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一中2016-2017学年复读级第二次周测.定稿ppt.1【刘希国】_第1页
民乐一中2016-2017学年复读级第二次周测.定稿ppt.1【刘希国】_第2页
民乐一中2016-2017学年复读级第二次周测.定稿ppt.1【刘希国】_第3页
民乐一中2016-2017学年复读级第二次周测.定稿ppt.1【刘希国】_第4页
民乐一中2016-2017学年复读级第二次周测.定稿ppt.1【刘希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乐一中2016-2017学年复读级第二次周测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并且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C.雅人和俗人能对同一对象“共赏”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作为人的共有的相通的快感或趣味。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一、1.B第三段表明虽然白话进入文学,但仍以雅言为主。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2.B试题分析:第二段,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3.D试题分析:A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C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科殿试及第。肃宗从灵武驾临彭原,董晋到那里上书,授官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待制。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hé,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jù,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大历年间,兵部侍郎李涵持符节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出嫁,委任董晋为判官。回纥依仗有功劳,见到使者很是傲慢,于是问道:“唐每年买马,可是给我们的财物却不足,为什么呢?”李涵害怕,回答不上来,多次给董晋使眼色,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zī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董晋说:“大唐并非没有马才与你们做买卖,给你们的赏赐不是已经很多了吗?你们的马每年送来五次,而边地有关部门已按数偿还你们钱财。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令官吏不得过问,你们反而因此怨恨大唐吗?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诸戎以为大唐与你们结交,不敢来与你们较量。你们父安子宁,马畜兴旺,不是大唐是谁让你们这样的!”回纥众人都向他跪拜,不敢再有话说。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cǐ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德宗即位,董晋出任华州刺史。朱泚谋反,派兵攻打华州,董晋放弃华州奔逃到皇上所在地。改任为国子祭酒,随即被派往恒州宣旨慰劳将士。返回河中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劝说道:“朱泚作为臣子却谋反,如果他得志了,你又有什么呢?

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yǎnjiǎn骄横;傲慢;盛气凌人),亦不助泚。况且您已位居太尉,朱泚即使信任您,您的地位也不会再提高了。他不能侍奉君主,却能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您吗?您能侍奉他,又有什么不能侍奉君主的呢?”李怀光感动得哭泣。所以李怀光虽然很骄横,最终也没有帮助朱泚。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xiù为宰相韩滉huàng排笮zé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圣驾返回京师后,改任董晋为尚书左丞。当时尚书右丞元琇被宰相韩滉排挤而获罪,韩滉威震朝野。董晋去见宰相,极力陈述元琇无罪,士大夫都称赞他很有气节。贞元五年,当时窦参正得君主的信任重用,裁断决定大事不征询董晋的意见,董晋守法谨慎从不提出不同意见。

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这样做的吧?”皇上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不敢隐瞒。于是窦参被罢免宰相之职。董晋忧惧,呈上奏疏坚决辞职。贞元九年罢免为礼部尚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担任东都留守。会宣武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zōuqiàn从之,即日上道。恰逢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重,朝廷便任命董晋为宣武军节度副使,管理节度使事。李万荣去世,邓惟恭总领宣武军。董晋受命之后,没有召集军队,只率领侍从差役,当日便前往赴任。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biàn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到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达汴州。到达郊外,邓惟恭才出来迎接拜见。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汴士素骄怙(hù,依靠,仗恃)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进入汴州城后,董晋把军政要务交付邓惟恭掌管,没有什么变更的,大家都佩服董晋做事得体,却估量不出他谋略的深浅。汴州士兵向来骄横、喜欢乘乱谋利,邓惟恭让勇士穿上铠甲埋伏在帐下,早晚轮流休息,董晋将他们全部解除。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邓惟恭于是勾结大将相里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董晋在宣武军中一共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恭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5.C宰指主宰、相指辅助。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B.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C.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D.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6.C试题分析:并非董晋主动揭发,而是皇帝询问,董晋不敢隐瞒。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1)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这样做的吧?”重点词语:“讽”“闻”“无乃”(2)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2)董晋到达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汴州。重点词语:“逆”“便宜”“造”。(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新秋夜寄诸弟【韦应物】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注]①这首诗写于唐建中四年,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感秋而有此作。②人瘼mò: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译文】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①星河:银河。

五律《新秋夜寄诸弟》是一首抒情诗。这两句是说,今夜我们各在一方,两地是一个共同的秋天的夜晚;此时,夜已深沉,想必我们都未能成眠,伫立中庭,仰望星河,彼此在相互思念。诗句将思念之情写得真切,“共”字用得妙,不言独思,而言共念,天各一方,两地同时,足见兄弟情深,思念之殷切。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这两句是说,高高的梧桐树上,叶落坠地,表明秋天到了;这时,在空荡荡的郡斋之中,激起我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一叶知秋”,秋日最易勾起人的乡思。即景状情,令人感到情意殷殷。

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方用”,指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官阶由从六品升为正四品;“痾”

[kē],同疴,指小病。“方用”与“况自”,为递进之语。意思是: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从政不力,政事不严,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而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精力不济,就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了。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无将”,不要。两句意思是:夏天赴任,现在正值秋时,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言下之意,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8.请指出这首诗颔联的妙处,并简要分析。(5分)

8.①构思巧妙。“高梧”对“空斋”,写出环境的空寂和作者的孤独;“一叶下”对“归思多”,表面是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实则是因空斋中作者的思念才使他注意了节候的变化。(3分)②手法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一叶下”与“归思多”对比,表现出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2分)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9.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1分)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2分)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政爱民,有所作为。(3分)1.“相望共星河”的“共”字,一说是“在”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5分)

1、“共”字更好。①

“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以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的独处而想到已往的欢聚。②一个“共”字,烘托出诗人极其寂寞的感受,透露出诗人深切的忆昔之情。而“在”字则无此意,表达效果较平淡,不及“共”字。(2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2、该诗抒发了诗人思念诸弟、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①融情于景:首联两句借秋夕、银河之景,流露出思弟之苦;颔联中以“空斋”对“高梧”,更托出诗人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②直抒胸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怕从政不力,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否则会使颜鬓苍老,岁月蹉跎。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即使自己粉身碎骨,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一个人经历种种磨难,最后要达到“____,____的境界。(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虽体解我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传记,完成(1)—(4)题(25分)

一生就做一件事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是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大音希声。一辈子少言寡语的朱光亚,一生也喊过惊天动地的“两嗓子”——一嗓子喊在大洋彼岸。1950年3月18日,52名中国留美学生发表《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中国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朱光亚的另“一嗓子”,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炸”出来的!1964年10月16日15时,大西北戈壁滩一道强光闪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史称“东方巨响”。那天,在撤离试验现场时,司机驾车走错了路。当朱光亚转过身来,正好看到半空中升腾的蘑菇云,顿时潸然泪下。当晚,朱光亚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醉酒。大有大无。事业重如门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两弹一星”元勋的传记很丰富,也唯独没有《朱光亚传》。不是没人写,而是到他那里不是被扣下来,就是因不同意发表而被退回。他总说:“先写别人吧,我的以后再说。”父亲是干什么的?就连他的长子朱明远也是猜出来的。他回忆道:1967年的一天,院子里一群孩子聊天。有人突然问: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有人能答出来。有人说,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大伙一想,果然如此。顿时,我们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好长一段时间……朱光亚85岁生日的时候,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主编出版了《战略科学家朱光亚》。后记里有这样充满遗憾的话:朱光亚做的工作,至今还有许多不能对外公布……探寻朱光亚的内心世界,他不愿多说自己,并不完全出于保密考虑。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朱明远也问过父亲,中国的“奥本海默”是谁?朱光亚的回答是:“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整个集体。”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命名仪式上,朱光亚说:“我很不敢当……”大粗大细。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有人评价朱光亚,凡是不感兴趣的,他就眼皮一耷拉。——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其实,组织为他配有汽车和警卫。——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连个食堂也没有,院长朱光亚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吃普通盒饭,每次还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包好带回家。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家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夹干肉。然而,有时候朱光亚却“细”得让人匪夷所思——老秘书张若愚回忆:有一次在外面开会,朱光亚让他回家取一份文件,告诉他,第几个保险柜,第几格,从左到右第几摞,从上往下数第几份,不要看内容,取来给我就行了。批阅文件,他就像老师批改学生作业一样,不但修改内容,连病句、错字甚至标点符号都认真修改,而且字迹工整。他的军装,也像文件摆放一样井然有序,每个衣服箱子里都有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箱子里放的是冬装还是夏装,一目了然。他抽屉里放的铅笔、橡皮、小刀都是有数的,孩子们有时悄悄拿走一个,他马上就会发现。他还经常拿台历反面写东西,如果只需要写一句话,他会撕一条下来,而不是用整张纸。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87岁。那天,北京白雪皑皑,天地缟素。含泪望长空,很多人动容地说:“钱学森钱老走的那天也下雪,真巧!”(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引用传主的原话“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客观的反映了传主的主要事略,为下文具体介绍张本。B.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庆功宴上,朱亚光喝得大醉,这一醉,既表现了他当时激动的心情,又表现了领导对他的感激与鼓励。C.“有人突然问我: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人能答出来。”作者这样写,其目的在于表现朱光亚先生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D.“每次报纸上公布核试验,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北京”,孩子们的这句话朴素而真实的语言,表现了朱光亚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操。E.本文主要从心理与行动方面记述朱光亚的事略,从事业和名利方面表现他的高尚人品,从大粗大细方面表现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⑵本篇传记为什么以“一生就做一件事”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⑶文章结尾两段有哪些深刻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⑷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可是全文却没有就朱光亚在核武器领域的具体工作和成就多做介绍,请你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用意。(8分)11.(1)AC【解析】B“又表现了领导对他的感激与鼓励”,无中生有;D.“舍小家顾大家”牵强;E“心理”不突出。⑵本篇传记为什么以“一生就做一件事”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2)①“一生就做一件事”出自传主之口,用传主自己说的话做传记的标题,更为贴切。②题目新颖,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照应文章内容,凸显传主人格魅力④凸显传主学术魅力。(结合具体事例)⑵本篇传记为什么以“一生就做一件事”为题?请简要分析。(6分)①“一生就做一件事”出自传主之口,用传主自己说的话做传记的标题,更为贴切。(表达上的特征)②题目新颖,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表达上的作用)③照应文章内容,(结构的作用)凸显传主人格魅力④凸显传主学术魅力。(突出传主的品质的角度)⑶文章结尾两段有哪些深刻含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3)①渲染气氛,表达了对朱光亚逝世的悲痛,哀伤之情;②把朱光亚与钱学森并提,突出了朱光亚的贡献与成就之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认可。⑷朱光亚是中国核武器研究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可是全文却没有就朱光亚在核武器领域的具体工作和成就多做介绍,请你说说作者这样选材的用意。(8分)(4)①选材新颖,突破传统传记从传主成就和业绩方面介绍传主的选材。②从生活方面介绍传主,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具体,真实可感。③拉进传主与读者的距离,让一带科学家走进日常生活。④使读者对人物的了解更为全面丰富,其他传记可能已经介绍了成就方面,本文起到补充作用。第Ⅱ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_________。②想到众兄弟就要________,他不免一番悲戚。③他生平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___________。A.风流云散烟消云散销声匿迹B.烟消云散风流云散销声匿迹C.烟消云散销声匿迹风流云散D.风流云散销声匿迹烟消云散13.【答案】B【解析】:风流云散:四散消失,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用于事物或情绪)。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空间站中长出的红生菜是此前“龙”号宇宙运货飞船送来的,它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蔬菜盒子”里,是由位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麦迪逊轨道中心设计出来的。B.古装玄幻仙侠剧《花千骨》自在湖南卫视热播以来,不少女粉丝的心被剧中的“东方彧卿”的扮演者张丹峰俘获。C.据《光明日报》报道,今秋开学,江苏扬州梅岭小学将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哲学课,所用教材将由该校老师和外聘专家共同编写。D.这些网络音乐产品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已被列入网络音乐管理黑名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提供。14.【答案】C【解析】A.偷换主语,应在“是由位于美国”前加主语“这个盒子”。B项,结构混乱,前句“古装玄幻仙侠剧《花千骨》自在湖南卫视热播以来”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出现新的主语“不少女粉丝的心”,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应把“自”移到句首。D.成分残缺,“含有”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危害社会公德”后加“的内容”。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

然而,有趣的是,在没有确凿医学证据证明吸烟有害健康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已经出现了数次不吸纸烟运动。A.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B.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C.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D.纸烟引起肺癌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被严谨的医学研究证实,烟草控制成为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15.【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先有科学研究的证实,然后才有烟草控制,“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与后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出现不吸纸烟运动的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选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隐性就业正成为一种常态。就在最近,笔者居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位保洁阿姨,依靠微信预订、微信支付,她独自完成了上门服务,而她并非供职于固定的劳务公司,每月却有稳定的客户,并能获得5000多元的劳动收入。①?目前,②,但类似现象却大量存在着。而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③

。16.①这是不是也算一种“隐性就业”;②隐性就业的数量还无法统计;③隐性就业的数量还将迅速增长。17.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回答问题。(5分)(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1分)(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4分)①社会:

。②学校:

17.【答案】(1)(1分)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2)(4分)①电脑普及,打字日益替代了手写,人们不重视书写。②缺少书写氛围,教师对书写要求低,学生得过且过。六、作文(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世界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8.试题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时当深入分析材料寓意,抓住材料主题确定作文立意。丰子恺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漫画大师,他极其倡导的世间真善美的“人间情味”,也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所喜爱和接受。“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丰子恺先生对生活的热爱,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带着满满的光亮,不曾褪色。在读此诗时,我们能看到的诗中的蕴涵着健康向上的情怀,洋溢着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情趣。为此,我们在思考角度考虑作文的时候,要侧重于诗中的美好,进行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