三,来源于经典理论作家的理论知识。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产主义脉络中的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第四,来源于其他学科方法论的借鉴。比如,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Eviatar

Zerubavel):《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胡缠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理性选择理论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理性算计、利益考量、综合权衡成为影响人们政治行动的重要因素。第五,来源于当前知识界的争论。大量的研究往往要么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要么是立足于当前知识界的争论。这两种情形比较多。关于当前知识界的争论往往新的研究的起点。关于民主的争论。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王绍光:选主民主;潘维:民本思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主失败论。第六,来源于研究者本人的学术兴趣。对于一些事情的困惑,往往是新的研究的起点。要有困惑,困惑让我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其实,对于学者来说,研究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成为他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关键的还是要取决于他本人的学术兴趣。比如,有人喜欢做经验研究,他就适合更多关注当下的现实问题,去做更多的调研。有人喜欢做规范研究,他就喜欢长期阅读文献。当然,这两类人关注的问题不一样。此处主要参考[美]贝蒂·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沈明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41页。第七,来源于研究团队的研究需要。置身于某个研究团队,你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与这个研究团队的总的研究需求要保持一致。这样你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研究团队。进而也才有可能成为这个研究团队的研究骨干。“通常研究室主任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决定你所要研究的项目课题?答案是,无须决定。每一个研究课题都是经过研究者的精挑细选后,加以论证、提炼并贯彻的,这是他们选择权和责任感的体现。如果教授委员会否决了此项课题,该项课题的研究者不得不征询各方的意见并对课题加以修改。这是一项系统的个人事业。当然,对于某些国家的极权主义的规划者们来说,这种模式似乎显得混乱不堪,但是这样做避免了研究中心的负担,例如,让B级人才来研究A级课题显然是毫无效用的。”(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第358页)第八,来源于导师或者前辈的指导。导师或者前辈的指导,往往是后学者开始从事某些研究的基础。学生或者后学者有很多研究问题都直接来源导师后者前辈的指引。尚有,有时候是(完成)导师课题的研究需要。研究生跟随导师做课题,这是再普通、正常不过的事。一方面,这是一种学术传承;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功利化的表现。米尔斯的劝告:“不要让经过官方阐述的公共论题或是由个人感受到的困扰决定你所研究的问题。”([美]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45页)三、如何评估研究问题?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吗?我有能力做吗?或者,这一问题,我做得了吗?问题类型;研究价值;政治风险;资料收集;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政治哲学的还是政治科学的?法哲学的还是法律实证主义?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何在?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何在?这一问题是否具有政治风险?这一问题的资料好找吗?四、研究问题与学术旨趣的关系?有如下几种关系:没有关系:研究问题是为了饭碗,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