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_第1页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_第2页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_第3页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_第4页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教学提纲使用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主讲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思维与智力开发协会理事,心理咨询师刘宗发副教授课程及其地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等几大方面的内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它对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位课程,是学习专业技能课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必考课程。本课程教学与考查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理论素质,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使学习者能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掌握教育心理规律,提高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考查目标为: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主要参考书目: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十五重点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版。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教育硕士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版、2004年2版。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5.(美)RobertJ·SternbergWendyM·Williams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7.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8.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0.(美)H·C·Lindgren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1.相关学术期刊。教学要求:1.纪律要求:2.学法要求:学习→理解→研究→应用3.任务要求:听课笔记、读书笔记、资料查阅、研讨答问、课外作业、课程论文4.学习组织形式:课堂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P1教学目标:1.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2.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3.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教学设计:学时数:61内容处理:①明确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②明确本门课的教学纪律和要求,③合并教材1、2章并根据研究生入学考纲作增删调整。教学重难点:①教育心理学的定义,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式,③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方法:①主要方法:讲授。②辅助方法:讨论、问答、资料查阅教学设备:①多媒体教室,②自备多媒体课件学前思考: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3.怎样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5.当代教育心理学面临哪些主要研究领域?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范,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综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的规范和要求,又会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存在的独特价值又是教育心理学复杂性的体现。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其理论任务在于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从教育科学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还应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境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已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即首要任务)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1.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2.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学习或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概括而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说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过程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能弥补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理解的不足并且改正人们的误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现代社会和教育的进步日益证明,教师不仅要懂得教材本身,还要懂得教学本身。教师关于有效教学和教育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因为,学校中的学和教,都是心理过程,懂得这种过程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展有效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教师才能够形成用教师的专业方式处理教育问题的能力和专长。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规律进行工作。学习教育心理学,可能帮助他们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和总结自己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性高度;新教师也可从中学到装腔作势积累的知识,也可自觉地吸取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经验,从而少走弯路,缩短摸索的过程。对于从事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工作的人们,也可以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检查、总结和指导工作,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总结自己管理和领导学校工作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和领导水平。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教育心理学来自实践,又可指导实践,它与教育的经验互为基础。它代表了学校教育的那些能从实验、测验和观察证实的方面,实实在在地是“学校教育的科学基础”。经验证明,学校教改和教研以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突破口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当然,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也需要广大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紧密结合,以达到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师是实践家,同时也应是理论家。理论只有被第一线教师直接掌握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也才能被验证和发展。]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了解】P9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学科体系又可分为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内容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是教育心理学学科构架的筋骨,没有或不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本无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因此,探讨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必须首先探讨其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归纳为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相关理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点。从本质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促进人性发展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内部世界的科学,确立正确的人性观理应是其理论构建的基础。2.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提。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信息交流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是以主体交互作用为基本特征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又可分为人际交往系统(过程)、信息传递系统(内容)、主体发展系统(目的)和工具方法系统(手段)。因此,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主体性和交互性。这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不可忽视的理论前提。3.关于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构建的依据。“学生发展”涉及面广泛,教育心理学一般将学生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生理发展主要指学生生物性发育和成熟的状况,它是教育必须考虑的自然条件之一。心理发展主要指学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状况,它是教育是否有效的内在条件和结果。社会发展是指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化状况,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也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对此教育心理学家也日渐重视。(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理论。包括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学科价值、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观点。2.教育心理学的领域理论。这里的“领域”是指教育心理学的各构成部分,主要指学与教及其条件。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影响教与学的条件和成效的相关理论。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问题理论。“具体问题”是指学科领域之下的具体课题,如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动力”、“知识学习”、“问题解决”等都可视为具体问题。关于这些具体问题的理论观点,我们都称之为具体问题理论或“小理论”,以区别于科学学理论和领域理论。(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是指与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密切相关的其它心理科学理论,如智力发展理论、人格培养理论、态度转变理论、环境心理理论、人际交往理论等等。相关理论虽然本身并非教育心理学理论,但它们从制约因素或支持条件等角度进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亦是其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其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成部分。学科方法论一般包括哲学基础、科学背景、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伊始就是在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联结派教育心理学是受机械唯物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而建立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是受经验实证论和逻辑实证论等哲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是受人道主义与人性论、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等哲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教育心理学的百年发展已表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走向总是自觉不自觉受同时代的哲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往往也成为该时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二)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背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一是科学思想对教育心理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思想。二是科学技术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被引入有机体心理活动的研究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策略或方法。(三)研究原则和具体方法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体现客观、科学、有效和人道等方面的规范和原则。(研究原则和方法本章第三节将专门讨论。)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变化的历史回顾教育心理学虽然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但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迄今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范式”,但教育心理学家一直都在致力于学科内容体系的构建。从国内外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来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嬗变过程:1.传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的初步确立。20世纪初叶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为代表,标志着传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的确立。2.教育心理学内容的扩充。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扩充最为迅速的时期。3.认知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确立。20世纪60年代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升空在美国引起了震动,一些科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感受到了美国公共教育的失败,开始致力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这从客观上促成了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开展。进入80年代后,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心理学得到很快发展,尤其是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RobertGlaser)主编的《教学心理学的进展》第一卷的出版,更促使它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极富活力的新领域。同时国际上认知心理学的盛行,许多心理学家将关注人类认知发生(知识获得)与课堂学习结合研究,深化和丰富了知识的学与教的理论。奥苏伯尔(D.P.Ausubel)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意义的获得与保持过程,加涅(R.M.Gagne)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阐明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内外部条件,这两个学习理论为建立系统的认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4.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综合化趋向。最近十余年中,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已经逐渐摆脱了早期的狭隘性,而朝向一种更加开放、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开放性、渐进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开放性是指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是一个不断吸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动态系统;渐进性是指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形成总体上看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扩展的渐变过程,即使在某一阶段表现暂时的“突变”也是先前渐变的结果;包容性是指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从未因强调主要内容而排斥其他,有海纳百川的传统,这在心理科学家族中可谓独树一帜,同时这也许是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难以规范划一的原因之一。因此,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既不应用自然科学的“范式”去分折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也不应用心理科学中基础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内容框架去看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二)教材的内容体系:P16(三)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教材体系与国家研究生考纲相结合四、教育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许多分支中吸取了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又由于其研究内容的复杂广泛性,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是服务教育实践的学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而教育学的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教育学主要是研究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②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着眼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教育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探讨教育措施与它的效果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则是找出学生在这种教育措施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而且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能够补充和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对象不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它偏重研究和概括心理现象的共同规律;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以普通心理学所揭示出来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基础,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②普通心理学尽管也联系人的社会实践,但并不直接为特定的社会实践服务;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依据其所揭示的规律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③普通心理学一般是将人的心理分解为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而教育心理学就要考虑多方面的作用而进行综合性的研究。3.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的,而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既相互补充,又有所交叉。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偏重于儿童心理发展一般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就要从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概括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其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范围内;而教育心理学尽管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但只限于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②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教育心理学虽然与儿童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相互交叉,但当接触到某个共同心理学问题时,它与儿童心理学的出发点就不同了。儿童心理学研究和揭示的是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要以儿童的这些特点及规律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任务,研究儿童在不同教育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在教育条件下怎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其发展。③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研究;而教育心理学则是处于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学习心理规律的横向研究。4.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关系广义而言,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学习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类的学习,而且也要研究动物的学习;而教育心理学则主要是关注人类的学习,特别是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识记】P19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辩证观、人性观和系统观。(一)辩证观辩证观主张从发展变化、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反对经验论和机械论,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多元辩证的、科学的认识路线。辩证观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二)人性观教育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对人性的探讨,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界定为人性之科学。但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持什么样的人性观,迄今仍莫衷一是。因此,确立科学的人性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论。所谓人性观,是指对人(总体)的本质属性的根本观点。自从人类自身诞生以来,一刻也没有停止认识自身的探索。“人究竟是什么?”迄今仍在争论。有人认为,人是生物实体其本质是生物性;有人认为,人是社会实体其本质是社会性;有人认为,人是智慧性动物其本质是意识性……。从某种角度看,上述观点都没有错,但都是从某一侧面去看待人性,难免管中窥豹。事实上,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存在物,认识其本质应从不同角度去探讨。1.从有机体发生的角度看人具有生物本性。2.从有机体发展的角度看人具有社会本性。3.从人与其它生物的根本区别看人具有意识性。(三)系统观系统观是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论的结晶,它的根本观点是认为,宇宙万事万物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系统是指结构上与功能上具有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观出发去研究复杂的教育心理学问题,就是要从教育情境中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等多方面去认识它。通过揭示研究对象心理系统(结构)的要素(成分),并了解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成分与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认识主体心理结构;通过研究主体心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主体心理系统的功能。因此,我们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时,应该从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上下联系,全方位探讨主体心理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二)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这是所有关于人的心理学研究中都应遵从的一个基本伦理道德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其应用学科性质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心理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即研究重点由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倾斜。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应用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心理现象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的,并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并表现在行为中。因而,考察心理现象,就可以从客观刺激,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这三者又分别被称为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由于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从性质上可以看作一类,所以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实际上主要有两类基本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自变量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研究者在研究中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那些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的来源既多又广,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外部刺激。它是来源于机体之外的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外部刺激是心理学研究中自变量的重要来源。2.被试固有特性(如性别、年龄、智力等)。这些特点是被试在研究前已有的,不容易改变,将被试的这些特点作为研究中的自变量时,通常按某种标准对被试进行分类以获得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被试的暂时特性。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并影响到被试的行为的中介心理变量,如动机、疲劳等因素。4.环境变量。实验的各种环境也可以成为实验者感兴趣的实验因素而加以操纵。自变量具有不同的水平。此外,自变量也可分为数量的和分类的两种形式。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自变量课外阅读量就是一个数量的,而性别、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就是分类的自变量。(二)因变量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研究者观测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因变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应该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观察、测量和转化成数据进行处理的。在教育心理学实验中,选取因变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应最为敏感。在研究中,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种,一是高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简单,学生的成绩之间没有差别。另一类是底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太难,学生的成绩之间也没有差别。2.因变量应可靠,能得出稳定一致的结果,即具有一定的信度。3.因变量要能反映出所需测量的内容,即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效度。4.在因变量的选取中,应选择在观测和数据转换中最容易、最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变量作因变量。(三)无关变量无关变量是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还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而又不是研究者选择的或不易把握而将其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因素。由于无关变量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妨碍研究者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因而在研究中应对无关变量加以识别和控制。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体方法从总体上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一类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又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两种方法。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是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特定情景的事实与关系进行详细的描述。实验性的研究方法是在控制严格的实验条件下,操纵教育教学情景中的一些变量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一)描述性研究方法常见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下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2.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调查法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如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作品(如教师的评定,学生的作业,日记,诗歌,作文,成果等)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法(Questionnairemethod)。3.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某些教学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特例研究,如对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及品德不良儿童等。(二)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方法是指实验者有意控制某些因素,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其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据比较可靠,结论能经受考验。但实验室实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教育情境中的很多心理现象都进行了简化,人为性较明显,研究结果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有限,因而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则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长处,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精确程度。教育心理学自然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1.单组实验形式。它是指同一组被试先后两次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其它条件的恒定,然后对实验因素产生的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2.等组实验形式。根据实验条件,将被试随机分成条件相同的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等组实验的要点在于保证各实验组的同质。3.循环组实验形式。它是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由于采用循环的形式,各组条件可不必完全相同,同一时间内各组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比较实验结果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循环实验,结果比较。这种形式兼具前两种形式的优点,但组织运用的难度较大,实验较为复杂。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要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注意研究的科学性。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首先要做到研究程序的规范化。(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范化科学是以系统、组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知识而言,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这首先就必须从思路上明确进行这类研究的科学范式,否则就可能使研究不完整。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要涉及下面一系列内容:1.理论探讨。理论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它的功能就在于能够解释已有的知识和预测未来的知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要从已有的理论出发,验证或推翻它们。如果课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没有理论基础的课题研究则难以站住脚。2.课题选择。课题选择实际上是确定研究的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好的课题应该是既有理论贡献,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又要考虑到其理论价值。课题的选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用逐步加以收缩的方式来确定研究课题;二是从文献、前人或自己的已有研究中寻找新的课题。3.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查阅。这个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对所确定的课题进行一定的文献研究,可使我们掌握目前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课题更加明确,还可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一定的借鉴和启发。4.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事先做出的预测,它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可检验的预测。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后,必须依据理论预期,提出研究假设,这是科学研究区别于日常工作的关键之点。5.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计划的制定包括:(1)确定自己的研究是属于开创性的,还是发现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而提出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使研究工作有章可循。(2)选择适当的研究变量,包括对自变量、因变量的选取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具体做法可参考本节有关变量部分的内容。(3)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测定它在自变量作用下的变化。(4)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6.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是服务于我们的研究任务的,因而应该根据研究任务的具体性质、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方法与选择相应的被试。7.研究的具体实施。这是确保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最后得出可靠结果的最直接的保障。研究步骤、计划不好或程序上有问题,程序的实施中控制不好,均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研究结果。8.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经过实验所获得的材料还是原始的资料,只有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真正揭示材料的意义。9.研究结果的检验。研究结果出来以后就存在与现有理论和心理现象之间是否相符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或验证。10.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既是对研究工作的概括总结,也是展示研究成果和进行交流及完善研究的需要。一份规范的研究报告包括:(1)总标题,(2)摘要和关键词,(3)前言,(4)研究方法,包括被试选择、仪器设备及资料使用、具体方法和研究步骤等,(5)结果与讨论:包括兩个方面,一是整理、统计、分析、解释研究结果获得的资料;二是对研究中关键问题、新的方法手段、新结论的获得、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归因分析。(6)结论:结论是对研究获得的结果进行理论概括、浓缩和提炼,切忌简单重复结果讨论的内容。(7)参考文献和附录,(8)致谢:对本人完成研究工作有直接或间接支持作用的个人或单位表示谢意。总体而言,在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一般都应包含上述十个方面的操作程序。如果一个研究缺乏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程序,那么这个研究就有可能是不完整的,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完全错误的。因此,明确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后,还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步骤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须知科学研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二)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还必须学会评价所进行的研究是否有效,这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如下:1.研究中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如果随机化不好,各组被试不同质,差别很大,那么因变量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就可归于这种随机误差的影响。2.无关变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鉴别与控制。控制无关变量的目的是保证实验效应均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不控制好无关变量,就难以确定实验效应的来源。3.研究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合理的控制。研究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的,对研究过程的控制程度不好,也会影响到实验效应的获得。4.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了客观可靠。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处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推导。因而必须要确保对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即客观可靠。5.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与重复性。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重复性,反映了研究各个方面的状况,可重复性好,代表性强,表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高,有效性强。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了解识记】P35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也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和理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苟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有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在西方,欧洲近代的教育家夸美纽斯(T.Comenius)、裴斯泰洛齐(J.Pertalozzi)都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估计到学生的年龄,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并且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与原则。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训练过教师,其训练教师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心理学和教育联系起来。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的赫尔巴特(J.F.Herbart)。他在19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就是最早尝试把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一本书。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一)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1.教育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1)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2)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3)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2.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哲学背景教育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科学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哲学根基。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轨迹,对其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主要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1)经验主义哲学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2)理性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3)实证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4)实用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3.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心理科学背景(1)教育心理学化运动。(2)心理测量运动。(3)儿童研究运动。(4)冯特的科学心理学。(5)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6)动物心理研究。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科学背景——进化论(二)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1)詹姆士的教育心理学观点。詹姆士是一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心理学家。他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一方面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实用主义哲学,另一方面是他1899年出版的《给教师的谈话》一书,詹姆士还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实践,使实验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观念、兴趣、价值等。《给教师的谈话》对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教学原理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为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教育心理学诞生必不可少的条件。(2)杜威的教育心理学观点。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主要影响在教育理论方面,但他的教育理论中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杜威的一生致力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始终把学校看作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他提倡教育心理化,是儿童研究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杜威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发展观)、“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等。杜威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的每一个方面,而且也在教育实践中大力宣传和推广教育心理学,但他无意像桑代克那样创建一门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也没有像桑代克那样提出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因此,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头衔最终归功于桑代克而不是杜威。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立【重点】桑代克(E.L.Thorndike)是一个伟大的学习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他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扩充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原因》。)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倍受教育心理学家的推崇,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R·E格林德(RobertE·Grinder)在《教育心理学的未来》(1989)中指出:“在桑代克(1913-1914)著名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发表之后,教育心理学中的概念进展在随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中一直停留在这个高原阶段。”(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体差异。桑代克著名的《教育心理学》(1913-1914)由三卷组成,分别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及其原因》。这构成了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人性论、联结论、试误说。(3)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的原因。在桑代克之前许多教育心理学家都对教育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贡献。但为什么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是桑代克呢?首先,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明确设定了研究范围,勾画出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甚至5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基本没有超出桑代克确立的教育心理学的范围和框架。第二,桑代克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心理学,初步解决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第三,桑代克积极地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实际中来解决教育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受到重视。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重点】教育心理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学校及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注意与教材比较]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主要致力于建立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学观点和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但是其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倾向。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可以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为代表。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总结了当时俄国的心理学发展成果,因而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年,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普列杰夫出版了被认为是俄国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学科心理学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50年代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此同时杜威的新教育改革运动也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问题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学习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和动物的学习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但是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理论观点的探讨方面。维果斯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做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来研究,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鲁宾斯坦和布隆斯基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学科心理知识掌握方面。40-50年代末,重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此时,出现了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全面否定。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许多缺陷,表现在:①内容庞杂、涉及范围太广,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②对人类高级心理研究较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建立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集中表现为:①内容日趋集中,即突出学与教的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日趋集中于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方面,独立的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正在形成。例如,加里培林提出了学习的活动理论,达维多夫提出了“教学中概括类型”理论等等。②比较注重为教育实践服务,重视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尤其是60年代初期,布鲁纳(J.S.Bruner)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潮推向了高潮。赞可夫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直接推动了本国的学制和课程改革。4.完善时期(20世纪80-9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以人的学习与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教与学过程的科学研究资料为事实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8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认知派理论和行为派理论相互吸取对方合理的东西,教育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分歧越来越小。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主要呈现出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对各派理论内核的选择和研究领域的选择、拓展。例如通过对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社会学习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审视、选择,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教与学为研究中心,把“教”拓展为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二是学科体系的重构。例如奥苏伯尔(D.P.Aussbel1918-)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中提出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就颇具特色。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一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3)合作性,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同伴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学习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着有效教与学而组织的。5.整合时期整合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通过“选择”,其学科性质和体系渐趋明朗,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教育心理学很难在短期内建立统一的“范式”。回顾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发展选择“统一”是艰难的,然而选择“整合”是现实的、必然的。所谓整合就是从学科的对象出发,融合各相关研究之长,强调整体实质上的一致,求同存异,淡化学派之争。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整合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1)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吸取各家各派理论观点的精华,综合构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从教与学的整体出发,拓展研究领域,探讨构建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3)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主张立足本土本地的研究,突出文化影响和民族特色,致力于构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著名教育家的论著中就有不少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加以专门研究,却是20世纪初的事。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陆续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或国人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初创期,主要是追随西方的潮流,翻译和介绍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如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潘寂(1935年)、陈选善(1938年)等都编写了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但是这些著作多数是翻译介绍西方的,研究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也是追随西方,很少有创建。某些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学科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量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作了开创性工作。但当时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观点,大都模仿西方,很少创见,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加之社会历史原因,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新中国建国初期的50年代,主要是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根据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对以前的教育心理学加以改造,特别是遵照苏联的模式,对教育心理学中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批判。主要的研究工作是作了一些有关学科教学改革和儿童入学年龄的实验研究。但1958年一度兴起的“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差点使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濒临夭折。从1959年以后,开始纠正批判运动的错误。20世纪60年代前期,广大心理学工作者以改革中、小学教学法为中心,在学科教学心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1962年由中国心理学会召开了教育心理学专业会议,成立了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又重新得到发展,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包括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学科心理、个别差异、学习阶段的划分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诸方面。1963年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内部印行使用,各师范院校教育系也相继重开教育心理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整个心理科学被斥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学校停讲心理学课程,研究机构被解散,使整个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课题逐渐展开。对学习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教育与发展问题,品德心理学问题,教育与心理测量,教师心理以及教育社会心理学问题等方面都着手进行探讨。1980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该书反映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除潘菽的书外,此后还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译著、专著和教材,教育心理学得到空前繁荣。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结合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将立于国际教育心理学之林。四、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点1.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时代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教育心理学是更侧重于应用的心理科学,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密切联系,或者说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心理学建立之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作为社会背景因素,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教育心理学建立以后,正是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繁荣。2.教育心理学发展以教育发展要求为前提回眸教育心理学的百年发展清楚地表明,教育心理学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以教育发展需要为前提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要求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教与学的心理规律。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心理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虽然它具有独立的研究领域,但是它必然要受心理学思潮的直接影响。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约研究方法对一门科学的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该学科的发展进程。教育心理学之所以诞生于20世纪初,主要是桑代克把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张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从而使教育心理学跻身于心理科学之列。五、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自其诞生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但对它的确切界定仍有争议,概况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心理教育学化观点。该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科学,它本身没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解决教育中的问题。2.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莫依蔓[梅伊曼](ErnstMeumann)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强调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这种倾向曾一度影响教育心理学,使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3.以学习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桑代克是本观点的最初倡导者,这种观点迄今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占重要地位。4.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1969年加涅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一概念,教育心理学又开始复苏,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观点开始形成,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心理规律的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成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奥苏伯尔、格拉塞等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西方教学心理学取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鼎盛时期,但近年来被教与学综合化的研究趋势所代替。5.综合化的观点。尽管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但是这一中心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而展开的,因此,同以学习研究为中心一样,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综合,许多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情景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目前这一观点得到多数教育心理学家的认同,但就研究现状看,大多数学者还是习惯于将教与学分别研究,如何将二者融合为一体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二)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其次,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教育心理学还缺乏一个核心”。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领域和方法变化无常。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因此,未来的教育心理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独特的研究领域。要到达这个目标,叶浩生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分两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以相互联系的观点研究教育心理现象,反对把心理现象孤立起来的研究;二是在小范围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大范围的,以特定的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使教育心理学形成一个“范式”,从而跻身于规范科学之列。(三)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作用的定位模糊在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独特的研究内容——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这种模糊性首先给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强调学科应用性的学者在研究中不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其次也给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困难。广大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对学科性质的清楚认识,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第三,就未来教育心理学家的培养方面来说,由于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无法规范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四)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显首先,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迄今还不是一门范式(或成熟的)科学,因而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其次,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普通心理学中直接“借用”的。第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没能很好地将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缺乏生态效度。教育心理学要么采用纯实验室研究,要么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这样的研究或者缺乏科学性或者缺乏生态效度,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应该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心理规律。(五)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显著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学科,它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其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第二,目前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近几年来教育心理学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的教育心理学”,但更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具体的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促进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例如对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有效教学的研究、教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等。六、教育心理学发展展望(一)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景范式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目前比较重视或开始关注的研究领主要有以下方面。1.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这方面主要包括成败归因、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研究。2.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这方面主要包括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研究。3.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1950年韦克斯勒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心理学界将韦克斯勒的这篇文章,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并作科学研究的标志。对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主要是围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展开的,主要研究了动机、情感、人格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4.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过去几十年,心理学家研究创造性的重点是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研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长期追踪,传记研究;一种是实验室中的个体差异研究,以现存的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等具有创造力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一种是最普遍的个体差异研究,以普通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验比较。目前,随着认知观的发展,“对创造力的认知层面的探讨逐渐深入,对创造性思维与认知过程、元认知技能的关系,创造力与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的关系,揭示创造力的基本认知过程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认识。而创造力的人格、社会层面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认知风格、动机、社会网络等与创造力的关系方面有所突破。当前创造力研究中还出现了一种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倾向。”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有关创造性的总体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5.专家系统(新的知识观)及专家型教师研究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必须做到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效地提取和应用这些知识。”这也正是专家系统的特征,专家之所以比新手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正是由于专家具有该领域的特殊的知识结构。对专家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⑴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构成,⑵教师教学专长的基本特点,⑶关于教师教学专长发展阶段,⑷专家型教师的培养。6.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阅读理解的研究重点在这几个方面:⑴对阅读理解过程的解释,学者提出许多理论来解释阅读理解的过程,主要有阅读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及“相互作用”模式理论;阅读理解五过程模式理论(五过程是指微加工、整合加工、宏加工、精加工和元认知等五个加工过程,⑵阅读诊断及诊断矫正性阅读教学,⑶阅读理解教学策略。7.教与学评价研究教与学评价理论开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测验时期,这种评价方式的理论基础是联结主义,它是通过学生对大量结构化的情景的反应,来了解其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第二代评价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其特点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主要是以“描述”性的评价;第三代评价理论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强调评价的过程性而非行为的结果,其特点是不仅限于描述,而且对教育教学方法方案的优点和价值进行判断。但是以上三种评价理论无法考察学生在动态的、真实的背景中会如何应用知识。因此,在建构主义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由于不同于传统标准化测验的手段,来获得学生学习表现的所有方法与技术,所以它们被统称为另类评量。8.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随着情景观的兴起,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来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此从教育心理学中独立出来,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⑴学校中的个体心理。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个体的学生的心理行为规律。⑵学校中的团体心理。主要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团体进行活动的学生集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⑶学校组织领导心理。主要研究学校领导者的心理素质,选配最佳组织领导结构和心理效应,领导决策、组织发展与改革、职业指导等心理问题。⑷社区心理。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迄今为止,教育社会心理学已有自己的体系和理论架构。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中给教育心理学提出的新课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弄清学生素质的基本构成,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又是素质教育的终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忽视的,是当前素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教育心理学应该系统研究。10.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网络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点又有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何更有效地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研究网络教育中教与学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以便更好的发挥网络教育的优点,避免网路教育的缺点,使教育资源在网终教育中达到最有效的共享,这给教育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11.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12.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力图实现教育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则重新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看,它重点提倡如下伦理价值:理解与和平、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敬重自然等。教育的人性化不仅要求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有全新的教与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教育的生态化要求我们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关系。要求我们重新构建教育的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等,以便培养具有生态知识、技能、智慧、品德的未来新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教育心理学已经存在的分化趋势将持续下去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分化。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普通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学习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又逐渐分化,脱离教育心理学而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化的趋势仍然继续:教学心理学正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阅读心理学、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甚至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都在想脱离教育心理学。无论分化的最终结果如何,分化将作为未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发展特点而持续存在下去。2.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将继续偏离实验室而转向学校的课堂在教育心理学建立初期,其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实验室。那时的教育心理学家如桑代克等人的研究重心在实验室中,把由实验室得出来的结论再应用到学校情境中去。现在的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应该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到学校的课堂中去研究教与学的现实问题,这种趋势将成为未来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从实验室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现在的教育观念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社会和其他机构的责任。学生走出学校后,还需要“继续教育”、甚至需要“终身教育”。无论是受教育者多大年龄,他还是受教育者;无论是工厂还是军队,都需要对其成员进行教育。而有教育的存在,就有心理问题的存在。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学校,而应该走向社会的机关、团体、工厂、农村,去研究成人的学习和成人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这也给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向这个方向发展。4.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所重视的是个体心理方面的知识,对个体学习过程的特点和机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研究,但是影响个体学习过程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家日益感到了解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重要意义。他们发现,学生的行为并不存在于社会的真空中,而是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学生的行为放到集体与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而且,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学生的交往模式、班级人际关系、学校的社会组织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学习动机的社会性质等问题。这些研究已经导致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可以预见,随着教育心理学家走出实验室而迈向社会,教育心理学将同社会心理学联系得更密切。5.未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将继续呈现多头的、零散的趋势早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个别代表人物理论的支配。那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被一个或几个领袖人物所左右,教科书的内容也往往只是反映个别代表人物的观点。近年来,这种现象已经得到改变,尽管出现了像奥苏伯尔(D.P.Ausubel)、加涅(R.Gagne)、威特罗克(M.C.Wittrock)这样的著名人物,但是那种由一种或几种理论支配教育心理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些著名人物的影响尽管非常广泛,但是不能支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能垄断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未来教育心理学将持续呈现这一特点,呈现多头并进的趋势,理论整合的局面将很难出现。总之,教育心理学还存在许多研究趋势,例如,东西方教育心理学相互吸收。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注意到前苏联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的思想,并在教育研究中以此为基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问题探讨: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征鲜明的学科?2.教育心理学是否应该而且可能构建稳定的内容体系?3.你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没有诞生在中国?5.根据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事实揭示教育心理学发展与心理科学发展的血肉联系。6.结合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和教育发展要求探讨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建议阅读文献: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一章)。2.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章、第三章)。3.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章)。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全国教育硕士教材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章)。6.高觉敷、叶浩生主编:《两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7.张爱卿著:《学与教的历史轨迹-20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配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50年之久。这本书的作者是()。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