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1绪论及宋代城址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1绪论及宋代城址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1绪论及宋代城址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1绪论及宋代城址_第4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01绪论及宋代城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绪论一、讲授内容宋元考古是两宋、辽、金、元考古的简称,属于历史考古中的晚段考古。辽916—1125、北宋960—1127、金1115—1234、南宋1127—1279、元1206—1368合计458年的考古发现。五代(907—960)介于唐宋之间,相当于辽的早期,但隋唐考古包含了五代的考古资料。所以五代考古未归入宋元考古课。宋元时代考古还包括,西夏、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考古。宋元考古以城址、墓葬、手工业遗迹和遗物、宗教遗迹为研究对象,其中,当前发展起来的专题考古有:城市考古、陶瓷考古、水下考古、海外交通专题考古、佛教考古。二、宋元历史特点与宋元考古的关系第一,多元历史特点决定考古文化的多元性。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王朝为主,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阶段。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提升了少数民族在汉族心目中的地位,民族平等。文化差异减少、文化相互认知度增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民族之间团结、和平友好相处,是今天国家稳定的一个文化基础。辽朝统治能够把草原、渔猎、农耕3种文化传统的民族成功地和平共处,为后来多民族国家稳定统治积累经验。生物的多样性对自然界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是重要的。宋元时期多种文化注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中,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推动传统文化不断改革翻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多元历史特点决定考古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各自的面貌是什么样?怎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走向融合?这是宋元考古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处在积累资料,建立多元文化框架的阶段。第二,宋元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遗存丰富,科技考古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陶瓷生产技术分析、沉船打捞、丝织品的提取与保护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第三,宋元时期以海洋运输为主的海外贸易发展很快,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宋元海外贸易开始发达,瓷器商品远销到南亚、东亚、西亚、非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货物是瓷器,沿海港口附近地区出现了以外销出口瓷器为主的窑业,留下丰富的遗迹,在海底还有沉没的商船,“南海一号”水下考古的任务是打捞一艘南宋的运输瓷器为主的货船。宋元以瓷器为主的手工业遗迹遗物研究成为揭示宋元经济史面貌的窗口,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途径。第四,宋元时期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考古学的研究需要参考相关的文献。三、宋元考古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前半叶,此时的宋元考古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也进入了始创阶段,欧美和日本学者对宋元时期遗迹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对一些古代寺庙建筑的测绘,陶瓷考古界的陈万里、叶麟趾等人对一些瓷窑遗址的调查等等,这些零星的个人行为构成了这一时期宋元考古的主要工作。规模小,实测为主,发掘少,以个人行为为主。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宋元考古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工作亦田野考古为主,很多重要的遗址、墓地被发现但是这一时期缺少深入的研究,而且往往在早期遗址的发掘中将宋元遗存作为晚期遗存而全部忽略。是资料的积累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宋元考古的黄金时代。随着基本建设的开展,发掘、发现逐步增多,而且早期遗址的发掘中也将宋元时期遗存作为该遗址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而且这一时期开展工作主动性、系统性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扩大。这一时期内各高校也逐渐将宋元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重要的一个断代考古,为广大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了大量宋元考古的骨干力量。宋代考古第一节城址一、北宋东京城(一)历史上的东京城经过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中国走向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北宋建立后,经济得到恢复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个繁华的历史名城,北宋都城——东京城。北宋都城东京城、又称汴梁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1、为什么北宋没有在西安继续建都,而到开封建都?如果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历史中观察,北宋东京都城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陕西西安做为千年以上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结束,标志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到黄河下游平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四大河流: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汴河。汴河,战国时魏惠王所开的鸿沟,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2、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文学作品,都对北宋东京城有过精彩的令人神往的描绘。北宋开封城真实面貌是什么样的?需要考古学拿出实在的证据。(二)东京城的布局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北宋东京城是什么样的?历史文献有记载,古书有城的平面图,《事林广记》的插图,是三个正方形的城层层相套,很规矩。可是考古勘探确定的平面图却不规矩,纠正了700多年人们对东京城布局的错误认识。(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现传世的《事林广记》是元代刊本,即元代至顺年间建安椿庄书院刻本,元本书名作《新编篡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经过元人增补,成为一部日用百科全书性的古代类书。)198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组成宋城考古队,开始对东京城进行勘探和发掘。宋城考古面临的3方面困难:A北宋开封城址被深埋在地下8m以下。北宋文化层距地表8—10m,城墙距地表3—9m。仅明清两代黄河泛滥形成的淤沙堆积就厚达5—6m。B地下水位较高,发掘和钻探都很困难。C内城遗址地处今开封市区,勘探工作只能利用断续的稀少空地进行。勘探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物理勘探法中的电阻率法,使用sh30-2型小型工程地质钻机进行钻探,有机会就试掘。所以开展24年工作,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弄清。北宋开封城是在唐、五代旧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由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组成,四城相套。1、外城。又称罗城、新城。后周显得五年958年建成,宋神宗扩建后周长50里165步。(1)城墙。勘探出城墙,为平行四边形。东墙长7660m;西墙长7590m;南墙长6990m;北墙长6940m,周长29120m,折合宋里52里。大体与宋神宗(熙宁八年至元丰元年)重修后的“城周五十里百六十五步”相合。在西墙南段打一条探沟试掘,墙底宽34.2m,顶宽4m,残高8.7m。上部收分很大。使用红褐色土夯筑,分里外3层:里层19m宽,中层8m宽,外层6m宽,说明是二次增加厚度。(2)外城的城门记载有21座(含水门)。发现5处瓮城5处缺口,可能是城门所在。瓮城门与城门的布局形式有2种。第一种是直门两重形式。南薰门和新郑门的瓮城呈长方形,瓮城门与城门呈直线对应,与《东京梦华录》记“直门两重”相一致。直门两重是正门形制。为皇帝御驾直行设计的。第二种是屈曲开门形式。万胜门和新曹门的瓮城呈半圆形,瓮城门位于瓮城的右侧,与《东京梦华录》记“屈曲开门”相符。屈曲开门是侧门形制。利于防守。2、内城(1)北宋汴梁的内城利用了唐代汴州城,经修补增筑而成,故又称旧城。《宋会要辑稿·方域》载:“旧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即唐汴州城”。入宋以后,对内城屡有修补增筑。金兵攻占开封后,内城遭到较大破坏。开封城是金的南京城,金朝末年(宣宗时)术虎高琪又将内城进行向南北扩展,形成现存的明清开封城城墙基础。(3)据勘探得知:A、内城略呈正方形。中轴线是御街,在中山路,与现代开封城的中轴线一致。B、东墙、西墙与明清东西城墙基本重叠。东墙探孔部分的城墙残高8.2m,底部垫有30cm的砖瓦层。南墙探出长度2100m,残高0.6—1.8m,残宽3—10m。北墙探出1400m,残高0.5—1.2m。周长11550m,折合宋里20.63里,与记载20里155步吻合。C、(2)内城城门10座。发现城门2座。朱雀门缺口宽约150m,位于南墙中部与御街遗址交叉处。汴河西角子门遗址分布在汴河故道与西墙交叉处。北墙发掘了一个探方,根据T1剖面图知道,北宋的土墙之上是金代皇宫北墙,再上是明代土墙。宋墙之下还有土墙,可能是唐汴州城墙。明城墙宋/元/明瓷片,有青花,白瓷金城墙宋定瓷、汝瓷/唐代玉璧底褐釉碗 宋城墙唐粗胎厚青釉瓷片/宋玉璧底褐釉瓷、临汝、定瓷器、影青瓷片城墙基(唐)碎砖瓦,青砖布纹灰瓦、琉璃瓦3、宫城与皇城。又称大内。(1)文献记载中的宫城与皇城宫城是在原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初建时周长四里,北宋建国时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对宫城进行扩建,周长五里。宫城有7门,正南门为宣德门,其两边东为左掖门,西为右掖门,东西墙上对开东华门、西华门,北墙正中为拱宸门。东华门之北还有一个别门。四角建有角楼,高数十丈。宫城内的宫殿安排是仿唐洛阳的宫殿修建的。从新的考古发现看,东京城的大内应包含皇城和宫城两重。9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宫城又称皇城,是一道城墙。文献记载,多指出宫城周回五里。《宋会要辑稿·方域》载:“大内据内城之西北,宫城周回五里……国朝建隆三年五月诏广城,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也是宫城五里。陈元靓《事林广记》甲集卷十一《东京外城之图》上也只画出了一重宫城。《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载:(徽宗)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球、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于是90年代初又有学者提出了九里宫城说。此派认为宫、皇城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九里似指皇城而五里指宫城。(2)考古发现的宫城A经勘探宫城深度在地表以下约5m。①宫城是长方形,四墙全长2521m左右,按一宋里约合559.872m计算,此长度与文献记载的(大内)“周回五里”大体相合。东西墙长690m,南北墙长570m。城墙宽8—12m,残高4m多。分三段夯筑。上段一层碎砖碎瓦与一层夯土交替夯筑层中段60cm的青砖层下段黄沙上有40cm的夯土层②宫城有6门考古已找到宣德门、拱宸门遗址,位于墙的中部。③“龙庭大殿”在宫城内发现凸字形夯土建筑台基,东西宽80m,南北最大进深60m,高6m。四壁用青砖包砌。四周还有宽10m、长近千米的包砖夯土廊屋。发掘者称为“龙庭大殿”。有人认为是大庆殿,不对,因为其北15m是宫城北墙。有人认为是大庆殿之后的紫宸殿,或垂拱殿。B皇城①1996年配合明午门遗址东部的拆迁工程进行勘探,在新街口距地表4.5m、6.3m和8.2m处发现了三层建筑遗迹。4.5m深处的门址,东西宽70m,南北进深50m,地层中出土绿琉璃瓦块等,是周王府紫禁城正门的午门遗址。6.3m的基址,应是金皇城午门遗址。8.2m处的建筑基址应为一宋代门址,很可能是皇城的正南门。②皇城的东西墙未发现,但据文献记载皇城东西跨度为四坊,推测的坊长为310m,则四坊加上中心御街(宽200步,一步等于五尺,宋代每尺约30厘米多)约宽1570m。这样皇城周长近5000m,与《新刊大宋宣和遗事》所记的九里十三步大体相符。北宋东京的宫、皇城与60目前,关于宫、皇城是一城,还是两城的问题仍未搞清。主要的分歧在于有学者认为新街口的门址就是宋皇城的门,但此门在文献上并无记载。也有人认为该门址是金海陵王扩建宫城以后的金代午门遗址。4、街道与桥梁(1)御街4条,以宫城为中心,经过内城四面城门,通向外城的四面城门,通往四面城门,是新制。《东京梦华录》卷一《东都外城》载:“外城……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杨宽图)。中轴线大街——俗称天街,即从宫城的宣德门到外城的南熏门,《东京梦华录》载广二百步。横街——2条。大内前横街,贯通开远门、阊阖门、望春门和冶辉门,与之平行的一条横贯顺天、宜秋、丽景、朝阳四门。经过开封府、相国寺到丽景门,也是东西御街。纵街——与御街平行,大内东边有一条纵街,从通天门经景龙门到横街。(2)州桥又名天汉桥,位于汴河与御街交叉处,是全城的水陆交通中心。1984年勘探,桥面在地面以下4.6m,宽30m,长16.5m。砖砌3券孔拱桥,青石桥面,下垫白灰,石条砌筑桥墩。龙津桥。1989年勘探蔡河时,在蔡河与御街教汇处发现了龙津桥。(3)1993—1996年勘探出金明池的范围、湖中的水心岛、水心五殿的位置。(4)开封城内仍存留北宋建的铁塔和繁塔,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和《嘉祐石经》残石。《开封府题名记》碑刻有历任开封府知府的题名和任职年月。《嘉祐石经》是立于东京太学里的石碑,刻有《周易》、《孝经》、《礼记》、《尚书》和《周礼》。(三)城址复原的主要参考资料1历史文献:《宋史·地理志》、《宋会要辑稿·方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古文献是复原开封城的重要参考资料。孟元老初居汴梁京城,入南宋时,写出昔日汴京城繁华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该书被誉为“立体的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汴京城和宋人生活的必读之作。2古图:元代刻本《事林广记》中有宋汴京城的平面图,这只是个示意图,与考古勘查的出入很大。但这幅平面图基本上反映出东京城的布局特点,《中国历史地图集》等使用的宋代开封城的平面图都是从《事林广记》插图略作修改而来。3古画:关于东京开封的人物,风俗画。金明池争标图(宋代张择端(传)绢本,纵28.5cm,横28.6cm),此图描绘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界画,历史事件画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其中价值最高的当首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对当时汴河上风景人物进行了细致描绘,具有重要价值,但是他是以清明时节的东京汴河的繁荣景象为题材进行的艺术创作与真实的景物分布还有一定距离。(1)要使用清明上河图,应该了解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创作时间。据刘渊临研究,传世本的构图笔法分两系统,每个系统中的各本也不完全相同。由于各本所画的景物差别较大,利用《清明上河图》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必须考察该本的创作时代。北宋末、金、南宋三说。有关张择端的史料在宋代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对其记述的历史文献是来自《石渠宝笈三编》中收录的清明上河图跋文。这是金代人张著写的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主张北宋末的为主流,主张金代绘制的提出:为何北宋画院和南宋画院的著述中没有张择端的记述?为何最早的是金人的题跋?也有人主张南宋绘制。如果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在北宋末年(宣和)创作了清明上河图,以表现当时的太平盛世之繁荣。台湾的刘渊临则考证说,张择端是北宋末金初人,在金初创作此画。所以宣和画谱中不载。该类图受重视是在南宋时期。注:《石渠宝笈》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石渠宝笈》经过初编、续编和三编,收录藏品计有数万件之多。其中著录的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每类又分为上下两等,真而精的为上等,记述详细;不佳或存有问题的为次等,记述甚简;再据其收藏之处,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各自成编。全书修编定稿后,即指定专人以精整的小楷缮写成朱丝栏抄本两套,分函加以保存。一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一套现存台北。第二,真迹存亡。(明初)詹景凤所著《东图玄览》载:张择端的真迹原存于严嵩手中,在严嵩被抄家时,此画被收入宫中。嘉靖年间被一个小太监启箱偷出,正巧,遇到人来,就把图藏在水沟石缝内,当天下大雨,连下两天,水涨浸没石缝,水退后取出时,画已烂掉。故宫徐邦达认为这是东厂司礼太监冯保从宫中获得真迹后,故意制造烟幕,说真迹已毁掉,把小太监抓替罪羊了事。(万历六年)因为清明上河图有冯保的跋文,冯保说:他侍御皇帝左右时,看到这幅图后,怦然心动,“虽有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与,宜珍藏之”。第三,谁是真迹。存世的本子很多,都是清明上河图,只有其中一幅题“清明易简图”。据那志良介绍:台湾故宫藏7本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3本美国芝加哥孟义君私人收藏1本北京故宫藏1本(长春收的)计12本谁是真迹?共有三说:1、徐邦达——北京故宫藏的“宝笈三编”本是真的。2、刘渊临——台湾故宫藏的清明易简图是真的。3、董作宾——芝加哥孟氏收藏的秘府本,有元代秘府印。若从城门建筑、虹桥看,故宫收藏者为真迹。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本的城门是过梁式建筑,与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城门建筑门相同。清院本(现藏台北故宫)《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是圆形拱门,砖石结构,为明清式门建筑式样。故宫博物院收藏本的汴河上的虹桥是用巨木搭设而成,与《东京梦华录》卷二《河道》中记东水门外七里的虹桥相同;“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相符。其它诸本都是石桥。芝加哥孟氏收藏的秘府本上的店铺市招有“官窑瓷器”,实际上宋代官窑瓷器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的。故宫收藏本中的市面招牌手工业冠以姓氏,符合宋代习惯,其他本无此特点。“孙羊店”“杨家应病”“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十千脚店”“正店”诸本比较,故宫博物院藏本应是张择端真迹,或至少是最忠实原作的摹本。(2)观览《清明上河图》摹本A主题与布局故宫本长5.25m,宽25.5cm。主题描绘清明时节京城的繁华景象。布局由远及近,由略到详,由郊野到城里。分4部分:田园景色、汴河的市桥及周围街市、城门、城内十字街头。共有街市人物770多人,船20多艘。B重要景物解释a木华表。位于桥南两侧,上立金鸡,是交通大道上的桥头标志。建立在东水门外汴河上第一座大桥的桥头,使前来的航船从远处就能看到,作好进桥洞的准备。b虹桥。《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是一座没有柱脚、以巨木架空而状如飞虹的桥。汴河上只有虹桥、下土桥、上土桥是这样的结构。这是东水门外七里的虹桥,这是可信的,因为只有虹桥能看到田园景色,靠近内城的下土桥、上土桥当时不可能有田园存在。c市桥(桥市)。桥的两侧河旁,停靠大型货船多艘,有一艘正在转弯进入桥洞下。桥上两侧都盖搭有临时性的店铺,顶盖作方形或圆形不一。这就是所谓“桥市”。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正月,曾下诏规定:“在京诸河桥上,不得百姓搭盖铺占栏,有妨车马过往。”(《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三之二十一)事实上这种禁令没有能够贯彻,到北宋末年这种“市桥”还很流行。桥既有驱使马拉着车辆而行者,又有牵着驮有货物的牲畜而走的,更有挑着重担而小跑的。桥的沿河两岸都设有商店,即所谓“桥市”。d脚店与正店。大酒楼叫正店,小酒楼叫脚店。汴京一共有72家正店位于大街处。图中孙家正店,三层楼的高大建筑,门前设彩楼欢门。图中河南岸有一家“十千脚店”,这家酒楼自称“脚店”,规模当然要比“正店”小。但门前也有“彩楼欢门”,在四周平房中间起建了层楼,临街的门面里已是酒客满座,门前停歇有马驴等,幌子上有“天之美禄”、“新酒”等字。e城门。日本木田先生认为是“胸中丘壑”,不是写实的。他认为是街鼓楼门,因为没有城墙相连。推定只是安放街鼓的楼门。徐邦达等认为是汴河出外城的东水门。禹王认为是汴河出内城的东角子门。(水东流)杨宽认为是写实的。杨宽认为城门应是通津门,因而图上不连有城墙.刘迎春认为与东水门带瓮城形制完全不符,是根据东京城的各个城门进行艺术创作出的城门。所画“十字街头”的“街市”,正当一座华丽而高大的城门以内,有一队满载商货的骆驼队正从此门向东出城,城门是唐宋以来流行的“过梁式”木结构门洞,城门上有高大木结构的华丽门f赵太丞家。是个大药铺,幌子上有“七劳五伤”“大理中丸”等。g街巷。北宋末年民间习惯上已不用坊名而多用巷的俗称了。所谓“巷”,原是“坊”的通道。例如榆林巷原是宣平坊的巷(金刘祁《归潜志》卷一载王飞伯《赠密国公完颜踌》:“宣平坊里愉林巷”)。因而作一般叙述时,常以“坊巷”连称。在唐代长安外郭城中,“街”原是整齐排列的许多“坊”之间的通道,而“坊”中通道多称为“曲”。到北宋东京,坊中通道多数称“巷”,也还有少数称“曲”的。如景灵西宫有南曲,尚书省西门有西车子曲等。在“街市”逐渐形成和众多居民需要大量必需品的情况下,人们就重视“街”和“巷”的交通及其合理安排,所以当初后周世宗扩建东京外城,所下诏书就以“定街巷”作为首要的规划。“街”不再是“坊”之间的通道,而成为街道两侧商店和住宅的通道;“巷”不仅是“坊”内的通道,而成为小巷两侧商店和住宅的通道,从此大街和小巷连结的交通网逐渐形成。东西向的大街,两侧有若干南北向的小巷;南北向的大街,两侧有若干东西向的小巷。居民众多的小巷不再是局限于“坊”内的通道,而都直通大街,于是原来作为封闭式的许多“坊”中间的“街”,成为通向许多小巷的大道,从此“街巷”的结构就代替了原来的“街坊”结构。北宋末年东京的街巷,已经把商业区和居民区打成一片,在许多重要的交通便利的街巷中,都出现了繁华的新“街市”,其中尤以御街最为繁华。宋代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形成。瓦子,或称为瓦舍、瓦肆、瓦市。《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载:“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梦粱录》卷一九《瓦舍》也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瓦子或瓦市,原是临时集市的意思。因为这种集市常以演戏的“勾栏”为中心,习惯上也就把以“勾栏”为中心的集市称为瓦子或瓦市。不仅北宋东京最大的桑家瓦子是这样,“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南宋临安所有的瓦子都是如此,有的除饮食店等以外,还设有酒楼、茶坊。但是,也有些集市称“瓦市”而没有演戏的“勾栏”,如“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王林《燕翼治谋录》卷二“东京相国寺”条),相国寺的集市中并无“勾栏”在内。“勾栏”原是栏栅或栏杆的意思。瓦子中演戏用的“勾栏”,原是指临时集市上用栏栅和绳子围起来的演出场地。牛行、马行和果子行原设在没有勾栏的空地上,官府强制他们加以栏,并按占地多少抽税,称为“勾栏牛马、果子行”。街头艺人原在街头没有勾栏的空地上演出,后来在比较固定的场所演出,就需要用栏栅和绳子圈围起来,因而称为“勾栏”。至于演出用的建筑也是用简便材料很快地搭成的,所以又称为“棚”。唐代以大众为对象的戏场,或者设在“市”内空地上,或者设在街头空地上,或者设在寺院的空地上,都是临时的,没有专门用来演出的建筑。自从北宋出现以勾栏或棚为中心的瓦市,固定的专为群众演出的戏场才开始出现,使得城市中居民的娱乐生活活跃起来,也使得民间文艺的创作繁荣起来,促进了戏曲和各种技艺表演的发展。虽然如此,直到南宋临安,称为“路歧人”的街头艺人还大量存在,他们的演出场所还是“路歧”,就是在街市的空隙地段。宋代开始出现厢,厢是坊上的行政组织。厢长之官品与县令官品平行(杨宽书)。(四)北宋东京城的特点东京城与以往都城相比有4个重要特点。第一,三重或四重城相套的布局。宫城位于中央,突出了宫城地位,是皇权至上思想在都城设计中的反映。在礼制上,开封城是当时的最高等级。主体结构三重或四重城墙相套,这是后期都城制度。一般地方的府、州城用两重城墙,县治只用一重。第二,开放式的街巷制度代替了封闭式的里坊制度。城市的景观、管理市民的制度、城市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要改变。汉唐的都城居民区采用里坊制度。汉唐的里是封闭式的,四面有高墙围起来,呈方形或长方形。小里有两门,大里有四门。里的中心是十字街交叉处,设置街鼓。下边又有小十字街,将坊分成十六小块,从大街上只能看到森严的坊墙。门有专人把守,早开晚闭。只有高官的宅子可以当街开门,称之为“第”。到晚唐时开始出现侵街的现象,临街开门。汉唐的市也有围墙,白天在“市”进行贸易活动。开封的行政区划是开封府辖开封县和祥符县(以中轴天街—宫城为界,东开封、西祥符)。县下有箱,内城四箱,外城四箱,城外九箱。箱下为坊。共有121坊,97750户,50万人口。但坊已不是隋唐时期那种封闭的坊了。宋代由于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里坊制度崩溃。民宅形式是在大街之间等距离排列着东西向的胡同,民宅当街开门,出入自由,这在《清明上河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居民区与商业区连成一片。第三,商贸活动分散于全城各地,还出现早市与夜市和专业性的集市,商业繁荣。这与唐代长安城商贸集中于东西两市,完全不同。唐中期以后东、西市附近的一些街道开始成为交换的场所,并且出现了夜市,但这些变化都处于萌芽状态,市还是主要的交易场所。北宋东京则出现了多处贸易中心和多种形式的贸易场所。出现“街市”、沿河岸的行市。瓦子(文艺娱乐场所)也到人流多的街上、河边。《东京梦华录》中记录了东京城出现了各类专业性的集市,如牛市、马市。沿街的街市。沿河发展起沿河街的集市。《清明上河图》就是描写汴河两岸的城内外的街市繁华景象。第四,四大河流(五丈河、金水河、蔡河、汴河)进出京城,东京对河流漕运进行了充分利用。这是古代都城所罕见的。汴河“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对河流槽运利用奠定东京城“富甲天下”的基础。这些变化,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结果。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到北宋达到发展的高峰。宋代两个突出社会现象,军事上的软弱,不断失利,经济上的飞速发展。私营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使旧有的城市管理制度、格局被陶汰,发展起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参考文献:1、《开封北宋城勘察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12期、96年第5期。2、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与发展》,《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3、孟元老撰,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古名城文化丛书,2001年。4、李合群:《北宋东京皇宫二城考略》,《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二、临安城杭州城始建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唐代杭州基本承袭隋朝旧制。五代钱氏定为都城,经几次扩建,周垣达到七十里。北宋时成为东南重镇。1129年高宗南渡,下诏以杭州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被正式定为都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改南宋宫殿为寺庙。元代禁止天下修城以示统一,临安城逐渐被居民所平。南宋都城——临安城位于杭州。80年代开始对城址进行考古勘查。已探出皇城的北城墙、东城墙、太庙遗址、衙署、官窑等。(一)布局1、外城和皇城两层布局。(1)外城呈腰鼓形。由于地势的关系,外城城垣呈腰鼓形。南部和西南部是丘陵地带,北部和东南部是水网地带。(2)皇城多边形,建在南部的丘陵高地,形成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政治上的统治中心宜居高临下,因此建在南部的丘陵地带。五代时吴越国的子城建在凤凰山东麓,南宋临安的皇城依然设于此,形成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2、南宋的皇城,围绕着馒头山,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宫殿、园林和亭阁。南部是外朝的大庆殿和垂拱殿;东北是东宫所在;北部是次要的宫殿、寝殿、后宫及园囿。基本符合“前朝后寝”的惯例。皇城的范围已得到确认。北城墙自万松岭路南侧的山坡向东到馒头山的东北角。长390m,宽10-11m,皆为夯土墙。北城墙的和宁门、东墙的东华门的位置已探明。在北城墙内侧还发现墙体包砖(长方形厚砖)。皇城的西城墙主要以凤凰山为天然屏障,只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坡局部修筑城墙。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城墙的位置也基本得到确认,其范围应在今梵天寺北至宋城路附近。皇城南面是正南门丽正门,门阔三间,有三条门道。东面是太子宫门,即东便门。皇城的北门为和宁门,和宁门的东面是东华门。《武林旧事》载,西部有西华门,但具体位置尚不清楚。大内在凤凰山东麓的案山,现残存的遗址深埋地下。尚存的宫城北墙长100m,东墙长500m。设有四门。临安的大内,由于山地局限,可用地促狭,因此只有一个正衙,各种仪式均在同一个殿上举行,随着举行礼仪的不同改换殿门牌名。其后小殿都属于寝殿性质。皇城南门丽正门名为正门,但只在行郊祀大礼时才经此门。和宁门名义上是后门,实际上却是主要的正门,因为临安整个城市的主体部分,包括主要的衙署都在皇城以北。此与北宋东京城的布局方向正好相反。由于皇城位于整个临安城的南端,御街也是由南向北延伸。御街以和宁门为起点,向北经过朝天门,略向西折,接着又一直向北,经过众安桥、观桥,到万岁桥,再折向西,直到新庄桥和中正桥,全长13,500尺,铺石板35,300多方。御街不仅是临安城的中轴线,从和宁门到朝天门这一段还具有外朝的性质,是元正、冬至大朝会时会集排班之所。中央官署都集中设在大内和宁门以北御街两侧,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官署与居民的坊巷间杂。例如,三省六部、枢密院等在和宁门外面。其他官署则相对分散地分布于民居之间,礼制性的建筑也不能像北宋东京城那样在御街两侧对称设置。如北宋时期景灵宫建筑于皇城以南、御街的两侧,而南宋则在绍兴年间,把新庄桥的刘光世、韩世忠旧宅改建为景灵宫,位置在都城的西北。在景灵宫附近,还建有供奉昊天上帝和圣祖、太祖以下皇帝的道观——万寿观以及供奉五福太乙神的东太乙宫。太庙位于今中山南路西侧。3、外城纵街横巷、水陆并行的街网布局。外城旱城门13座、水门5座。城内的主街是中心御街(今中山路)。城内的河渠很多,有盐运河、茅山河、市河、清湖河、青山河、莱市河、下湖河等。有四条大的横街,横街间是东西向小巷,构成了纵街横巷、水陆并行的街网布局。4、临安城是在与金朝对峙的情况下成为南宋朝廷“行在所”。统治者始终希望恢复祖先的基业,至少在名义上仍坚持以北宋东京城为国都的观念,故而定都临安以后虽然兴建皇城,设立了各种衙署和礼制性建筑,但城市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二)临安府的衙属遗址南宋城临安府的衙属遗址位于杭州西湖东南的上城区荷花池头一带。2000年5月杭州市文物研究所配合基建发掘880㎡。确定了有宋、元、明地层。临安府的衙属遗址揭露一部分,包括厅堂、天井、西厢房、庭院和水井遗迹。1、厅堂南北长34.4、东西宽16m。由于其中间部分被现代建筑叠压未发掘,整体布局不清楚,推测可能有前后二进。根据与厅堂后廊相邻的天井的宽度及其与这个柱础石的间距判断,该厅堂的面阔应为三间。厅堂建在黄土夯筑而成的台基上,台基高约0.8m,台基的前后压栏石宽0.47、厚0.15、长2—3m不等,其底部用青砖双层错缝平铺砌筑,南端共9皮,通高0.8m,北端共5皮,通高0.60m。厅堂揭露面积长16、宽6.9m,其中心部位用边长0.33、厚0.07m的“变形宝相花”纹印花方砖铺地,残存面积约22平方米。厅堂的前廊和后廊皆用长0.32、宽0.29、厚0.07m的素面方砖铺地。在后廊西端残存灰白色水成岩方形柱础一块,边长0.74m。2、天井长12.85m,被道路叠压,清理宽度5m。没有全部清理。天井西端有1条排水沟是用青砖立砌的明沟,通过石壸门进入厅堂后变暗沟。3、西厢房南北长至少有70m,但是只发掘一部分。用素面方砖铺地,厅与厢房之间用长条形青砖相隔。这排西厢房也建筑在用灰白色水成岩石条压面的夯土台基上,其南段和北段的压栏石与厅堂台基的前后压栏石相连。南段压栏石较厅堂压栏石低0.55m,而北段两者处于同一平面上,无论南段还是北段的压栏石,其下面基础的营造方式及其用材,均与厅堂的相同。房屋地面用边长0.32、厚0.04m的素面方砖或长0.35、宽0.16、厚0.04m的条砖铺地。在北区揭露面积长14、宽13m的范围内发现柱础石4块,门砧石1块。这些柱础石和门砧石自东向西分为三排,位于东侧第1排相邻的两个柱础石,其南北间距为5.2m,而第1排与第2排、第2排与第3排,其东西向间距为4.5m,距第3排柱础石西侧0.8m处有一条宽0.35、深0.8m的后檐墙的基础,由此可见,当年这排西厢房分隔成若干个单间,每间的面阔5.2、进深9.8米,其中前半进长4.5、后半进长5.3m,惟与书院厅堂相连处的西厢房,其前半进与厅堂相连,与后半进的连接处设有灰白色水成岩做的门砧石一块,说明两者间设门相通。位于南区西厢房的东边,北面、西面分别与厅堂和西厢房的踏道连接,揭露部分南北长25、东西宽16.1m,其东部和南部延伸至发掘区以外。根据揭露出来的遗迹看,庭院遗迹西侧有一条与西厢房压栏石平行的断面曲凹的排水沟,用长0.4、宽0.2、厚0.07m的青砖竖向错缝砌筑,共12皮。排水沟宽0.7、深0.1m,其北端被明代储水设施打破,已揭露的长度为23.3m,与厅堂底部的排水沟相连。4、水井遗迹位于南区北部、庭院内排水沟的北端。该水井用长0.3、宽0.26、厚0.04m的青砖平砌,平面呈七边形,逐层错角叠砌,每层对边距离0.58m,井深4.54m,底部为黄色夯土。井内出土了四系陶罐。5、遗物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具等。A板瓦(1/4弧形截面)、筒瓦(半圆形截面)。板瓦上下面均有稀疏布纹。筒瓦只在沟面有布纹。唇分有当、无当2类。有瓦当的,瓦当为莲花纹和连珠纹,7瓣7芯。南宋临安府衙属建筑仍使用莲花瓦当,说明沿用时间很长与辽金不同。B瓷器有白瓷斗笠碗、白瓷印花碗、青瓷碗、黑釉兔毫盏。酱釉陶罐(出于水井内)。C石器有石球、磨刀石、界碑。石球共34只,分大、中、小三档。质料有青灰石、灰白石和灰红石三种,通体较圆而外表粗糙(图二五)。大球10只,直径16cm,重4.25㎏;中球12只,直径12cm,重3.7㎏;小球12只,直径9cm,重1.8㎏。遗址位于临安府治内的“教场”附近,推测这批石球或为当时教场的练兵器材。D红木仕女像。高17cm,上穿襦袄,下穿长裙。造型细长。参考文献:《杭州南宋临安府衙属遗址》《文物》2002年第10期。(三)临安府太庙、御街遗址绍兴五年(1135年)建成,至南宋晚期度宗时期一共供奉十四位皇帝,南宋朝廷对太庙的祭祀礼仪十分重视,每年的四孟(每个季度第一个月)和冬季的最后一个月都要举行朝飨太庙之礼。而且南宋朝廷每逢重大事件皇帝都要到太庙亲自主持祭礼,登基、久旱无雨、久雨成灾、地震、钱江潮患等等。遗址位于现在的杭州市区,东侧为中山南路,北侧为察院前巷,南侧和西侧为太庙巷,太庙巷因南宋太庙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初为配合杭州旧城改造,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太庙巷一代进行了勘探,同年5—9月进行了第一次发掘,1997年底至1998年2月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宋元明各时代堆积:第1层:近代第2层:明清第3层:元代第4层:南宋南宋遗迹多数叠压于第4侧层下,属于南宋太庙遗址的有太庙东围墙遗迹(Q1)、东门门址(M1)、房址(F4、F5)、室外砖铺地面(D1、D2、D3)、砖铺道路遗迹L5、排水设施S1、G1、G2以及砖砌结构Z1,另外还有御街遗迹L3等。东围墙(Q1)基础宽1.9米,墙体内外两侧各缩进0.1米,宽1.7米。砌法:先于地面开挖1.9米基槽,基槽内填土夯实后,先用条石平置为基础,再在其上以规则条石错缝平砌。门址(M1)宽4.8米,底部用长方形砖错缝侧砌,内外以砖平铺包边,砖38*18*7厘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