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杜甫诗五首 名师获奖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杜甫诗五首 名师获奖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杜甫诗五首 名师获奖_第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杜甫诗五首 名师获奖_第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杜甫诗五首 名师获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相一、

导入以《书愤》和《八阵图》导入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大家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吗?(陆游和杜甫)两首诗都涉及到一个人物,他是——诸葛亮。在古诗中,许多诗人写到诸葛亮,或赞颂他的丰功伟绩,或叹息他的大业未成,更多的人,通过诸葛亮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今天,我们来看杜甫的蜀相,看他又借诸葛亮抒发什么感情。二、题解及背景简介1、关于题目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2、题材解说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或感慨岁月沧桑巨变、诗人自己功业无成,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媒介”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三、朗读感知1、诵读,把握基调。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3、学生齐读4、指名朗读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中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哪些事?明确:三顾茅庐,定下鼎足天下的大计,济助后主、巩固帝业。扩展:诸葛亮一生中还有哪些事情值得称道?请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学生发言如: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教师可介绍对联概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明确: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诗人最为羡慕的是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对蜀汉政权耿耿忠心,最后于后主建兴十二年

(234)病逝军中。这年春天,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魏司马懿军在陕西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曰,终因操劳过度,八月于五丈原离世,年五十四岁。“出师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这段史实。诸葛亮虽未能伐魏功成,却践行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质光照千古,千百年来后人无不为此感动流泪。明确: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表达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6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明确:“英雄”,应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大智大勇之人,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7、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1、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联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老师点拨、明确:“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约二里处。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创下了令后人景仰的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何处寻”,口气急切,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慕。“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以苍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们对诸葛亮的敬爱景仰;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那么,“自”“空”:该怎么理解?2揣摩语言,分析“自”“空”①、想象体会意境:可叫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描绘画面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②、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其作用有二:“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婉,就是生动的一例。3、小结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三)讨论探究讨论: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了一半的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明确;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巍峨殿宇,凛凛塑像来寄情为好,而诗人却转向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似为闲笔,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五、概括总结:1、主旨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感慨。本题为蜀相,却直写诸葛亮,其间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诗人对自己不能拯时济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遗憾。

2、写作特色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