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赤壁赋教学案教师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赤壁赋教学案教师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赤壁赋教学案教师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赤壁赋教学案教师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赤壁赋教学案教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案编写:侯冬发李学农课型:新授课课时:三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掌握“如”“属”“适”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3.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和手段】诵读、讨论、多媒体。【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见系统集成)2、时代背景(见系统集成):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初读课文,正音正字。壬戌(rén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 窈窕(yǎotiǎo)之章斗(dǒu)牛之间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兮兰桨溯(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袅(niǎo)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江渚(zhǔ)之上扁(piān)舟 举匏(páo)尊寄蜉蝣(fúyóu)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二、聆听录音。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段落大意。(1)乐景(2)悲歌(3)哀叹(4)适怀(5)畅饮四、齐读第一自然段。(一)掌握一词多义(1)如A.纵一苇之所如(往)B.声如洪钟(好象)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D.如期完成(按照)(2)属A.举酒属客(通“嘱”,劝酒)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D.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二)把握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三)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解答疑难。(四)内容分析:(1)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秋景图,请你简要描述一下。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人物、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秋江的澄澈,诗人的悠然自得自乐的神情。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2)试体味“纵”“凌”两字的妙处。丢掉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一个“纵”字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自由自在,如在无垠的太空中飞行;无拘无束,仿佛要远离人世,升入仙界。五、齐读第二段(一)重点字词1、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2、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3、成语积累: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似断未断;像只有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也形容声音微弱而悠长。(二)内容分析: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作业布置】预习后文【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自主学习】一、齐读第三段。(一)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作状,向南飞。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向西,向东。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捕鱼砍材。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2、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三)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解答疑难。(四)内容分析:结合文章,请谈一谈“客“悲从何来?【明确】1.作者望“美人”,而“美人”在天一方,壮志难酬。2.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3.来自“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的对比,感叹人生短暂。4.来自“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与“知不可乎骤得”的对比,感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小结】本部分是主客问答之一,感叹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二、齐读文章第四、五段。(一)重点词语。1、盈虚者如彼(月圆与月缺)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3、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吃完,凌乱)4、适(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2)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3)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5)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6)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二)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解答疑难。(三)内容分析:第四段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通过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也让作者自己从悲情中走出。1、从什么角度阐述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变和不变的角度。变:不变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月:盈虚如彼卒莫消长人:生老病死代代相传以水、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子的影响。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2、简言之,客与苏子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客:(物)无穷不变(人)须臾变化(片面)苏:物与人既变又不变(全面)(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3、从什么角度论述对待外物的态度?取与不取的角度。不取:非吾之所有;取:清风明月苏子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他为客、也为自己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有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高远的情志和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情怀。【小结】本部分为主客问答之二,物与我皆无尽,何羡之有,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所适,其乐融融(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从而有了第五段的开怀畅饮。【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一、学生齐读、试背全文。二、【合作探究】(一)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明确】1、“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2、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既让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也让作者的情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1)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3)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逢。【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答案:C(A冯píng虚御风B舳zhú舻D枕藉jiè)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答案:B(危坐:端坐)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答案:A(“到,往”,BCD解释为“像”)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答案:D(A“属”通“嘱”,劝人饮酒;B“冯”通“凭”,乘;C“籍”通“藉”)5、对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