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了解晚清、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一)科举制度变革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元朝隋朝唐朝宋朝明朝

创立发展

完善

鼎盛

科举废除晚清

中断晚清的科举制发生了什么变化?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科举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戊戌变法期间清末新政期间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一)科举制度变革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B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阅读P40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换取列强信任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普及教育最终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1、官制改革:(1)总理衙门→外务部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设立新部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评价: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但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二)清末选官制度改革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学堂选官制度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留学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癸卯学制)(二)清末选官制度改革2、学堂选官制度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原因是(

)①西学东渐的影响②近代工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要③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④清政府为了安定人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D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影响: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当时未能真正实施。2、措施: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孙中山“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发端与奠基报考条件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负责机构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考试类型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等。1、考试制度:

2、甄别制度: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1927年)1913年初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公务员制度: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1、人事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内容①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任用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发展与成熟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材料二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然结果100名合格者中竟无一女性。在放榜之际,竟有女考生失声痛哭。而典试委员邵元冲夫人张默君也禁不住伏案流泪。而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才有两位女性“攀登龙门”,她们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和倪光琼。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积极: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推动政治民主化;②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③为新中国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局限:未动摇专制统治的基础,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官僚主义、贪污舞弊现象依然严重。民国时期,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南京临时政府实行的B.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实行C.女子也可以通过考试担任官职D.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D【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干部公务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民主革命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完善发展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分类管理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十八大以来规范化、制度化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一)干部制度的发展演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2006年发展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凡进必考”。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1993年初步形成2005年正式形成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演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年份招录人数招聘岗位数参考人数报录比20162781715659140万50:120172706115583149万54:120182853316144159万55:1思考:公务员制度有何特点?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思考: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白钢《政治制度史》【补充拓展】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法定范围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选用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两官分途“两官分途”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政治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