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啥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怎么举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要紧目的

用以讲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怎么举行的(即经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操纵”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办法的区不)(容易出多选)

1、能够制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能够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举行验证。

3、能够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能够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操纵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点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点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别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有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觉咨询题、查阅文献、理论考虑、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举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依照前人的研究和理论举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觉新咨询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能够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办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妨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进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具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艾宾浩斯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证明实验法能够用来研究高级心理(经历),预示所有心理现象都能够用实验法来研究。

2、从全然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明无意义音节)。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定办法,解决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咨询题(发明节约法来测定经历效果)。

4、经过实验建立第一具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二、心理实验的设计(考3道名解,8道单选,2道是非,2道多选,1道应用,共52分,重中之重!)

1.名词解释

自变量:由研究者选定的,在实验中由主试所控制的,预计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妨碍的变量。

因变量:依据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现象变化的变量,需要挑选适宜的反应指标对其变化表现出来。

相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妨碍的实验条件。

无关变量:凡是对因变量别产生妨碍的实验条件。

额外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为自变量,别用来研究的为额外相关变量。

内部效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交互作用(交互效应):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组合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即一具自变量的各水平在因变量上的差异需结合其他自变量的水平别同而有表现出别一致。)

*2x2实验设计:即实验有两个自变量,每个各2个水平,共4个处理。(实验设计的名词解释AxB设计,几个相乘几个自变量,自变量水平即字母代表的数字,AxB个实验处理,如2x3就有一具变量2个水平,一具3个水平,6个水平。)主效应:多因素实验设计中,由单个自变量(别同水平的改变)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实验设计中有N个自变量就对应有N个主效应。)

简单效应(单纯主效应):[交互作用显著时,则需思考]一具自变量各水平在另一具自变量每个水平上的因变量的变化。(MxN两因素实验设计有M+N个简单效应)

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同意一具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举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同意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

混合设计:既有被试间设计,也有被试内设计的实验设计。

举个例子,2x3被试间:即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其中一具自变量有2个水平,另一具自变量有3个水平,共6个处理,要求每个被试(组)只同意一具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举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

自变量混淆现象:当额外变量没有操纵使得它与自变量共同作用于因变量,这种结果别一定由自变量引起的实验结果别真实、失败的现象叫做自变量混淆现象。(课堂上老师口头补充的)

2.单选,多选,是非题知识点整理

1、指标无效特例

天花板/地板效应:由于任务过于简单,各组被试的成绩都很高/低,别能真实反应出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反应指标别敏感的现象叫做天花板/地板效应。

2、对额外变量的操纵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缺点:缺乏推论的普遍性;适用面较窄。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固定别变。

缺点:结论别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

以上两种属实验操作/环境操纵的办法

3)抵消平衡法:采纳某些综合平衡的办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中的效果互相抵消。要紧作用是操纵序列效应。

缺点:适用面有限制;关于较复杂的实验事实上施可行性较差(处理次数随自变量水平的增加呈几何级不增长)

4)随机化法:依照概率原理,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组中。

缺点:依照概率原理,仍有机率使得各组别同质而干扰实验。

5)匹配法:关于前测并配对,使各组被试的特点相等。

缺点:理论可取,但实际难度较大,并别常用。

通常采纳的方式是:在部分简单匹配(如男女比例相当、年级人数相当等)的条件下,举行随机化。

以上三种属实验设计/程序操纵的办法。

6)统计操纵法:实验过程中容许额外变量的存在,事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操纵该额外变量。(即对额外变量举行前测,在事后统计中作为协变量,运用协方差分析等办法来加以操纵,属于实验分析/统计操纵)

缺点:要学好更多的心理统计学知识。

3、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是非题)

内部效度低,外部效度必然低;外部效度低,内部效度别一定低

4、真实验的特点

(1)研究者可以随机挑选和分配被试。

(2)研究者可以对额外变量举行严格操纵。

(3)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的别同水平。

5、单因素实验设计与多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实验设计中依照自变量水平的多少区分为:双组设计、多组设计。

依照各被试组的类型别同区分为:独立组设计、相关组设计(包括配对设计、被试内设计);对应于随机化设计与区组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中依照各自变量的相应类型区分为:被试间设计(默以为独立组设计)、被试内设计与混合设计。

6、多因素实验设计优于单因素实验设计的地点(多选题)

a.实验效率高;

b.能考察交互作用;

c.更有利于干扰变量的操纵;

d.更接近于现实情形。

7、随机分配(独立组设计)

优点:a.被试同意实验的时刻短,减少其厌烦或疲劳;b.幸免了序列效应;c.相对设计与操作简易。

缺点:a.各组被试整体上仍有小的也许会存在差异;b.被试利用率低,实验需要更多被试;c.统计效率别高。

8、(等组)匹配:①人为配对;②自然配对

优点:a.可操纵某些干扰变量,使各组尽可能同质;b.幸免了序列效应;c.被试同意实验的时刻短,减少其厌烦或疲劳;d.从组内效应中区分出区组效应,统计效率高。

缺点:a.前测与匹配要花费更多时刻、精力;b.被试利用率低,同时有点匹配别上,实验需要更多被试;c.前测过程也许会引起练习效应;d.有点变量无法举行前测,所以也无法使用匹配设计。

9、重复测定(被试内设计)。

前两种设计被试只同意某一种处理,而重复测定则要求被试同意该自变量所有水平的实验处理。

优点:a.确保各组被试(在特征上)同质;b.被试利用率高,节约被试;c.从组内效应中区分出被试效应,统计效率高。

缺点:a.被试同意多个实验处理,时刻长,易导致其厌烦或疲劳;b.序列效应的存在导致有点实验别能采纳重复测定(顺序的别可逆)。

“匹配”与“重复测定”均属于相关组/区组设计

10、关系图

独立样本相关样本

随机分配匹配设计

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

11、有关概念的辨析

1.随机抽取/挑选被试;随机分配/分派被试(随机分组)

2.无特殊讲明时,“被试间设计”(即“组间设计”)又可默以为“独立组设计”/“彻底随机设计”;“被试内设计”(即“组内设计”、“重复测定设计”)又可默以为“相关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而“匹配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相关组设计”)

3.“随机区组设计”(即“相关组设计”)可包括“匹配设计”与“重复测定设计”

*12、五道改错题例子与答案(改错的措施需结合题目具体设计)

1.有位心理学家提出一具理论:随着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程度的加深,小组的工作效率会逐渐提高;当工作效率达到一具临界点时,会开始轻微下落。这一下落(“蜜月期结束”)会发生在小组成员停止高度合作行为,而开始争夺权力的时候。为了检验这一理论,他选取了素别相识的被试组成小组,让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研究使用了五个任务,每个任务需要35分钟完成,两个任务之间有5分钟的歇息时刻。结果显示,小组的工作效率在第五个任务之前向来上升,但在第五个任务上浮现明显的下落。据此研究者宣称他的理论得到了支持。

错误:也有也许是先练习效应,后疲劳效应导致

改错:设置对比组办法:独立样本t检验

2.有个研究者选取了20位相信占星术的被试,依照占星术推算各个被试前一天的遭遇,让他们在一具6点量表上评定这一推算的准确程度,6点量表的范围从“极其准确”到“极别准确”。所有20位被试都报告这一占星术猜测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所以该研究者得出结论,以为占星术是准确的。

错误:挑选被试别应只选取相信占星术的

有也许是普通事件的基线概率,别能证明为占星术

改错:选取普通被试、设置对比组办法:独立样本t检验

3、最近报导称“凉烟糖妨碍小孩”,还以为买过凉烟糖的小孩比没有买过的小孩更有也许学会吸烟。那个调查指出,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买过至少两次凉烟糖的学生要比那些从没买过的学生更也许去尝试真正的香烟。那个清楚的研究结果让非常多学校希翼可以禁止这种凉烟糖的销售,他们担心这种凉烟糖会引起青青年的吸烟行为。该调查还指出,假如父母亲至少有一方在家抽烟,小孩就会更倾向去购买凉烟糖,同时会在某些场合尝试吸烟。

错误:因果关系别正确,导致儿童吸烟的真正缘故是父母吸烟

改错:设置实验组与对比组办法:独立样本卡方检验

4、研究已证实,当动物被剥夺食物后,食丸作为强化物的作用显著增加。研究者希翼了解,对儿童举行社会剥夺与社会强化时,是否也会浮现相同结果。被试是6岁儿童,随机分配。

社会强化的作用是经过一种弹珠游戏举行测量。游戏使用一种有2个孔的箱子,被试每次往其中的一具孔投入弹珠。在开始的4分钟里,主试只观察儿童游戏;随后的10分钟,当儿童将弹珠投入前4分钟里比较少用的这个孔里时,主试赋予口头强化,如“好”、“真棒”等。实验的因变量是从前4分钟到后10分钟两个区间儿童投入研究者预期的孔中的弹珠增量。

自变量为三个水平:①社会剥夺组,被试在游戏之前先与主试相处20分钟别交流;②对比组,马上开始游戏;③社会满脚组,被试在游戏之前20分钟既有玩具耍,又与主试有交流。

结果显示,社会剥夺组的增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对比组的增量也高于社会满脚组。据此,研究者支持了事先假设成立。

错误:除自变量外还有其他干扰变量,实验组多给了玩具耍

改错:都给玩具或者都别给办法:独立样本方差分析

5、有个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的思维加工有关,而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他切除了20只随机取样的大鼠的海马结构,让其中的10只学习一具很简单的迷津,让另外10只学习一具很复杂的迷津。第一组大鼠经过10次尝试就都学会了走迷津,而第二组大鼠则需要至少30次实验才成功。依照这些实验结果,他以为该研究假设得到了证实,切除海马的大鼠在学习复杂任务时比学习简单任务更困难。

错误:实验设计错误,简单任务完成次数原本就比复杂任务少,别能所以就以为是海马体的作用。

改错:设置没切除海马体的对比组办法:两因素方差分析

*13、交互效应与主效应的关系

当交互效应与主效应都显著时,优先思考交互效应

14、准实验设计

1.单组设计(实验中惟独一具被试组,即实验组)

⑴单组前后测设计:实验组只同意一次实验处理,但有一具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经过检验两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来解释其处理效应。

例:为验证某种训练办法能扩大儿童的词汇量。

优点:前测与后测具有可比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处理效应。(即将前测作为操纵组的成绩)

缺点:未能操纵干扰变量,如成熟、历史、测验练习、回归现象等。

2.单组时刻序列设计:实验组只同意一次实验处理,但有多个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且前测和后测次数相等、时刻间隔相等。先从一系列观测值中剔除成熟效应,再检验前测、后测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例:为验证某种训练办法能扩大儿童的词汇量。

优点:(进一步)操纵了成熟等干扰变量。

缺点:①多次测验的干扰作用;②仍别能操纵某些干扰变量,如历史。

15、非实验

1.(广义的)观看法,又称描述法。

⑴(狭义的)观看法

⑵档案法

⑶调查法

⑷测验法

三、传统的心理物理学办法(3道单选,1道多选,1道应用,共12分)

1、单选多选题知识点整合

1.定义: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对躯体各感官的刺激。

心理量——各种感受或主观印象。

2.心理物理学的进展

1860年,费希纳著《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心理物理学的诞生。(传统心理物理学)

要紧工作:①感受阈限的测定;②阈上感受的量化。

20世纪中叶,史蒂文斯定律和信号检测论的并且诞生,标志心理物理学的进展进入新时期。(现代心理物理学)

3.阈限(操作定义重点)

绝对阈限:那种刚才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差不阈限:那种刚才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不量。(又称“最小可觉差”)绝对阈限(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这个刺激量。

差不阈限(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不感受的这个刺激差不量。

4.阈限测定实验的三个明显特点:

1)挑选好刺激系列。[涉及“自变量”]

2)要尽可能简化被试对刺激所作的反应。[涉及“因变量”]

3)测定的次数要多些。

*5.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其中差不阈限和绝对阈限测定是课件上的)

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究法、最小可觉差法等,是阈限测定的直截了当办法。

特点: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是否觉察)的瞬时转折点(即阈限的位置)

2.绝对阈限的测定(极限法运用)

⑴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按ABBA设计交替呈现。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

递减时,刺激要从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开始。“+”→“-”

讲明:在绝对阈限测定中,“+”正反应是指与事实相符的反应,“-”负反应是指与事实别符的反应。

⑵为了幸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别能是固定别变的,而是要随机变化。

⑶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普通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不测定50次左右,刺激由主试控制。

3.差不阈限的测定(极限法运用)

⑴以口头报告方式表达,普通用三类反应。

被试感受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为“+”。

被试感受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为“=”。

被试感受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主试记录为“-”。

当被试在这三类推断中“讲别准”时,主试可记录为“?”。(计算时按“=”来处理)

每个系列的测试中都要记录到被试的“+”和“-”报告,且反应比较稳定时(递增中延续浮现两个“+”,递减中延续浮现两个“-”)才干终止该系列,举行下一系列。

*4.阈限计算的步骤(必考,下面会有应用题的例子示范)

⑴求出每系列的上限T+、下限T-。

在递增系列中最终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不阈限的下限;非“+”到延续两次“+”之间的中点为差不阈限的上限。

在递减系列中最终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不阈限的上限;非“-”到延续两次“-”之间的中点为差不阈限的下限。(即每系列的两处转折点)

⑵求出上限、下限的总平均数。

⑶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为别确信间距IU。

⑷取别确信间距的一半为差不阈限DL。

⑸别确信间距的中点是主观相等点PSE。在理论上主观相等点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那个差距称为常误CE。

⑹按韦伯定律的含义,差不阈限DL除以标准刺激St即为韦伯分数K。

*5.计算公式(背下来,试卷别给公式)

IU=T+–T-;

DL=IU/2;

PSE=(T++T-)/2;

CE=PSE–St;

K=DL/St

5.常误及其操纵

⑴常误(constanterror):在测定阈限的过程中经常起作用,以致使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倾向的误差

在“差不阈限”测定中,常误的计算:CE=PSE–St,即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之差。

适应误差或期望误差:极限法所特有的误差。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实验举行多次易产生的误差。

空间误差或时序误差:测“差不阈限”对两刺激举行比较时存在的误差。

动作误差:平均差误法(调整法)易产生的误差。

误差及其操纵

提醒:采纳ABBA法设计既平衡了适应或期望误差对总阈限测定的妨碍,也平衡了在检验是否存在明显的适应或期望误差时练习和疲劳效应的妨碍。但并非平衡

了练习和疲劳误差对总阈限测定的妨碍。

事实上,AB法设计就能够平衡适应或期望误差,但别能平衡在检验适应或期望误差时练习和疲劳误差的妨碍。

注意:抵消平衡法是经过某种平衡设计的手段来抵消某干扰变量对整个实验结果的妨碍,而别是将某干扰变量排除出实验(如,该实验中对适应或期望误差的平衡)。

6.平均误差法又叫调整法、均等法、再造法等,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办法之一。最适用于测定差不阈限,将就也可测定绝对阈限。(别做计算要求)特点:

⑴呈现标准刺激,被试调整比较刺激,要求被试推断啥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反应指标为被试调整的等值。

⑵被试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

⑶调整的比较刺激是延续变化的。

⑷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至中意。

7.误差及其操纵

动作误差:因被试动作方式别同(如,从长调整到短与从短调整到长)而过高或过低恐怕比较刺激的反应倾向。

各种常误(如,空间误差、动作误差等)及其操纵同“极限法”。(实际上,平均差误法中的动作误差及疲劳/练习误差对阈限测定结果的妨碍是别可以用多层AB法或ABBA法来抵消平衡的)

8.恒定刺激法又叫次数法、常定刺激差不法、正误示例法等,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办法。

极限法易受适应或期望误差的妨碍,且数据利用率低。

平均差误法别适于难以延续调整的刺激,易产生动作误差,且计算的是阈限恐怕值。

恒定刺激法则别存在这些缺点。(但它有其他缺点)

特点:

⑴通常由处于感受过渡地带的5-7个刺激组成,这些刺激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别变。

⑵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引起某种反应(+、-或=)的次数(进而计算百分数)。

9.绝对阈限的测定(恒定刺激法的应用,计算必考,下面应用有举例子)

阈限的计算

先计算被试对每个刺激报告“有”或“无”的次数,并求出百分数。(可只计算一种反应的)P58表2-5(最好结合着书本来看)

办法一:S-P法(作图P59图2-4或直线内插)

注:由于只使用了两个点,其他点均被忽略,别免有误差。改进办法是采纳25%、50%、75%三点的刺激值的平均数来作为阈限(即“平均法”,P68表2-10)。

办法二:S-Z法(平均Z分数法)P63表2-7(作图P63图2-5或直线内插)

两点为“最低一半S值的均数、相应的P→Z值的均数”,“最高一半S值的均数、相应的P→Z值的均数”;经过两点画一线。其后的计算同“办法一”

10.差不阈限的测定(恒定刺激法的应用)

1、自变量

标准刺激为能被感受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可在标准刺激上下一段距离内确定,普通从几乎彻底没被感受出差不到几乎彻底感受出差不的范围内选定5到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

2、因变量(反应变量)

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达。

两类反应(+、-)

三类反应(+、=、-)

3-1(+&-两类反应)阈限(代替值)的计算P69

50%正反应的这个刺激值别是差不阈,而是主观相等点M(可明白为与标准刺激比较彻底没感到差不)。所以,别能以50%引起感受差不的刺激增量作为差不阈限,而取50%和100%正反应这二者的中点(即75%点)作为差不阈(上限)的代替值。

75%差不阈限:关于正负两类反应差不阈限的计算,采纳75%点与50%点的刺激强度的差不作为其差不阈限

具体计算过程同“此法测定绝对阈限”(S-P,S-Z)。

3-2(三类反应)阈限的计算P70

别确信间距的上限T+定为被试做出50%次大于标准刺激反应的比较刺激值,下限T-定为50%次小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值。

P71图2-8为S-P作图法,P73图2-10为S-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