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_第1页
2023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_第2页
2023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_第3页
2023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_第4页
2023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案例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摘要2022年4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显示气候变化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利用、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和生产模式的结果。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PriyadarshiShukla指出,落实了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70%。这提供了尚未发掘的巨大潜力。证据还显示,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可以改善我们的健康和福祉。由此可见,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并始终积极践行应对气候变化务实行动,尤其是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实现碳减排不仅需要生产端的持续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而且需要强化消费端的减排责任和消费模式变革。碳普惠作为一种机制创新,旨在鼓励个人和中小微企业的低碳行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企业生产低碳转型升级,提高整个社会低碳发展水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明确,首先,国家顶层设计文件当中,越来越多强调生活绿色化,鼓励碳普惠机制,为碳普惠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其次,地方出台多项与碳普惠相关的政策,陆续推出碳普惠平台,为碳普惠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再次,企业积极响应并开展实践探索,纷纷推出碳普惠平台,带动了用户减排,逐步改变公众认知。碳普惠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碳普惠机制、企业主导的碳普惠机制。中国碳普惠启动萌芽至今,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今,碳普惠、“碳普惠合作网络”已被写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真正成为国家级政策与行动,标志着碳普惠发展进入新阶段。碳普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展示,进一步产生示范性影响,成为讲好中国碳中和故事的重要实践和为全球减排做贡献的中国方案。但是碳普惠的发展也需要宏观统筹、顶层设计、自上而下体系化、3-标准化、平台化的整体推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碳普惠高效发展,助力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普惠各项机制和措施,特开展此研究工作,力求通过对我国碳普惠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调研与分析,认清碳普惠的定义、特点、优势、作用及影响,并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归纳碳普惠的类型及特点,提出促进碳普惠的发展对策和建议,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多元碳普惠机制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的有力创新抓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碳中和的重要创新应用,整合各方有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从消费端精准带动公众广泛参加绿色低碳行动,有力促进绿色消费,产生了良好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了多元参与、多方共赢、多重价值的运行模式,应该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同时,为明确碳普惠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当前还需从宏观层面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通过政策牵引加快碳普惠发展进程,需要政府、企业凝聚合力解决碳普惠领域的标准制定、平台共建、激励创新等共性问题,从法律法规、合作网络、碳普惠评价体系、政府考核机制、社会资金投入、公众倡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整体推进,不断优化,加速构建更广泛、更多元、更有效的碳普惠生态圈,助推生态文明建设。5-第一章碳普惠概况1.1碳普惠概念、背景和作用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公众及小微企业低碳行为形成的减排量,能够抵消自身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更为多元的激励,是生活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方式。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激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公众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链接消费端减排和生产端减排,将个人绿色行动的涓涓细流凝聚成低碳发展的洪流,开启了个人参与减排的一扇新窗口,是引导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是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数字化工具,是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是落实中国“双碳”目标愿景的重要抓手。国际层面也开始研究消费端及个人生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影响。国际层面,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就开始关注公民消费端碳减排,第六次报告有专门的一章是针对需求侧的,指出,通过落实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70%[1]。联合国环境署《2020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当前家庭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2]。《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基于消费端排放量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也非常不平等,最靠后的50%的家庭平均排放量为1.6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占全球总量的12%,而最靠前的1%的家庭平均排放量为110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占总量的17%[3]。可见消费端减碳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二十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是目标之一;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包括“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6-在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方面,碳普惠助力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倒逼消费端的低碳转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低碳消费的助推力。企业对大众低碳消费的需求响应将加快全价值链的低碳转型,在未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从消费端和企业端共同发力,贡献于全社会的减排目标,形成绿色消费持续发展的闭环,助力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建成青山常在的美丽中国。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的《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指出,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98.26亿吨,其中发电端占比为约47%,消费端如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占比为53%[4]。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从细分领域来看,建筑方面,全国建筑运行能耗总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2%;出行方面,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3.4亿辆,交通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的10%,普及绿色出行方式可大幅减少碳排。餐饮方面,据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2010~2016年期间,造成全球变暖的气体排放量中有8%-10%是由食物损失和浪费造成的[5]。我国消费端减排潜力巨大,减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方面,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必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相向而行,碳普惠作为鼓励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消费端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碳普惠的基本逻辑就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依据碳普惠标准或方法学,对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衣、食、住、用、行、游等在内的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核证,生成个人减排量汇总到碳账本里,并通过减排量交易、政策鼓励、市场化激励,为减排行为赋值的绿色生活回馈机制。碳普惠可以调动、激发起公众积极参与碳中和行动,可视化所有群体和个体对双碳目标的贡献,是数字碳中和的典型应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民行动观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有效举措,对加快生态文明进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2碳普惠发展历程碳普惠在中国的早期发展历程如下:7-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在北京、深圳、广东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随后深圳市政府组建了多个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组成的排放权研究课题组,对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进行的碳交易体系展开研究。2013年6月,在深圳碳市场启动会上,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和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首次提出“未来考虑将公众的减排量放到碳市场交易”,这为碳普惠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早期基础。2013年,作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的武汉市发布《武汉市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实现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基本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生产生活“武汉模式”。在实施方案基础上,2014年武汉启动“碳积分体系”工作,旨在利用“碳币1兑换机制”引导全民践行低碳生活,推动低碳消费。2015年,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武汉市低碳课题研究》,其中武汉市交通行业碳减排潜力、成本分析及政策研究和“互联网+”形势下的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研究,为“碳宝包”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2016年6月节能周期间,武汉“碳宝包”正式上线,市民可通过公共自行车、公交、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兑换碳币并用于兑换电影票、团购券等优惠券。这是国内最早的城市碳普惠项目之一,为碳普惠的机制发展提供了早期实践经验。2015年7月,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指南》,明确要建设全省统一的碳普惠推广平台、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和商业激励机制,开发相应的碳普惠方法学,并选取社区(小区)、公共交通、旅游景区、节能低碳产品作为碳普惠制试点领域,正式启动碳普惠试点工作[6]。2016年1月,广东省发改委将广州、东莞、中山、惠州、韶关、河源等6市确认为广东省碳普惠制首批试点城市地区,试点期为3年。这也是全国首个促进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碳减排的创新性制度举措。2016年6月“全国低碳日”之际,广东碳普惠平台微信服务号“低碳普惠”投入内测试用。2018年10月,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石家庄、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市为首批省级碳普惠制试点城市,鼓励其他市积极开展碳普惠制试点工作。河北成为广东之后全国1碳币是由碳减排量科学换算而来的一种虚拟兑换券,是对用户低碳生活行为及低碳消费的一种奖励方法,可用于兑换奖励。8-第二个试点碳普惠制的省份。1.3碳普惠政策与研究1.3.1绿色生活方式和碳普惠政策文件绿色生活方式国家层面政策文件201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编制《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在关注生态环境、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等十个方面,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式,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2019年6月,交通运输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共同出台《绿色出行行动计划 (2019—2022年)》,要求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绿色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法规、标准、政策进一步健全”的工作目标,明确了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改革方向,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9-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月,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结合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和完善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的主动自觉选择。旨在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不断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减排扎实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202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鼓励从“光盘行动”、反对餐饮浪费、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10-其中提到支持构建绿色要素交易机制,明确要探索建立绿色核算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责任账户。确提出探索实施全国绿色消费积分制度,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建立本地绿色消费积分制度,以兑换商品、折扣优惠等方式鼓励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积分制”是在政府主导的低碳转型治理框架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对消费者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2022年5月,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财资环〔2022〕5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于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财政政策工具不断丰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初步建立,有力支持各地区各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意见》提出,重点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等六大方面。2022年6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交规划发〔2022〕56号)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增强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新动能四项主要任务。202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强调要引导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2022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11-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指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其中将通过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等方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2023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其中指出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绿色发展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中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碳普惠国家层面政策文件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文件中,指出中国推进“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激励全社会减排行动。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2022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提出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2022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指出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多家机构推动成立“碳普惠合作网络”创新碳普惠机制激励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探索建立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2022年11月,《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进展报告(2022)》指出探索开展创新性自愿减排机制—碳12-普惠,激励全社会参与碳减排。省级(直辖市)层面绿色低碳生活政策河北2022年1月,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全民节能低碳教育,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有效减少用能消费,节约能源资源;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河南2022年2月,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河南省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其中提到要“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云南2022年6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云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在开展全民行动方面,提出要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内蒙古2022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方面提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提高公众对低碳发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吉林2022年7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黑龙江2022年9月,黑龙江省政府印发《黑龙江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推进包括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在内的“碳达峰十大行动”。13-辽宁2022年9月,辽宁省政府印发《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积极开展碳达峰相关项目的试点建设。广西2022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能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坚决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风尚。贵州2022年11月,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引导,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宁夏2022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印发了《宁夏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在十六五时期,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的任务。青海2022年1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包括“两手发力,全民参与”在内的四项工作原则,并在主要目标中提出,全民低碳行动成为新时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普及低碳节能教育,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学习培训,全民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基本形成。广西2023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省级(直辖市)层面碳普惠政策陕西2021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积极开展“碳普惠”试点,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天津2021年9月,《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中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动构建碳普惠服14-务平台,通过政策鼓励与市场激励,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湖北2021年11月,《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开展碳普惠制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信用卡、碳积分、碳币等创新性碳普惠金融产品,引导市民、企业参与碳中和行动。积极搭建碳普惠平台,建立碳普惠数据采集、登记系统,促进碳普惠制试点。广东2023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广碳普惠制,开发和完善碳普惠核证方法学。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碳普惠制、碳汇交易等市场机制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广东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机制。同时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高效照明等节能低碳产品,探索碳普惠商业模式创新。浙江2022年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开展全民碳普惠行动,推动全省统一的碳普惠应用建设,逐步加入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餐饮、全民义务植树等项目,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江苏2022年3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省生态环境厅2022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明确了全年6大类29项48条具体任务,其中包含研究推进自愿减排体系建设、分步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落实长三角碳普惠合作协议,探索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跨区域交易机制。鼓励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市先行先试,召开碳普惠体系建设推进会,交流总结试点经验等重点工作。江西2022年4月,江西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清洁)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推行碳积分、碳账户等碳普惠政策。山东2022年4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十四五”期间,山东继续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并积极探索开展碳普惠制建设工作,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等市率先启动试点,探索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碳普惠模式。15-山西2022年5月,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山西省深化低碳试点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晋环发〔2022〕9号),提出将开展近零碳排放、碳普惠示范工程建设。上海202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组织建设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交易机构,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拓展交易行业领域覆盖范围,尽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推动建立碳普惠机制。福建2022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推广活动,推动电商平台和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设立绿色低碳产品销售专区,在大型促销活动中设置绿色低碳产品专场。海南2022年8月,海南省政府发布《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全省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先在各类大型商场营造绿色消费场景,鼓励居民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还要研究制定系统科学、开放融合且符合海南生态产品特点的碳普惠机制。四川2022年9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四川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通知,提出构建一体化环境权益交易政策,加强“碳惠天府”等碳普惠制的推广应用,推动实现川渝碳普惠互认和对接。重庆2022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文件提到完善碳普惠机制,拓展碳普惠场景,建立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北京2022年10月,北京发改委印发《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构筑绿色低碳全民共同行动格局,其中明确提到要继续完善碳市场要素建设,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创新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碳普16-安徽2022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到探索推广创新性碳普惠产品。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云南2022年12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指出推动市场化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建立碳积分、碳账户等碳普惠机制,推动形成具有云南特点的碳汇开发管理运作体系。湖北2022年12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湖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在强化源头防控方面,《方案》作出四项部署,包括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到2025年基本实现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信用卡、碳积分、碳币等创新性碳普民、企业积极参与。安徽2023年1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安徽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鼓励开展碳普惠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加快完善碳普惠方法学、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持续推进碳普惠试点工作,逐步扩大碳普惠制覆盖范围,力争2025年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低碳生产生活的良好氛围。山东2023年1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提出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扩大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供给。印发实施全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和多层次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消纳渠道。天津2023年1月,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发布《天津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绿色生活协同。加大《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宣传力度,持续开展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周及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绿色发展引领机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山西2023年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化17-绿色家庭创建行动,引导居民优先购买使用节能节水器具,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倡导步行、公交和共享出行方式,杜绝食品浪费,自觉实行垃圾减量分类,营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新风尚。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按国家要求逐步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强化数据质量监督管理,探索制定碳普惠、公益性碳交易等激励政策。山西2023年1月,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要求大型活动组织者应通过购买碳普惠减排量、碳配额、碳信用、CCER的方式或通过新建林业项目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上海2023年1月,上海市八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加快研究建立上海碳普惠方法学及相关技术支撑管理体系。健全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方面,提出推动上海碳普惠机制尽快上线运行,在项目签发、购买抵销等政策措施中,融入协同增效考虑因素。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相关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健全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方面,提出加大碳普惠机制推广应用力度,倡导市民参与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衣物再利用、造林增汇等活动。鼓励和推动大型活动实施碳中和。北京2023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完善碳普惠激励机制,将机动车油换电等低碳出行情景纳入碳普惠激励范围。江苏2023年2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培育绿色生活方式。落实《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大力践行《江苏生态文明20条》,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各设区市因地制宜建立规则明确、场景丰富、平台完善的碳普惠体系。系统推进吃、穿、住、行、用、游等各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升级,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18-碳普惠方案和管理办法广东2015年7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启动首批碳普惠制试点,初步搭建全省碳普惠制推广平台。到2018年,在全省初步建立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普惠制。到2020年,碳普惠制不断完善。河北2018年9月,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河北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选择石家庄、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5个市作为首批省级碳普惠制试点城市,计划到2025年,在全省推广并建成较为完善的碳普惠制度。成都2020年10月,《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规范“碳惠天府”机制的建设和运行,通过正向机制引导,加快构建“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根据《办法》,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可获得碳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而对中和碳排放量多的单位主体将进行奖励。2021年10月27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文广旅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公众低碳场景评价规范(试行)》,通过制定餐饮、商超、景区、酒店等消费领域评价规范,引导相关单位实施低碳管理、开展碳中和公益行动,从而赋予场景内公众消费行为的低碳属性,旨在丰富公众获得碳积分的生活场景,激发低碳活力,加快推进“公众碳减排积极奖励”路径建设。重庆2021年9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重庆市“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对“碳惠通”方法学、项目及减排量管理、“碳惠通”减排量抵消管理及低碳场景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深圳2021年11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深圳碳普惠体系的核心思路,即以“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开透明、全民参与”原则,打造“双联通·四驱动”碳普惠体系。2022年8月2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深圳市碳普惠管理办法》,对碳普惠方法学、减排量、碳积分管理、场景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广东2022年4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提出充分调动全社会节能降19-碳的积极性,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化完善广东省碳普惠自愿减排机制,进一步规范碳普惠管理和交易。上海2022年12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等。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对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加快推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山东2023年1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山东省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调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积极性,构建全民参与的碳普惠体系。山东将通过搭建碳普惠平台并与公共机构数据进行对接,量化公众在出行、生活、消费等领域的低碳行为减碳量,给予其相应的碳币或碳积分。公众用碳币可在碳普惠平台上兑换商业优惠、公共服务等,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减排中来。天津2023年1月,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天津市碳普惠体系建设方案》,为天津市“碳普惠”制定了“时间表”。天津将从2022-2024年,开展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研究碳普惠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组织碳普惠模块方法学研究,建立碳普惠专家库、方法学库。推进低碳(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建设,打造可统计核算的代表性项目。大力开展碳普惠宣传推广工作,倡导公众了解参与碳普惠。2025-2026年,形成碳普惠制度框架,研究《天津市碳普惠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完善碳普惠方法学库并进一步拓展行业领域。探索多元化碳普惠商业激励方式方法,适时建立碳普惠服务平台及个人碳普惠账号体系。推动开发乡村资源碳普惠项目,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广州2023年2月,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实施办法》,将于2023年3月1日起实施。《办法》提出,鼓励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购买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量;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1.3.2碳普惠研究2020年1月,益普索和能源基金会编制的《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发布,报告从衣、20-食、用、行等方面解析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态与低碳生活方式,剖析公众碳能力现状,探寻理想的低碳生活与消费模式[7]。2021年4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了《政府与企业促进个人低碳消费案例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国内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动个人低碳消费的现有案例进行了梳理,重点评估了武汉、北京、深圳、成都、上海、南京和广东的碳积分和低碳消费宣传工作。《报告》还对外卖、物流等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在推动个人低碳消费上的行动进行了梳理和评估[8]。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联合发布《在线会议助力碳减排量化研究报告》,报告以腾讯会议问卷调研为样本,结果显示,平均每次在线会议产生的减排量为27.932kgCO2e(二氧化碳当量)/次,相当于约20棵树每年产生的碳汇量[9]。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与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发布《共享骑行减污降碳报告》,报告显示,经过加权计算,美团单车每公里减排48.70gCO2,美团电单车每公里减排54.50gCO2[10]。明确了共享单车及电单车在减污降碳工作中的作用,为发展绿色出行提供了积极参考。报告指出,共享骑行作为一种低碳近零排放的出行方式,助力城市缓堵减霾,有显著的减污降碳效益。2022年4月,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企鹅有调共同编制的《公众参与冰雪运动及低碳冬奥行为调研报告》在“低碳冬奥助力国家实现双碳愿景研讨会”正式发布。调研结果显示,超八成网民认同支持北京冬奥办奥理念,对“绿色办奥”理念的支持度高达86.6%。超八成网民认同低碳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且近八成网民践行低碳意愿强烈[11]。2022年6月,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数字碳中和专项基金、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和碳中和国际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数字化工具助力公众低碳出行研究报告》,报告表明数字工具将用户的减排数据进行记录,能够帮助政府进行绿色出行中规划和协调,提升公共交通管理的有效性,有助于绿色出行的普及和城市“双碳目标”的实现。报告是碳普惠合作网络首个重大研究成果[12]。21-2022年9月,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数字碳中和专项基金、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与腾讯共同发布首份《在线文档产品碳减排绩效研究报告》。报告以腾讯文档为样本,通过专业文献调研、公开数据整理及用户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扣除占用数据中心所产生的碳排放,2021年超2亿用户使用腾讯文档云端编辑协作功能,共计实现了19.97万吨的碳减排量[13]。报告首次明确和量化了在线文档平台的碳减排价值,希望能够为行业衡量在线协作的减碳价值提供参考,也为未来搭建个人碳账户、体现碳减排价值提供计算基础。1.4碳普惠重要作用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中首要任务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中心任务到首要任务,再到关键环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位置非常突出、非常重要,是核心内容。碳普惠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从微小处改变碳排放习惯,进而倒逼生产端的绿色革命,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消费,进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从整体上推动我们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和低碳化。1.4.1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人的行为方式的转变,没有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碳普惠就是通过数字化方式助力人的绿色低碳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的重要工具。1.4.2有利于促进全民参与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碳普惠制让公众认识到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绿色行为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低碳生活,是一种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的生活态度。碳普惠制增加了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生活的积极性,有助于带动实现了全民参与碳减排,促进公民低碳意识到低碳行为的转变,人人参与减排助力“双碳”目标实现。22-1.4.3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碳普惠制的创新之处,就是把低碳的理念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遵循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有利”的原则,建立一套量化、核证、消纳和激励的正向反馈体系,帮助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倒逼企业生产端绿色转型,加速全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发展理念的推行。1.4.4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良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碳普惠制被各大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并给予深度报道和分析,在国内重要论坛峰会、国际及联合国大会上频频亮相,为国内“双碳”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贡献消费端碳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方案。更好地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大国责任担当。1.4.5有利于推动推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形成中国倡导不同主体推动的生态环境治理,碳普惠不仅涉及到政府的顶层设计,涉及到消费者本身,社会公众,还涉及到企业,媒体传播等多元因素,是推动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措施。1.4.6碳普惠为社会提供增量,各方受益碳普惠让公众受益:公众有了参与“双碳”目标的平台,碳普惠让大众成为碳中和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让每个人都发挥力量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同时,从闭环管理的角度,可将绿色低碳行为转换为进一步的绿色低碳收益,获得环境和经济双重收益。碳普惠让企业受益:一方面,具有减排场景的企业有机会参与政府主导的碳普惠行动,在带动企业用户践行减排行为的同时建立企业碳账户,支持国家碳中和事业,获得碳普惠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正向引导绿色消费,使得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不断提升,而公众的低碳购买偏好可以倒逼企业向社会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23-促进生产和消费两端绿色发展,助力碳中和实现。碳普惠让政府受益:碳普惠机制为政府鼓励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的持久性、积极性构建了激励机制,有助于政府观测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了解消费端碳减排的效果和全貌,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长期技术支撑。碳普惠机制是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在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各方参与、全民行动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格局”的治理体系下,将社会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围绕消费端减碳目标,形成合力,合作共赢,实现社会良性互动,不断取得节能减排、减污降碳的实际成果。1.5碳普惠标准1.5.1碳普惠团体标准2021年10月22日,《通过新能源汽车替代出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T/CAS536——2021)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标准规定了通过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等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出行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的内容:边界及排放源识别、温室气体种类确定、项目活动及基准线情景确定、减排量计算、监测及数据质量管理、减排量评估报告的编制等。标准适用于项目相关方通过新能源汽车替代原同等运力传统燃油车,或者出行人通过新能源乘用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出行方式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2021年11月11日,《电动汽车出行碳减排核算方法》团体编制正式发布,标准涵盖了所有电动汽车的车型和出行场景,适用范围广,对电动汽车碳资产核算、碳交易、碳普惠等环节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并为日后参与CCER项目开发进行衔接准备。2022年4月24日,《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正式公布。《规范》提供了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包括术语和定义、项目边界的确定及排放源识别、减排量计算、监测及数据质量管理以及减排量评估报告的编制等五大方面。24-2022年4月29日,《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正式发布。团体标准明确规范了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的术语、定义、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涉及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7大类别的40项绿色低碳行为。2022年6月20日,《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二手交易平台》正式发布。标准适用于二手交易平台包括闲置交易在内经营服务活动的碳减排量评估,是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首个针对二手商品交易平台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的标准;相关研究也可以为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参考。2022年9月28日,《数字化加油方式碳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燃油汽车》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团体标准通过研究数字化加油方式的碳减排行为,制定减排量计算标准化数学模型,填补了我国尚无公开适用的数字化加油方式碳减排核算体系的空白。2022年11月11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首次提出通过互联网进行个人碳减排量化和激励的基本框架,对个人绿色低碳行为进行识别、量化、激励、评估、考核等,提供体系化管理指引。25-表1碳普惠团体标准标准发布单位标准名称发布时间中国标准化协会新能源汽车替代出行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2021年10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出行碳减排核算方法2021年11月11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2021年12月21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2022年4月29日中国经济技术协会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二手交易平台2022年6月20日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数字化加油方式碳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燃油汽车2022年9月18日中国节能协会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碳减排激励管理规范2022年11月11日1.5.2碳普惠地方标准2017年6月2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省级碳普惠方法学(第一批),包括《广东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编号2017001-V01)》和《广东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编号2017002-V01)》,方法规范了广东省内森林保护碳普惠项目开发设计、碳汇计量与监测等工作,确保森林保护碳普惠项目所产生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推动了森林保护和经营碳普惠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随后广东省发改委印发省级碳普惠方法学(第二批),其中包含《广东省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碳普惠方法学(编号2017003-V01)》,方法规定了碳普惠制下企业或居民安装及运行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用于替代化石燃料为主的电网供电,从而相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的核算流程和方法。2017年9月12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升级碳普惠方法学(第三批),包括《广东省使用高效节能空调碳普惠方法学(编号2017004-V01)》和《广东省使用家用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碳普惠方法学(编号2017005-V01)》两个方法学,分别规定了碳普惠机制下企业或居民使用高效节能空调和空气源热泵热水26-器两个低碳场景碳减排量核算流程和方法。2019年5月31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自行车骑行碳普惠方法学》,方法学规定了个人通过利用移动电话APP软件、GPS定位工具等通讯工具,使用商业公司提供的人力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因项目活动减少了公众乘坐有温室气体排放的交通工具的行驶频次和里程数的碳普惠行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同时,主管部门整合了前期发布的《广东森林保护碳普惠方法学(编号2017001-V01)》和《广东省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编号2017002-V01)》两个林业碳普惠方法学,印发了《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2019年修订版)(编号2017001-V02)》,并更新印发了《广东省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碳普惠方法学(2019年修订版)(编号2017003-V02)》、《广东省使用高效节能空调碳普惠方法学(2019年修订版)(编号2017004-V02)》和《广东省使用家用型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碳普惠方法学(2019年修订版) (编号2017005-V02)》。2020年4月8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版)》,为核算不同类型低碳出行项目的碳减排量提供统一的方法学。方法学的基准线情景为项目参与方注册用户采用高碳出行方式的情景,适用于在合格项目开发方注册拥有自愿减排意愿的注册用户选择公交、轨道、步行、自行车、合乘等低碳出行方式出行的项目活动。2020年10月23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第一批)》,涵盖了能源替代、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三大领域”,旨在引导碳减排项目开发方向、规范项目碳减排量核算,加快推进“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路径建设。2020年11月5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广东省废弃衣物再利用碳普惠方法学(试行)》,为废弃衣物再利用的碳普惠行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提供了核算方法。方法学适用于广东省相关企业、供销社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回收废弃衣物,经过高温、紫外线消毒等方式处理后,作为二手衣物直接销售或捐赠的碳普惠行为。同时,方法学也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个人废弃衣物的捐赠行为。基准线情景为在没有碳普惠项目活动27-的情况下,废弃衣物将作为垃圾进行焚烧处理或卫生填埋处理。减排量计入期开始日期应不早于2019年1月1日,每批再利用的衣物仅核算一次减排量。2021年8月30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碳普惠平台建设技术规范》(DB36/T1476-2021)和《碳普惠平台运营管理规范》(DB36/T1477-2021)。系列标准是全国首批碳普惠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的地方标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2021年10月15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重庆市“碳惠通”方法学》(第1批13个方法学),共包括非水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减排,森林碳汇、农林领域的甲烷减少及利用,垃圾填埋处理及污水处理等方式的甲烷利用等项目,以及根据“十四五”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际,市生态环境局允许抵消的其他温室气体减排项目。2021年12月10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方法学规定了在深圳碳普惠机制下,个人采用公共汽车、地铁等低碳公共出行方式,减少乘坐有更多温室气体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方法学的基准线情景为居民采用私人小汽车、出租汽车、公共汽车和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平均碳排放水平,项目情景为项目期个人采用纯电动公共汽车或地铁出行的平均碳排放水平。计入期自2021年1月1日起,核算的温室气体种类仅包含CO2。2022年4月24日,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青岛市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方法学规定了个人采用公共汽车、地铁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乘坐有更多温室气体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及方法。方法学的基准线情景为项目参与方注册用户采用高碳出行方式的情景,适用于注册用户选择低碳方式出行的项目活动。2022年4月26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小客车(油改电)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版)》,为核算小客车(油改电)出行的碳减排量提供统一标准,借助碳交易市场机制鼓励公众主动选择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小客车。方法学适用于在合格项目开发方注册拥有自愿减排意愿的注册用户选择使用个人所有燃油小客28-车指标购买新能源小客车,并驾驶该新能源小客车出行的项目活动。2022年3月23日,由浙江衢州柯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导起草的地方标准DB3308/102-2022《居民碳账户—生活垃圾资源回收碳减排工作规范》正式发布,其中明确了可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玻璃、织物、金属、电器等六个类别的碳减排核算标准,根据各类别碳排放系数进行碳减排量计算,制定积分赋值和应用规则。2022年6月21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方法学(试行)》。方法学规定了在深圳碳普惠体系下,个人通过低碳使用居民生活用电所产生的减排量的核算流程和方法。计入期自2022年1月1日起,核算的居民生活用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仅包含CO2。2022年8月5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更新并印发了《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2022年修订版)2017001-V04》、《广东省废弃衣物再利用碳普惠方法学(2022年修订版)》、《广东省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碳普惠方法学(2022年修订版)(编号2017003-V03)》、《广东省使用高效节能空调碳普惠方法学 (2022年修订版)(编号2017004-V03)》和《广东省使用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碳普惠方法学(2022年修订版)(编号2017005-V03)》五项碳普惠方法学。30-1.6碳普惠交易1、2009年8月5日,天平保险出资27.8万元,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成功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公司2004年成立至2008年12月31日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因此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自愿购买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企业。[14]2、2017年9月22日,北京市“我自愿每周再少开一天车”活动自6月11日开展以来累计形成碳减排量超过1800吨,减排量全部通过平台由北京节能低碳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交易代表以市场价格购买,交易金3、2021年5月13日,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四家企业分别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签订“碳惠天府”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合作协议,共认购碳减排量7900吨,标志着成都首批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企业诞生。[16]4、2021年9月4日,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与高德地图签订了北京市绿色出行碳普惠1.5万吨[17]5、2022年1月24日,信宸资本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自愿认购160吨PHCER和452吨CER,用于抵消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运营碳排放量。[18]6、2022年5月,王府井集团认购761吨企业用户践行绿色行为的自愿减排量,用于抵消2022年4月15日至5月8日人民甄选·王府井聚国潮【绿动生活计划】线下消费者出行部分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761吨7、2022年9月28日,新网银行通过购买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CDCER)11185.20吨一次性对历史经营活动产生的全部碳排放量进行了抵消处理,实现了经营活动的全面碳中和,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经营活动全面碳中和的法人银行机构。[20]31-1.7碳普惠创新机制2022年6月15日全国低碳日,为凝聚社会合力,倡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消费端减污降碳,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中的作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共同发起创立“碳普惠合作网络”,网络由能源基金会支持。“碳普惠合作网络”由18位院士、行业专家组成的智库,68家企业和社会机构作为首批参与单位加入,是多元社会参与机制,以消费端减排为主要目标,以创新碳普惠机制为主要路径,以激励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主要方向,按照“众筹、共享、合作、多赢”的原则和“互不隶属,合作共赢”的运行方式,聚合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推动全民绿色低碳行动,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注入新的活力。“碳普惠合作网络”开展支持碳普惠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推动地方开展碳普惠试点,鼓励企业参与碳普惠数据平台搭建,带动公众碳减排行动,是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阶段,是推动社会化运作的新机制,是助力碳中和的新动能,是适应社会化运作的机制创新。创新之一是参与方面多。“碳普惠合作网络”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汇集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科32-研院所、高校、媒体、国内外社会组织等各利益相关方,致力于推动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带动公众减碳的企业数字化平台建设,多方面导入资源,共同助力消费端碳减排。创新之二是合作方式新。“碳普惠合作网络”不是垂直决策结构,而是由跨行业、跨地域的不相互隶属的机构组成,并且是开放的,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需要,吸引各方面力量参与,网络促进自由组合开展各类碳普惠合作。创新之三是数字化程度高。“碳普惠合作网络”发挥各参与方的自身优势,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过技术交流、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产业共兴等方式,助力科技、理念、制度和机制创新,将产品碳中和与碳普惠市场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可持续的数字化的绿色消费方式。“碳普惠合作网络”秉承“守法依规,全民减排、责任担当”的价值理念,全方位、系统化通过碳普惠机制,推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致力于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倡导绿色化与数字化协同转型,融合发展,推动多元碳普惠机制落地,实现激励全民参与碳普惠机制并践行减污降碳行动,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助力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碳普惠合作网络”共建统一互认、适用、科学的公民绿色低碳行为科学减排标准,支持公众的低碳减排权益,促进绿色消费,建立和完善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加强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碳普惠合作,共同推动实施多元碳普惠机制良性发展,倒逼生产方式和供应链实现绿色33-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借助碳普惠机制在各地的广泛应用实践,进而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各方参与、全民行动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格局”。2022年10月27日,“碳普惠合作网络”作为多元社会化参与机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2022年度报告》。35-第二章碳普惠分类和案例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也在飞速进步,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污染情况愈加严峻。尤其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将持续增加,我国的碳减排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需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量,探索低碳经济模式,从生活端、消费端着力,倒逼生产端碳减排。我国自2014年尝试碳普惠以来,为了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推行了许多具体措施,积极推行了一些“碳普惠试点”,各省市都在积极探索碳普惠的路径和模式,并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截至目前,部分省市已落地了碳普惠机制平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2022年以来,各地方政府各企业还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本(碳账户),让减碳正式进入了“个体时代”。本报告对我国目前已经搭建的碳普惠平台进行了重点分析和归纳总结,根据项目主导方、参与主体方和激励模式等特点将碳普惠机制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政府主导的碳普惠机制和企业主导的碳普惠机制。本章针对两种碳普惠类型和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2.1政府主导的碳普惠机制政府主导的碳普惠机制是由各地政府部门推动建立,以政府平台和企业合作用户减排场景和激励模式的碳普惠机制。这类机制的特点是公益性强,有公信力,理论基础强,包括政府顶层设计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相关方法学和标准,促进碳普惠减排量的交易等,但也同时面临几大挑战:一是过于依赖政府宣传,无法真正深入触及广大的公众,公众感知度低,参与度不高。二是开发的方法学和标准还不全面,有些地方未开展相关碳普惠标准方面的工作,直接应用合作企业的碳普惠减排算法,无法实现科学性和碳交易。三是参与企业少,政府与一个或者少数企业合作建设碳普惠平台,导致政府碳普惠平台只能记录合作企业平台上用户减排行为,公众在各平台的碳账户相互隔离,存在信息数据孤岛,没有实现融合汇总,无法统计地区全体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全场景下的减排贡献。四是物质激励不足,仅仅依靠碳普惠减排量交易或者单一合作企业对36-用户的补贴对用户进行激励,无法形成社会合力和市场化机制支持公众减排。目前,一种政府主导的新型多元碳普惠机制快速发展,解决了政府建立碳普惠平台面临的以上挑战,并在多地实现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202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上向世界展示了消费端碳减排的中国方案。政府主导的多元碳普惠机制由各地政府部门推动建立,以政府平台和多元企业合作用户减排场景和激励机制的新型碳普惠机制。这种机制由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包括但不限于设计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出台相关方法学和标准,促进碳普惠减排量的交易,实施政策激励等;企业主体积极参加政府碳普惠平台共建,提供减排场景及市场化的激励模式;公众踊跃参与,在碳普惠合作企业平台积极参加绿色低碳行动,可在政府和企业各自碳普惠平台上查询到个人碳账本(碳账户),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各参与机构之间互不隶属、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全民绿色低碳行动,是新型的环境治理体系下碳普惠发展的新模式,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这类机制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碳普惠平台的链接,在这种多元碳普惠机制下,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各类主体越来越活跃,存在着各种主体间的合作,正在形成政府组织、技术赋能、平台承载、用户响应的创新共同体,正在建立政府、企业、公众间多对多互动运行机制,其效果超过只依靠政府对公众单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是碳普惠发展应有的路径。多元化碳普惠机制的特点:主体多元、标准多维,数据互通,激励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