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柳宗元 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柳宗元古诗词阅读练习题汇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题阶前芍药

柳宗元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

孤赏白日暮,喧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瀑淆②赠,悠悠南国人。

【注】①暄风:春风。②漆消:典出《诗经•漆消》,诗中有青年男子向心爱的女子“赠之以

芍药''的句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一开始把普通花卉与芍药进行了鲜明对比,意在表明普通花卉容易凋谢的特点。

B.诗人生动刻画了芍药超凡脱俗、卓然独立的品性,而这恰是诗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C.“孤赏”两句写出了芍药自我欣赏的倩影:在傍晚时分,在春风之中轻轻地摇曳。

D.诗人用拟人手法表现芍药在夜里让香气透进幽窗,与静卧的人相亲近,极富情趣。

2.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此诗:“结句虽戏,亦《楚辞》以美人为君子之旨也。”

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痒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菊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②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因谗被贬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射工:即

蛾,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江水南流一直隐入茫茫云烟,黄茅遍地丛生,环境荒凉恶劣。

B.颔联写雨过天晴可见象迹,阳光和暖可见蛟涎,奇特的景致让诗人欢愉兴奋。

第1页共79页

C.“华发”指花白的头发,“岂容华发待流年''蕴含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之情。

D.本诗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意境,突出了情感主旨。

4.好的诗句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赏析颈联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领》中有

“后皇嘉树,橘徐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之句。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三国时荆州人

李衡作宅,种柑橘千株,他临死时叮嘱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后果然。

后世因此称柑橘树为“木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二句点题,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第二句写种柑时的情景,“春来”与诗

人由“怜”写起,“城隅”点明时令和地点。

B.诗人由“伶”写起,至『‘几岁开花”的盼望,再到“何人摘实'’隐含的淡淡伤感,对柑橘的情

感经历了一波三折。

C.颈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一个“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香四溢一笔写出,

演染出热闹的氛围。

D.尾联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实际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

久,唯恐延续到甘树成林。

6.诗人在颔联用《橘颂》及“木奴”这两个典故的用意何在?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②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菊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元和十年诗人被贬柳州,此诗作于诗人赴任柳州刺史途中。②瘴江:古时认为岭南

第2页共79页

地区多有瘴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③射工:古代相传有一种能含沙射影的动物。④

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标题,表现“江行”所见:江上雾气弥漫,远处云水相接,黄的漫山遍野。“南去”

点出船行方向,“望尽'’表现视野开阔。

B.颔联从变化的角度写景:雨后初晴,山腰里云气飘浮;深潭日照蒸气升腾,景象变幻莫

测。表现事物的动态。

C.颈联描写自然环境,射工正阴险地窥伺诗人一行,飓风惊扰着诗人所乘舟船,“射工”“飓

风''暗用拟人修辞,直接明了单纯描写自然环境艰险。

D.这首诗中前三联写出了诗人岭南江行的忧惧,虚实结合,曲折地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

和自己处境的险恶。

8.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

时己被贬为柳州刺史。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堂弟宗一即将和诗人别离,首联"零落残魂''写出宗一为此悲伤黯然的

心境。

B.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洞庭,一南一

北,山川阻隔,笼罩一层哀愁。

C.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郢树烟”,

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D.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

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10.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第3页共79页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幻。

【注】炎燥天气极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

B.“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运用了动作描写,刻画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感受。

C.“寂寞固所欲”一句写诗人被贬官至偏远之地后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痛苦。

D“幸,,字有“有幸、幸运,,之意,写诗人对到这里来休养生息感至IJ“有幸”。

1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贬任柳州刺史,第二年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

陵,柳宗元写本诗送别。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零落残红”表明自己饱经贬谪的折磨,又要与堂弟宗一分别,更觉形单影只,

内心苦涩,潸然泪下。

B.颔联“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概括了诗人遭贬的距离之远和时间之长,表现

出作者的悲愤不平。

C.尾联写诗人虽身在荆门郢地朦胧烟树中,处境不好,但内心依然怀有希望,寄托着渴望

重归朝廷的相思梦。

D.这首诗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诗人在首联以“黯然”表明心境,颔联以数字

演染了自己的处境。

14.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4页共79页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唐)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糊,

曾作《橘颂》,赞美橘树。③荆州利木奴: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死时

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木奴:指柑橘的果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

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

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屈原作《橘颂》,二是李衡的“柑树当作奴仆”,以此含蓄地表

明自己的情感态度。

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味一笔写出,

渲染出热闹的气氛,形象生动。

D.尾联诗人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

还能够供养他这个老人。

16.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什么丰

富的情感?请作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唐)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咒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树,屈原爱

橘,曾作《橘颂》,赞美橘树。③荆州利木奴:据《水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临

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木奴:指柑橘的果实。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叶的嫩绿,“遍”

第5页共79页

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

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引入到典故中去,读起来韵味深厚。

C.颈联想象奇特,用“闻”字把柑橘树开花似"喷雪”与花开香味四溢一笔写出,又用“垂珠”

形容累累硕果。

D.全诗名为记事篇,实为抒怀作。诗中种柑树、赞柑树并设想待其开花结果自己即可品尝

等一系列描写,其实都是在抒发内心委婉曲折的情感。

18.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发了哪些丰

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柳戏题①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①此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燕召

公有惠化(德政与教化)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种的甘棠树,还作了诗

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应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一改平时严肃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

字而作,基调轻松。

B.首联十个字嵌入了四个“柳”字,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既照应了诗题“种柳戏题”,

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C.颔联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将来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

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D.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诗人种柳也是为了追念

古代燕召公的深挚情怀。

20.这首诗语言风格鲜明,请概括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并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这种

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第6页共79页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四句总写晨起读经,“闲”为全诗抒情之调,“读”为全诗内容之纲。

B“汲,,”漱,,”拂,,等动作可直接写出作者内心的虔诚和对佛教的崇信。

C.“真源”两句写世俗之荒诞:不去领悟书中真意,偏偏执着追逐妄诞之语。

D.全诗自晨起读经而始,末端以日出赏景禅悟而终,浑然无痕,相映成趣。

22.清代王闿运曾以“明秀称题”来批注“道人”四句,即明净秀美,扣合题目。请结合诗歌谈

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冉溪①

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缥囚。

缘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

【注】①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后来变革失败,被贬永州。此诗创作于此时。②樊敬侯:

东汉人樊重。据《后汉书》记载,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

当时的人都嘲笑他。日后树长成材,终于做成了器物。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年轻时具有远大的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决心报效国家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B.诗人经历了变革失败的风波,被贬到了万里之遥的永州,好像是被拘禁的囚犯。

C.诗中“希公侯”和“壮心瓦解”构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现实处境的变化。

D.诗歌首先写诗人被贬前的情形,然后写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的感慨,层次井然。

24.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对全诗思想感情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第7页共79页

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①所住精舍(节选)

柳宗元

离披②得幽桂,芳本欣盈握。

火耕困烟烬,薪采久摧剥。

道旁且不愿,岑岭况悠邈。

倾筐壅③故壤,栖息期鸾^久

【注】①零陵:地名,在今湖南,属永州。当年柳宗元曾被贬于此长达十年之久。②离

披:散乱的样子,为杂草所包围。③壅:把土培在植物的根上。④鸾鹫:鸾鸟与鬻鹫,皆凤

属I。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十余本”是十余棵,全诗写了诗人得到桂树、移植到住所的过程。

B.诗的第一句,用“离披”写桂树衰残凋敝,交代下文“困”与“摧剥”的原因。

C.第二句中的“欣”字,与上一句形成转折,写因为桂树干盈握而感到欣喜。

D.五、六句中“且''和"况''字前后呼应,构成递进关系,表达的情绪加深。

26.高文《柳宗元选注》评此诗“亦桂亦己,桂中有己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元曲与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德歌•冬景

[元]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

着钓鱼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粉华,舞梨花”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将雪花比喻为梨花。

B.“噪晚鸦”写乌鸦正在聚集归巢,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中“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

C.《大德歌•冬景》全曲由近景写到远景,既写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写出了傍晚的特点.

D.《大德歌・冬景》全曲用字讲究,境界开阔,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淡雅,富于立体感。

28.《大德歌•冬景》和《江雪》都描写了冬季雪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

第8页共79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菊②是海边。

山腹雨睛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⑤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菊: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

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

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黄茅的尽头是大海,诗人所写风物紧扣岭

南特色,凸显出行程之奇特险峻。

B.颔联写雨过天晴大象出没,蛟涎浮现,颈联写射工狡诈,飓风将来,将所见所感和神话

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尾联上句承接上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句写心中所想,作者将岭南风光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将结合,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诗中描写了岭南瑰丽的自然环境,意象密集,同时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笔法奇特,

形成了“清峻”风格。

30.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此诗当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秋天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

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不

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先写登楼的所见所感。“接大荒”写眼之所见,“海天”"茫茫''是虚写。

第9页共79页

B.三四句写的是近处所见,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C.五六句写远景。重重绵亘的叠嶂层林,江流的蜿蜒盘旋,对偶中兼具沉郁与豪放之致,

意境深远。

D.全诗展现了一副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境界开阔,沉郁顿挫。

32.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空①。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②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飓③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逐即球。②本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创作并寄与际遇相同的韩泰、韩晔、

陈谏、刘禹锡的一首七律。③蝇,即吹动。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多令》首句融情于景,写出林黛玉站在燕子楼上,看到暮春时节,柳絮堕枝飘残的

场景,引发心中愁绪,这两句自况之意明显。

B.《唐多令》上阙中“缱绻”即“缠绵”,暗指情好而难分。“风流”,一指柳絮随风飘流,一说

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C.《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颔联中的“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它们在

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

D.《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颈联转写远景,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

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34.两首诗中都以“愁”字为诗眼,试分析其“愁”的异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第10页共79页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营造出一种幽清的意境。

B.颈联:写出了四野的空旷与寂静,山鸟时而一鸣,既反衬出夜的宁静,也表明月色的皎

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C.尾联诗人“倚楹至旦”是诗人被永州深秋的清绝夜色吸引,陶醉其中,心情舒畅,不愿离

去。

D.这首诗构思新巧。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之超脱。

36.请结合全诗赏析,诗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的元曲与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德歌•冬景

[元]关汉卿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

着钓鱼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粉华,舞梨花”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是将雪花比喻为梨花。

B.“噪晚鸦”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昏鸦”都写了正在归巢的乌鸦。

C.《大德歌•冬景》全曲由近景写到远景,既写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写出了傍晚的特点。

D.《大德歌•冬景》全曲用字讲究,境界开阔,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淡雅,富于立体感。

38.《大德歌•冬景》和《江雪》都描写了冬季雪景,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①书,知冬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

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淆漉

第11页共79页

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日: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

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

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少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

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艮T家有枳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

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

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秘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

史、尚书郎,自以幸为本于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

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捕其坦,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

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

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

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藜、胃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

(有删改)

[注]①杨八,王参元的好朋友。②(Xiusui),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③许,春秋时

国名。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

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B.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

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C.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

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D.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

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都用"足下"足下”后来专用为对同辈的敬辞。

B.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历史学等的总称。

C.天子,古代的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

子。

D.颜、曾,颜回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生活清贫,颜回安贫乐道,曾参事亲至孝。

第12页共79页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设下悬念,作者疑的原因是不知道火灾的真假,

而对大喜的原因阐述得很详细。

B.作者通过这封书信安慰了朋友,又鞭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

针硬时弊,愤世嫉俗。

C.在语言运用上,本文较多使用简短的句子来刻画人物,如“顾视而窃笑“生动地刻画出同

事们的丑态。

D.本文构思奇特、惊世骇俗。王家失火了,作者非但不去慰问,反而写信祝贺。整篇文章

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2)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43.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钻短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

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拳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

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浑然。尤与中愁观月

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选自柳宗元《钻短潭记》,有删改)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

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漱

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搴,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梢、石楠、

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移帽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瀚,退贮溪谷,

摇飓赢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苗鸟。故以名焉。

第13页共79页

(选自柳宗元《袁家渴记》,有删改)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B.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C.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D.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券,指私人间互立的契约。古代的券由竹、木刻成,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

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B.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

花酒等习俗。

C.墨,在文中指黑色。古代的颜色与现代不完全相同,如青,古代既可以指蓝色,又可以

指黑色。

D.袁氏,文中指姓袁的人家。早期姓与氏分用,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与氏合,姓

也是氏。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潭水及潭四周的景致时,先写了“流沫成轮'’的动景,后写潭水清平,绿树环绕等

静景,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B.甲文第二段写了作者得到潭上田的经过,其中卖田者的话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赋予了

文章一定的社会意义。

C.乙文中作者认为,在冉溪西南的钻御潭、溪口西面的西山、朝阳岩东南的袁家渴三地中

钻纲潭风景最好。

D.袁家渴的景致异彩纷呈,沙洲、溪潭等交错夹杂,蜿蜒曲折,而山上的植被更是多种多

样,摇曳多姿。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2)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唐]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

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号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

第14页共79页

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

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有宅一区,环之以桑,有僮仆三百,

有田五百亩,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视寒暖

之宜,其隙则读书,讲古人所谓求其道之至者以相励也。过永州,为吾留信次,具道所为者。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

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

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

业益可,叩其志益坚。于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舂。若谋之出处,庸非

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

吾不智,触罪按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理,

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

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多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

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合名,其所为日闻

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

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

苏惟望乎尔!

4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业益习习:学习

B.好经书,心号之异:以……为异

C.种黍可以梏酒:酿酒

D.谋在南方有令名令:美好

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相迩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今之世稍有人冷若甚怜厚,而卒以祸

C.振吾宗者,苏惟望乎尔故列叙时人,录塞所述

D.岂不以少好名誉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5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B.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C.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D.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

第15页共79页

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简述柳谋读书、应试、做官、免职回家的人生历程,表达了对柳谋人生抉择进退有

道的充分肯定。

B.作者将柳谋与自己对比,后悔当初追求功名过切,并寄望于柳谋能振兴家族。

C.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上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

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D.作者认为读书人居家出仕、对内对外以及谋食谋道等都有其行为准则,而柳谋正是行事

有准则的读书人。

5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其家,不以非道。

(2)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诏,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必

有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日老西就休耶?则甚少且锐;嬴而自养

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声。若苟焉个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夫形躯

之寓,士,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

道,唯恐不懂,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懂,虽天其谁悲?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

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L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

(节选自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

5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曰老巾就休耶青,取之于蓝,顶青于蓝

B.咸无名厚积土成山,风雨兴蜀

C.若苟焉?图寿为道寿毕,请以剑舞

D.夫形躯之寓于土躬耕于南阳

5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

第16页共79页

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口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

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窕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目:“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苻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

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

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

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孑亍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

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承大号

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

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

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

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堵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共棕缚以

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

疗梅也哉!

(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55.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致其性焉尔”的“致”和“必复之全之”的“复”、“全”都是使动用法。

B.“不抑耗其实而已”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

C.“故不我若也”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属于同一种句式类型。

D.“以求重价”和“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两句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5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

C.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第17页共79页

D.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多是他人所取,蕴含褒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文中的“号”即是此用法。

B.江宁,南京旧称,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南京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此。

C.诏,既可专指皇帝发布命令,也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告下。文中的“诏'’属于后者。

D.记,一种古代文体,可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如《石钟山记》。

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59.《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中蕴含的道理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绊。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目:“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席、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

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

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选自宋派《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宇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河南程颖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翁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

见赖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赖目送之日:”吾道南矣。”四年而锁死,时闻之,设位哭

第18页共79页

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

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6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己/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61.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

《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

为状元、榜眼、探花。

6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

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

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

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颍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

以免打扰他休息。

6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4.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其乡日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巍:伺效慕,英能如也。

第19页共79页

②有问之,对日;“橐驼非能使木寿且革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脐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

已,非有能蚤而蓄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

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脸其生枯,摇

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

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③问者目:“以子之道,移之官攀可乎?”驼目:“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的尔

植,督尔获,蚤缭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

小人辍维襄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

其亦有类乎?”

6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拿也()

(2)移之官理可乎()

(3)勒尔植()

(4)字两幼孩()

66.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小人辍飨蜜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6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名我固当”中“名”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抑耗其然而己B.又何以蕃吾生而家吾性邪

C.而卒以强D.甚者小其肤以验其生枯

68.本文言种树以讽政,就文本而言,"种树''和"官理”类似之处何在?请简要分析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李翰林建书①

【唐】柳宗元

杓直自下:州传遽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

蓬整者,闻人足音,则会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

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举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境虺②、大蜂,仰空视

地,寸步劳倦。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因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

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宣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明时百姓,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