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_第1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_第2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_第3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_第4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5《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1101803课程名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学时/学分:12/4关联课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开课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课程类别与性质:选修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基于对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分析,本课程的内容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基本要求和培养方案,选定绪论、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混凝土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构筑物的抗震和地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等九部分内容,共48学时,3学分。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围绕课内教与学、课外导与做、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等环节,推进考评方式改革,重视过程性评价,突出基于能力的非标准化答案考试。基于该教学考核评价思路,本课程主要以课程论文、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课堂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中课程论文、在线测试、课堂提问等过程性评价占评价权重的60%,期末作业占评价权重的40%。课时分配与考核权重一览表序号章节名称(知识单元)课时数评价方法及考核权重1第一章绪论61、本部分内容的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评价(占13%),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为课程论文(占7%)、课堂提问(占2%)和课后作业(占4%)的方式。2、本部分内容包括6个主要内容,12个知识点2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61、本章内容的在考试中的权重为12%,考核方式主要以过程性评价来进行,过程性评价分为三种形式在线测试(4%),课堂提问(占4%)和课后作业(占4%)。2、本部分内容包括6个主要内容,14个知识点3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101、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23%,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评价(占6%)和期末作业(17%),过程性评价的形式有课堂提问(2%)和课后作业(4%)这两种方式。2、本部分内容包括10个主要内容,20个知识点。4第四章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21、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4%,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包含课堂提问(2%)和课后作业(2%)这两种方式。2、本部分内容包括4个主要内容,3个知识点。5第五章混凝土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81、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20%,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占3%)和期末作业(占17%)的形式,在期末作业中的主要结构形式就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及构造措施。过程性评价主要以课堂提问(占3%)的方式考核。2、本部分内容包括5个主要内容,24个知识点。6第六章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41、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8%,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有在线测试(2%)、课堂提问(2%)和课后作业(4%)这三种方式。2、本部分内容包括3个主要内容,11个知识点。7第七章多层砌体及底层框架抗震设计61、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12%,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有在线测试(2%)、课堂提问(4%)和课后作业(6%)这三种方式。2、本部分内容包括3个主要内容,16个知识点。8第八章构筑物抗震设计21、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4%,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有在线测试(2%)和课堂提问(2%)这两种方式。2、本部分内容包括3个主要内容,3个知识点。9第九章桥梁结构抗震设计21、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4%,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有在线课堂提问(2%)和课后作业(2%)这两种方式。2、本部分内容包括3个主要内容,5个知识点。8课程复习总结29期末作业40%合计48100%二、课程资源库1.参考书(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陈国兴.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3)钱永梅.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4)李善邦.中国地震事业的先驱,地震出版社.2002年9月.(5)丁文镜著.地震预报的力学问题,\o"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1日.(6)周仕勇著.许忠淮编.现代地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7)李金镇,赵体群,陈志强主编.地球颤抖地震.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6月.(8)高庆华等著.论地震风险.气象出版社.2011年3月.2.期刊(1)作者:Jin-HakYi1,*,DookieKim2,SunghyukGo2,Jeong-TaeKim3,Jae-HyungPark3,ApplicationofStructuralHealthMonitoringSystemforReliable

Seismic

PerformanceEvaluationofInfrastructures(结构健康检测体系在易发生地震的基础设施的地震能力评估中的应用)期刊:AdvancesinStructuralEngineering(建筑材料与施工)卷:15.页:955-967.出版年:2012年6月(2)作者:

P.CLEMENTE,*D.RINALDISANDG.BUFFARINIExperimentalSeismicAnalysisofaHistoricalBuilding(对历史性的旧建筑进行抗震实验分析)期刊:JOURNALOFINTELLIGENTMATERIALSYSTEMSANDSTRUCTURES(全国材料体系和结构的期刊)卷:18.页:777-783.出版年:2007年(3)张驰、许汉刚等《苏州深厚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与计算深度分析》文章,防震减灾工程学报,2017年10月,P718-724。(4)陈国兴、谢君斐、张克绪,《考虑地基土液化影响的桩基高层建筑体系地震反应分析》,\o"紫色刊名为\“中国知网\”独家出版刊物"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第12期,P93-97。(5)黄雨、舒翔、叶为民等,《桩基础抗震研究的现状》,\o"紫色刊名为\“中国知网\”独家出版刊物"工业建筑,2002年第7期,P50-53。(6)郭晓云、薄景山、张宇东等,《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标定方法》,世界地震工程,2011年第3期,P66-71。(7)孙武、杨树标、袁颖,《多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37-40。(8)龚志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建筑楼层地震剪力的简化方法》,建筑结构,1996年第2期,P26-31。(9)彭斌、顾蓉柳、欧阳煜等,《基于贝叶斯方法的砌体结构自振频率推断》,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第10期,P103-110。(10)叶列平、方鄂华,《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第2期,P1-7。(11)李彬、李威《房屋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在合肥市的应用》,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年第10期。(12)郝进锋、王振、陶贵闪等,《地震区城镇建筑框架结构概念设计》,\o"紫色刊名为\“中国知网\”独家出版刊物"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第3期。(13)袁勇、禹海涛、陈之毅,《软土浅埋框架结构抗震计算方法评价》,震动与冲击,2009年第8期。(14)李少泉、沙镇平,《高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内力重分布的近似计算》,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第2期。(15)徐建、王骏孙,《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鉴定与对策》,建筑结构,1998年第10期。(16)赵慕楠、单光成,《高层钢结构建筑房屋抗震设计要点》,门窗,2014年第11期。3.网络资源(1)王社良等.抗震结构设计精品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jpkc/netedu/jpkc/kangzhen/index.htm(2)西吕西等.建筑结构抗震.同济大学资源共享课/coursestatic/course_2202.html(3)薛素铎等.建筑抗震设计.北京工业大学资源共享课/coursestatic/course_6164.html.(4)刘炳康等.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details?uuid=8a833999-1e4881f5-011e-4881f832-02c3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1—2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第三节地震的破坏作用1.课前准备(1)熟悉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有较好的理解;(2)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3)充分理解讲义内容,把握和完成知识由一种书本贮存状态到教师传输状态再到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的这两次转化;(4)查询、收集本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案例;(5)整理好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模型、教具以及实验室用品等;(6)外部联系,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前去参观考察的项目的前期联络。1.1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分析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研究地震作用下各种不同结构的地震作用力的计算以及地震作用下应该采取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综合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程地震基本知识、工程抗震原理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掌握钢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及抗震构造措施,为学生今后解决工程抗震设计、建筑工程施工等方面的问题打下奠定基础。1.2学习对象分析(1)在知识基础方面,作为大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对于精确概念及术语的理解还不够,应加强该方面的强化与训练;(2)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区分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主修专业应重点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辅修专业主要讲解类型的确定及处理问题的方法;(3)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缺乏抽象性,但易于接受新知识并善于发问,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因此要引导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利用网络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4)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以及对老师的喜爱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有激情,其次要在准确把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适当插入任务模块,引入实际案例,加强角色训练,通过课程彰显自身业务素质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1.3教学方案设计: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建筑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是本次课程的重点。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主要前面讲过的结构力学课程、生活中关于地震的一些实例为基础进行讲解;通过课堂提问、课程论文来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课内教学2.1教学内容(1)地震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2)地震的破坏作用对于基本这些纯理论问题以讲授为主,从工程实例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引出地震的危害;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知识点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主要包含的知识点有:(1)地震的构造;(2)地震的成因;(3)地震的分类。2.2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式2.3课内小结: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把握建筑抗震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提出本次课的重点是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这门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这门课程最终要得到的目标。了解建筑结构抗震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这种方法的应用。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和课下可以互相交流。对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遗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预习下次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将绪论中的知识点自己编成测试题,记在笔记本中;(2)回顾过去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地震的相关知识,可以是地震的现象也可以是地震的防御方法,下节课介绍给大家;(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地震波、震级和烈度以及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前找出和地震相关的专业名词,并对此作出解释;(4)阅读《地球颤动地震》中的part1:地震知识解读中的:与地震有关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与危害。第3—4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三节地震波、震级和烈度第四节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分类,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地震波的概念;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我国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抗震的概念设计。(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汶川大地震为为例进行简短的分析,在地震中的一些专业名词,引出这次课程基本概念的讲解;(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首先放出一些地震的图片,在地震中建筑物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由此引出地震波的概念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地震波、震级和烈度;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地震的分类、地震波的概念等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抗震的概念设计,可以结合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地震中的震害,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有利于抗震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地震波的概念;(2)地震震级;(3)地震烈度;(4)建筑抗震设防分类;(5)我国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6)抗震的概念设计。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地震波的概念、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概念;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地震波的概念和地震烈度的划分方法作法。让学生理解划分地震烈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相关的。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注意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区别。(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些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比较大的地震,以及这些地震所带来的危害的地震;(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寻找关于建筑物抗震的相关知识。(4)阅读高庆华等著《论地震风险》中第一章地震风险研究的意义和内容中的第一节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与地震风险研究新阶段、第二节地震风险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和第三节地震风险的基本观点。第5—6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五节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概念和设防目标第六节抗震结构的材料与施工1.课前准备(1)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3)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地震波、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等概念,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的措施;消能减震的设防目标;抗震结构的材料的选择。(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工程实际中从我国自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在中小学楼的建造中,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一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出次节课的内容;(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目前在汶川的中小学教学楼的建设中常用的提高其抗震性能的措施有哪些?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概念和设防目标;(2)抗震结构的材料与施工。对于基本常识的问题提高建筑物抗震安全性的常用措施通过讲授来进行;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目前常用的减震和隔震措施的种类以及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根据实际工程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的措施;(2)消能减震的设防目标;(3)抗震结构的材料选择。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地震灾害的种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的措施、消能减震的设防目标内容。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在课后查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里面的相关内容。(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前查阅相关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实例。(5)阅读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建筑结构学报2008.08,P20-25。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部分内容的的考核方式主要通过过程性评价方式来完成,期末作业中体现较少。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占全内容的13%,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为课程论文、课堂提问占和课后作业的方式。其中课程论文占7%,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课程论文,主题为目前常用的减震和隔震的方法有哪些为主题的论文。课堂提问占2%,课后作业占4%的比重来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程论文7%要求学生课后结合课堂内容与课外读书完成,时间为3天内。课堂提问2%在课堂内完成课后作业4%在课下完成,在课上讲解。合计13%第7—8学时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第一节场地第二节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验算1.课前准备继续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的措施、消能减震的设防目标,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地段类别的划分、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建筑场地类别的确定、天然地基的抗震能力和天然地基的抗震验算;(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首先以概念设计引出在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几项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然后引出场地与地基在在抗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来讲授本次课的内容;(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地基土有好坏之分吗?所有的土都可以做地基吗?这两个问题引出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场地;(2)天然地基和基础抗震验算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地段类别的划分、覆盖层厚度等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场地类别的确定可以结合实例工程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地段类别的划分;(2)覆盖层厚度的确定;(3)建筑场地类别的确定;(4)天然地基的抗震能力;(5)天然地基的抗震验算。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本课程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场地的概念、地段类别的划分和选择、覆盖层厚度的确定等基本概念的问题,对于基本技能的建筑场地类别的确定方法通过工程实例来巩固其判断的过程。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学会对一个工程实际中的场地类别进行确定。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公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和场地土类别的确定方法等。(2)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工程实际中抗震设计中的总体要求和场地类别的确定在工程实际中的具体应用。(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液化地基的判别与处理。(4)阅读张驰、许汉刚等《苏州深厚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与计算深度分析》文章,防震减灾工程学报,2017年10月,P718-724。第9—10学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第三节液化地基的判别和处理第四节地基的抗震加固1.课前准备继续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场地的概念,地段类别的划分等主要以进行提问检查;对于场地类别的确定方法通过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来考核;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来检查。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地基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和地基土液化的抗震措施;(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地基土液化及地基的抗震加固来组织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播放一个地基土液化的图片引出这是什么现象?任何地基土都会产生这些现象吗?这种现象应该如何防治等问题引出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液化地基的判别与处理;(2)地基的抗震加固。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地基土液化概念内容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地基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地基土液化的防治措施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地基土液化的概念;(2)地基土液化的判别方法;(3)地基土液化的抗震措施;(4)地基的地震加固方法。2.3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2.4课内小结:本次课程的总结主要有地基土液化概念,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测试掌握程度;明确要求学生对于技能较强的地基土液化的判别方式通过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做练习来掌握。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公式:地基土液化的判别及评价等。(2)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工程实际中地基土液化的相关知识和桩基础抗震的工程应用。(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及抗震计算的相关内容。(4)阅读陈国兴、谢君斐、张克绪,《考虑地基土液化影响的桩基高层建筑体系地震反应分析》,\o"紫色刊名为\“中国知网\”独家出版刊物"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5年第12期,P93-97。

第11—12学时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第五节桩基础的抗震第六节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特性1.课前准备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本节课程内容主要是桩基的抗震验算、液化地基上低承台桩基的验算、地震动的运动特性这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同时还有描述地面运动特性的物理量:地震波、波动方程等,要求学生能掌握描述地面运动特性的地震动的主要特征。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可不进行桩基础的抗震验算的范围、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地震动的主要特性。(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围绕地基与基础抗震的一系列知识点来组织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桩基础在工程实际中是否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如何考虑?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桩基抗震;(2)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特性;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地震波、地震动的运动方程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比如桩基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地震的作用影响,地震动的运动方程等知识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可不进行桩基础抗震验算的范围;(2)液化地基上低承台桩基的验算;(3)地震波;(4)波动方程;(5)地震动的主要特性。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地震波、地震动的动力特征的基本概念,这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在线测试。明确要求学生对于技能较强的可不进行桩基抗震验算的范围、液化地基上低承台桩基的验算的要求这些内容通过结合工程实际来巩固。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基本概念:地震波、地震动等。(2)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关于地基与基础的抗震方法和措施。(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4)阅读黄雨、舒翔、叶为民等,《桩基础抗震研究的现状》,\o"紫色刊名为\“中国知网\”独家出版刊物"工业建筑,2002年第7期,P50-53。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的在考试中的权重为12%,考核方式主要以过程性评价来进行,过程性评价分为三种形式在线测试(4%),课堂提问(占4%)和课后作业(占4%)。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堂提问4%要求在课堂上完成在线测试4%要求教师建好课程资源库,课堂下完成课后作业4%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合计12%第13—14学时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一节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第二节加速度反应谱1.课前准备继续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地震波、地震波的动力特性等基本概念,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的运动方程及解答、反应谱的概念、地震系数的计算、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围绕惯性矩问题的一系列知识点来组织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如何体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单层建筑物和多层建筑物其地震计算模型应该是什么?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2)加速度反应谱;对于惯性矩的求解仍然以高等数学中的积分为基础进行展开。对于基本技能方面如平行移轴公式按照积分的一些特征展开推导,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单质点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2)运动方程的解;(3)反应谱的概念;(4)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公式;(5)地震系数的计算;(6)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反应谱、地震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概念。这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在线测试掌握,明确要求学生对于技能较强的单质点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及解答这些与数学练习较密切的问题,要通过与实际题目的结合,多做练习来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反应谱的概念、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公式、地震系数的计算和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这些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公式:地震系数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等。(2)让学生自己推到单质点弹性体系运动方程的解,多做练习求解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题目;(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的相关内容。(4)阅读郭晓云、薄景山、张宇东等,《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标定方法》,世界地震工程,2011年第3期,P66-71。第15—16学时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三节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第四节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的确定1.课前准备继续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反应谱、地震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等这些基本概念,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下无阻尼自由振动的运动方程、自振周期、多质点弹性体系的一般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杜哈曼积分的概念、阵型参与系数的计算;(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围绕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反应的一系列知识点来组织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多层建筑房屋其计算模型应该如何确定?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2)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的确定对于基本多质点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仍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阵型分解反应谱发可以结合实例工程的破坏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多质点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无阻尼自由振动的方程;(2)多质点弹性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一般受迫振动的运动方程;(3)阵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自振周期、阵型参与系数等基本概念,把握多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的运动方程两种形式无阻尼的自由振动、一般强迫振动的运动方程的形式及解,这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通过在线测试掌握。明确要求学生对于技能较强的自振周期和阵型参与系数的求解,要通过与实际题目的结合,多做练习来掌握。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公式:自振周期和阵型参与系数求解方法等。(2)让学生学习或查找在工程实际中更多的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的相关内容;(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底部剪力法的相关内容。(4)阅读孙武、杨树标、袁颖,《多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37-40。第17—18学时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五节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的近似计算法—底部剪力法第六节考虑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楼层地震剪力调整1.课前准备继续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自振周期和阵型参与系数这些基本概念,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底部剪力法、顶部附加地震做工系数的计算、楼层地震剪力调整的计算;(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围绕扭转的强度和刚度条件一系列知识点来组织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在多层建筑物中水平地震作用应该如何计算?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底部剪力法;(2)考虑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楼层地震剪力调整。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应用底部剪力法来计算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对于这种方法要注意其适用的范围和计算步骤、以及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的顶部附加地震作用。这种计算方法要结合实例工程进行,分析一栋建筑物的水平地震作用力的大小。在考虑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楼层地震剪力的调整中注意楼层水平地震剪力调整系数的确定方式。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底部剪力法的使用条件;(2)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3)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的计算;(4)楼层最小地震剪力调整系数的确定。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底部剪力法和考虑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楼层地震剪力的调整方法。明确要求学生对于上述技能较强底部剪力法通过与实际题目的结合,多做练习来掌握。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底部剪力法的相关计算内容等。(2)让学生学习或查找在工程实际中更多的关于多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和自振频率的计算相关内容;(4)阅读龚志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建筑楼层地震剪力的简化方法》,建筑结构,1996年第2期,P26-31。第18—19学时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七节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第八节结构自振频率的近似计算1.课前准备继续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底部剪力法里面相关的理论部分知识点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竖向地震作用的两种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构自振频率的两种计算方法能量法和折算质量法;(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围绕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来组织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不但有水平地震作用还有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应该如何考虑?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2)结构自振频率的计算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以及结构自振频率。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本技能方面,对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内容,主要结合工程实际说明在工程实际中竖向地震作用力应该如何计算。结构自振频率的计算相对上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这里主要掌握前两种计算方法即可。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竖向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力;(2)静力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力;(3)能量法计算自振频率;(4)折算质量法计算自振频率。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竖向反应谱和静力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力的大小,这两种计算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对于这两种计算方法要和工程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理解在实际工程中竖向地震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对于自振频率的前两种计算方法,理论性较强,注意其计算中的一些问题,多做练习,要求完全掌握。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和自振频率的计算。(2)让学生学习或查找在工程实际中更多的关于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实例。(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地震作用计算的规定和结构抗震验算。(4)阅读彭斌、顾蓉柳、欧阳煜等,《基于贝叶斯方法的砌体结构自振频率推断》,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第10期,P103-110。第21—22学时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九节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第十节结构抗震验算1.课前准备继续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对于上节中竖向地震作用力的计算和自振频率的求解,以在线测试或课堂提问的方法;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地震计算的一般规定、结构抗震验算中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设计;(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围绕结构抗震验算的一系列知识点来组织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计算地震作用需要考虑的原则有哪些?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2)结构抗震验算;这部分首先讲解地震计算的一般规定,这部分内容对不同建筑需要考虑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结构抗震验算的两阶段设计要结合实例工程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2)结构抗震验算第一阶段设计;(3)结构抗震验算第二阶段设计。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这部分要求学生理解不同的建筑结构应该采取考虑什么样的地震计算方法;而结构的抗震验算中包含两阶段的设计方法,第一阶段为截面抗震验算,第二阶段的设计又包含两种情形,多于地震作用下框架、层间弹性为的验算和罕遇地震烈度下的结构的弹塑性位移验算,这个知识点要求学生理解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结构抗震验算的两阶段设计内容。(2)让学生学习目前在实际工程中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构隔震减震的相关内容;(4)阅读叶列平、方鄂华,《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建筑结构学报,2002年第2期,P1-7。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23%,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评价(占6%)和期末作业(17%),过程性评价的形式有课堂提问(2%)和课后作业(4%)这两种方式。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期末作业17%在最后的期末作业中,这部分的知识点将会被用到,要求在期末作业中体现出来课后作业4%要求学生课堂后完成课堂提问2%要求教师要明确考核知识点,学生能综合运用合计23%第22—23学时第四章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第一节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总论第二节结构隔震第三节结构消能减震第四节结构主动减震控制简介1.课前准备(1)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2)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3)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关于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等相关概念知识点,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结构效能减震体系的基本特性结构主动减震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工程实际中的如何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简短的分析;(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在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对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如何增强其抗震性能?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结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总论;(2)结构隔震;(3)结构消能减震;(4)结构主动减震控制简介。这部分内容和抗震的前沿知识密切相关,理论性内容较多较深,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以简单介绍为主,深入了解为辅,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一些简单的概念即可。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2)结构效能减震体系的基本特性结构;(3)主动减震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结构效能减震体系的基本特性结构主动减震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这些内容;明确要求学生在课下多读一些相关的减震隔震的具体方法。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的基本概念;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结构效能减震体系的基本特性结构主动减震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些在工程实际中采用什么方式来减震和隔震的。(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寻找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相关内容。(4)阅读李彬、李威《房屋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在合肥市的应用》,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年第10期。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4%,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包含课堂提问(2%)和课后作业(2%)这两种方式。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课后作业2%要求学生课课堂后完成课堂提问2%要求教师要明确考核知识点,学生能综合运用合计4%第25—26学时第五章混凝土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第一节震害及分析第二节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关于结构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结构效能减震体系的基本特性结构主动减震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内容,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结构布置不合理造成的震害、场地影响产生的震害、框架结构的震害、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震害、房屋的抗震等级、防震缝的设置、结构布置的要求、抗震墙的加强部位;(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工程实际中的框架结构在汶川大地震中破坏为例进行简短的分析;(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在汶川大地震中框架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哪些?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2)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房屋高度、抗震等级、防震缝等概念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特征需要结合工程实例的破坏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结构布置不合理造成的震害;(2)场地影响产生的震害;(3)框架结构的震害;(4)填充墙的震害;(5)抗震墙的震害;(6)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震害;(7)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8)房屋的抗震等级(9)防震缝的设置;(10)结构布置的要求;(10)抗震墙的加强部位;(11)基础的抗震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这次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特征及其分析,讲解在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不同构件的地震破坏特征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一般规定。要求学生掌握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同时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的基本知识:房屋高度、抗震等级、防震缝。(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些在工程实际中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实例;(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寻找关于框架结构概念设计的相关内容。(4)阅读郝进锋、王振、陶贵闪等,《地震区城镇建筑框架结构概念设计》,\o"紫色刊名为\“中国知网\”独家出版刊物"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第3期。第27—28学时第五章混凝土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第三节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房屋高度、抗震等级、防震缝等相关概念,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框架结构内力调整、截面抗震验算、框架梁抗震设计及构造要求、框架柱抗震设计及构造要求、框架节点抗震设计及构造要求;(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工程实际中的受弯构件如剪切破坏为例进行简短的分析;(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应该有哪些内容?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求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框架结构梁的构造要求、柱的构造要求、节点的构造要求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框架结构的内力调整、截面抗震验算、框架梁的设计、柱的设计、节点的设计可以结合工程实例的破坏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框架结构内力调整;(2)截面抗震验算;(3)框架梁抗震设计及构造要求;(4)框架柱抗震设计及构造要求;(5)框架节点抗震设计及构造要求;(6)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过程。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相关内容;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在工程设计中如何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要求。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截面的抗震验算以及各种构件梁柱和节点进行构造设计。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的基本知识;掌握框架结构抗震计算的过程,并且要求把握内力调整和界面抗震验算的计算公式。(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个工程实例,试计算其地震作用。(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寻找关于框架-抗震墙结构地震计算的实例。(4)阅读袁勇、禹海涛、陈之毅,《软土浅埋框架结构抗震计算方法评价》,震动与冲击,2009年第8期。第29—30学时第五章混凝土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第四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关于框架结构内力调整包含哪些,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受力特点、抗震墙的抗震性能、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工程实际中的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结构特征为开始进行分析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相关;(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目前在新乡市的高层住宅楼中,主要的结构形式是什么?这些结构的受力特征如何?由此引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求对于基本概念性的问题如切应力的分布规律等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切应力的求解和切应力强度条件可以结合工程实例的破坏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受力特点;(2)抗震墙的抗震性能;(3)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点;(4)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及抗震构造措施;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指导学生认识到框架-抗震墙结构不管是抗震计算还是抗震构造措施主要目的是为提高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的基本知识;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受力特征和抗震性能知识点。(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个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工程实例,自己试计算其地震作用。(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寻找关于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的相关内容。(4)阅读李少泉、沙镇平,《高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内力重分布的近似计算》,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第2期。第31—32学时第五章混凝土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第五节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受力特点,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计算、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构造措施;(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围绕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开展教学;(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性能应该如何提高?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对于需要理解记忆的问题如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和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构造措施通过讲解进行;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计算可以结合工程实例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2)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计算;(3)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构造措施。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和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构造措施的具体做法,指导学生掌握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计算的内容,结合工程实际理解在实际工程中应该如何计算其抗争性能。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一系列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计算、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构造措施这些知识;(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个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的相关实际工程。(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寻找钢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内容。(4)阅读徐建、王骏孙,《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鉴定与对策》,建筑结构,1998年第10期。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20%,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占3%)和期末作业(占17%)的形式,在期末作业中的主要结构形式就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计算及构造措施。过程性评价主要以课堂提问(占3%)的方式考核。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期末作业17%要求教师要明确考核知识点,学生能综合运用课堂提问3%在课堂内完成合计20%第33—34学时第六章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第一节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体系和布置、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钢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工程实际中的梁的变形破坏为例进行简短的分析;(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钢结构房屋如何布置有利于提高抗震性能?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对于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如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体系和布置和钢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通过工程实际中钢结构的布置方式来讲解,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和钢结构构件与连接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可以结合实例工程的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体系和布置;(2)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3)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4)钢结构构件与连接的抗震承载力验算;(5)钢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互动式教学2.4课内小结: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体系和布置方式,掌握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要求学生掌握钢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并且注意在实际工程中这些措施的应用。同时反思本次课堂的组织管理上有无缺憾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这个知识点;通过与实际工程的结合来掌握钢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个钢结构房屋中采取了哪些抗震构造措施。(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网上寻找工程实际钢结构工业厂房的工程实例。(4)阅读赵慕楠、单光成,《高层钢结构建筑房屋抗震设计要点》,门窗,2014年第11期。第35—36学时第六章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第二节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第三节单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多层和高层钢结构的体系和布置和钢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多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多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单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工程实际多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为例进行简短的分析;(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钢结构厂房什么样的布置方式有利于提高其抗震性能?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2)单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对于多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多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单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等这些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以讲授为主;对于基本技能方面的如多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计算要点和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计算要点结合实例工程的破坏来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多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2)多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计算要点;(3)多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4)单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5)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计算要点;(6)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课堂讨论2.4课内小结:总结多层钢结构厂房和单层钢结构厂房哪些布置方式有利于抗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超多层钢结构厂房和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构造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多层钢结构厂房和单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计算要点。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多层钢结构厂房和单层钢结构厂房哪些布置方式。(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个多层钢结构厂房裹着单层钢结构厂房,看其布置的方式及抗震的相关内容;(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砌体结构的抗震相关内容。(4)阅读崇金玲、徐赵东、孙正华,《单层钢结构厂房抗震鉴定研究》,建筑结构,2015年第5期。4.单元(章)考核与评价本章内容在考核中占全内容的权重为8%,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有在线测试(2%)、课堂提问(2%)和课后作业(4%)这三种方式。考核方式与权重比例列表考核方式评价权重备注在线测试2%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课堂提问2%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4%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合计8%第37—38学时第七章多层砌体及底层框架抗震设计第一节震害及分析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方式;准备本次课程教学中用到的工程实例。1.1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对于上节的理论内容如:多层钢结构厂房和单层钢结构厂房的结构体系与布置,主要进行提问检查;对于要求复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对于要求课前预习的内容主要以在线测试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1.2教学方案设计(1)回顾上次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墙身破坏、外纵墙倒塌、墙角破坏、刚度突变引起的破坏、附属建筑物破坏。(3)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PPT和讲义完成教学内容;(4)教学过程主要以从实际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砌体结构的破坏例进行的分析;(5)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要点;(6)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指定的读物内容和线上线下作业。2.课内教学2.1课堂导入首先对上次教学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通过提问学生: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是什么?由此导入本次教学新内容,并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2.2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有:(1)砌体结构的震害及分析;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表现及原因,如墙身破坏、外纵墙倒塌、墙角破坏、刚度突变引起的破坏、附属建筑物破坏这些破坏形式要结合工程实际让学生理解其现象和本质。主要包括的知识点有:(1)墙身破坏;(2)外纵墙倒塌;(3)墙角破坏;(4)刚度突变引起的破坏;(5)附属建筑物破坏。2.3教学方法:讲授+启发式2.4课内小结:总结这次课的主要内容是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及分析,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主要震害有以下几种形式:墙身破坏、外纵墙倒塌、墙角破坏、刚度突变引起的破坏、附属建筑物破坏,对于这些形式学生要理解其现象及本质。最后要求学生复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3.课后巩固与拓展(1)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做一些试题,来巩固墙身破坏、外纵墙倒塌、墙角破坏、刚度突变引起的破坏、附属建筑物破坏这些破坏的现象和原因。(2)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找一个砌体结构在地震中发生了哪些破坏。(3)预习下节课的主要内容,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4)阅读曲哲、钟江荣、孙景江,《芦山7.0级地震砌体结构的震害特征》,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第6期。第39—40学时第七章多层砌体及底层框架抗震设计第二节多层砌体及底层框架砌体结构抗震设计1.课前准备加强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建设;熟悉课程的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