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课件_第1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课件_第2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课件_第3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课件_第4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七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lsofHydrogeology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7.1地下水的补给7.2地下水的排泄7.3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7.1地下水的补给定义: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补给获得:水量盐量热量补给获得水量——抬高地下水位,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的地区,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给,将停滞而不流动。补给获得盐量与热量——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与水温发生相应变化。(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包气带,降水入渗过程相当复杂。至今,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尚在探讨中。讨论:松散沉积物中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活塞式下渗:鲍得曼(Bodman)等人于20世纪40年代在均质砂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入渗方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捷径式下渗:认为下渗水流并不作面状推进,而是以沿着根孔、虫孔或裂隙等大的孔隙通道率先下渗的方式推进。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c)t5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

包气带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W0),一定深度以下,由于支持毛细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W0并向下渐增,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Ws)。雨季初期的降雨,首先要补足水分亏缺,多余的水分才能下渗[图(b),t3、t4]。下渗水到达地下水面,使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图(c)]。地表接受降雨入渗的能力,初期较大,逐渐变小趋于一个定值:

降雨初期,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很大,毛细负压与重力共同使水下渗,此时包气带的入渗能力很强。

随着降雨延续,湿锋面推进到地下一定深度,相对于重力水力梯度(I=1),毛细水力梯度逐渐变小,入渗速率逐渐趋于某一定值。

降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表坡流。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但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尤其是粘性土,除了颗粒间孔隙、颗粒集合体内和颗粒集合体间的孔隙外,还存在根孔、虫孔与裂缝等大的孔隙通道。故在粘性土中,捷径式入渗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的不同点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两点不同对分析污染物质在包气带的运移有重要意义。结论:在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塞式下渗;在粘性土中,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落到地面的降雨的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

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平原地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年总降水量;

D:地表径流量;⊿S:包气带水分滞留量,即水分亏缺。:称为降水入渗系数,即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数表示。通常变动于0.2—0.5之间,南方岩溶区可高达0.8以上,西北极端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

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地形植被注意:影响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因素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割裂开来加以分析。例如:强烈岩溶化地区,即使地形陡峻,地下水位埋深达数百米,由于包气带渗透性极强,连续集中的暴雨也可以全部吸收,有时降水入渗系数可达0.7-0.9;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平原、盆地,经过长期干旱后,一般强度的降水不足以补偿水分亏缺。这时,集中的暴雨反而可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给来源。(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沿着河流纵断面而有所变化。间歇性河流补给地下水过程的分析:

汛期开始,河水浸湿包气带并发生垂直下渗,使河下潜水面形成水丘。

河水不断下渗,水丘逐渐抬高与扩大,与河水联成一体。

汛期结束,河水撤走,水丘逐渐趋平,使一定范围内潜水位普遍抬高。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大小的决定因素: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河床过水时间,确定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水量的方法:在渗漏河段上下游分别测定断面流量Q1及Q2,则河水渗漏量等于(Q1—Q2)t,t为河床过水时间。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均匀;地表水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从时间分布比较: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两种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的特点

就其水源而言,地表水是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的,即使对于干旱山间盆地,作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水,仍然来源于山区降水,或以冰雪形式积累起来的高山降水。因此,从总体上说,降水量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程度。认为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也可能存在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潜水与承压水含水层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条件不同:潜水:在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都能直接接受补给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方能获得补给。因此,地质构造与地形的配合关系,对承压含水层的补给影响很大。含水层出露于地形高处,充其量只能得到出露范围大气降水的补给(图a);出露于低处,整个汇水范围内的降水都有可能汇集补充(图b)。切穿承压隔水顶板的导水断层,在地形有利的条件下,能将大范围内的降水引入含水层(图c)。汇水区的大小影响潜水含水层的补给(图d)。(三)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Q=X·a·F·1000

式中:Q—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m3/a);

X—年降水量;

a—入渗系数;

F—补给区面积(km2)。1.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确定入渗系数α常用方法:

(1)利用地中渗透仪测定:

地中渗透仪的基本结构。

在若干个入渗皿中放入代表性原状土柱,以水位调节管控制不同的地下水位埋深。经过若干年观测,可以得到不同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及不同年降水量条件下降水入渗系数α,作成图表可得出各种条件下α值的大小。河南郑州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

试验土柱地下观测室(2)利用天然潜水位变幅确定:地下水水平径流、垂向越流、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的地段:在不同包气带岩性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观测降水入渗引起的地下水抬升值并测定水位变动带的给水度μ,即:2.山区降水与河水入渗量基岩山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情况复杂例如,在岩溶山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常相互转化,因此单独求算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很困难。通常做法:统一求取山区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山区的入渗系数a: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Q—年地下水排泄量;f—汇水区面积(km2)X—年降水量;

①可选取典型地段,测得相应的Q、f、X值,用上式求得a值。

②a值已知,可求取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

Q=X·a·f·1000(四)凝结水的补给凝结作用:

饱和湿度随温度降低,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空气中的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相等。温度继续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称作凝结作用。·夏季的白天,大气和土壤都吸热增温;到夜晚,土壤散热快而大气散热慢。地温降到一定程度,在土壤孔隙中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水滴,绝对湿度随之降低。由于此时气温较高,地面大气的绝对湿度较土中为大,水汽由大气向土壤孔隙运动,不断补充,不断凝结,当形成足够的液滴状水时,便下渗补给地下水。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水相当有限。但是,高山、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如撒哈拉大沙漠昼夜温差大于50℃,凝结作用对地下水补给的作用不能忽视。据报道,我国内蒙沙漠地带,在风成细沙中不同深度均有水汽凝结。(五)含水层间的补给两个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头差且有联系的通路时,水头较高的含水层便补给水头较低的含水层。隔水层分布不稳定时,在缺失部位的相邻的含水层通过“天窗”发生水力联系。通常基岩中隔水层分布比较稳定,因此,切穿隔水层的导水断层往往成为基岩含水层之间的联系通路。穿越数个含水层的钻孔或止水不良的分层钻孔,都人为地构成水由高水头含水层流入低水头含水层的通道。越流的概念: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称作越流。越流的发生: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越流补给量的大小:

根据达西定律,在一维流动条件下,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层的越流量

K—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

I—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

HA—含水层A的水头;

HB—含水层B的水头;

M—弱透水层厚度(等于渗透途径)。可见:相邻含水层之间水头差越大,弱透水层厚度越小而其垂向透水性越好,则单位面积越流量越大。对越流现象的认识及其研究意义:

传统上人们把隔水层绝对化,看作完全不透水的,直到本世纪40年代,越流现象才被认识。但是,越流概念提出之后,人们仍然倾向于低估越流量。其实,尽管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相当小(可能比含水层小若干数量级),但是,由于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比水平流动的大上2-3个数量级,产生越流的面积(全部弱透水层分布范围)更比含水层的过水断面大得多,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越流补给量往往会大于含水层侧向流入量。对于松散沉积物中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形成,忽略越流往往无法正确加以解释。但是,迄今为止,对于越流现象的普遍性,对于越流的意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六)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人类活动补给地下水人工补给:

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称为地下水人工补给。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

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源;抬高地下水位,改善地下水开采条件;储存热源(锅炉用水)、冷源(空调冷却);控制地面沉降;防止海水、咸水入侵淡含水层。人工补给地下水采用的形式:地面、河渠、坑池蓄水渗补及井孔灌注等。7.2地下水的排泄定义: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作排泄。研究内容:排泄去路排泄条件排泄量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排泄方式:通过泉、泄流、蒸发、蒸腾等方式排泄;层间排泄:一个含水层(含水系统)向另一含水层(含水系统)排泄;人工排泄:用井孔抽汲,或渠道、坑道等排除地下水等·。(一)泉泉的概念: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地形面与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相交点地下水出露成泉。泉的常见区段:山区丘陵及山前地带的沟谷与坡脚。泉的类型: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将泉分为两大类:

上升泉——由承压含水层补给

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

下降泉下降泉的类型(根据出露原因):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侵蚀(下降)泉:沟谷切割揭露潜水含水层时,形成侵蚀(下降)泉。接触泉:地形切割达到含水层隔水底板时,地下水被迫从两层接触处出露成泉——接触泉。大滑坡体前缘常有泉出露。这是因滑坡体破碎、透水性良好,而滑坡床相对隔水,实质上也是一种接触泉。溢流泉: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隔水底板隆起,潜水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成泉——溢流泉上升泉上升泉的类型(按出露原因):

侵蚀(上升)泉断层泉接触带泉侵蚀(上升)泉:当河流、冲沟等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形成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测压水位处涌溢地表——断层泉。接触带泉: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成泉,——接触带泉研究泉的意义:

直接得到水文地质资料;间接分析出水文地质信息。通过泉的出露标高、流量、动态、温度、水化学,可以综合分析与泉水成因有关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①地下水位标高②岩层的含水性(透水性)③含水岩层的补给循环(交替)④地质构造、断层等⑤供水水源(直接利用)a.泉出露两侧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层b.泉出露处断层的导水性c.泉的流量大小:导水性的好坏d.泉的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e.泉流量大小或水化学:补给与径流条件的好坏(二)泄流泄流的概念: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的泄流。地下水泄流量的确定:由河流流量过程线,分割得出地下水泄流量。流量过程线分割方法:在起涨点A起引一水平线交于退水段的B点,图中有阴线部分即相当于地下水泄流补给河水的量。因雨季河水位与地下水位及其间关系将发生变化,故地下水泄流量不同于旱季。(三)蒸发干旱气候下松散沉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