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代两宋美术鉴赏_第1页
第三章五代两宋美术鉴赏_第2页
第三章五代两宋美术鉴赏_第3页
第三章五代两宋美术鉴赏_第4页
第三章五代两宋美术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五代两宋美术鉴赏一、悲哀的五代二、繁荣的绘画、1、荆、关、董、巨----中国山水画成熟的标志2、艺术因地理而分宗----南北山水画特色3、豪门夜宴----《韩熙载夜宴图》4、中国花鸟画的重大变革----“徐黄异体”三、两宋绘画1、两宋山水画2、两宋花鸟画3、两宋文人画4、两宋历史风俗画一、悲哀的五代

唐末,朝廷与藩镇、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军阀混战,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唐帝国残存的最后一点社会基础,使昔日声显赫,-------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三个绘画中心及其著名画家:五代十国各个地区之间,由于历史地理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绘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以中原、西蜀和南唐这3个地区的绘画最为发达。

中原地区,虽然连遭战争破坏和政局动荡的干扰,但唐代遗留下来的文化根基比较雄厚,绘画一般仍能不坠唐人典型。洛阳、汴梁(今河南开封)等地,寺观壁画活动仍保持相当规模。山水画经过荆浩等画家的创造,尤有新的进展。地处边远的敦煌,在曹议金家族的比较稳定的统治之下,莫高窟的壁画绘制仍在持续进行,并显示出一定的起色。

一、繁荣的绘画西蜀和南唐,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加之统治者对绘画的爱好和对画院事业的重视,使两个地区的绘画大放异彩,一时画手辈出,画派争妍。由于西蜀从唐代以后,随着唐玄宗、僖宗先后逃难入蜀,不少中原画家纷纷到四川定居,使西蜀受中原绘画影响较深,传统风格的寺观壁画尤极一时之盛。南唐绘画则发展得较晚,其繁荣时期已下跨到北宋初年,故不论在题材、风格、技法和审美情趣上,比起中原和西蜀来都具有较多的新意。此一时期各个地区间的绘画发展虽不平衡,但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画家和作品交流的现象从未间断。从画家主要活动年代多数来判断,属于五代的著名画家在中原地区有山水大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佛道人物大家:胡翼、刘彦齐、王殷、佛道人物画家:贯休、高道兴,花鸟画大家:黄筌、黄居采、徐熙、南唐佛道人物画大家有:周文矩、顾闳中,宫室画家:卫贤、朱澄等。

五代绘画

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则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的一路用笔更加细劲多变,赋色也变得鲜丽起来,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一路除了超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的花鸟画也出现了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1、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中国山水画成熟的标志百代标程,光照千古的山水画大师:荆浩、关仝、(北方人)董源、巨然(南方人)地域不同,培育出人的性格、气质俱不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者以不同的风格把中国山水画推向成熟的境地,揭开了南北两派山水画之源。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于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的画囊括了唐人`用笔用墨的经验,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该作品虽未经《宣和画谱》著录,但一直被认为是可以代表荆浩画风的作品。此画描写庐山一带景色,气势宏大,结构严谨,高远法与平远法并用,画法则是先以线勾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北方画风的奠基人--荆浩,自号洪谷子。生于唐末,卒于五代梁,荆浩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两方面都有相当高成就的大家。写有《笔法记》一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提出了山水画的“求真论”,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他的绘画实践给当时和后世的绘画起到了指导作用,五代宋初的北方山水画直接受到他的影响。其传为荆浩真迹的作品是《匡庐图》。作品分析:全貌式的章法:郭熙概括这种全景山水画为“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米芾《画史》称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繁复景物的组织:作者从不同角度、方位,观察感受得来的景物、峰峦、树丛、瀑布、水口、村舍、路径、小桥、船只及点缀的人物、驴匹等。由近及远巧妙地安排在竖轴空间上,从而形成“大山堂堂”的雄伟气势。此图峰峦主次,高下错落,山脉有勾连,树木有参差,瀑泉有远近,配置有村舍小桥,景物曲折各得其所。图中村舍,三五为伍,前景房中两人对酎,画幅下有一渔夫撑篙右行,中景小桥横架,人物意态生动,赶驴缓缓而行,描绘细致,使观赏者如身临其景。特定地域的意境:作者生长在北方,现实生活感受是太行山的峻拔雄壮的崇岭崖壁,从此图景物处理,应是早春的意境。富有特定环境和季节懂得气氛。保留有早期山水画不够成熟的痕迹:在技法上虽有生硬、刻画、板滞,但在以线为造型的基础上,勾、皴、染、点等山水画基本技法日趋成熟。《匡庐图》在绢上用水墨表现,用笔的特点为笔迹劲利苍古,勾而复皴,皴而复染,墨法运用得到了明显的重视。山法以线框廓勾示,内部石纹用短笔直皴,钉头、豆瓣一类皴法。树法有松树、点叶树、枯树。苔点技法在此图中于峰峦石坡尚未见明显运用,但点树叶法,以圆浑小墨点丛表现。

关山行旅图五代关仝(传)绢本水墨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上画峰峦高耸,气势雄伟;中画深谷坛林,中藏古寺;近写板桥茅店,旅客往来,商贾停骖,维以寒林鸡犬,富有生活气息。布境兼“高远”与“平远”两法,树木有技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生动,饶于墨韵。《宣和画谱》称关仝“尤善作秋山寒林,与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见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状。”所述画外之情,亦可与图中约见之。此画无款,据收传印玺,可知先后为贾似道,元内府,明内府,明晋王府及清安岐收藏,后入清宫。《墨缘汇观》及《石渠宝笈续编》等画书著录,可以认为是代表关仝画风之作。

关仝,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早年师法荆浩,晚年笔力过之,,遂自成一家,时人种“关家山水”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他的画风,笔简景少,但气壮意长,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早年师法荆浩,晚年笔力过之,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他的画风,笔简景少,但气壮意长,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山行旅图》轴写高耸峰峦,深谷云林,寺庙隐于其间,近处小桥茅店,有旅客商贾往来,富有生活气息。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据记载,关仝不擅人物,画中人物多求同时画家胡翼动笔。《山溪待渡图》亦绘堂堂大山之景,极具时代特点,突出了山川雄壮之气,亦北宋以前画风。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被人们形容为“平淡天真”。其用笔细长圆润,称“披麻皴”,有时也用点描绘郁茂的丛树苔草。宋代沈括说董源的画:“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现存的可以认定为董源真迹的有三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所绘山岗圆深,草丰木茂,杂树掩映,山麓则有人家张灯于树,似乎有节日之气。此画人物近于工笔重着色法,山水为小青绿,用披麻皴,山顶作矾头,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则属另一类,水墨淡色,形体如一,都是描写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峦丘陵,风雨明晦中的平远景色,用短条子和墨点的组合描绘景物,这是董源确立的一种新的风范。还有一类为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今已售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上有”后苑副使臣董源画"款,画高山峻岭景象,不突出用笔,重用墨,有推测为董源早期作品者。但此画真伪争议极大,曾于1999年末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引发一场大讨论,有专家说其为张大千伪作之画,双方各执一词,但国内专家多倾向于真迹一说。

巨然:十世纪僧人,江宁(今南京)人。继承南唐董源一派,世称“董、巨”。主要作品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山居图》等。

画法特点:a:运用长短披麻皴;b:山顶多作矾头(山头卵石);c:水边作一向右折风吹蒲草;d:近树多曲,远树皆直,善画介字点树叶;e:淡皴浓苔,破笔焦墨“壮如瓜子”大点。其中点苔方法尤为独创,对后世启发较大。《秋山问道图》是他的代表作。此图立轴,乍看画的似一座大山,实际上层峦复岭,矾头甚多,山壑夹脚有几间茅屋,高人端坐,茅屋前一曲径通向幽处,最下处是溪水,山中杂树灌木交相掩映,苍莽葱郁。此画墨笔,用披麻皴,没有作为主骨干的山石轮廓山头多光滑的卵石。树干勾染,树叶用墨点簇而成,水草一顺右折,皆一笔撇出。画面清淡,仅墨苔点较重,墨和笔皆整洁有序,秀润在骨,苍莽不露外强之气。虽主峰耸立,却无坚凝、雄强之势,但见柔婉;曲山抱合处,密林丛丛,三二茅舍坐于其中,柴门洞开,引小径回旋,折入深谷;坡岸逶迤,有树木偃仰,碎石临流,蒲草迎风。令人幽情思远,如睹异境,如米芾所赞,“……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明润郁葱,最有爽气……老年平淡趣高。”“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巨然师董源画山用淡墨长披麻皴,层层深厚,山头转折处叠以矾头,用水墨烘染,不施皴,留白,苔点飞落,“用笔草草,近视之儿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整个画面气势空灵,生机流荡。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韩熙载(公元907——970年),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顾闳中的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李煜只以为韩熙载生活太放荡,出于“惜其才”,想通过图画对韩熙载起规劝作用。所以,当他得知韩熙载“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棵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的消息,便“命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宣和画谱》)这就是《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原由。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第二部分描摹宴间的舞蹈景象。小巧玲珑的名妓王屋山正应节起舞,而以鼓点宣示节奏的,便是立于羯鼓前挽起袖管、手抓鼓槌的韩熙载,此时他的兴致已渐渐高涨起来。第三部分绘写乐舞结束后韩熙载退入内室休息的情形。一侍婢正以盆端水供他洗手、盥濯,余婢在旁围侍。第四部分绘写韩熙载聆赏萧笛合奏的景况。韩熙载敞露胸膛,盘坐椅上,执扇与侍婢说话,他面前有五女在拍板的应和下萧笛齐吹。

第五部分图写韩熙载热情留客的情状。韩熙载手执鼓槌,举另一手示意,要众宾留下,绮宴重开,将欢乐持续到天明。此作全卷构思精密,五个画面一气贯注,以人物的疏密,景象的闹静等来调节节奏,使得事件进程一目了然,发展状况曲折起伏。卷上并无多余的背景,却巧妙地用屏风和床榻切换时空,完成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将时间和空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画中人物以韩熙载为表现中心,作者细致描画了他从夜宴开始以后几个不同阶段的神情与活动,精细地把握住了他情绪变化的脉络。在全图四十余个人物的刻画上,作者力求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动态表现反映其内心状况,同时营造多种群像组合形态,透出生动和谐的形式美感。画家还善用细节传情达意,如以侍女的探头听琵琶暗示演奏技艺之高,以盘中水果点明节令,以案上烛火表示时间等等,都值得细心去体会。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第一部分描绘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此时夜宴方开始,案儿上酒果杂陈,众宾或坐或立,男女相错,一女子端坐弹琵琶,众人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她身上。此时的韩熙载高冠长髯坐于榻边,垂手注目,如有所思。花鸟画的重大变革:“徐黄异体”1、“皇家富贵”----黄筌、黄居采:中国五代西蜀画家。字要叔,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主要活动在后蜀(925~965)时期。他13岁时就从刁光胤学画,善于综采诸家之长:鸟雀师刁光胤,山水师李昇,龙水、松石、墨竹师孙位,皆能曲尽其妙。不但学力博赡,而且能自出新意,不蹈袭他人陈迹。特别是花鸟画方面,他能将刁光胤等的格法加以增损,故其成就远过其师。《写生珍禽图》:

虽是给黄居宝作范本的画稿,但却不难据以想见写生技巧之妙。其表现翎毛、昆虫等自然物态的精确性及其作为艺术形象的审美趣味性,确已达到妙造自然、形神兼备的地步。黄筌还继承和发展了边鸾描写活禽生卉的传统,以优美的笔致和赋色技巧表现动植物的生动情态。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为了塑造花鸟的动人形象,他重视观察体会禽鸟的形态习性。后蜀广政七年(944)他奉命将淮南所赠仙鹤画于偏殿之壁,作唳天、警露、啄苔、理毛、整羽、翘足等姿态,生动逼真,该殿竟被称为六鹤殿。广政十六年黄筌又画四时花竹、兔、雉、鸟雀于八卦殿。黄筌供职宫廷画院,所见所画多为禁苑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如桃花、鹰、纯白雉兔、金盆鹁鸽、孔雀、龟、鹤之类以适应宫廷欣赏趣味,因而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宋时被称为“黄家富贵”。

珍禽图,五代画家黄筌的代表作。黄筌(约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五代时为画院的宫廷画家。画的题材大都是皇家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异兽。这幅《珍禽图》,表现方法是师法自然,由写生而达到上乘的。

(2)代表作品:

黄居采

(公元933--?年)五代宋初画家,字伯鸾,四川成都人。黄筌子。仕后蜀,任翰林待诏,入宋仍为翰林待诏,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曾出使成都府。人以为画艺不让其父,擅画花鸟树石,设色工丽,形象真实。时"黄家富贵"之风影响画坛,遂为北宋初翰林图画的标准画格。

2、‘徐家野逸

”----徐熙

中国五代南唐画家。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一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但可知其卒于宋灭南唐之前。他出身江南名族,一生以高雅自任而不肯出仕。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傅色。宋代沈括形容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梦溪笔谈》)。这种题材和画法都表现他作为江南处士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与妙在赋彩、细笔轻色的“黄家富贵”不同,而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格,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

徐熙画在南唐甚受重视,为后主李煜所欣赏。在宋代也享有很高声誉,宋太宗见徐熙所画安石榴,以为“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也”。他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然宋人评论又说,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被誉为“江南绝笔”。徐熙作品早已不存,现传为徐熙的《雪竹图》、《玉堂富贵图》、《雏鸽药苗图》皆非真迹,只能从中领略其风格和画法。

三、两宋绘画、1、两宋山水画:北宋三大家:北方山水画继荆浩之后产生的关仝、李成、范宽,三人皆隐士,终身未仕。

李成:(919-967)宋初杰出画家。字咸熙。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又称“李营丘”。幼好文学,气调不凡,性情旷磊有大志。画山水,北宋初推为第一。初师关同,后自成一家。惜墨如金,常用直擦的皴波,写平远寒林。画树木节处,不用墨圈,只点下大点。通过用淡墨涂抹,所作雪景,峰峦林层,凡烟支变灭,水石幽涧,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民载中说他的画:“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江少虞的《皇朝事实类苑》里说:“成画平远寒林,前所未尝有。气韵潇洒,烟林清旷,笔势颖脱,墨情精绝,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真画家百世师也。……”《宣和画谱》说他擅长描写“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云雾之状”。其作品有:《盘车图》、《渔乐图》、《寒鸦图》、《山水图》等。宣和御府所藏有一百九十五卷,真伪难辨。只有翟院深的摹本,非常近似,可以乱真,但缺少神气。现在保存的宋画中有他和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读碑窠石图〉李成《读碑窠石图》(藏日本)画荒野中寒林老树下有一古碑,一骑骡者正仰观碑文,旁有一童仆相随,通过读碑的描绘使人联想起历史的兴衰变迁,颇为耐人寻味。画中枯枝作蟹爪状,石如卷云状,萧索的气象和平远的景物,体现了李成山水画的特点。碑侧有小楷款书“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可知人物为王晓所画。亦有人认为此图为宋人摹本。

范宽:(约950-10027)宋代杰出画家。字仲立,一说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大利,别成一家。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也有称为“芝麻皴”的。画屋字先用界画铁线,然后以墨色笼染,后人叫他铁层。传世作品,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五十八件,米芾《画史》提到所见真迹三十件,如:《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万里江山图》、《重山复岭图》、《雪山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等。

范宽《溪山行旅图》轴绢本墨笔206.3x10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这一巨幅立轴山水,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构图作正面的主峰,耸系冗立,占去画面相当大位置。明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范宽是北宋前期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他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当时人们就叫他“范宽”。

情宽厚,当时人们就叫他“范宽”。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站在它的面前,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巍然挺立,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里,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岑寂……此刻,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溪山行旅图》让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动人的气象.沉沉的绝壁.一线瀑布成了画眼,承上启下,使山峰充满灵气.浮动的山岚横过画面,造成了前后的空间感.左侧的半壁山峰,令人感到山外有山,画外有画.丰茂的树丛,潺潺的流水,兼程的商旅,似乎是那山川蓬勃生命的象征.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匠心独运.此画构图层次分明,主次和谐.前后递进,用水贯通.用笔清雄,浓淡了然,以墨骨取胜.山石以"雨点皴"积攒而成,山石轮廓坚劲韧练,塑造了一个"气魄雄浑,如云长贯甲"般的堂堂大山.范宽的画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称他的画为“百代标程”.

徐悲鸿对他推崇备至,我们引用他的话来作为对该作的凭价:“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倾倒。“

雪景寒林图北宋范宽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关于此图是否为范宽之作,近年在绘画史家间尚有不同看法,但说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则是大家公认的。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圆时曾流落民间。3、一代英才----王希孟1096~?)北宋畫家。徽宗時畫院學生,擅畫山水。曾得趙佶指點筆墨蹊徑,畫遂超越矩度,秀出天表。政和三年(1113),牢十八,繪成《千里江山圖》卷,不久病死。此圖卷是他傳下的唯一作品。無款印,後紙有蔡京跋稱為希孟之作。全圖大青綠設色,氣勢開闊,山勢綿亙,筆墨工致,位置得宜。「一點一畫均無敗筆,遠山近水,山村野巿,漁艇客舟,橋樑水車,乃至飛鳥翔空,細若小點,無不出以精心,連以細毫。」技法上承張僧繇、楊昇以來青綠沒骨山水的表現手法,用厚重的石青石綠加強蒼翠效果,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鉤勒為主,間以沒骨法畫樹幹,用皴點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人物如豆,服飾各異,衣不鉤褶,亦見生動活潑。

《千里江山图》宋代画家王希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向往。

南宋四大家:

马远、夏圭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李唐〈万壑松风图〉刘松年马远、夏圭

4、南宋四大家(山水画):a.李唐(1066—1150年)宇欷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未,为翰林待诏。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几乎无一不工,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其次是人物画,画牛也很出名。有一位叫萧照的人,在中原纷乱时朗“流入大行山为盗”,一天,李唐被掠,检其行囊,尽是粉彩画笔。萧照早闻李唐大名,便离开群盗,随李唐南渡,经传授,萧照届然也成了画家。李唐到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年已八十,没有去朝廷报到,在街市上隐名埋姓卖画,境况相当困苦,曾作诗慨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不久,李唐隐名卖画的情况,被太尉邵宏渊发现,惊呼:“这是李待诏的画,李唐来临安了。”即向高宗赵构禀告,又进入画院。

李唐山水初学李思训,能作青绿山水,但更多取法荆浩、范宽,所作山水多用斧劈皴,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先河。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应推《万壑松风图》。

北宋未,出李唐,画艺高,题材广;

山水画,最擅长。松风图,绘绢上。

峰峦高,飞瀑壮。跳珍珠,云飘荡;

画山水,重岩嶂,江山美,生气旺。

李唐〈万壑松风图〉此画绢上,基本上是水墨,设色淡淡。画面上,山石峻岩,峰峦郁盘,从山根到山顶,松柏葱翠,迤逦不断,山际白云缭绕,若动若静,从远处移近,水瀑两匹,从中间主峰间,飞挂而下,泉水穿过山脚的乱石,喷雾跳珠,飞溢而出,全图气氛,峻厚森严,显出飞动的意趣。远峰七、八座,贴紧主峰,若众星捧月,是堂堂正正的全景山水构图。李唐自来到临安以后,接触到妩媚秀丽的江南景色,在他敏锐的艺术感觉中,山是明的,水是秀的,树是翠的,石是润的,云是淡的,风是清的;他的山水用笔,阔起来了,长起来了;用墨,润湿了;用水,淋漓了,从而创造了“大劈法”,自成家数B.刘松年: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毕生供职画院,善画山水、人物,其艺术水平被誉为“院人中绝品”,画史上与李唐、马远、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绘画曾师事张敦礼。其山水画中青绿者工细而有秀色,似赵伯驹。水墨者承袭李唐,但较为精细工致。山石用小斧劈皴,树多用夹叶,楼台建筑工细严整而不刻板,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所作人物画多描绘历史人物故事、文人贵族生活及佛道题材。线描细秀劲挺,设色明快典雅,能生动地表现出对象的神态气质。代表作品

风雨归牧图

日暮孤吟

四景山水图卷:绢本设色每幅纵41.3厘米,横67.9至6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图》分四幅绘春、夏、秋、冬四景,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大夫闲逸的生活。全卷书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其中界画屋宇丝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与李唐的渊源关系,而秀润过之,四幅画面均无款印,但可信为刘松年真迹。后幅有明人李东阳题记。本幅分钤《春和园鉴藏》等印二十四方。《庚子销夏记》著录。

绢本设色41×68公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画家山水画的代表作。有四段,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时景色,并且穿插人物活动,四段画面,主题鲜明,布置结构严谨,树木笔法劲挺,楼宇界画极为工整。刘松年的老师的张敦礼是李唐的学生。但其画风要比李唐收敛精细。可能

因为李唐多所取北方山水为描写对象,而刘松年则多依据眼前所见,描写西湖一带风光。

马远为宁宗朝画院待诏。此画构图洗练,打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在笔法上继承了李唐等人的画法。下笔爽利果断,方硬峭拔。全图虚实相间,使咫尺画面产生了空旷之感。马远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以偏概全的构图法多见于马远的山水作品之中。因此与同时代的画家夏圭并称"马一角"、"夏半边"。在学术上也有人认为这种取一角半边之景的构图法,是意在抒发南宋偏安,山河沦陷的政治感慨,但这种观点过于牵强附会。其实宋朝国都南迁之前,山水画家多生活在北方的开阔大地,宜于全景的把握,诸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属此例,画的是关中一带的景色。而南宋画家则生活在环山的西湖边,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只是局部取景,而不可能看到西湖四周山峰的全貌。夏圭

绢本设色

29×306公分

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藏夏圭与马远为同时代的画家。该画为江南雪景,笔法苍劲浑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短线条秃笔直皴,从而取得了即方硬又苍润的效果。由此可知夏圭与马远虽同师李唐,但又各有所长。马远用笔刚健而露,夏圭则趋于含蓄。此幅尤为明显。画左侧署"臣夏圭"。2、两宋花鸟画:一代昏君,妙手丹青----徽宗赵佶画院的飚升----翰林图画院成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称之为画学,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之外学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古文学,加强画外修养。3、两宋文人画苏轼、米芾、晃补之、宋子房等人集文人,士大夫,画家三重身份为一身,为人超凡脱俗,画力不同凡响,格调高远,见解品评精变,极有号召力。

a.多才多艺-----苏东坡。

b.亦颠亦狂的--米南宫(米芾)

c.清淡古雅的李公麟白《五马图》析

d.梁楷泼墨------豪放天真《泼墨仙人图》析4、两宋历史风俗画:背景资料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析一代昏君,妙手丹青----徽宗赵佶赵佶(1082-1135),北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082-1135)。在他主政时期,奸臣当道,穷奢极欲,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踏来。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与儿子一起沦为亡国之君,最后后死于五国城。赵佶是一位艺术家皇帝,他终日潜心迷恋于书法和绘画,无心坐在龙椅上处理庞大的大宋政事,他先是启用当时的足球明星高俅,封他为殿帅府太尉,接着又重用蔡京、童贯之类,把一切朝政都交由这几个人处理。而他则狠抓文化艺术事业,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给画家以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创作优秀的作品,像米芾、张择端等一代大师遂应运而生。他广泛收集民间文物,特别是金石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辑编成《宣和画谱》等书。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的推动和倡导,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这位亡国皇帝政治无能,生活穷奢,但是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堪称一代大家。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其特点是瘦直挺拔,侧锋如兰竹,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正如《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传世书帖有《草书千字文》、《闰中秋月诗帖》等。

赵佶(1082-1136)即宋徽宗。宋代皇帝,画家。为帝时不励精图治,惟穷土木,崇奉道教,任用蔡京、梁师成、李彦、童贯、朱

、王辅等,时称六贼。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教城汴梁,赵佶、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后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在位期间,为“画院”搜罗绘画人才,提倡柔媚的画风。他擅长花鸟画,受吴元瑜影响,书法师黄庭坚,后自创一种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体”。据说他画鸟雀,常用生漆点睛,小豆般的凸出在纸绢之上,十分生动。陆续描写过各种奇花异鸟,命名为《宣和睿览册》。他要求所画花卉,能够画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的特定情态,他对人物、山水画等,也有一定的造诣。传世作品较多,有些是御用画家代笔之作。作品有《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柳鸦芦雁》、《瑞鹤图》、《溪山秋色图》等。人物画方面有《听琴图》、《文会图》。山水画方面以《雪山归棹图》为代表。此外,还临摹有李昭道《摘瓜图》,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曾下令编撰《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仅《宣和画谱》就有二十卷,包括二百三十一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作品。富贵而传神的花鸟画

赵佶于花鸟画尤为注意。《宣和画谱》记录了他收藏的花鸟画二干七百八十六件,占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见其偏爱之深。赵佶的花鸟画,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

中国传统花鸟画向分徐(熙)、黄(筌)两派,两派各有长短。黄派长于用色而短于用笔,徐派长于用笔而短于用色。以技术的标准论,徐不及黄的精工艳丽;凭艺术的标准言,黄不及徐的气韵潇洒。用笔和设色作为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中两大极为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各走极端,易生偏向。从流传至今题为赵估的画迹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风格殊异、面貌不同的花鸟画。就主导的画法画风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题为赵佶的花鸟画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用精工的笔法和艳丽的色彩描绘宫中珍禽异卉的

画幅。如《瑞鹤图)卷、《祥龙石图》卷、《五色鹦鹉图)卷、<芙蓉锦鸡图》轴、《腊梅山禽图》轴等。

第二,注重笔墨情趣,不甚注意色彩,或喜用轻彩淡色,从徐熙、易元吉、崔白、吴元瑜系统变化而来的风格。赵佶在画院中推行那种谨严精细的画风,但他本人也喜欢比较清新疏朗、带有文人画气质的风格。如《柳鸦图》卷、《竹禽图》卷。

第三,水墨风格的画笔也不少。元代汤垦认为赵佶“作墨花墨石,间有入神品者”。赵佶的这一类作品也是意态纷呈的。笔势有拙大的,亦有纤秀的;墨法有浓重的,也有轻清的。画老树坡石,一般用拙大的笔势,浓重的墨法,颇具郭熙的情意;写花果珍禽,用纤秀的笔势,轻清的墨法。不过,这时的水墨画还只是不用设色的墨画,绝大部分属于水墨的工笔画。审视赵佶的《鹳鹆图》轴,就可知道那时的水墨还只是干墨,还不是后来的水墨。一直到了南宋马远、夏珪水墨苍劲一派兴起之后,才逐渐在墨中加了水分。但和林良、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水墨画相比,那还差得很远。最多不过像元代王渊的《竹鸡图》的画法,还处于相当工整的阶段。然而,赵佶等北宋画家在水墨画方面的探索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赵佶所作。此图既具体精到,又典雅堂皇,设色艳丽,充满活泼与吉祥的气氛。由于他的努力,使许多画师,如费道宁、李唐、苏汉臣、张择端等,皆脱颖而出,树誉艺坛。

历来关于赵佶的艺术成就,论者都以他的花鸟画为最高。赵佶艺术的独创性和对后代的影响力,也主要体现在他的花鸟画中。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物象意念安排的独特性。

第二,写实技法的独特性。

第三,诗、书、画、印结合的独特性

总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广川画跋》)。

正如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一书中所说:“帝位为徽宗的绘画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徽宗的画并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画作本身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的。”这是一句十分客观的公道话。

可以说,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

《浓芳诗》局部他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米芾(1050-1107)宋代杰出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温士,自号鹿门居士。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官至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由于他性情狂放,故人称“米颠”或“米痴”。与其子米友仁,世称“二米”,或“大小米”。父子二人又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擅长山水,常使烟树掩映中有风雨迷离的深意。米芾性情旷达,不随流俗,潇洒不凡。他所画云山烟树,虽宗王洽,点笔破墨,似出董源,然实从行草书法得来,有变幻无穷的妙趣。自然烟云出没,峦气逼人,创所谓“米点山水”。其画水墨淋漓,烟云掩映,树木简略,妙于熏染,号为“米氏云山”。作品有《云起楼图》、《研山图》、《春山烟霭图》等。其书法有《参政帖》等,其行书,字字精工,沉得痛快,寓刚健于流利之中。其著作有《宝晋英光集》、《画史》、《画评》等。《蜀素帖》宋米芾墨迹绢本29.7×284.3cm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称为蜀素。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个长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卷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清淡古雅----李公麟白描(1049-1106)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产先后任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和朝奉郎等。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因病辞退。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苏轼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五马图》为其代表作。画中五匹大马,由五个人牵引,神采焕发,顾盼惊人。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动人”。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除《五马图》外,尚有《临韦偃牧放图》、《免胄图》、《维摩诘像》、《十六小马图》、《龙眠山庄图》、《辋川图》、《九歌图》、《洛神赋图》、《草堂图》、《莲社图》、《明皇演乐图》、《农节图》、《西园雅集图》、《明皇醉归图》、《维摩演教图》、《汴桥会盟图》、《白描罗汉图》、《海会图》、《百马图》等。五馬圖

北宋李公麟五馬圖共畫五人,各牽一馬,五馬即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花、滿川花,此畫作於澄心堂紙上,用墨筆單線鉤勒再略染淡墨,落筆輕重起伏具有節奏感,充分表達了馬的精神與質感。『免冑圖』畫的正是郭子儀卸下盔甲、武器,只穿著文官的袍服,和藥葛羅在戰場握手言和的情形。他過人的膽識和摯誠,非但另藥葛羅心悅誠服,連身後回紇的大群部眾,也跟著拜倒在地呢!

李公麟也因為擅於運用這種綿長、纖細的線條,為自己贏得了「白描畫大師」的封號。23333梁楷是名滿中日的大畫家,祖先梁義曾任職山東東平縣。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法賈師古,而青出於藍。南宋寧宗嘉泰年(1201~1204)畫院待詔,這是最高級的宮廷畫師。皇帝曾特別賜給金帶,這種畫院最高的榮譽,梁楷卻不接受。他喜好飲酒,酒後的行為不拘禮法,自稱是「梁瘋子」。傳世的作品,草草為之者,人謂之「減筆」,本幅就是。

梁楷以大筆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襬,飛揚的筆勢墨韻,有如爆炸性的轟雷霹靂,整幅畫來,不出十數筆之間,就將一位ㄔ亍獨行,一臉瞇笑的仙人,筆簡形具地充分表達出仙人飄逸的氣質。畫完成於傾刻之間,卻是一生畫技千錘百鍊的成果。梁楷的藝術創作,借酒助興,酒酣意發,無拘無束,正是最真實的自我。

《清明上河图》画卷简介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

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